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財政政策支出工具選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提要: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之間客觀存在非一致性,如何協調和平衡政策目標間的沖突以及綜合評價財政政策實施效果是財政政策設計和執行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構建社會福利函數的形式,對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雙重目標下財政支出對于政策目標的綜合影響效應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整體財政支出水平與基于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目標以及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目標測度的社會福利水平均呈現長期穩定關系;整體財政支出水平與基于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目標測度的社會福利水平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但與基于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目標測度的社會福利水平存在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具體到各功能類別財政支出工具方面,經濟建設費、挖潛改造資金和科技三項費用等財政支出項目在政策目標權衡方面效果較好。
關鍵詞:財政支出;政策目標;社會福利函數
一、引言
在傳統西方經濟學理論中,宏觀經濟政策被賦予實現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就業水平、維持物價穩定、平衡國際收支四大目標的責任。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增進社會公平、維持匯率穩定、優化產業結構等目標也被添加進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目標,并在實踐中被廣泛使用。現實經濟中,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并非總是完全協調一致的,不同目標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矛盾和非一致性。如,促進經濟增長會造成物價的波動,而經濟增長帶來的收入水平提高會增加商品進口,從而又會對國際收支平衡不利。雖然促進經濟增長與提高就業水平兩大目標通常情況下并不矛盾,但當宏觀經濟政策選擇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來促進經濟增長時,提高就業水平這一目標也會面臨挑戰,這些矛盾增添了宏觀調控的難度。如何在多重政策目標間取得平衡,是任何一個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所面臨的永恒主題。從長期的角度,宏觀經濟政策的最終目標在于實現經濟持續、健康、有效發展,達到不同政策目標間的平衡,最終實現社會福利的整體增進。當前,國內有關財政政策目標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分析層面,實證研究方面則多將政策目標分離出來單獨考察財政政策對某一目標的影響。夏杰長(2004)從科學發展觀出發對財政政策目標進行分析,認為財政政策的實施應注重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間的兼容。韓東林(2009)對公平分配目標下財政政策的選擇問題進行討論,認為財政權力缺乏有效監管以及民生財政投入不足會導致財政政策對公平分配目標的偏離。實證研究方面,柳建光(2005)利用協整模型對我國財政政策工具變量與目標變量之間的短期因果關系和長期穩定關系進行檢驗。李永友和周達軍(2007)在傳統凱恩斯模型和新古典供給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可計量財政政策利率模型,對我國財政政策有效性進行考察。周波(2014)在將財政政策區分為自動穩定器、周期性財政政策與外生相機抉擇財政政策三個維度的基礎上,對財政政策實施在穩定產出方面的政策效應進行實證考察,研究發現,財政自動穩定器能夠發揮穩定產出的政策功能,而周期性財政政策和外生相機抉擇財政政策則會導致產出波動的加劇以及財政貨幣政策間協調失效。黃雯(2015)對財政政策工具變量與包含經濟增長、物價穩定以及對外平衡在內的目標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財政政策工具變量對物價水平、經濟增長具有顯著影響,但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并不顯著。金春雨和王偉強(2016)對我國財政政策在不同時期的宏觀經濟效應進行考察,研究結果顯示,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以及2015年經濟新常態時期,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對產出增長僅具有短期促進效應,但對消費和投資則在短期和長期均具有促進效應。
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經濟新常態時期,財政收入增加會對產出、消費和投資產生積極影響,但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財政收入的增加會對產出和消費產生負面影響,對投資則具有促進效應。張曉娣(2017)利用CGE模型圍繞財政政策設計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目標間的沖突展開探討,并利用約束法和加權目標規劃對維持經濟與環境目標平衡的最優公共投資水平以及稅率調整進行了求解。財政支出作為財政政策的重要政策工具,對財政支出結構對多重目標影響進行綜合分析,能夠為財政支出結構調整以及宏觀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提供有益的參考,在當前財政政策工具廣泛實施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利用社會福利函數將多個財政政策目標揉和成一個變量指標,對財政政策支出工具對于財政政策多重目標的綜合影響效應進行考察,以判斷財政政策支出工具對于財政政策目標的影響程度以及多重目標之間的平衡性,從而實現綜合評價財政政策效果的研究目的。
二、模型構建及數據說明
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的福利經濟學提出社會福利水平受多重因素(如國民收入、收入分配等)的影響并構建了許多福利函數作為社會福利水平的度量。由于社會福利函數具有良好的包容性特征,能將公平分配、經濟發展等多重社會福利影響因素納入一個綜合指標進行反映,因此可以將不同政策目標視作社會福利水平的影響因素從而利用社會福利函數的形式加以考察(盧江、李春吉,2016)。本文擬采用貝努利-納什社會福利函數形式構建變量W作為社會福利水平的衡量,W=A1×A2×…An,其中A1、A2…表示某一政策目標的實現程度,分別利用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兩組在我國非協調性較為明顯的政策目標構建社會福利函數,對財政支出與社會福利水平的關系進行考量,分別記作W1和W2。該函數構造形式下,只有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或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變量數值均增長時,變量W的數值才會發生增長,而在經濟增速提升的同時失業率增加或物價波動幅度擴大,亦或失業率降低、物價波動幅度減少的同時經濟增速放緩,都會拖累變量W數值的增速甚至導致W數值的減小,具體取決于各變量漲跌幅度,從而使W能夠反映財政政策支出工具在各政策目標間的平衡。由于財政支出統計口徑在2007年后發生重大改變,為保證數據一致性,本文樣本選取期限為:1991年-2006年,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其中利用GDP作為經濟增長變量的度量;利用居民消費指數作為物價穩定變量的度量;利用城鎮登記失業率作為充分就業變量的衡量。
三、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目標下積極財政政策工具的選擇
(一)變量構建
雖然經濟快速增長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對充分就業目標的實現構成正向影響,但國內學者研究表明在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水平的提高并非同步,原因在于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會降低經濟的勞動力吸納程度以及帶來技術性失業的增加。本部分將以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兩大目標構建社會福利函數W1=GDP×1/WR,考察財政收支對社會福利水平的影響,GDP代表名義國內生產總值,WR代表城鎮失業率,雖然我國城鎮失業率統計尚不健全,無法反映真實情況,但社會福利函數注重變量的相對變量,因此選擇城鎮失業率作為變量不會對本文分析構成影響,財政支出以FI代表。為避免多重共線性影響,上述變量均進行對數化處理。
(二)財政支出與社會福利水平關系研究
1.單位根檢驗協整理論要求,當兩個時間序列變量呈協整關系時,在兩者間建立的回歸模型在統計學意義上才是可靠的。但是,變量之間是否表現為協整關系,對各變量的單整階數有嚴格要求。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確定其單整階數的常用方法是PP單位根檢驗。2.協整檢驗利用Johansen方法對財政支出與社會福利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協整檢驗。3.格蘭杰因果檢驗為進一步說明政府財政支出與社會福利水平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將對兩者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4.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福利水平關系前面分析表明我國財政支出與社會福利水平提高有著長期穩定的關系,整體財政支出水平是社會福利水平變動的重要因素。但整體財政支出水平對社會福利水平的增進作用并不意味著全部財政支出均會促進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為了進一步明晰不同功能類別財政支出對于社會福利水平的影響效應,識別有利于政策目標平衡的細分財政支出,本部分通過構建回歸模型以考察不同功能類別財政支出對于社會福利水平W1的影響效應。本部分將對不同功能的財政支出與社會福利水平關系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分類方法,將財政支出按不同項目分成經濟建設費(EC)、挖潛改造資金和科技三項費用(SE)、支農支出(ZN)、文科衛支出(WK)、行政管理費(GL)、政策性補貼支出(BC)六項,對不同類型的財政支出對社會福利水平影響進行回歸分析,其他項目支出或在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不大(如地質勘探費)或屬于剛性開支(如國防費)未納入分析范疇。
四、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目標下積極財政政策工具的選擇
(一)變量構建
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目標的沖突是財政政策取向面臨的主要難題,經濟增速過快會增加物價波動的壓力,而以控制物價為目的的緊縮性政策又會對經濟增長構成障礙。通常認為,財政政策應根據不同經濟形勢選取不同政策目標,但財政政策的實施與淡出存在一定的時滯效應。在發展中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往往存在“增長偏好”問題,即無法及時根據經濟形勢淡出積極財政政策,導致物價穩定目標難以實現。本部分將以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兩大目標構建社會福利函數W2=GDP×1/|CPI|考察財政收支對社會福利水平的影響,為避免價格對社會福利水平變量的重復影響,GDP代表經消費者價格指數調整后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CPI代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財政支出以FI代表。2.協整檢驗利用Johansen方法對財政支出與社會福利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協整檢驗。3.格蘭杰因果檢驗為進一步說明政府財政支出與以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構建的社會福利水平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將對兩者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4.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福利水平關系本部分將對不同功能的財政支出與社會福利水平關系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五、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利用經濟增長、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兩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構建社會福利函數對財政支出與社會福利水平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1.我國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等變量間都具有穩定的關系,說明利用財政支出調控經濟實現相應的政策目標是完全可行的。2.若財政政策以經濟增長、充分就業作為主要政策目標,增加挖潛改造資金和科技三項費用項目支出能較好的權衡兩項目標,經濟建設費的增加對兩項目標的權衡效果并不理想。3.若財政政策以經濟增長、物價穩定作為主要政策目標,經濟建設費、支農支出以及政策性補貼都具有良好的權衡效果,應予以優先考慮。據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正確選擇財政政策取向,合理協調不同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沖突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沖突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選擇財政政策目標取向時應將這種沖突納入考慮范疇,既要解決當前經濟運行中突出、重要的問題,同時也要兼顧其他政策目標。判斷一項政策是否合理有效,關鍵在于這項政策是否在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兼顧其他政策目標的實現。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是宏觀調控優先考慮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挖潛改造資金和科技三項費用能在兩項目標間實現較好的權衡,應在財政支出中予以側重,而目前大幅度增加經濟建設費開支的做法未必能達到預定的政策效果,原因在于經濟建設費投向領域不同造成的就業效應也有所不同。因此當前,財政支出所增加的經濟建設費應在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平衡充分就業目標的實現,在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勞動力吸納能力強的產業的扶持。
(二)增加文化科學衛生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充分發揮其在多重政策目標下的權衡作用
雖然檢驗結果表明文科衛支出在短期內無法對政策目標產生顯著影響,但從長期的角度來看,一方面科學文教事業的發展帶來的勞動力提升以及技術創新進步能對經濟增長提供長期、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科學文教事業的發展會帶來社會勞動力知識技術水平的提升,衛生事業的發展則會增強勞動力的身體素質,這些因素都有利于勞動力的就業,減少產業結構轉型帶來技術性失業的影響,緩解就業壓力。另外文科衛支出還有增進社會公平的效果。因此,增加文科衛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有助于多重政策目標的權衡。
(三)重視政策性補貼對政策目標的綜合效應,嚴格控制行政管理費的增加
對農產品的政策性補貼具有鼓勵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同時增加通貨膨脹壓力的多種效應。對生產效率低的農產品進行補貼不僅無助于經濟的長期增長,還會增加物價波動的壓力,不利于政策目標的實現,因此政策性補貼應注重支出結構的優化,對補貼對象進行權衡。行政管理費雖然短期內會帶來經濟的增長以及就業壓力的緩解,從該項支出的性質看,行政管理費屬于非生產性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其他項目支出短暫,另外通過擴張機構人員編制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最終會導致機構臃腫、人員龐雜,造成資源的浪費與效率的低下,對經濟運行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應在確保必要支出的同時嚴格控制行政管理費支出的增加,精簡機構人員,節約行政成本。
作者:謝喬昕 單位:浙江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