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產業融合下財政政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村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需要制定有效的財政政策來促進農村經濟的新跨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重要研究課題。基于此,本文從農村產業融合的背景入手,分析了農村產業融合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農村產業融合的財政支持策略,希望本文能為農村產業融合視角下的財政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農村產業融合;財政政策;消費結構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指借助于農村豐富的文化、生態和自然資源,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農產品的加工、銷售以及觀光、休閑、餐飲等相關產業,實現農業產業鏈條的增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于發展農村經濟和帶動農民增收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產業融合的背景
1.城鄉消費結構升級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理念實現了由“吃得飽”向“吃得好”的根本性轉變,對農產品的功能要求越來越多元化,對農產品的消費也更加營養化和合理化,很多初級食品正在被附加值更高、更具營養的加工食品所代替,農產品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因此,我國農村產業發展正逐漸由生產導向轉化為消費導向,由僅提供初級產品向深加工方面發展,在增強生產能力的同時,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的要求,注重農產品深加工發展,走產業融合的道路。
2.城鄉消費需求擴大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的服務消費和文化消費不斷增長,這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隨著工資水平的不斷提升,勞動的供給數量是不斷增加的,但是隨著工資水平的繼續提升,勞動者開始更多地選擇閑暇而不是工作,他們更加注重享受生活或者陪伴家人,勞動的供給數量呈現出減少的趨勢。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同時居民的服務消費和文化消費隨之增加,休閑旅游逐漸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內容之一。
3.農村資源優勢突出農村擁有突出的資源優勢,濃厚的傳統文化、良好的生態環境、廣闊的地理空間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保障,但這些資源并非只能發展第一產業,旅游產業也能借助農村的資源優勢實現快速發展。農村的文化、生態和自然資源能夠滿足人們體驗生活、休閑旅游和回歸自然等多個方面的需求,這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發揮農村的資源優勢,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開發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提升農村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
二、農村產業融合面臨的困境
1.農村產業融合面臨的困境當前我國很多農村實現了農業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部分地區的產業融合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農業同旅游業之間的關聯性不高,價值鏈和產業鏈不能實現充分融合,不能很好地發揮“1+1>2”的產業融合效益。當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困境。首先,產業鏈條不能得到充分延伸,特別是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鏈條不能實現縱向延伸,多數農產品只實現了初加工,農產品的精細加工不能得到順利實施,農產品的附加值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其次,農業同旅游業的融合程度不高,很多地區僅僅實現了對產業的簡單疊加,不能通過創新管理模式和引進先進技術來實現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不利于提升產業融合價值。最后,部分農村產業融合項目的質量還處于較低水平,旅游產品的特色化和多樣化水平不足,旅游資源開發的差異化程度較低,農村旅游市場存在無序競爭和過度開發的現象,農村的資源和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2.農村產業融合困境的成因當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不高,主要是農村生產經營主體的局限性所導致的,受此原因的影響,農村地區產業質量不高、規模較小、水平較低的問題長期存在。農村地區的經營管理者大多是農民,他們的創新能力比較差,而且參與產業融合的經驗和能力不足,開發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的能力嚴重不足,不利于生產技術的融合滲透。科學合理的利益共同體是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但是當前農村地區的產業運營主體還不規范,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聯系還不緊密,不能形成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的完善機制。在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農民在產業融合發展中的話語權始終比較薄弱,而且在利益分配過程中處于邊緣地位,這也對產業融合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此外,推進產業融合發展需要高效的公共服務和完善的基礎設施,但是當前農村地區在這些方面還較為薄弱,尤其是農村的道路、網絡和物流等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同城鎮及城市之間的聯通性較差,而且農村的生產性服務水平較低,不能發揮農村服務業的引領作用,加之融資貴和融資難等問題,導致農村的產業融合發展遇到了較大的阻礙,其產業融合水平長期得不到提升。
三、農村產業融合的財政支持策略
1.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農村地區應當繼續培育和壯大經營主體,通過強化政策措施等途徑來增強產業創新和發展能力。經營主體是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的關鍵因素和主要力量,因此政府應當加大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發揮經營主體在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引領作用。首先,政府應當解決農村的發展問題,加大對運作規范和規模較大的經營主體的財政支持力度,通過發展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等形式發揮產業融合的有效作用。其次,政府應當解決農民的經營能力問題,進一步加大對新型農民的培訓力度,加強對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的培訓,培育一批懂技術、懂市場和懂經營的農村復合型人才,全面增強各種經營主體參與融合的能力和創新發展的能力。最后,政府應當解決農村的融資問題,進一步完善信貸擔保體制和政策性貸款機制,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通過合作擔保和資金投放等途徑幫助農民解決融資貴和融資難等問題,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2.支持產業深度融合各級政府應當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推動產業融合深入發展,真正實現“1+1>2”的效果。政府應當堅持高點定位,通過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來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培育新業態和新技術發展模式,真正發揮出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效益。首先,政府應當加大對產業集群的財政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特色農產品產業園區、現代化農業科技產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并借助于園區完善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置,來實現農村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和集群式發展,推動農業價值鏈、供應鏈和產業鏈實現升級,將產業園區建設成為產業之間相互滲透的融合式發展示范區。其次,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服務型產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大力支持農村現代物流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市場信息和質量檢測等服務平臺的建設,促進農村服務業的網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進而帶動農業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最后,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技術型產業的支持力度,在支持農村傳統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將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融入各個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最終實現先進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例如,在農業生產和銷售等環節引入現代信息技術,依托物流技術和信息技術縮小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差距,有效減少商品流通過程中因中間環節過多而產生的交易成本。
3.完善利益連接機制政府應當不斷創新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式,通過完善利益鏈接機制來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政府在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強化對各項制度的設計和政策的引導,通過協調不同利益關系來建立一套合作共贏的運作機制,實現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首先,政府可以通過擔保貸款、貸款貼息、社會合作以及以獎代補等方式來吸引更多資金投入農業生產過程中,提升農業與旅游業等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其次,應當加大對各種政策的創新力度,通過開展農業訂單、利潤返還和股份合作等活動引導和鼓勵新興經濟體參與到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體制機制。最后,政府應當大力支持農村地區龍頭企業的發展,在安排財政支持項目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加強農戶與農業合作社之間的利益聯結,完善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最終讓廣大農民分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帶來的紅利。
四、結語
推動農村產業融合是中央對農業發展做出的戰略部署,對于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民增收創業和消費結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產業鏈條較短、融合程度不高以及融合質量較低等問題,對此,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支持產業深度融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等途徑來拓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空間,擴寬農民增收創業渠道,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姜長云.日本的“六次產業化”與我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經濟與管理,2015(03).
2.袁小慧,等.中國居民農產品消費變化的因素分析:基于產出角度.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5(02).
3.趙勇,郭亞然,李沛帆.城鎮化進程中鄉村建設發展的思考.城鄉建設,2015(08).
4.陳英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農村產業融合的困境及對策――以山東省T市為例.農業經濟,2018(03).
5.周曉梅.農村產業融合視域下美麗農村建設困境分析.南方農業,2017(06).
6.韓曉瑩.演進式視角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中國式探索.商業經濟研究,2017(05).
7.郭軍,張效榕,孔祥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與農民增收――基于河南省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案例.農業經濟問題,2018(11).
8.張慎娟,陳曉鍵.國外休閑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世界農業,2018(11).
作者:高嵩 單位:湖北省秭歸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