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機制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決策就是在環境激勵和預算約束下,學生個人以家庭整個生命周期效用最大化為目標進行的教育選擇。影響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決策的因素一是環境激勵,二是預算約束,三是家庭效用。高職教育領域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決策失敗的重要原因。提高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成功率,需構建能夠正向激勵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的環境,加大對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的資助力度,推動高職院校按市場機制收費,提高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信息的透明度。
關鍵詞:
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成本分擔;投資機制
高職教育既是一項民生工程,又是一項投資行為。作為投資行為,學生個人(包括其家庭,以下簡稱學生個人)是最主要的投資主體。他們需要對是否參加高職教育、為高職教育投入多少資金以及如何投入等問題做出決策。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個人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的決策過程。
一、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決策分析框架
當前分析學生個人教育投資一般模型,是西方新古典經濟學建立的。在該模型中,家庭教育投資被看作是一種受環境激勵和約束的理性行為,是家長出于自我中心主義動機的利他行為;投資的決策者是家長,投資目的在于最大化家長自身效用,同時并不損害子女的效用[1]。在中國有著與西方不一樣的家庭文化:家長更富有犧牲精神,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不求自身回報,更關注的是子女的財富增加和地位提升,家長的精神滿足比物質滿足更重要。在高職教育投資中,子女作為成年人已經成為重要的決策主體。在筆者的調查中,到哪里上學、學習什么專業大多由家長和學生商量,或者由學生說了算,家長難以獨斷。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修正學生個人教育投資決策的一般模型,可得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分析框架。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決策就是在環境激勵和預算約束下,學生個人以家庭整個生命周期效用最大化為目標進行的教育選擇。基于這一分析框架,影響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決策的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環境激勵,二是預算約束,三是家庭效用。
二、環境激勵對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決策的影響
學生個人及其家長總是處在一定的環境中。周圍環境傳遞給學生個人及其家長的信息,是學生個人進行高職教育投資決策的重要基礎。這些環境信息包括國家的宏觀政策、經濟發展水平、學生個人所處地區的人文社會環境、接受高職教育學生的歷史經驗等。這些信息對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決策的激勵有正向的,也有負向的。正向激勵促進學生個人增加高職教育投資,負向激勵則會降低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的積極性。在現實中正向的環境激勵主要包括:國家對高職教育投資的鼓勵,對高職學生的資助;經濟發展繁榮,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社會日趨公平,一線技工人才社會地位逐漸提高;學生個人所在地區崇文重教,周圍居民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有效改善生活狀況等。反之,則形成了負向激勵。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的動力必然由資源消耗轉變人力資本的提升。發展高職教育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尤為迫切。構建能夠正向激勵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的環境也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政府要進一步鼓勵高職教育發展,學校要進一步提高高職教育質量。政府鼓勵高職教育發展就是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合理控制高職教育規模,優化高職教育結構;保障高職教育合理的經費需求,避免高職院校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對高職教育規模和結構的扭曲;廢除在招生、就業、經費保障等方面對高職教育的歧視性政策,把高職教育放在與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高職教育中引入市場機制,準許高職院校根據市場供求狀況決定收費標準;建立合理的高職教育資助體系,確保投資能力不足的學生能夠接受高職教育[2]。學校要進一步提高高職教育質量就是要求高職院校樹立就業導向的辦學觀,緊跟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需求開辦專業培養人才;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技能;嚴格控制辦學成本,不斷提高經費使用效率,降低政府和學生的高職教育成本;如實公開學校的辦學信息,接受政府和學生個人的選擇。
三、家庭效用對高職教育投資決策的影響
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決策以家庭效用最大化為目標。家庭效用是整個家庭需求的程度。家庭效用以學生個人的效用為主,兼顧家長效用,以經濟收益的滿足為主,也受精神滿足的影響。在中國的家庭觀念中,家長的滿足主要表現在精神層面,學生個人的滿足則主要通過經濟收入體現,可用經濟收益的高低來衡量。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的經濟收益,就是學生個人因為參加高職教育學習而增加的收益,是參加高職教育的學生個人收入相對于未參加高職教育的個人收入的增加額,簡稱高職教育投資收益。平均而言,我國高職教育投資收益無論是絕對額,還是相對率,都是很高的。《2014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高職畢業生就業率持續上升,2013屆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達到了90.9%;高職生畢業三年后的收入比畢業半年后的收入翻了一番,增速遠遠高于城鎮單位在崗職工的平均水平,六成左右實現了職位晉升,呈現強勁的職業發展能力[3]。在理論界,閔維方、李元春、王潔莉、李蘭蘭、楊釙等學者的研究一致地認為職業教育的收益高于普通教育。徐雙雙計算出昆明市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個人投資收益率為25.53%[4],黃桃紅計算出湖北省高職教育學生個人投資收益率為46.63%[5]。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個人投資于高職教育具有很高效用。但不同地區、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收益水平是不同的。麥可思公司的調查顯示,同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2014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月平均收入,湖北東部的HG職院是3216元,湖北中部的WH職院是2251元,湖北西部的XY職院是3030元,高低相差近千元;同一學校各專業畢業生的收入差距也很大,WH職院畢業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最高的是機電專業,達到3923元,最低的是建筑專業1833元,兩者相差2090元;同一專業,不同的學校也有很大差距,如同為生物專業,WH職院的畢業生半年后月收入為2059元,HG職院的為3176元,相差1117元。上述數據說明高職教育收益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它受到專業與人才市場需求、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個人學習方式與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專業在人才市場上供求不同,薪酬標準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專業由于不同學校的培養質量不同、就業的區域不同,薪酬待遇也不一樣;不同的學習方式帶來不同學習效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技術技能才能不斷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值得說明的是,上述數據并不為普通學生所知。現實中,學生在進行高職教育投資決策時對高職教育并沒有全面的認知,大多數學生并不詳細了解自己填報的高職院校。學生個人只是因為自己的分數在高職招生的分數段內,所以選擇了高職教育。在不了解經濟效用的情況下,大多數學生及家長只能根據精神的滿足程度選擇學校。筆者所在的湖北省,省會城市武漢的高職院校每年招生爆滿,而地市州的高職院校招生則非常困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家長認為“孩子在武漢讀大學比地市讀大學好聽多了”。
四、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的成本與預算約束
在收益目標既定的情況下,學生個人需要考慮的是高職教育投資的預算約束。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的預算是由其投資成本負擔能力(以下簡稱投資能力)約束的。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能力是其家庭可支配收入扣除必要生活費用后的余額,主要受學生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消費支出、消費結構等因素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統計數據,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564.70元,人均消費支出16674.30元,收支節余7890.40元。理論上講,這些節余資金是可用作高職教育投資的,即城鎮居民的平均投資能力是7890.40元。在這個金額范圍內的高職教育收費不會影響居民的生活,超過這個金額,就會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然而,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資金節余不同,投資能力是不一樣的。表1是2012年度按收入等級劃分城鎮居民收支統計表。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口穩定在平均每戶2.9人的水平。收入等級劃分可反映出城鎮居民家庭對高職教育的投資能力,即10%的最低收入戶家庭僅能承擔2649.73元的高職教育成本,10%的較低收入戶能夠承擔8346.78元的高職教育成本,其余80%的家庭均承擔10000元以上的高職教育成本。在農村,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能力更低。表2是2012年度我國農村居民人口及收支情況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看出,農村居民可用于職業教育投資的資金非常有限,占總戶數20%的低收入戶入不敷出,占總戶數20%的低收入戶全家節余資金僅1441.44元。以湖北省為例,高職教育的收費標準均為每年5000元,加上住宿費等雜費,學生個人支付的高職成本每年為6500元左右。同時,學生個人參加高職教育后,離開家庭生活,個人消費支出都成了需付現的支出,且失去了家庭規模消費帶來的節約。調查數據顯示,湖北一個地級市就讀的高職學生,個人在校消費支出均在12000元/年左右。這個數據相當于城鎮居民中等偏下收入戶的消費支出,高于全部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根據以上計算,80%的城鎮居民有能力承擔1個學生的高職教育成本,但仍有10%的城鎮居民無力承擔,10%的城鎮居民僅能勉強承擔;在農村,則有60%的家庭無力承擔1個學生的高職教育成本,僅40%的家庭能夠承擔。保證學生充分享有接受高職教育的權利,政府必須加大對高職學生的資助力度,特別來自農村的高職學生。
五、信息不對稱與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決策失敗
學生個人在一定的環境激勵下,考慮家庭預算約束,根據家庭效用最大化原則做出的高職教育投資決策,未必都能夠成功。現實中很多高職學生畢業即失業,學生家庭因教致貧,說明了部分學生高職教育投資是失敗的。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失敗有學生個人的原因,也有系統性原因。個人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個人沒有把握學習機會,浪費了學習資源而使學習無效。系統性原因有高職教育體制方面的、也有高職教育質量方面的。從市場角度來看,最重要的系統性原因是高職教育領域的信息不對稱。高職教育領域的信息不對稱集中體現在學生個人對高職教育的認識不準確,對高職院校的了解不全面,對專業、就業市場知之甚少。高職教育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學生在決策時,以近期的滿足代替長遠的效用作為決策的目標,以感性的認識代替理性的數據作為決策的依據。高職教育的信息不對稱還導致高職教育的逆向選擇,部分低質量的高職院校通過夸大宣傳招攬學生,搶占優質高職院校的生源。這種行為不加以制止,必然影響整個高職教育質量的提升。規避高職教育投資失敗,需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這需要學生個人加強信息收集意識,更多地關注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高職教育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從體制上讓信息更透明更充分。促進高職教育信息的充分透明至少要從三個方面下工夫。首先,改革高職教育收費制度,讓高職院校自行根據成本和競爭態勢確定學費標準。高職學費本質上是高職教育服務的價格,應該反映人才供求、教育成本、教育質量等大量的市場信息。放開收費后,學生可以通過性價比選取合適的高職院校;通過價格競爭,一批落后的高職院校也將會被市場淘汰。這些都能增加學生個人高職教育投資成功的概率。其次,建立公益性的高職院校專業評估與評比制度。通過對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等要素進行量化評價,并在全國范圍內排名。通過一定的渠道向社會公布專業評價和排名結果,讓學生個人對各院校、各專業有更充分的了解,即可避免投資決策的盲目性。為了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權威性,這項工作應該由政府、行業協會或者公益性組織來完成,禁止商業化的評價排名。再次,完善高中課程體系。在高中教育中,除了開設文化基礎課外,應該增設國情教育。國情教育課程重點引導學生認識當前社會發展狀況,了解經濟結構、產業發展、人才需求與就業、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等。通過開設國情課程,提高學生分析經濟社會信息的能力,為高職教育投資決策的科學性提供方法保證。
參考文獻:
[1]洪愷,,周亞.家庭教育投資的動機與行為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0):33.
[2]周常青.地方政府視角的高職教育投資收益[J].高等農業教育,2015,(7):26.
[3]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麥可思研究院.2014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年度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徐雙雙.昆明市中等職業教育個人教育收益率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1.
[5]黃桃紅.基于學生視角的高職教育投資收益率[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51.
作者:黃桃紅 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