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資產重組資本市場投資銀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資產重組、資本運營是企業改革深化的有效途徑
資產重組、資本運營是近年來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勢不可擋的潮流,盡管理論界關于資產重組、資本運營的內涵界定莫衷一是,爭論不休,但資產重組、資本運營卻在實踐中轟轟烈烈地開展著。1997年是名副其實的資產重組年,深滬交易所719家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202家進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內容的資產重組,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8%。統計分析表明,上市公司通過實施資產重組和資本運營,使資產質量得到提高,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經營業績明顯改觀,但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切經濟現象的發生都有其深刻的經濟背景和內在原因,資產重組、資本運營也不例外。之所以要進行資產重組,就是因為以前的資產配置不合理;之所以要強調資本運營,就是因為以前缺少或者不重視資本運營。總的來說,資產重組和資本運營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結果。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資產分配和資源配置依靠政府行政計劃來進行,形成了嚴重的產業結構失調,盲目重復建設,資源配置不當,經濟運行僵化,資產效率低下,閑置浪費嚴重等一系列問題,整個國民經濟如同一部老化了的生銹的機器艱難地維持著運轉。改革以后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進行了“潤滑”和局部的“修理”,但整部機器的結構和機理沒有得到徹底改變,運轉效率難以真正提高。另一方面,企業作為直接掌握資源、直接擁有資產、直接創造產品和社會財富的經濟主體,在傳統體制下只是行政架構的一個主要部件,是計劃盤子里的一個棋子,不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國家所有制的格局下,沒有處置資產的自由,生產經營處于嚴格的控制之下,資本經營的觀念就不可能產生。盡管改革后企業的權利擴大了,在市場環境變化的情況下,初步實現了單純的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的過渡,但作為經濟主體的國營企業仍然沒有走出計劃體制的圈子,沒有變成獨立的面向市場的“生產經營與資本經營”的主體,成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最后一個也是最難攻破的“堡壘”。隨著經濟改革的推進和深入,隨著其他方面改革的次第突破,產業結構不合理、資產配置不合理,尤其是企業效益低下的痼疾和矛盾完全暴露出來,成為整個經濟改革的難點和攻堅戰,到了不改不行、非改不可的地步和時候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黨的十五大和九屆全國人大發出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軍號令的形勢下,世紀交中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重組成為改革的中心環節和主旋律,與之相伴隨的資產重組和資本運營浪潮的到來就不足為奇了。
資產重組,簡單地說,就是對存量資產的重新組合。在我國目前情況下,它主要有兩層含義:從宏觀上說,它是對國有存量資產在全國范圍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之間的分拆、裂變、流動和重新組合,在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微觀上說,它是一個企業對自己所支配的資產根據需要在企業內部、集團內部以及與企業外部進行的交換和組合,以改變企業的資產結構和產品結構,進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從目前業已發生的案例來看,有國有企業之間的重組,也有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的重組;有同一地區企業之間的重組,也有跨地區的重組;有同一部門、同一行業企業的重組,也有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之間企業的重組;當然也出現了中外企業之間的購并重組。從另一個角度看,上市公司是資產重組的主角,既有上市公司對其他非上市企業的購并與重組,也有上市公司作為“殼資源”被其他非上市企業購并或改組。從這些案例看,企業進行資產重組的動機各不相同,有為規模經濟而重組的,有為多元化經營而重組的,有為調整產業結構而重組的,有為甩掉包袱、實現扭虧或重獲配股資格而重組的,當然也有為二級市場炒作制造題材而進行虛假重組的。從資產重組的方式來看,有的采用了股權轉讓,有的采用了收購兼并,有的采用了資產置換,有的采用了投資參股等方式。不管怎么說,資產重組形成了強大的沖擊波,對于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那么,資產重組和資本運營是什么關系呢?從企業角度看,資產重組是通過資本運營來實現的。一定程度上講,資產重組和資本運營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資產重組強調的是資源流動的“實物”方面,而資本運營則側重于資源流動的“價值”方面。因為資產是資本的主要存在形式,而資本則是資產的貨幣表現。資本運營就是企業圍繞提高資本效益而對資本開展的經營活動,企業資本運營的內涵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資本的內部積累和挖潛;二是資本的橫向集中;三是資本的社會化控制。企業資本經營的主要模式可以概括為三句話:(1)資產的資本化;(2)資本的證券化;(3)證券的流動化。資本經營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為它突破了傳統體制下企業單純的生產經營的觀念,把經營思路拓展到廣闊的資本領域。因此,有人藉此認為,我國企業的經營理念經歷了三次大的躍遷:一是由改革前的單純的產品加工者向改革后的商品生產者的轉變;二是由單純的生產者向既重生產又重銷售的生產經營者的轉變;三是由生產經營者向資本經營者或兩者結合的轉變。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恰當,但資本經營確實給企業帶來了經營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可以使企業實現由實物形態為中心的經營管理向以價值形態為中心的經營管理轉變,使企業將資產觀念從“規模”轉向效率,通過生產經營和資本運營“兩手抓”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本增值,全面提高企業效益,這在當前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投資銀行是與商業銀行相對稱的金融中介機構,是資本市場的主體和靈魂,是企業直接融資的服務機構。作為一個產業,投資銀行在國外已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對世界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購并重組、安排直接融資、優化資源配置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我國,投資銀行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目前尚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伴隨著股份制改革和證券市場發展而成長起來的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一些金融機構,現實地發揮著部分投資銀行的原始功能,充當了早期投資銀行的角色。目前在企業改革力度加大、進行資產重組,而商業銀行又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培育資本市場、發展投資銀行顯得特別重要。
投資銀行在企業資產重組、資本運營及培育資本市場方面擔當著重要角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1)幫助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發行股票并上市,進行股權融資。(2)策劃企業兼并收購,為企業規模擴張、多元化經營,實現購并目標服務。(3)設計債券發行方案,為企業債券融資服務。(4)提供融資安排,解決企業購并、資產重組過程中的資金需求。(5)充當企業財務顧問,為企業生產經營、資本運營、長遠發展提供全面的咨詢服務。(6)直接投資,與企業結成命運共同體、一起發展。(7)創新金融工具,如運用可轉換債券、資產證券化等為企業開辟新的融資渠道,增加市場品種,活躍資本市場。顯然,投資銀行的發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加快資產重組,推動資本運營,促進資本市場發展。
投資銀行在開展以上服務的同時,自身業務領域也得到了空前拓展了我國的投資銀行目前仍局限于券商的角色其業務停留在初級的原始層次上:主要是二級市場的經紀和自營業務,以及一級市場的承銷業務。從二級市場來說,股市的周期性和行情的波動性,以及市場規范化使投機性成分減少,投資銀行在二級市場上獲取暴利的機會消失,風險進一步放大。從一級市場來看,由于股票發行采取計劃性指標管理,而全國又有上百家券商在激烈爭奪,使發行市場成為典型的買方市場,粥少僧多導致惡性競爭,能爭到承銷資格就不錯了,獲取利潤的空間日趨縮小,潛在的風險卻越來越大。顯然,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業務,投資銀行業務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急需尋找新的出路。天無絕人之路,世紀之交的資產重組和資本運營浪潮為夾縫中生存的投資銀行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為拓展業務空間提供了可能。
面對難得的資產重組機遇,身處資本市場的廣闊舞臺,作為“準投資銀行”的券商,應該怎么做呢?我們認為,需要完成以下轉變,實現服務理念的升華:
(1)轉變功能,實現由券商向投資銀行的嬗變。券商只是券商,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券商和投資銀行的最大差別是只能從事原始的證券業務,而對于高層次的資產重組、企業購并、資本運營等挑戰性業務難以應對,因此,必須在實踐中完善功能,提高素質,實現向投資銀行的過渡,這是我國券商發展的方向。
(2)調整業務重點,實現服務理念的升華。即由目前單純的發行承銷的低層次業務向包括資產重組、資本運營在內的廣義的財務顧問業務轉型,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地為企業服務。這是我們經過深刻反思得出的結論。道理很簡單,發行上市粥少僧多,1997年300億額度早已瓜分殆盡,再圍繞發行承銷做文章無疑是死路一條。而已上市企業的后續服務,上市公司與其他企業的重組購并、上市無望企業的資產盤活都孕育出廣闊的業務需求,等待著券商去開拓。港澳信托正在醞釀的全國范圍的“投資銀行客戶網絡服務計劃”就是在這方面的嘗試。
(3)創新投融資工具,促進資本市場的繁榮。企業在資產重組和資本運營中的多樣化需求需要投資銀行創造性的思維,不斷創新投融資工具;資本市場的繁榮和發展需要源源不斷地推出新的金融品種借鑒國際先例,結合中國實際,不斷推出新的金融工具,是投資銀行義不容辭的責任。投資銀行憑借幾年來累積的經驗以及智力專長和人才優勢,完全有可能在這方面做出貢獻。
三、資本市場是企業資產重組和資本運營的大舞臺
企業作為經濟主體,無論是進行資產重組,還是進行資本經營,除了具有內在的主觀動因外,還須具有相應的外部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具有一個完善高效的資本市場。道理很簡單,資產重組、資本經營實質是一種交易活動,或者說是交易過程。資產重組不外乎是將各種有形或無形的資產進行標準化、量化,變成一種“商品”,評估出它的價值并外化為價格,才能與需求方達成協議,完成交易。這一過程,不依賴于供給或需求任何一方單方面的主觀意志,而要在信息盡可能對稱的情況下,通過市場機制來完成。這種機制具體來說就是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從融資角度提出來的。廣義的資本市場泛指社會資本儲蓄者手中向投資者手中有效流動的市場機制,既包括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和政府財政的直接注資,也包括企業面向市場的直接融資。狹義的資本市場僅僅指長期資金市場,尤其指直接融資中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債券融資和股權融資。當前資本市場問題之所以又一次迫切地提出來,主要是因為,資本市場已成為企業改革的直接約束條件,不象以前那樣可有可無,尤其是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和資本經營更離不開資本市場。例如減輕企業債務,改善企業負債結構需要打通資本市場,國有企業股份制改組發行股票并上市需要依賴股票市場,企業之間的兼并收購需要借助證券市場來進行等等。顯然,當前培育資本市場已不單純是金融部門的事情,更是推進企業改革、深化整個經濟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可逾越的環節。
資本市場的運行主體主要有企業、政府、居民,開放經濟中還有國外部門。其中企業是投資者,即資本的需求者;居民是儲蓄者,即資本的供給者;而政府則既可能是投資者,也可能是儲蓄者。但是,除了這些主體外,還要有中介機構的參與,這些中介機構主要指間接融資的商業銀行和直接融資的投資銀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資金是計劃供給的,不存在資本市場問題,銀行只承擔定額外流動資金貸款的發放,只是資金的劃撥和記帳單位。經濟體制轉軌以后,銀行的地位提高了,銀行的作用也被過分地夸大了;財政資金“撥改貸”以后,銀行幾乎成為企業資金的唯一供應商,承擔了企業的所有資金需求。而企業效益的普遍低下,使銀行陷入了全面的債務泥潭,銀企關系進入了進退維谷的矛盾境地。回過頭來看,銀行的間接融資功能被片面夸大了,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功能卻被嚴重忽視了。在目前情況下,前進的道路只有一條:培育資本市場,發展投資銀行,打通直接融資的渠道。
四、結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資產重組、資本運營是企業改革深化的根本途徑,也為投資銀行的發展壯大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資產重組、資本運營的開展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有效支持,也有賴于投資銀行的媒介和推動;投資銀行在為企業資產重組和資本運營服務的同時,既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繁榮,也發展壯大了自身。毋庸置疑,在中國經濟轉軌的歷史時期,在中國經濟改革的過程中,資產重組、資本運營、資本市場培育與投資銀行發展之間構成了一種相互關聯、相互牽制、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錯綜復雜的聯動關系。正確認識和有效利用這種關系,找準切入點,開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于促進各自的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經濟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