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保險經營的銀行保險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業務迅速發展的合作時期
1.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1995年頒布施行的《商業銀行法》確立了我國銀行保險合作的主流模式。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等大型保險公司都開始與各家商業銀行合作。隨著銀行保險的進一步發展,國內各家保險公司都基本上與商業銀行建立了銷售保險產品的長期合作關系。我國銀行保險也從2000年開始迅速成為各家保險公司的主要分銷渠道之一。很快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開始了更深層次的合作。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已不僅僅只局限于單純的網點銷售,而是在產品開發、銷售渠道管理、操作平臺構建、銷售人員培訓、客戶資源共享等多個環節展開緊密合作。
2.互聯網企業與保險公司的合作。
2013年中秋節期間,由安聯財險與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旗下淘寶保險共同合作推出一款中秋賞月險。2013年11月11號,所謂的光棍節前夕,平安產險與百合網合作,針對單身人群推出一款名為“脫光險”的保險產品。2014年春節期間,生命人壽借助淘寶保險平臺,推出了一款名為“小鞭炮”的意外險。2014年3月26號,阿里巴巴繼余額寶風波之后,又推出了娛樂寶。其本質為阿里巴巴與國華人壽合作推出的一款互聯網投連險產品。各家保險公司紛紛采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方式,推出自己的互聯網保險產品。2013年8月淘寶保險表示,淘寶保險平臺正式上線3年來,完成的保險交易超過10億筆。截至目前,與淘寶保險合作的財險公司有10家,壽險公司達28家,保險中介公司有3家。險種類別涉及健康險、意外險、理財險、財產險、車險、旅行險、少兒險等七個領域。從我國銀行保險的發展可以看出,以互聯網金融平臺為主體,給保險公司提出用戶需求,保險公司對此快速研發出有針對性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是現階段的主要合作模式。保險公司看中的是互聯網企業海量的客戶、較高的效率和較低的運營成本。而在我國銀行保險的發展初期,保險公司同樣看中了銀行的海量客戶和良好聲譽,2000年至2003年期間銀行和保險公司雙方合作范圍不斷擴大,產品種類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在合作初期實現了共贏。
(二)瓜分業務份額的競爭時期
1.銀行打破合作模式。
長久以來,我國保險公司與銀行之間建立了以“資源共享”為標志的戰略聯盟關系。但隨著合作程度的不斷深入,銀行更加了解保險公司的各種理財產品及相關服務,各家銀行似乎并不甘心讓大量的資金流向保險公司,自身只充當中介服務的角色,再加上政府在金融業混業經營方面政策的放寬,于是五大行開始跑馬圈地壽險行業。銀行設立、投股或參股設立保險公司,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相互合作和滲透的性質。銀行系保險公司借助銀行先天的競爭優勢,以及合作時期對保險產品及服務的了解,必將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并瓜分傳統保險公司的業務份額。
2.互聯網企業打破合作模式。
隨著互聯網保險的進一步發展,類似于阿里的互聯網企業不會僅僅只做平臺。2013年11月6日眾安保險正式開業。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開啟了互聯網企業成立保險公司的新時代。互聯網保險公司雖然目前只有1家,但這已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保監會原副主席李克穆在兩會間隙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在我國互聯網保險未來的發展中,國家將逐步放開互聯網保險牌照。對比我國銀行保險的發展,自2009年以來,各大商業銀行紛紛設立、投股或參股設立的保險公司,率先打破以往合作的模式,利用自身的競爭優勢,迅速搶占并瓜分傳統保險公司的業務份額。因此,眾安在線的成立,不僅僅代表著互聯網保險的進一步發展,更意味著互聯網企業吹響了進軍保險市場的號角。隨著互聯網保險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企業必將借助自身優勢,成立自己的保險公司,從而影響整個傳統保險業的格局。
(三)傳統保險公司的業務調整期
1.各家險企在銀保業務上做出被動調整。
2013年第1季度,業務排名前7位的壽險公司中,除太平壽險和太保壽險外,其余5家保險公司的銀行保險新單業務均出現了負增長。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和人保壽險的同比降幅都在20%以上,新華人壽甚至達到了54%的新單同比負增長。然而銀行系保險公司卻逆市上漲,建信人壽實現銀保新單保費收入18.5億元,同比增長47.8%。農銀人壽實現銀保新單保費收入17.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7.5%。此外,工銀安盛更是實現1903.5%的驚人漲幅。2013年整個保險行業銀保新單業務大幅負增長,銀行系保險公司卻一枝獨秀。而對于銀行系保險公司對整個壽險市場的沖擊,傳統保險公司只能被動做出調整。以平安壽險為例,經過連續幾年的業務調整,平安壽險逐漸淡出了銀行保險渠道這塊江湖。這也從側面說明平安管理層已經針對銀行業垂涎壽險的行為做出調整。
2.傳統險企謹防互聯網企業沖擊。
2014年2月2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京的《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至2013年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的主體從28家上升至60家,年均增長率達46%,占全行業133家產壽險公司的45%;規模保費從31.99億元增長到291.15億元,三年間保費增幅總體達到810%,年均增長率達到201.68%;投保客戶數從815.73萬人增長到5436.66萬人,增幅達到566.48%。對比我國銀行保險的發展初期,在2001年至2003年期間,我國銀行保險業務發展同樣迅速,規模保費從45億元增長到765億元,三年間保費增幅總體達到1600%,年均增長率達到312.31%。然而,從當前銀行保險的業務狀況來看,傳統保險公司確實受到了沖擊。因此,在互聯網保險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保險公司應在銀行保險上吸取經驗教訓,認清互聯網企業在經營互聯網保險上的優勢,改進自身的不足,謹防可能來自互聯網企業的沖擊。
二、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優勢
(一)消費基礎堅實,擁有大量數據
目前潛在客戶人群每天可能多次訪問互聯網平臺,但一兩個月才去一次銀行、保險等服務網點。隨著我國網絡消費群體日益壯大,互聯網企業在保險方面的消費基礎也日漸堅實。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我國網民人數已達6.18億,預計2015年我國網民人數規模將達到7.5億。龐大且不斷增長的網民隊伍為互聯網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而堅實的消費基礎。互聯網企業的第三方支付和網購平臺,把用戶的消費記錄,物流配送信息,甚至是消費習慣都記錄下來,積累了大量數據。隨著保險網銷渠道的進一步完善,數據最終會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行業邊界也會被弱化。互聯網公司一旦進入保險領域,成立保險公司,必然會利用數據優勢沖擊傳統保險公司。
(二)掌控平臺,擁有技術優勢
1.領先的銷售平臺架構設計。
基于對其他產品銷售平臺的構建經驗,互聯網企業更容易構建保險產品的銷售平臺,以優質的用戶體驗,最快速度地實現用戶需求,方便客戶檢索產品,查詢相關信息。
2.數據處理能力優勢明顯。
互聯網企業運用實時推送技術,基于云計算平臺,便可實現每秒高達上百萬條,日處理量高達億萬數量級的數據。因此,相比傳統保險公司,互聯網企業數據處理與運營能力和數據采集、整合、分析、挖掘能力優勢明顯。
(三)當前網銷保險產品設計簡單
2013年2月2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指出,目前我國互聯網保險產品主流是粘度低、標準化的短期意外險等產品,產品種類單一且容易模仿。因此,互聯網企業極易模仿同類產品,利用自身銷售平臺優勢對保險產品進行個性包裝,吸引大眾眼球,激發潛在客戶購買欲望。同時,還可利用數據優勢和數據處理能力,調查客戶需求,篩選有效客戶,設計適銷對路的保險產品。保險需求更易捕獲,營銷更加精準。
(四)成本費用低
據調查,利用網銷渠道銷售的保險產品或提供的相關服務效果優于保險傳統營銷。傭金、房租、薪資、通訊費、交通費、印刷費將大幅度減少,若互聯網企業成立自己的保險公司也可免去網絡服務費用,成本更是大大降低。據有關數據統計,利用網銷渠道向客戶銷售保險產品或提供保險服務要比采用傳統的方式節省50%-70%的費用。因此,較低的運營成本也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又一優勢。
三、傳統保險公司的應對措施
(一)發揮自身優勢
1.風險管理能力。
傳統保險公司很明顯的優勢在于它的風險管理能力,風險管理的能力是對于一種專屬信息的處理能力。由于保險產品本身的特點,使得各家傳統保險公司十分注重自身資金,以及運營模式的安全。而對于互聯網企業成立的保險公司,其各項監管機制尚不健全,缺乏高效、便捷的信息反饋機制,雖然是主動購買行為,但客戶疑問不能迅速回應,退保風險很高。綜合來看,在風險管理方面傳統保險公司優勢明顯。因此,傳統保險公司利用自身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優勢,保障公司以往業務穩定運營的同時,可以分析互聯網保險業務領域所面臨的風險,提前建立此領域的風險管理機制。
2.專業的產品服務。
《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指出,大多數壽險產品較為復雜,需要與客戶進行充分溝通,再加上客戶信息安全保障不足,因此不能實現網上銷售。此外由于通過互聯網銷售保險沒有區域性,客戶一旦投保成功,后續的服務歸屬問題比較模糊。作為傳統保險公司應認清互聯網企業的局限性,發揮自身在產品服務方面的優勢,強化與客戶的溝通,完善理賠等后續服務。同時可借助品牌效應,贏得客戶的信任。
3.產品創新能力。
互聯網企業設立的保險公司,由于自身保險相關資源的匱乏,部門的不完善,其自身產品研發能力有限,只能模仿傳統保險公司的現有產品。因此,傳統保險公司應發揮自身產品創新方面的優勢,進而以產品優勢贏得市場。
(二)加快觸網步伐
1.明確合作平臺與門戶網站的職能。
目前,傳統保險公司觸網的方式大體上有三種:一是通過公司自己的門戶網站進行銷售。二是作為店商,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借助其銷售平臺,進行推廣銷售。三是與第三方門戶網站合作,進行產品銷售。然而,三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業務交叉,造成資源的浪費。作為傳統保險公司,應著重整合前兩種平臺的資源,進一步明確二者分工。店商平臺應著眼于新客戶的開發,借助此平臺的訪問優勢,快速完成格式化產品的銷售。門戶網站應同時兼顧新客戶的開發,以及老客戶的后期服務,針對新老客戶的保險產品種類也應更為全面,做到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在線服務。同時門戶網站也應是客戶答疑,保險教學,文化宣傳,品牌推廣等多領域平臺。此外,傳統保險公司應做好兩平臺間的協同,如在店商平臺界面上建立鏈接,引導客戶訪問公司門戶網站,體驗公司全方位的服務,也便于傳統保險公司積累自身客戶資源。
2.完善互聯網技術,嘗試整合營銷。
與互聯網企業相比,傳統保險公司的互聯網技術應用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確實存在一定差距。傳統保險公司習慣于將數據的分析結果應用于事后的風險評估上,而在事前的客戶識別、客戶分類、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等方面應用明顯不足。因此,傳統保險公司應進一步完善互聯網技術和數據處理、應用能力,并嘗試將數據分析的結果應用于事前領域。傳統保險公司在保險專業上優勢明顯,特別是公司原有的客戶資源、銷售隊伍、線下網點。傳統保險公司應將改進后的技術與現有資源融合,塑造自身線上線下互相協同的立體化作戰能力,實現線上線下整合營銷,建構起在互聯網保險業務上新的競爭優勢。
四、結論
我國互聯網保險驚人的發展速度和取得的初步成績,我們有目共睹。而我國銀行保險的發展卻并不理想,隨著銀保新規的,我國銀行保險進入了轉型期,銀行保險市場正在進行著重新洗牌。由此可見,國家政策的導向在市場未來發展模式上起著重要作用。在互聯網保險的未來發展中,國家會逐步放開互聯網保險的牌照,然而未來什么時候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保險公司會走入全面競爭的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這已經是必然的趨勢。傳統保險公司只有充分發揮自身現有的優勢,認清并彌補不足,才能在我國未來互聯網保險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梁東單位: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