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評農民60歲后享受普惠式養老金是天大福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民60歲后享“普惠式養老金”對中國民眾,尤其是廣大農民來說,是一條振奮人心的利好消息。“普惠式養老金”如成功推行將使60歲后的農村老年人口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他們將最先享受到有中國特色農村養老體制的碩果。
相關評論:農村進入“國家養老”時代具有里程碑意義
據8月5日《人民日報》報道,4日,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在新聞會上透露,中國農民60歲以后將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試點預計將在“十一”前啟動。
農民60歲后享“普惠式養老金”對中國民眾,尤其是廣大農民來說,是一條振奮人心的利好消息。“普惠式養老金”如成功推行將使60歲后的農村老年人口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他們將最先享受到有中國特色農村養老體制的碩果。更可喜的是,我國“普惠式養老金”在某些方面還要優于國外的一些養老保險體制較先進的的國家,比如在年齡上我國享受資格是60歲,而在澳大利亞,男性要年滿65歲,女性要年滿60歲,并且收入和財產低于一定標準的老人才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全額養老金,也就是“普惠式養老金”;波蘭國家規定,男性要年滿65周歲,女性要年滿60周歲,有傷病的特殊情況可提前退休來享受政府提供養老的社會保障。這些國家都認為為農民提供養老社會保障是政府的應有義務,他們都有完善的養老保險,在國際上備受贊譽。我國政府是為廣大人民服務的,借鑒一些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筆者相信我國新農保改革將會發展得更好。
伊斯頓認為,意識形態所反映和弘揚的內容必須要能夠滿足大多數人價值偏好的現實的利益需要和對未來的設想。公共政策只有得到大部分的人們的認同才有利于人們對國家的認同,利普賽特認為,人們在國家認同上表現出的思想觀念的一致性有利于國家的穩定。剖析“普惠式養老金”,我們會發現新農保更符合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有益于解決廣大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養老問題,這有益于廣大民眾,尤其是農民增加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從而有利于廣大人民齊心合力共同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使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新農保在籌資渠道及支付結構等方面與老農保都有較大的差異。首先,新農保有三個籌資渠道: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特別是中央財政對地方進行補助,這個補助又是直接補貼到農民的頭上;而老農保主要都是農民自己繳費。這是新老農保的一個最大區別。其次,新農保的支付結構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基礎養老金,它是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擔。另一部分是個人賬戶的養老金,個人帳戶用來存放農民個人和集體所繳費用。基礎養老金是由國家財政全部保證支付的,也就是說中國農民60歲以后都將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而老農保主要是建立農民的個人賬戶。斯多亞學派認為,每個人中的邏各斯都是一樣的,所以人生而平等。新農保使農村老年人與城市人一樣老有所養,體現了人文主義關懷。
據悉,新農保的推行將會因地制宜地進行配套改革,合理地分配比例。結合各地不同特點及實際,試點的區域不同,基礎養老金中的中央財政補助所占比例也不同,在東部地區占比是20%,中部占比是60%,西部占比是80%,那相應的地方財政補助所占比例應分別為80%、40%、20%。而波蘭農民養老政府補貼高達91%;澳大利亞的養老保險模式被公認為世界上運作最成功的模式之一,其遵循了世界銀行的三支柱模式,養老保險的第一(最大)支柱是政府養老金,由政府財政支付。我國的國力等國情決定我們的農民養老保險要走漸進式改革之路,隨著國家財政收入增加,政府必會逐年增加農民養老的投入和補貼來完善農民養老保險體制,這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的。
新農保用“財政補貼、集體補助、個人繳費”取代了原來的“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進行政策支持”是一種歷史和社會進步,新農保是中國農民養老保險模式的一場新的革命,“普惠式養老金”彰顯中國農村老年人口養老的的新模式。正如胡曉義副部長所說,這是繼取消農業稅、農業直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一系列惠農政策之后的又一項重大的惠農政策。新農保政策的推行將會讓60歲后農民得到最有效的直接的實惠,這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的困境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它有益于提高低收入的農民群體的生活水平,特別是使農村老年人口養老有保障,有利于消除了流動人口的后顧之憂,從而有助于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此外它還有利于解決農村的計劃生育的尷尬難題;同時亦有利于國家與社會、農村的和諧穩定發展。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