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班級教育下的班級文化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教育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班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微觀體現,班級文化建設對班級教育公平發揮重要作用。明確班級教育公平與班級文化建設的內涵,觀察班級文化建設中的教育公平現狀,分析班級文化建設中應堅持的教育公平原則,并最終構建班級教育公平的文化建設保障機制,有利于促進班級內公平和諧氛圍的形成,推動教育公平進程。
關鍵詞:班級教育公平;班級文化建設;保障機制
班級文化是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彰顯了一個班級獨特的精神面貌,具有凝聚、約束、鼓勵等重要作用。班級文化建設是班級集體的結晶,需要班級每一個成員的參與。其存在方式是動態、系統的,是在不斷變化中逐漸發展的。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要使其作用最大化,以最有效和公平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梢哉f,班級文化建設對班級教育公平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有意識地在發展班級文化上大膽探索,不斷創新,有效推進班級教育公平進程,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一、班級教育公平與班級文化建設
(一)班級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使全體學生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和發展機會,在教育過程中享有公平合理的對待,實現個體全面和諧的發展。有學者指出,廣義、宏觀上的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體現,是社會所有成員在當時和地方各級自由、平等地去選擇和分享公共教育資源的狀態”。而班級作為實施教育的最基層單位,在班級建設中實現教育公平就是“給相同的人以相同的待遇,給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待遇”。即班級教育公平就是在保障公平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的共享共有的前提下,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給予個性化的發展空間[1]。
(二)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內在核心,班級成員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創造各種滿足社會與自身發展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就是班級文化建設。一般來說,班級文化主要由班級物質文化、班級制度文化與班級精神文化三個文化要素組成[2]。班級物質文化主要指班級文化中的空間物質形態,包括教室環境、各種教學設施、桌椅的排列、墻報與黑板報等。班級規范文化又稱班級組織與制度文化,體現為班委和團支部建設、學生小組等組織形態,班規、班訓等各類規章制度及班級成員角色規范。班級精神文化或班級觀念文化,多通過班級成員的人際交往、班風學風等形式表現[3]。
(三)班級文化建設對班級教育公平的作用班級文化是班集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班級文化建設對班級教育公平也發揮著重要功能。班級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環境教育力量,富有感染力,通過班級物質環境、制度規范、價值觀念、交往活動等方式去影響班級成員的思想觀念,并選擇與之相應的行為表現,對師生的心理素養具有規范、提升的作用,即在公平的班級文化氛圍下,師生的公平觀念會較為穩定牢固,這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實現。然而,班級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負向功能,尤其是班級中處于權威地位的教師行為觀念會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產生很大的規范與控制作用。
二、班級文化建設中的教育公平缺失
(一)班級文化建設公平性缺失1.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不公平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不公平主要表現在班級座位安排不公平。在課堂教學中,座位安排影響學生的信息接收、課堂參與度及教師的關注點。一般來說,處在中間及靠前的學生思維是積極且持久的,而后排和兩邊的學生思維較為沉悶。前排是優等生的專屬座位,總是獲得教師更多的關注和互動,后排成為“差生”的聚集地而多被教師忽視[4],長此以往,形成“好生”越好,“差生”越差的惡性循環,影響教育過程的公平性。2.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不公平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的不公平包括:一是對班干部選拔的不公平,成績成為教師選拔班干部的最重要指標,而忽視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二是班規內容“千班一面”,缺少針對性的約束引導,同時一成不變的內容忽視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變化;三是班級獎懲制度不公平,處罰重而獎勵輕[5],同時懲罰項目廣泛,制約了學生的大部分行為,而獎勵方面相對狹窄,主要圍繞學習成績進步及為集體作出的顯著貢獻,這種獎罰比例的失衡降低了教育質量,影響班級教育公平。3.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不公平目前,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不公平表現為:一是師生交往過程的不公平,傳統課堂中的教師一般處于優勢和控制地位,掌握課堂學習過程和學生話語權力,同時教師會因學生的成績、家庭背景等不同而存在偏好或刻板印象,導致師生交往機會呈現兩極分化的差異[6];二是課外活動參與機會的不公平,且不同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教師支持和指導是不同的,這也顯然影響班級教育公平性;三是生生交往過程的不公平,主要原因在學習成績的差異,在部分教師和家長的限制和思想影響下,學生間人際交往多在成績相近的群體內進行,跨群體交往較少。
(二)班級文化建設民主性缺失班級文化的民主性是要每位班級成員都能在班級文化建設中里發揮作用,共同參與和決策班級文化建設各個要素,但當前的班級文化建設忽視了民主性的體現。教師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處于控制和權威地位,從班級制度的確立、教室環境的布局,到集體精神的建設,處處都體現了教師的觀念,只有少數班干部、優等生才有機會參與到班級文化建設中來,大部分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性弱化或缺乏,這無疑會加劇學生之間的不平等,影響班級教育公平的實現。
(三)班級文化建設個性化缺失個性化的班級文化建設要突破傳統的固化模式,以獨特的班級物質環境、制度規范、價值觀念為載體,彰顯學生的個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并創設自我教育環境。當前的班級文化建設主題和內容同質化,形式和方法大同小異,忽視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特色班級文化的建設,使本應彰顯個性的班級文化失去了個性魅力,從根本上弱化了班級文化應有的育人功能,也忽視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影響班級教育公平。同時教師權威絕對化,影響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學生的自主創造性而遏制其個性發展。
三、班級文化建設中的教育公平原則
明確班級文化建設中的教育公平原則是構建班級教育公平保障機制的價值基礎,主要包括平等原則、個性原則和民主原則。從班級文化建設層面來看,班級教育公平的平等原則主要是要求教師在班級教育過程中都要一視同仁,強調無論學生的成績、家庭環境等如何,都要保障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享有平等的機會和權利[7];班級教育公平的民主原則關注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在班級文化建設的各方面程序、內容和過程中尊重每個學生的意見,彰顯民主精神;班級教育公平的個性原則,要求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變整齊劃一為獨具個性,在民主公平的基礎上追求個性化班級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建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
四、班級文化建設中的教育公平保障機制構建
(一)班級文化建設目標機制:以班級教育公平和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為根本班級文化建設是當今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是保障學生公平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的個性發展、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作為價值取向,強調以生為本的教育情懷,重視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精神文化培養,營造公正平等的環境氛圍。良好的班級文化不僅有助于班級教育公平和班級精神的形成,促進班級各類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教育機會的獲得,而且有利于激勵學生有效學習,培養追求民主公平的生活目標和人生規劃,從而真正影響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因此,班級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創設開放、公平的班級物質、制度與精神教育環境,讓每個學生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遵循教育過程中的公平規律,發展個性,尊重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以發展班級教育公平為根,加強物質環境、制度規則、精神風氣等班級文化建設,營造和諧、美麗、公平的班級教育環境,推動班級教育公平進程。
(二)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機制:營造公平的教育環境班級物質文化是開展班級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是班級得以存在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在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中,要重點建設體現公平公正的元素,讓班級成員在耳濡目染的環境熏陶中感受班級教育公平的精神和氛圍。首先,要建設公平、開放的教室環境,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蘇霍姆林斯基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盵8]所以,營造公平的班級環境,可通過豐富黑板報的主題,突出弘揚公平公正、奮發向上的精神;或建立讀書一角,在閱讀中讓學生體會公平觀念等方式。其次,公平安排學生座位,做好班級教育資源的配置和教育機會的分配。一是可以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的原則。這是座位安排應該堅持的首要原則。教師安排座位時不僅要考慮每個學生的身高、視力等實際情況,保證每一位學生的視線清楚,增加課堂參與度;還可以定期對學生座位進行調整,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與教師互動的機會,強化不同學生之間的交流。二是堅持按照“程序公正”的原則。座位安排應廣泛征求學生意見,努力尊重其意愿[9],不為學生設置“特殊”座位,也不要將所謂的差生或難管教的學生安排在角落。三是可以提倡根據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的變化,科學靈活選擇不同座位模式,最后,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應當做到以教師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創造公平有愛的班級環境。
(三)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機制:突出學生主體意識和公平觀念班級制度是班級成員都要遵循的規則,其制定和實施需要班級成員的積極參與,更需要彰顯班級教育公平的精神,讓學生自己成為班級制度規范的制定者、執行者和評價者。第一,班級制度的制定要發動班級全體學生共同討論,群策群力,民主決定,并把確立班級制度的過程作為發動師生、統一思想、體現公平的教育過程,以提高全班成員共同創建優良班級制度的主體性和自覺性,并保證制度的公開公平。第二,班級制度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和發展需求,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并操作。同時,“天生我才必有用”,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特點,安排不同的職位,讓“人人有事做”,既尊重學生個性,也能保證班級制度執行的公平性。第三,班級應該制定一系列能體現學生主體和公平精神的制度,如班級重大事務民主決策制度、班級成員基本權利保障制度[10]等,同時必須將制度操作的規范解釋清楚,讓學生明白其中的權利和義務。若是存在暗箱操作行為,則制度本身就背離了民主公平的原則。(四)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機制:以公平精神為導向班級精神文化表現為一種精神、一種信念,是“班級文化的主導價值取向”[11],引導和規范著所有班級成員去追求和思考。其中,教師應該成為班級文化建設的主導者,學生為主體,通過思想鑄造,人際交往,實踐活動等,逐步形成班級內公平民主、彰顯個性的價值觀與文化內涵,形成鮮明的班級精神文化特色。班級精神文化建設,首先,要創設公平民主的師生關系。師生交往是發生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切人際交往活動的總稱。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意愿表達,樹立平等的學生觀,公平地與每一位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營造和諧的班級人際關系,形成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合力;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差異、承認差異并積極對待差異,從而促進班級學生之間的平等交往,保障班級生生交往公平的實現。其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只有通過組織有序、公正合理的班級實踐活動,班級成員之間才會相互作用,公平的班級文化理念才會形成和發展,班級教育公平的進程也會向前發展。為每一個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充分發展開拓出一個空間,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一個在班級中張揚個性施展才能的平臺,教師應鼓勵每位學生都參與班級活動,從而實現班級教育過程的公平。最后,班級精神文化的培養要以公平的價值觀為導向,以班級環境和制度為保證,孕育以公正平等、團結合作、民主開放為主要內容的班風學風,促進班級教育公平的實現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汪蕾.初中班級管理中實質教育公平問題與對策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碩士論文,2013.
[2]羅銳.淺論班級文化建設的三要素[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9).
[3]田恒平.中小學班級常規管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
[4]郭雙錦.班級文化建設中師生互動的研究——基于個案的思考[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5]王麗霞.班級文化建設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
[6]陳婉婕.教育過程參與機會公平問題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7]褚宏啟,楊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則及其政策含義[J].教育研究,2008(1).
[8]伍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級文化建設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9]徐敏娟.從教室座位安排看教育過程平等[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5).
[10]余清臣.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公民價值觀教育[J].班主任,2012(5).
[11]李學農.中學班級文化建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87.
作者:孫昕妍 張放 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