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系文化類課程教師角色轉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泛在化”趨勢在近幾年互聯網迅猛發展下日漸突出,我國的教學體系受泛在化趨勢的影響發生了多樣化的改變。“泛在化”促進了信息空間的無限放大,學生的學習渠道和學習資源迅速增多,教育體系更是在逐漸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向轉變。在英語系文化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也因“泛在化”而發生了轉換,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換為技能的傳播者,從學生的“教師”轉換為良師益友、從教育資源的單純應用者轉變為教育資源的開發者、從權威者轉換為合作者和引路人,教師這些角色的轉換是“泛在化”帶來的影響,本文結合“泛在化”背景對英語系文化類課程教師的角色轉換進行研究。
關鍵詞:泛在化背景;英語系文化類課程;教師角色轉換
1“泛在化”的概述
“泛在化”一詞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泛在的概念首先由美國加州Xerox(施樂)公司PaloAlto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MarkWeiser博士在1991年提出。主要是指無線網絡覆蓋的泛在化,以及無線傳感器網絡、RFID標識與其他感知手段的泛在化。泛在化的拉丁文表示是“Ubiquitous”,意思是“神無所不在”,用于形容網絡無所不在是源于電腦技術的進展,電腦已全面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無所不在地為人們提供各種服務。在“泛在化”背景下,社會信息得到了無限的放大,人們的空間領域不受地域的限制,信息可以隨處地傳播到世界的任何一個擁有互聯網技術的角落,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網絡信息資源的最大共享,促進資源的優化整合利用,能夠幫助更多人獲取更多的信息。在當今經濟社會,掌握了信息就等于掌握了經濟發展的命脈,企業的經營也能第一時間在信息的條件下進行調整和優化,從而制定正確的戰略取得勝利。泛在化(ubiquitous)將互聯網從原來的虛擬世界滲透到物理世界,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在可見的未來,為你提供無處不在的視頻安防服務;為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提供無處不在的看護能力;每一個機器的運行情況和接收指令的情況你都知曉;可實時了解當前牲畜、土地的狀況,從而進行精準的農業管理。未來網絡如同生物神經將無處不在,成為人類數字化社會的基石。在泛在化背景下,信息素養教育成為高校教育中的共識,為了適應泛在化教育的發展趨勢,大學生應主動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同時學校也應加強對學生進行相關方面的教育引導,提高大學生應用互聯網信息來獲取資源、利用資源,將網絡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經過文獻資料的調查和分析,發現泛在化對課程的影響主要是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發生轉變。
2“泛在化”對英語系文化類課程教師帶來的影響
2.1教育觀念上的挑戰
傳統的大學英語系文化類課程的教育,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學生發展時存在的差異性。上課時主要采取教師講、學生聽和記或背誦的方式,即使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不足以提升學生的英語文化課知識能力。泛在化背景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被動式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注重學生的應試能力培養轉變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2教學習慣上的挑戰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受到我國以往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大學階段沒有積極的轉變思維,對教學過程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導致在大學階段有種不知道做什么的心理,很難適應教學發展。而大學階段依舊延續高中時期的程序式教學,并且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和約束程度放松,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師依照程序進行教學,決定了教學課堂講什么、怎樣講、講多深多少等,在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教材教學參考書目的幫助下,教師開展程序化的教學省時省力、操作性強,但這種教學習慣在現代存在多種弊端,甚至一些教師也以應試為中心來進行授課,違背了當代素質教育的理念。泛在化背景下,國家更注重對學生實行素質教育,要重視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應優化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顯然程序化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于現代教學模式的發展,亟待改革和發展。泛在化背景下要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教師應以此來轉變自身的角色。
2.3新的教學情景的挑戰
傳統的英語系文化類課程的教學都有統一的教學情景: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考試、統一的教輔、統一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導致教師不鉆研教材、不吃透教材,一味地依靠教輔來授課,養成了教學的惰性。新時期,在信息技術環境的影響下,便捷的網絡在便于教師查閱資料的同時,也方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因此無形中提高了對教師教學的要求,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方法并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新教情境的設計。教師在教學中不再只是一個執行者,還轉變為課程資源開發和使用的決策者。
2.4新的師生關系挑戰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擁有者絕對的教學權威,教師決定了教學的內容、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活動的組織。但是在泛在化背景下,學生擁有了多方面的知識獲取渠道,對教師的依賴性不斷地降低,因此教師的權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所以面對挑戰,教師應積極地調整自身的心態并以平等的身份來開展教學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來,縮短同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師生之間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
3“泛在化”對英語系文化類課程教師帶來的角色轉換
3.1從權威者轉換成合作者和引路人
泛在化背景下,信息技術資源的高速發展,帶來了豐富而廣闊的學習資源,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者,而是同學生平等地位的引路人。教師應轉變同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方式,以探討者、參與者、學習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不斷地同學生一起探索、獲取新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給予學生一定的支持和引導。將教師本人同教師的知識列為一種學習資源,同學生進行知識的分享、情感的交流,從而追求共同的真理。
3.2從知識的傳授者轉換成技能的培養者和文化的傳播者
英語系文化課教師在上課時,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注重提升學生技能的傳播者。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了解文化課中有關知識內容的起源、發展,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探索未知領域,拓寬自身的知識面,以便于后續的創新發展。例如英語是一門語言,新時代教師不但要傳授語言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提高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提高學生學習文化課知識的效率。
3.3從教學資源的單純運營者轉換為開發者
傳統的英語系文化課教學,教學的大綱與英語教材的掌握是教學獲得良好效果的必要而充分條件,教師不需要額外的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僅僅將教學的內容教授給學生即可。有的教師甚至采用了照本宣科的方法,在教學時一份PPT能夠延用很長時間,教學資源存在一定的落后性,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院校的要求,教師不得不主動進行教學資源的改進。在泛在化背景下,教師整合教學資源可以借助網絡教學資源開展,研究如何引進優秀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和全面成長。教師應不斷地發掘和開發教育資源和渠道,首先要注重教育資源的優化和開發,充分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整合英語系文化課的知識和內容,從而讓學生獲取更多、更真實的教學體驗,例如風景區、文物景點的英語介紹等,商品的英語商標和有關的使用說明以及相關文學作品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和內容,達到提高文化素養的目的。
4結語
校園網絡的無線化發展和多模態網絡教學站的建設成果,使泛在化在校園內促進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合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泛在化背景下,大學校園的課程發生了改變,并且多數校園也重視到了這一變化,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夠適應泛在化的教學資源發展形勢。隨著素質教育教學的發展和普及,教育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應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為主體,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大學校園是一個專業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地方,同時也是學生獲得個性自由發展的領域,通過教學資源的網絡平臺共享,可以滿足學生不同方面學習的需求,繼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和建構學生的知識學習體系,形成現代化的教育模式。教師也應不斷適應泛在化的發展趨勢,加快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將自身的角色轉變為教育教學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參與者,將學生變為學習的主體,授課和教學應結合泛在化趨勢的網絡信息平臺,引導學生樹立網絡信息素質,提高學習的能力和本領,變得會學習且能夠吸收更多的知識。英語系文化課程中,教師的角色轉變為了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應充分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利用豐富的課內外教學教育和學習資源,充實自身。教師應做好相關方面的表率,主動從教育體系平臺中提高和豐富自身的知識,利用有關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整合課內和課外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展自身并提高知識技能。
參考文獻
[1]宋娟,田蕾.移動學習環境下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微探[J].教育現代化,2017(39).
[2]祖艷鳳.泛在學習環境下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學構建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2).
[3]王曦.關于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探析[J].現代國企研究,2015(20).
[4]張薇.關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的學習適應性探討[J].消費電子,2014(4):239-239.
[5]郭雅敏,姜夢堯.淺析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軍人泛在學習環境構建[J].求知導刊,2017(17).
作者:崔璨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