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禮記中君子文化及其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禮記》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成書于西漢末年,唐代時取得經典地位。在以后歷代中《禮記》的社會影響不斷提高,被視為繼《論語》以后儒家最為重要的經典“比肩于孟子,而遠遠超過荀子”(《禮記》序言)。《禮記》對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形態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促進了有“禮儀之邦”之譽的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是人們特別崇尚的楷模。人們將人的一切美好愿望賦予君子這一文化形象。君子絕不排斥哪一階級、階層,無論是從事任何職業的人,都有可能達到君子的高度。
首先,君子要正心、持善和謙謹。如《大學》:
“所謂修身在正心者,身有所忿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此所謂修身在正心”
正心是修身的發端,心正才能產生修養品性的愿望。君子修身的基礎就是從人的本性出發,不做逆于良心、悖于道德的事,同時也不因施加的外力而使正心的意志受到干擾,還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恒。對于優秀品質的保有,一旦獲得便不輕易離身,否則,君子就感到羞恥。正如《檀弓》所說:
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其中之一即是“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
善是人的品行中應保有的底色,做人行事莫不以善為根本。不管是個人獨處,還是公眾場合,君子始終對善堅守如一,即“君子敦善行而不怠”(《曲禮》)。“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乎獨也”(《中庸》)。
人的品行歷練到何種程度,唯平時表現更見清楚。慎獨是修身成敗的關鍵,是君子對于道德的高度自覺,也是對善的內在約束和根本要求,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君子都應把它作為道德要求去遵守。
陸九淵說“慎獨即不自欺”(《陸九淵集》)。君子應理智誠心正義,發自內心謙虛。正如《中庸》所謂:
子曰:“人皆日予知,趨而納諸罟獲陷阱之中,而莫之辟也。人皆日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君子能夠以審慎的態度對待自己,無情地鞭撻內心不守君子之道的欲望,通過深刻的反省,漸漸達到在誘惑面前可以淡定自守的境界。由此可見,君子并非不食人間煙火,有遠離世俗之心境,而是由于有自我警惕的意識,在背離“正道”時積極檢討改正。因此君子具有高度的自律精神。
君子不爭名逐利,浮華人生,即所謂身正為范。如《表記》: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過行弗卒,以求處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賢。《禮記》認為:“君子言必慮其所忠,而行必稽其所蔽(《緇衣》),”為的是“則民謹于言而甚于行(《緇衣》)。”君子一方面警惕禍從口出“君子逆于口……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緇衣》)”;一方面慎重自己的影響:秉正社會風氣,人人有責。于修身而言君子以誠為大,不巧語迎合人,不許無稽之愿。故《表記》:
于有喪者之側,不能賻焉,則不問其所費,于有病者之側,不能饋焉,則不問其所欲,有客不能館,則不問其所舍……言必行,行必果……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
君子不是唯諾之人,但君子卻是懂得分寸,是重言之士,懂得只有先修養好自身才容易獲得客觀的效果。所以君子注重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謹慎是君子用來自我約束的手段。
其次,君子要遠色、正義和兼利。
食色,性也。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色欲更能考驗君子的風度。有數據統計發現,在近些年來查出的重大經濟案件中,絕大多數犯罪者均與色情有關,色似乎成了腐敗的源頭之一。再看社會泛濫的有關色性的赤裸裸的污穢言語,世風日下令人痛心,社會道德受到嚴重挑釁。《禮記》中有大量篇幅談論與色性有關的倫理道德,并通過繁文冗節來規范人們行為。這些令人反感的“瞻前顧后”和“唯唯諾諾”早被視為封建糟粕棄之久遠,然而,靜下心來揣度一下,我們不禁要會心古人的良苦用心——欣慰又感動于先人的理智。他們是把人作為人看待,因而,極力區別于動物的蒙昧,希望通過禮制融入生活來克服人類無法褪盡的動物性的一面。
《禮記》中,直接談論色的并不多,但通過禮儀間接規范的卻不少,如《內則》認為:
男女不雜做,不同槐枷,不同中節,不親受。男不言內,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以筐。其無筐,則皆坐莫之而后取之。外內不共井,不共沐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古人出于規范的目的,擺出一系列讓人難以接受的規矩,似乎在什么時候都是不可理喻。但是通過各種禮儀去旁敲側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色是難以言清的。做為人性的本能,似乎禁欲就是對人性的違背,所以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往往只能因勢利導。但是,從做為人生修養的一個方面看,逐色動機和行為卻不能不加以限制。然而,又談何容易,以至孔子都無奈的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即使人人都崇尚德行,但與追求色欲的沖動相比還是不及,好像沒有什么比追求色更讓人樂此不疲的了。因此,君子在此尤其要守節。“君子遠色以為民紀”(《坊記》),“去讒遠色”(《王制》)。可以說,處理不好色欲,很容易讓人走向庸俗甚至墮落。古往今來,有多少失足者因流連于此而陷入燈紅酒綠,聲色犬馬之途,更有那些貪污腐化,濫用職權者亦多與此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君子要在此避免禍患。結合君子的修養,這似乎又是一個不需要多議的話題,深厚的基本功就是君子自持的有效武器。
求利之心與逐利行為是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先秦儒家思想肯定了人對正當利益的追求,然而,他們看到在這一追求過程中,貪欲邪惡之念往往也相伴而生。儒家要求君子“見利不忘義”(《儒行》),“私惠不歸德,君子不自留”(《王制》)。君子只取自己該取的部分。如《表記》:
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
總之,君子在面對利與義時要有清廉、坦達之心,有高度的自治精神,不在物欲面前折節,但也不為保全所謂的名譽而壓制對物欲的需求。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下君子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這種取舍有度的義利觀,對今天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苦苦掙扎得身心疲憊的人們來說,匡正其求利動機與逐利行為,不無啟示意義。物質與金錢的確能帶給人肉體的享受,但如果是建立在有缺陷的精神支柱之上的話,那么邪惡的欲望遲早會將人拖進不擇手段的深淵。正確的義利價值觀和正當的追求是人幸福感的重要支柱之一。
再次,君子把孝作為立身之本
孝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文化家國同構模式的一個重要紐帶。君子是社會的楷模,理所當然的也應成為孝的榜樣。如此,好似把孝提到君子高度,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實孝是中華民族人格最基本的修養之一。如《祭義》: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薄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孝,放之四海而皆準。它是為所有人準備的而不避細枝末節。“夫為人子,出比告,反必面”(《曲禮》)。“孝子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祭義》)。和顏悅色,一團和氣,是孝誠意的彰顯,于反哺之情盡心而少憾矣!然而,實際生活中卻有許多不近如人意的地方,正如《檀弓》所云:樂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惡乎用吾情!”
有此先鑒,君子是不會“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傳統文化尚誠,孝應該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因此“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坊記》)?君子在盡孝上所做的努力,其實只比普通人深入了一步,雖然是簡單的舉動,但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卻是最有難度的。
歷經了幾千年的尚孝文化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原因在《祭義》中有這樣的闡釋:
君子反古復始,不志其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君子反思遠古,追懷本始,不忘自己生命的由來,所以要表達敬意,抒發摯情,竭力做事,來報答生育自己的尊親,不敢不盡心竭力。)
道理很淺顯,深入思考下去便會發現其實耐人尋味。
孝,源于家庭內部,是家庭和滿的無形支柱之一。一個洋溢著脈脈溫情的家庭,是個人進步的有力支持,是個人為社會所做的基礎性貢獻之一,——幸福的家庭是社會最健康的細胞。如《大學》認為:
“所謂治國必先治其家,其家不可教而教人者,無之。”“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這也是要求君子要治國必先齊其家的原因,家的重要,可以顯見。
最后,君子以經理天下為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即君子為政和治國儒家奉行出世思想,君子在完成自我修養的同時,還需要走向社會去實現人生價值。這就是輔佐君王謀劃天下或入仕為官奉獻才華,用自己深厚的修養來育化萬民,以實現社會和諧。這是《禮記》理想的人文治國理念,也是為官之德。官員是社會秩序核心的組成部分之一,其組織領導能力事關一方福祉;其個人形象和魅力影響到對群眾的感召力。因此“孔子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大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哀公》)愛、敬是待民的基本態度,沒有冥完不化的百姓,只有不施仁德的為政之舉。因此《緇衣》認為:
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各心,夫民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愛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有孫心。”“有國家章義脆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
因此,君子為政,時時從檢討自己出發,不推委責任,盡量避免有傷民意的事“德輝動乎內,而民莫不承德”(《祭義》),“故為政在人”,說到底,為官應是為百姓謀福利,只有這樣為政才能聚民心、凝民力,從而得到百姓的擁護。
為官如此,做為擁有至高權威的一國君主,更要以仁愛理念寬待天下蒼生。“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樂記》)。統治者應該以社稷為重,寬容為懷,兼容并包,涵納不同民族的不同習性。如《王制》:
其政,不易其宜。中國戎宜,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日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只有這樣各民族才能各得其所,和平共融。“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借鑒前人經驗可以避免許多彎路,《祭義》認為:
“先王之所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者也。”尊重該尊重的,慈愛該慈愛的,以禮遇的精神待民,則民必報之以重禮。這種仁愛精神關鍵是取決于統治者自身,要求君主具備君子修養。
評古論今,我們不得不遺憾地說,最樸素簡顯的道理今天在相當多的行政官員中被視為絆腳石,被踢得一文不值。看那些腐化貪污,官僚作風,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他們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家與人民的利益于不顧,捫心自問,良心何在!這種“竊國”現象的不良影響應當引起注意。又如公務員考試,一個普通的崗位薪水也并不誘人,居然吸引了數千人同時投考。當然這其中原因很多,但從受訪者那里了解,他們認定公務員是一個肥水職業,潛在的“灰色”收入的誘惑使他們不惜加入到千軍萬馬的行列,爭過獨木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過多的譴責并不利于問題的解決,要遏制不良現象,應采取標本兼治的措施,多層面制約,多手段并行,多種有效機制同時發揮作用。這樣,也許我們提倡的服務于現代社會的君子文化才能有所保證。
總之,我們應在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汲取先人的智慧,矯正社會發展中人們道德的缺失,讓元典的精華“化育天下”,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論文關鍵詞:君子修養經理天下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思想中具有深厚的君子文化底蘊,《禮記》中的君子形象從正心、持善、謙謹、遠色、正義、兼利、孝、君子為政治國等方面進行詳盡的闡述。本文就《禮記》中的君子文化進行初探,以期對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