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加強高校法律文化建設的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全面推進,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和傳播文化的基地,亦在努力弘揚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培養廣大師生的法治素養,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法治氛圍。但其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高校法律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高校法律文化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法律文化;法治改革
開放近40年來,我國法治教育經歷了法律常識普及—法律意識培養—法律素質提升三個階段。2017年,黨的報告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養,這意味著我國的法治教育進入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的新時代。這一新的時代要求,也引發了學者對高校法律文化建設的思考。
一、法律文化的內涵
法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法律文化置于高校這一特殊的環境中,認為高校法律文化既是法律文化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領域,也是高校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積淀的與法有關的各種因素的總和,既包括高校師生的法律思想、法律觀念、法律素質和法治素養,也包括高校師生的法律行為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校法律文化建設影響著高校法治教育水平,影響著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提高,影響著國家的法治化進程。
二、我國高校法律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高校法治工作依據不完備。高校法治工作的開展涉及方方面面,雖然當前我國有《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學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管理規定》等多部指導高校工作的法律,但并不是每一項工作都有可供參考的法律依據,且缺乏專項的加強高校法治工作辦法,高校法治工作無從依據。第二,高校內部制度規范的制定具有滯后性。一般來說,國家針對高校的立法滯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和社會法治建設,高校將最新的法律規定轉化為內部管理制度也需要一段時間。而且一些學校,特別是民辦高校,由于缺乏專業的法律工作人員,往往不能及時修改學校內部的管理制度,以至于其存在缺乏法律依據,甚至與法律相抵觸的內容。近日,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因規定“非法同居開除學籍”引發了社會爭議,校方也做出回應,表示會“認真反思存在的問題,對不符合要求的條款進行修訂”。如果高校內部制度的修改完善工作不及時,一旦依據舊制度處理問題,有損學生利益,將其訴之公堂時,學校往往會敗訴。第三,部分高校不按章辦事,破壞了法治氛圍。部分高校不依法行事,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落實教職工“五險一金”和帶薪休假政策,未足額提取學費收入的5%用于學生資助工作,甚至拖延發放國家獎助學金,侵犯了師生合法權益,破壞了學校法治氛圍。第四,高校師生法治修養參差不齊。近年來,有關高校學生違法違紀事件時有報道,以盜竊、勒索財物、尋釁滋事、故意傷害、破壞公共財物公共秩序等為主要類型。高校教師的法治素養雖在整體上較高,但也偶有違法違紀事件發生。例如,陜西某高校教授俞健中殺母殺姐,后淪落為流浪漢于2012年5月17日被河北鹿泉警方救助;2017年河北某高校輔導員以掛科威脅女學生,多次對其實施強奸。十八大至今,我國至少有40所高校的50人涉嫌違法違紀被通報,其中也不乏中國傳媒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知名學校的師生。高校師生雖然是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但其法治修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五,部分高校的法治宣傳教育不到位。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缺乏維權意識,陷入傳銷組織、校園貸泥潭等案件時有發生。據了解,大多數高校非法律專業只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其中包含的法律基礎知識僅占兩章,且以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實踐指導性。同時,高校對法律宣傳不夠重視,雖然上級有關部門要求學校每年開展普法宣傳活動,但部分高校由于人員、經費不足等原因并未按照要求進行。即使是開設法律專業的本科院校,也鮮有系統的法治宣傳活動。而一些專科類院校,尤其是民辦院校幾乎從不開展大型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三、加強高校法律文化建設的途徑
(一)高校師生勤學互勉增強法治修養
1.改革法律基礎課程,努力實現“三個結合”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應努力實現“三個結合”:一是“一課為主與多課滲透相結合”,法律基礎課是培養學生法治修養的主要陣地,而其他相關課程也要滲透法治理念,形成教育合力;二是“文本與人本相結合”,即將文本中的內容融入人本中,貫徹“立德樹人”,充分尊重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教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三是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以課堂為學習基礎,通過課外活動來延伸課堂學習,可開展模擬法庭及法律知識競賽、演講、辯論等活動,提高學生的法治修養,推進法律文化建設。2.努力提高自我法治修養,樹立“五個意識”良好的法治修養可以使高校師生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覺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質。高校可開設專門的法律修養課,將法律修養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促使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平等意識”“信賴意識”“權利義務相統一意識”和“守法意識”。
(二)完善高校管理制度,深植法治理念
1.高校領導要轉變思想,提高對法律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全面推進,教育領域將迎來教育行政執法體制機制的改革。未來需要高校領導改變傳統理念,樹立“立德樹人”“以人為本”“依法治教”等理念,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高校管理,并充分利用新媒體、信息化等多種途徑加強高校對法律文化的建設和傳播。2.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將法治化管理與人文關懷相結合良好有序的教學環境,需要建立符合法治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管理制度。師生作為高校中的重要力量,依法享有參與高校民主管理的權利。高校在進行制度建設時,要持有人文關懷理念,切實保障師生合法權益,廣泛征集師生意見,使師生對學校管理制度形成心理認同。3.加強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監督、指導高校依法辦學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盡快提出加強高校法治工作的指導意見和辦法,如制定依法治校評價體系及考核辦法,啟動創建“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動,調動高校推進法治建設的積極性,指導、監督高校依法辦學,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改進措施。
(三)建立健全高校法律體系,傳承法治精神
1.從外部環境看,應健全法律、法規,保障高校依法治教形成完備的法律文化,離不開約束與保障高校開展工作的法律制度。因此,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相關部門加速立法,積極出臺專項的加強高校法治工作辦法,加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等高校管理的依據,為高校管理的民主和法治提供依據,引導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依法治教、健康發展。2.從內部環境看,高校應完善內部管理制度,保護師生合法權益從內部環境看,高校要根據教育法律法規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學校章程和完備的內部管理制度,實施民主管理,注重維護師生合法權益,規范辦學行為,確保重大問題的處理和各項工作的開展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同時,高校還要密切關注最新出臺和修訂的教育法律法規,及時修訂和補充內部管理制度,一方面根據新形式、新問題積極增加新制度,完善內部制度體系;另一方面及時修改高校內部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有關內容,刪除與現行法律法規相沖突的條文。
(四)營造高校法律文化氛圍,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工作
加強高校法律文化建設要全面貫徹落實精神、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全國教育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等文件要求,以“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6•26國際禁毒日”“法治宣傳月”“12•4國家憲法日”等時間節點為契機,有計劃、分層次積極開展院校兩級的法治征文、普法展板評比、法律知識競賽、送法下鄉、現身說法等系列活動,并充分利用校園網、櫥窗、廣播站、校園文化講壇、“兩微一端”等平臺,不斷創新普法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在高校中弘揚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弘揚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使廣大師生樹立憲法意識,提高師生的法治修養,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氛圍,全面推進依法治教。
參考文獻
[1]胡婧婷.高校人文教育引入傳統法律文化的價值和對策[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6):86-87
[2]趙明龍.依法治國背景下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6.
[3]崔薇,陳瑞.論法律文化“儒法并用,德主刑輔”在高校中的傳播[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97-98.
[4]華鋒,李一丹.高校法律文化建設探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5):135-136.
[5]巫建忠.高校教育:構建法律文化社會化的平臺[J].學術論壇,2005,(10):130-132.
作者:洪戎;宋貞;李芳 單位: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