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岡底斯神山崇拜古代文化范文

岡底斯神山崇拜古代文化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岡底斯神山崇拜古代文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岡底斯神山崇拜古代文化

在藏族文獻中被稱為岡底斯神山在口語中被稱為“岡仁波切”(gangrinpoche),“岡”(gang)是藏語即雪或雪山之義,“底斯”(tise)是梵語,清涼之義,合成后就是“清涼的雪山”之義了。“岡”加上藏人的尊稱“仁波切”(rinpoche即寶貝)則表現了藏人對對它的敬仰之情。由于終年有積雪封頂,在藏文文獻中常被比喻成水晶塔(shelgyimchodrten),這個水晶塔似的山峰座落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山峰海拔6714米。與此山一起被朝拜的還有附近的瑪旁雍湖,相距260公里。對藏人來講,岡底斯山神山崇拜是一個亙古及今的信仰,由于歷史的原因,這個神山崇拜還與其周邊的其它民族及其文化有過密切的聯系。論文百事通對此,本文試圖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岡底斯山與本教文化

在藏族文化中,岡底斯神山崇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本教文化時期,也就是本教鼻祖辛繞米保以前的年代。眾所周知,本教三界宇宙觀認為,整個宇宙分三層,即上界為神(Iha)界,中界為年(gnyan)界,下界為魯(klu)界。天界又有十三層,居住著各種不同的神祗;年界就是人間;魯界是大地底下的充滿著各種魯即水棲生靈的世界,岡底斯山位于人間的中心。這種觀念是原始本教文化中最基本的宇宙結構。因而,們不得不首先討論一下原始本教,對于本教的“本”(bon)字及其含義,雖然已經有了許多不同的解釋和猜測,晚期本教文獻中還半其與佛教的“法”(chos)對應,但綜觀本教古文獻,其最初的含義是“念誦、重復念誦的意思,尤指念咒”。如《世間總堆》(sridpaspyimdos)中多次出現這種句子:“千百次念誦此(咒)無一不能降伏”(vdibrgyastongbonpasmithubpagangyangmed)。很明顯,是念誦的意思。但是,從廣義的“本”來講,其涵蓋面就很大了。在本教文獻中,可以說,凡是在古代象雄和吐蕃存在過的各種類型的原始宗教信仰及其儀式均稱為“本”,這就是原始本教。后來辛繞米保降生后對其進行了改編才產生了“雍仲本教”,現在我們一般所指的本教當然就是后者了。那些原始的各種“本”名目繁多,儀軌各異,有些相互有些聯系,但有些毫無瓜葛,但是,這些古老的信仰及其儀式的宗教載體是一樣的,這就是三界宇宙觀,而岡底斯山是三界宇宙的中心,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最實際的信仰物體。在原始本教的信仰中,均認為外形如水晶石似的岡底斯的根就象十字形金剛杵,它下伸到魯界,其山峰直刺神界之域,是貫通宇宙三界的神山。在那時,互木通屬的各種原始本教,均有各自信仰的神祗,其中鼓基芒蓋(gubyimangske)、南啟貢杰(gnamphyigungrgyal)、辛拉俄噶(gshenlhavoddkar)、麥日(meri)等均與岡底斯山有一定的聯系,尤其是鼓基芒蓋就更具有代表性。鼓基芒蓋是個古老的本教神祗。不知為什么,在晚期的本教文獻中很少看到這個名字。根據丹增仁青堅贊的描述,這個神的真正的含義即他代表的最本質的東西是混沌初開時的空間,他也生自愛神和自性,繁衍自初世之卵,他下凡時一束光芒射下并消失在岡底斯山上,然后以一個白色的野牦牛的形象出現在岡底斯山背面的貝欽下凡山(dbalchenlhababsri),那是此神下凡人間的第一個落腳點,是作為本教的保護神而來的,名叫什巴貝鐘欽波(sridpvidbalvbrongchenpo)。鼓基芒蓋是個古老的本教神祗,而貝鐘欽波顯然是古代藏民族的牦牛圖騰,雖然已無法考證原始本教神祗鼓基芒蓋和這個牦牛圖騰之間產生的先后,但這二者的完美結合將某個原始信仰及其神祗與牦牛圖騰連在了一起。我們知道,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種耐高寒的動物,馴化野牦牛的歷史同樣是藏族先民與大自然的斗爭史,因為牦牛在藏族先民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這個民族整體記憶中野牦牛在群山中的活動引發了他們對牦牛來源的思索和對其信仰的萌動,這樣牦牛圖騰便產生了。在我國藏學界,有人總是將有關牦牛、獼猴、羊等動物的不甚相關的記載和現象拿來作為認識藏人圖騰崇拜的依據,雖不難接受,但總覺得缺少強有力的證據,但是,當我讀到丹增仁青堅贊的有關上述牦牛神的記載后,才真正相信藏族先民對野牦牛的圖騰崇拜,也找到了整個藏區供奉牦牛頭習俗的真正來由。也許是因為三界宇宙觀太空曠、諸神太虛無飄渺和人類的宗教尤其是東方人的信仰更需要一個偶像的慰藉,再加上野牦牛來自岡底斯山的緣故,現實中的岡底斯山更能吸引這塊土地上的善男信女們,不僅是象雄,它周圍的吐蕃、孫波、泥婆羅、天竺、拉達克、迦濕彌羅等地的信民也開始來象雄朝拜岡底斯山,尋覓從此升向天界的穆塔(dmuthag,即天梯)和神牛的遺跡,岡底斯山也象一個功率很強的發射塔向它的周圍頻頻發送原始本教信仰的電波。這樣的活動重復幾千年以后,就形成了一個以岡底斯山為中心、以象雄的原始本教為核心內容的、以朝拜和上山苦修為形式的強烈的文化積淀——岡底斯神山崇拜。這樣的描述并非異想天開,我們無法斷定至今猶存的印度人的神牛崇拜與古象雄的野牦牛崇拜無關,更無法否認滲透于印度民間故事甚至佛教文獻中的三界宇宙觀念與原始本教信仰吻合,從遙遠的歷史到今天的現實中,印度、尼泊爾人仍絡繹不絕地來朝拜岡底斯山的習俗,使我更加相信以岡底斯神山為代表的原始本教信仰對周邊古民族文化的強烈影響。除了鼓基芒蓋以外,辛拉俄噶、南啟貢杰等古神祗也與岡底斯山有程度不同的聯系,尤其是將要敘述的大自在神崇拜和耆那教等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與岡底斯山的聯系就更值得一提。不管怎么樣,有了這么一個三界宇宙觀及其與神山的關系作為文化背景,我們就不能理解藏族古先民將這座神秘的大山作為人間的中心來崇拜的深層的文化動因了。當然,下凡岡底斯山的貝鐘欽波并非是藏民族獨一無二的牦牛神,雅拉香波(yarlhashampo)山神也常作為一個白牦牛顯身人間。

本教鼻祖辛繞米保的降生及其在岡底斯山的傳統活動使這個神山與本教的關系更加密切了。雖然本教文獻中關于辛繞親臨岡底斯山傳統的各種記載之間出入較大,但其中比較可信的記載認為,辛繞在追蹤他的宿敵、盜馬賊恰巴拉讓時路過岡底斯山并給一些象雄的本教徒傳授了“左”(tso)和一種密法。后世的一些辛繞生平釋疏一類的文獻中,他在岡底斯山傳教的內容更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雍仲丹巴旺杰(gyungdrungbstanpadbangrgyal)的著名的的辛繞本記甚至沒提到辛繞路經岡底斯山的傳說。除了辛繞以外,后世許多有名的本教師都有在岡底斯山上苦修的歷史,應丹增仁欽堅贊記載的有名有姓、有時間有地點的就有十五六個,如本教史上著名的阿努查塔(anuvphragthag)、次旺仁增(tshedbangrigvdzin)、敦君吐欽(stongrgyungmthuchen)等就在其列。甚至有一位達瑟(staggzig)的隱士赤德沃波(khrildevodpo)在辛繞的繼承者敦索?穆卻德木珠(gdungsobmucholdemdrug)時期來到岡底斯山拜訪在山中苦修的本教大師沃赤穆桑(vodkhrimusang),成為本教史上的美談。總之,在后來的本教史上,形成了一種凡有一定造詣的信徒都去岡底斯山修煉的習俗,因為他們認為,在如此神圣的本教靈山上修煉,將得到神靈的佑助,必成正果。至今在岡底斯山留下來的無數個洞跡就是例證。其中要的有三十七處相聚之地(vdugnas)、二十七個圣地(gnasmchog)、八大天葬場等,這些都是歷史上本教徒在岡斯底山上的宗教活動后留下來的。可想而知,在從辛繞至今的長達幾千年的漫長歷史中,除了極少數隱士有幸留名本教史以外,還有多少個無名隱士在不同的時代在這座靈山上苦苦冥想,思索著人生的真諦。至于那些朝圣的香客隊伍就更加絡繹不絕,源源流長,就象歷史本身一樣一覽而望不到其尾。

當然,象雄的本教對周邊影響最大的首推吐蕃,尤其是自從吐蕃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父子大力引進和扶持本教后,吐蕃開始全方位地接受象雄的本教,吐蕃王室的扶持為象雄的本教東傳吐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象雄和吐蕃在本教文化上的首先的統一為以后的政治上的統一和藏民族的形成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在從公元7世紀引進了佛教并開始佛本二教實質性的接觸以后的漫長歲月里,本教的傳統內容產生了許多變化,其中有些與岡底斯山有著密切的聯系。佛教的引進,為在古老的青藏高原上本教文化的單一發展增添了新鮮血液,不僅給藏族先民提供了一個文化比較和文化選擇的機會,也開始了佛教文化和本教文化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古老文化開始接觸、沖突和融合的漫長歷史,這種歷史不僅導致了這兩大文化吸引對方的內容后的更加豐富和適應,也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兩大文化尤其是本教的本來面貌。由于佛教豐富的內容、深奧的義理、龐雜的文獻都遠遠勝過了本教,故在吐蕃王室強有力的扶持下,佛教經幾個世紀與本教文化的融合和整合以后逐漸占了上風,吐蕃王朝時期佛教和本教平分秋色的局面在佛教后宏期就開始有傾斜,佛教吸收了許多本教消災祛邪等原始信仰及其儀軌以適應吐蕃先民的信仰習俗。這種做法使吐蕃先民終于選擇了佛教這個從印度北傳的外來宗教及其文化,而放棄了自己原有的本教。在這種痛苦的優勝劣汰的文化選擇中敗北的本教徒并未因此從藏族社會上消失,他們變換手法,不僅繼承自己原的傳統,也在許多方面模仿佛教以適應藏民族接受佛教后的宗教文化心態,本文所有的與岡底斯山有關的內容就屬此類。由于上述原因,在晚期本教文獻中,辛繞的誕生地和以岡底斯山為中心的本教的發源地均被移植到了西邊的達瑟。根據研究,辛繞米保并非象晚期本教文獻所說的那樣誕生在遙遠而又虛無飄渺的達瑟,而是生在象雄本土的岡底斯山附近的俄摩隆仁(volmolungring)。《世間總堆》是目前可以找到的最古老的本教文獻之一,這個被注明是達日年瑟(stagrignyangzigs)時的古辛熱桑程闊(rasangkhringkhod)撰寫的文獻中,記載了辛繞米保的王宮就在岡底斯山和瑪旁雍湖邊的俄摩(volmo)之地。芭?丹杰桑布也提到本教文獻《六十功業經》(mdzadpadrugbcuvimdo)中有關辛繞誕生在岡底斯山腳下并活到一百歲的記載。在《瞻部洲雪山之王岡底斯山志意樂梵音》和《多堆》(mdovdus)、《賽米》(gzermig)等重要文獻中都詳細敘述了辛繞誕生在象雄王室及其父王杰本托噶(rgyalbonthoddkar)和堯希杰協瑪(yozhirgyalbzhadma)喜得貴子的情景,以及辛繞歷經艱辛,傳道授業的功績。顯然,辛繞誕生在象雄,他創立的雍仲本教也同樣產生于象雄。可是,在后世的佛本斗爭中,由于佛教徒極力指責本教只有殺生祭祀、禳災祛邪的原始儀式而沒有深奧的超度理論和玄渺的彼岸世界時,本教徒就開始了模仿佛教徒改造本教的工作——看到佛教還有一個極樂世界,也就如法炮制,臆造了一個本教的極樂世界——達瑟俄摩隆仁。這樣,本教就有一個作為地域中心的象雄俄摩隆仁和作為文明中心的達瑟俄摩隆仁。其前者,因辛繞誕生在象雄的俄摩隆,本教也隨其在俄摩隆發展起來,人們自然對這個產生雍仲本教及其創始人的那塊土地懷有敬仰之情,因而就將其作為象雄的中心;但后者就不同了,要臆造一個極樂世界,就得有一定的內容,他們就以象雄的岡底斯山及其周圍的自然地貌為藍本構擬了一個極樂世界的框架,進而以這個框架為基礎塑造了位于極樂世界中心的雍仲九層山,與佛教極樂世界中的須彌山對應,然后將發源于岡底斯山腳的四條大河即恒河、信都河、悉達河和縛芻河描述一番,加上對其宗教功能的極力渲染,就把它帝面了一個虛幻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仙界。俄摩隆本來是個古象雄國的地名,可以在今天的西藏阿里找到,是俄摩之山谷之義,加上個“仁”(ring)即長的含義:“俄是沒有輪回;摩是如愿以償;隆是辛繞的授記;仁是永恒的慈悲”,連起來就是:在辛繞授記永恒慈悲的普照下,沒有凡間塵世生死輪回的痛苦,能夠如愿以償地享受永恒的幸福。此外,其山勢地貌也同樣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中間的雍仲九層山代表了本教理論的九乘結構,就象順勢而上可以達到頂峰一樣,如果從本教九乘拾級而修,就不難成就。這個新的精神世界的產生,使本教徒在與佛教理論的比較中的缺憾心理得補償。但是,如果以為達瑟俄摩隆仁的產生僅僅為了與佛教的抗衡而存在,那也不全面,由于漫長歷史的耳濡目染,本教徒對達瑟俄摩隆仁這個精神世界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因為在文獻中常常描寫它在西方的某個地方,故在歷史上常有虔誠的本教徒朝西而行,去尋找這個神秘的仙界。這樣,岡底斯山不僅在過古成為神牛下凡的地方,而且在晚期本教文獻中又以雍仲九層山的名字再一次成為本教徒們神往的地方。本教徒虔誠地認為,朝拜和轉神山可以得到神的保護并可以從神那里得到勇氣和力量,可以洗清罪孽,超度亡靈,來世降生神界。這種堅定的信仰驅使他們一代又一代朝拜神山和尋找著進入極樂的入口。

另外,本教徒將辛繞的誕生地和本教的發源地移植到了遙遠的西部達瑟也并非完全沒有根據,遠古的本教的確與西部達瑟的文化產生過聯系。地緣的接壤是文化交流的便利條件。本教文獻中也確有達瑟隱士走訪本教大師的記載,再說,本教徒將這辛繞的誕生地尤其是本教的發源地移植到西部達瑟的作法并非隨心所欲,而是遠古本教與西部達瑟的文化產生過某種聯系的一種整體記憶的流露。卡爾麥?桑旦堅贊等學者也認為本教受到波斯火襖教二元論的影響。這一點在本教文獻中不能找到,不僅在本教早期神話中充斥著白與黑、善與惡、神與魔等二元結構,而且在晚期作品中仍可以找到這種痕跡,如在描寫岡底斯山和瑪旁雍湖時也將二者寫成陽性和陰性的二重性結構等。但是,這只能說明產生于象雄的本教受到西部達瑟火襖教的影響,而不能成為本教產生于達瑟的證據。達瑟俄摩隆仁也只是個晚斯本教徒以岡底斯神山的山勢地貌為藍本、模仿佛教極樂世界香巴拉而臆造出來的一個虛無飄渺的、常人無論企及的一個精神世界,而不能成為本教來自達瑟和辛繞誕生在達瑟的依據,更不能說明這個文明中心的存在。這一點從晚期本教徒將佛教的香巴拉和本教的達瑟俄摩隆仁的說成是同一個境界這一事實也可以得到證明,有的本教學者甚至明白無誤地說明了達瑟俄摩隆仁并非現實世界的一個部分。“達瑟”這個地名在本教文獻中的演變也同樣說明了這一點,就早期歷史文獻中的tazig和本教文獻中的staggzig的關系筆者早有論及[18],不再贅述,近幾個世紀中出現了以rtaggzigs替代tazig和staggzig的現象,而實際上,rtag是經常、永恒,gzigs是看。被本教徒冠于“俄摩隆仁”之前,就有了(辛繞)永遠俯視(關懷)著的“俄摩隆隆仁”之義,這樣作為一個精神世界的概念更加明確和完美,不過失去了地理概念的含義。

二、岡底斯山與印度古代文化

在印度的古代文化中,吠陀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吠陀文化對佛教的產生及其理論的形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存大量的吠陀文獻和保存在佛教文獻中的吠陀文化內容中,有一個突出的文化現象,就是印度古代文化與岡底斯山之間的親密聯系,這個聯系主要以大自在(dbangphyug)神崇拜為主線。在印度古代中,大自在神、梵天(tshangspa)和遍入(khyabvjug)是佛教產生以前的三個主要神祗,雖然對他們三者之間的關系有不同的說法,但大多數文獻中的基本線索是一致的。除了《吠陀本集》及其繼集等吠陀文獻以外,后來的佛教文獻中仍然保存了大量的有關大自在神崇拜的資料,兩者不同的是,后者更多地將自在神崇拜作為佛教對立面的一支外道宗派來進行批判的。從大的方面講,大自在神派、勝論派(byebragpa)和正理派(rigpacanpa)三者均以大自在神為其導師,奉其為主神,但后二者同時也供奉梵天和遍入,故也被稱為梵天派和遍入派。但是作為世界的創始者,自在神的崇拜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有人甚至認為古印度似乎崇拜一個偉大的上帝,觀其特征,系自在天的原型。藏族學者撰寫的教派源流普遍提到兩本目前無法看到的文獻即《宏傳自在續》(dbangphyugsgrabsgraskyirgyud)和《麥瓦雜巴》(smebabrtsegspa)[22],說自在、梵天和遍入三神攪動無邊之而產生日月星辰和人類居住的地球,再次攪動而產生種類珠寶和一個毒瓶,因恐其毒毀來情器世間,遍入神將其吞下,但傾刻間昏厥,不省世事,故自在神將其取出并自己吞下,但其鯁于喉中,痛苦萬分。自在神為了消解劇毒引起的痛苦,就選擇了涼爽的岡底斯山作為其棲身之地,并且頸纏蛇和頭戴月均因蛇和月代表清涼。因其棲身岡底斯山,岡底斯山和瑪旁雍湖均備受其加持。這段故事充分說明大自在神崇拜不僅與岡底斯山有關,而且源于岡底斯山并從其南傳到印度的。此外,在同一記載中還說,在減劫將盡,賢劫將至時,大自在神之化身金剛怖及其妃在瞻部洲除伏了各種神祗、羅剎并將其分布在二十四圣地時,二十四圣地之一岡底斯山就當然地成為金剛怖夫婦及其弟子楞伽王(langgvibdagpo)等之棲身之地了。因而,在自在神眾多的藻詞異名中就有了“棲岡底斯山者”(tiselagnas)一詞。不僅大自在神,而且其天后、弟子楞伽王、神猴哈努曼塔(hamumntha)、甚至妙音天女都棲身岡底斯山,如一座叫底瓊(tichung)即小岡底斯山的山峰為天后棲身之地,旁邊的馨香山(sposringadldan)和山前的寶■巖(bragririnchenspungs)分別為神猴哈努曼塔和一大象在聆聽自在教誨;卓瑪山池塘為天后之浴池;瑪旁雍湖為恒河從天而降之沐浴之池;曼姆娜尼(smanmonagsnyil)為妙音天女棲身之池;五山湖為楞伽王及其隨從阿修羅、羅剎們的浴池,等等。佛教護法神金剛怖成為大自在天的化身并仍棲身岡底斯山,說明了岡底斯山崇拜在印度吠陀文化和佛教文化這兩個不同文化傳統中的連續性,和岡底斯山作為大自在神崇拜的發源地,時間和空間以及文化傳統的變異中所表現出來的深層的文化內涵,換句話說,那就是大自在神崇拜作為古代吐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南傳印度的時間和空間里所表現出來的頑強的生命力。

在古代印度社會,大自在神崇拜在諸多被佛教徒稱為外道的信仰中占有更突出和更重要的位置。信民們不遠萬里,長途跋涉,北上吐蕃來朝拜岡底斯山,轉山誦經,他們堅信和祈禱大自在神的護佑和寬容。星移斗轉,印度社會從亞利安人到穆斯林人,風易其主,但古老的大自在神崇拜一直頑強地存在到今天,今天,尤其是藏歷馬年仍有許多印度人來西藏轉山朝拜,虔誠地祈求大自在神及諸神的護佑。在佛教產生以前的印度社會,自在神不僅被眾多的民眾信奉,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龐大理論本系的宗教。人們不僅堅信大自在的存在及其無所不能的神力,而且相信這個神從他產生之日起就居住在北方的岡底斯山,而且現在仍然居住在那里。只是到了佛教產生之后,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及其兼收并蓄的包容能力在印度獲得了更多的信眾,大自在神派等原來的信仰才開始走向衰落。但是,直到公元8世紀,印度的有些家庭甚至知識分子家庭仍在自神派和佛教這間選擇他們自己的信仰,甚至仍有一些個人和家庭拒絕信仰佛教而繼續保持對大自在派等其它宗派的信仰。如孟加拉高僧希繞郭恰《〈偉勝頌〉和〈殊神頌〉廣釋》記載,在公元8世紀末,9世紀初,出身于婆羅門家族的托增珠杰(mthobtsungrubrje)和德杰達布(bdebyedbdagpo又名sankara即商羯羅)兄弟因家中信奉自在天,但又覺佛教許多殊勝之處,為了選擇其一,他們先親赴岡底斯山尋訪大自在及其天后等,在二教的比較中,因他們認為佛教殊勝一籌而選擇了佛教,返回后兄弟倆各自撰寫了《偉勝傾》和《殊神頌》來歌頌佛祖釋迦牟尼的偉大及其殊勝于諸神之處。緊接著,用問答形式說明并非人人如此,許多人仍然放棄佛教,皈依其它宗派的事實。就是他們的皈依佛門也并非意味著完全放棄自在神派,弟弟德杰達布的《殊神傾》中有這么一偈:“吾非只持佛義,不嗔異道他見;誰能教予真諦,此乃吾之導師”,足見大自在神的崇拜的影響。

關于大自在神派的教義,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情器世間皆自在神所為,就此,還有所謂八殊勝(yontanbrgyad)頌之,即為眾生及其生滅之精細;為情器世間及其生滅之廣宏;為情器及其眾生生滅之主;主宰眾生之生滅;遍至所想之處;有情眾生皆供奉之;能獲所思之物;自在于涅■或神身。還有從自在天陽具之端灌頂并與婦人交媾得安樂為道之說。另一種教義則出自時輪經籍,以自我為永恒,以六根貫注,口誦om字而修即可視自在天神而得道。但這僅僅是一種極簡單的表述,從大量的佛教文獻中可知,在古印度,自在神派及其它所謂外道曾與佛教進行過無數次辯論,并且互有勝負,也正因為這無數次的辯論,才使佛教徒不厭其煩地描述了這些宗派的源流和教義,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珍貴的資料。然而是,這個曾長期與博大精深的佛教經論抗衡的宗派的教義遠非上述幾句話所能概括,因其龐雜,只好另文究其竟。

除了大自在神派以外,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與岡底斯山有密切聯系的印度宗教派別是耆那教(Jaina)其教主耆那在藏文文獻中被譯為Rgyalba,因而耆那教被稱為Rgyalbaba;又因其教主行裸修,藏文文獻更多地將其稱為Gcerbuba或Rjenba即裸修派。關于這個宗教產生的年代,佛教文獻明確無誤地認為遠在釋迦牟尼之前。從其創始人至第二十五位教主瑪哈吾(mahawir)時,釋迦牟尼才降生人間,并且認為瑪哈吾和釋迦牟尼產生過某種接觸和聯系。此派主苦修、裸修,雖然在晚期派生出著白衣的支派,但其主張、觀點,尤其是苦修程度依然如故。居耆那教歷史上著名的二十五個教主之首的耆那(又譯大雄)本人,就因曾長年在岡底斯山苦修得道而創立此教。他苦修的具體地點在今天岡底斯山上絳扎寺附近的佛座巖(braggnassangsrgyasbzhugskhri)。梵文中將其稱為八層巖,因此巖中之佛座有八層而得名。耆那之長了巴熱達(Bharata),前半生曾是個威震四方的小國王,但后半生帶領其十九個弟兄一起出家,在岡底斯山苦修度過了余生。耆那教第二十位教主穆尼索熱那塔(Munisuranata),帶領他的信徒萬余,在岡底斯山苦修至得道。還有楞伽魔王等神祗來此修練的許多傳說。此外,更引人注目的還是該宗教的一些主要教義。耆那教主張靈魂不滅,輪回轉世的學說,篤信因果報應。這些同樣是佛教教義的基礎和核心部分,顯而易見,佛教受到了它的影響。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耆那教許多教主修習和成就于岡底斯山,尤其是耆那本人終生苦修岡底斯山而得道,幾乎可以說耆那教就起源于岡底斯山。那末,耆那教的上述主要教義是否同樣起源于岡底斯山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佛教中靈魂不滅、輪回轉世和因果報應等主要教義就成為岡底斯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傳印度直至影響了佛教,也就是說,靈魂不滅、輪回轉世和因果報應等著名的觀念在吐蕃的存在不僅早于佛教的傳入,而且早于佛教的產生。極有可能的是,這些觀念屬于岡底斯文化獨有的內容,是吐蕃先民對人類歷史的一大貢獻。此外,耆那教不殺生,無論僧俗絕不食肉,過著非常嚴格的苦行僧生活。渥德爾說:“耆那教是印度所有宗教中對于遵守不殺生、過完全善行生活的道德原則最認真、最顧忌多端的。”這同樣與佛教的精神不謀而合。至今,耆那教信徒們仍將岡底斯山和瑪旁雍湖作為他們最神圣的神山和神湖來朝拜,他們堅定地認為朝拜神山和神湖不僅可以使今生平安如意,而且可以為來世的解脫廣結善緣。

不管怎么樣,印度古代文化中之大自在神派、梵天派、遍入派和耆那教等一些重要宗教派別均不同程度地與岡底斯山有過聯系,這種聯系充分證明了印度古代文化作為岡底斯文化的一個組織部分與岡底斯山的文化聯系。這是對佛教文獻和佛教徒的著述進行分析后得出的結論。

那末,從本教文獻中表現出來的古藏人對上述問題的看法如何呢?《本教源流宏揚明燈》稱自在神為“南方雍仲本教之王大自在,”顯而易見,是將大自在神派歸入了“本”的文化范疇。此說并非毫無根據,雖然“本”(Bon)字最早的含義是念誦之義,但在后來,“本”指的是曾奉行吐蕃及其周邊地區原始宗教的一個文化概念,這個概念即是本文所指出的岡底斯文化。此外,一個更引人注目的記載是,在《世間本教源流》中,大自在神和雅拉達珠(yabblabdaldrug)是同一個神,這個神還繁衍出其它許多神祗。眾所周知,雅拉達珠最藏文文獻普遍記載的藏族最古老的神祗之一,有些文獻還認為藏族先民繁衍自雅拉達珠。《世間本教源流》甚至明確記載:“印度民族繁衍自吐蕃”;《弟吾宗教源流》還說“眾奉王(mangposbkurba)死后轉生為大自在神。”這些記載都充分說明了印度的大自在神崇拜和吐蕃先民的古代文化是同出一轍的。如果大自在神是雅拉達珠的說法可以成立的話,那末可以認為大自在神崇拜不僅源自吐蕃,而且是古代吐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間本教源流》還記載了五位印度人在吐蕃修習本教的活動,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吐蕃文化南傳的事實。

大自在神崇拜及古代印度宗教與岡底斯文化的聯系,還可以從另一個事實得到佐證,由于大自在神派的許多觀念類似于本教,所以藏傳佛教學者在談到本教時總認為本教接受了大自在神派的內容。佛教學者們只看到了本教和大自在神派在某些教義的一致性,卻忽視了大自在神派起源于岡底斯山的事實和這些觀念起源于吐蕃的可能性。

三、岡底斯山與藏傳佛教

佛教對岡底斯山的最初認識仍然離不開大自在神。我們在這里無法詳細敘述勝樂各續中講述的各種有關大自在和勝樂與岡底斯山的故事,只能略述一二。

在斗爭時期,從天界下凡的四神和四尋香神占領了瞻部洲的空行八處(mkhavspyodkyignasbrgyad),四夜叉和四羅剎占領了岡底斯山在內的地政八處(saspyodkyigngsbrgyad),四魯(klu)和四阿修羅占領了地下八處(savoggignasbrgyad),四人非人和四魔女占領了二十四圣地和八葬場。他們均邀請大自在神之化身大威德神去供奉,但大威德未親自赴邀,而變出二十四個石頭陽縣分贈。因神鬼們殺生祭祀大威德之陽具,使這睦地方的生靈們變得更加兇惡、貪心/充滿仇恨,岡底斯山就是其中之一。對此,居于色究竟天的金剛持佛大發慈悲心,用其威猛之相征服了居于二十四圣地的神鬼,加持勝樂佛前往,至于石頭陽具,也以二十四個勝樂佛塑像取而代之。從此,岡底斯成為勝樂佛圣地。關于岡底斯山和瑪旁雍湖名稱的梵藏對譯及其地理位置,在藏族歷史上曾有過爭論。薩班?貢噶堅贊曾認為佛經中的kailashi不是岡底斯山,噶舉派學者對此提出批評。事實上,《華嚴經》(mdosdephalmoche)和《正法念處經》(dranpanyebarbzhagpavimdo)等佛經中的細節描寫,足以說明kailashi所描寫的就是岡底斯山,這是不應有疑問的。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岡底斯山主要被作為勝樂佛的圣地,同時還跟許多其它佛、菩薩有過程度不同的聯系,相傳岡底斯山上至今猶存的許多圣跡就是他們留下的。晚期藏文文獻中,從蓮花生大師的《預言秘要》(lungbstanbkavrgyama)和《五部遺教》到許多經釋、山志文獻均不厭其煩地描述了岡底斯山崇拜的歷史沿革和神話傳說。在公元8世紀初赤德祖丹贊普時,著名的印度佛教大師桑杰桑巴(sangrgyasgsangpa)曾到岡底斯山苦修得道。后來另一位印度佛教大師達爾瑪巴拉(Dharmapala)因患痼疾前往岡底斯山修煉,結果病愈返回。再后還有阿義峽大師和第四世班禪在岡底斯山親眼目睹各市地多奇異景觀的記載。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跟岡底斯山關系最密切的還是噶舉派,這種關系又是從米拉日巴和本教師斗法的著名的故事開始的。根據《米拉日巴傳》記載,米拉日巴按照其導師瑪爾巴大譯師的預言前往岡底斯山苦修,路遇本教師那若本瓊(narobonchung)兄妹,本教師認為岡底斯山是本教神山,除非米拉日巴修行本教,否則他不能在岡底斯山修煉。米拉日巴則認為岡底斯山是佛祖預言過的神山,尤其是他的導師瑪爾巴讓他苦修的神山,除非那若本瓊改修佛教,否則他不讓那若本瓊上山苦修,最后兩個商議:以斗法論勝敗,勝者上山修煉,敗者棄山離開。二位法師經過跨湖、搬山巖等幾個回合,米拉日巴始終占有上風,最終那若本瓊提出依法力比上山,他按本教傳統的法力騎鼓而上,但米拉日巴還是以他高超的法力捷足先登,最后,以那若本瓊敗北而告終。隨著后世乳畢堅瑾撰寫的著名的《米拉日巴傳》在藏區的流傳,這個佛本斗法的故事在西藏家喻戶曉,現在隨著這個傳記譯成幾十種文字在全世界流傳,這個斗法的故事也同樣走向世界了。但是,有人對這個佛本斗法的故事的真實性提出了疑問,旅居意大利的著名學者南喀諾布教授曾親自對筆者談到他在看到的早期的米拉日巴的傳記中均沒有這個佛本斗法的情節,這可能是作者乳畢堅瑾的杜撰。本教學者貝旦次成也對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也說在四百多年以前的米拉日巴傳中根本沒有這個情節,這個情節只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最后人加進去的。雖然,在沒有充分地占有資料之前,尚無法斷定這個情節的真實性,并且類似的情節在藏族宗教史上時有出現,為了表現一位大師或學者的高明,總會出現一位對立面來進行斗法或辯論,以全勝的結局來表達作者對主人公的敬仰。但是,這個情節的典型意義卻是不能抹煞的,它是藏族歷史舞臺上的佛本斗爭在岡底斯山的一種表現和縮影響。在米拉日巴之后,在公元11世紀末,12世紀初,他的弟子崗波巴?索南仁欽曾建議止貢?玖丹貢布和林熱巴肖遣弟子去岡底斯山修靜,他們派遣的弟子中,林熱巴的弟了嘉熱巴益西多杰(rgyaraspayeshesrdorje)最為著名,他長年在岡底斯山苦修,熟悉山上的第五處圣跡,他繼承噶舉派主修岡底斯山的傳統,為噶舉派在岡底斯山的修習和發展做出了貢獻。而后就是他的弟子郭倉哇?貢布多杰(rgodtshangbamgonpordorje)在岡底斯山苦修,是他開辟了岡底斯山的轉山路。他的弟子沃金貝桑(Orgyandpalbsang)等同樣繼承了他的事業。到了12世紀下半葉,止貢噶舉派的創始人止貢?玖丹貢布(vbrigungvjigrtenmgonpo)派遣三批弟子去岡底斯山、拉齊(laphyi)和雜日(tsari)三大神山苦修,并嚴格規定在沒有獲得證悟境界之前不得返回。以格西?阿普巴(dgebshesngadphupa)為首的第一批八十人,第二批以格西聶欽布(dgebshesgnyoschenpo)和噶爾巴羌(garpabyangrdor)為首的二千七百人分別去三大神山修煉,第三次遣修的人更多,這就是噶舉派歷史上著名的三次遣修(ribabrdzangba)。據說他們中的許多苦修得道虹化而去。其中大北子曲杰古雅岡巴(chosrjeghuyasgangpa)苦修二十五年,并創建了姜扎(rgyanggrags)寺。此后又有聶拉囊巴(gnyoslhanangpa)和止貢?西繞峻乃(shesrabvbyunggnas)等均為在岡底斯山宏揚噶舉派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古雅岡巴的弟子和繼承者均被稱為多杰增巴即持金剛者。在持金剛者達瑪堅贊(darmargyalmtshan)時期,岡底斯山有上千個修行者,阿里上部的山洞中均有修行者,姜扎寺也有了祖楚普(rdzuvphrulphug)寺等十幾個子寺。岡底斯山周圍的噶舉派的發展不僅是遣修者增多,而且寺院增多,并且各寺院爭相派遣僧人上山苦修,還受到地方政府勢力的大力扶持。如古格王玫拉達克王均曾為噶舉派在岡底斯山周圍地區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勢力。后來,寺院派遣僧人上山修行的做法雖然中斷,但去岡底斯山修行的仍絡繹不絕,并且不局限于噶舉派,僧源也不局限于衛藏地區,到19世紀初,安多熱貢的著名的寧瑪派修行者夏噶爾巴?措噶讓卓(zhabsdkarbatshogsdrugranggol)曾到岡底斯山修行。至今,岡底斯山周圍的山中仍有藏傳佛教的修行者。

四、簡單的結論

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已無法知道本教的三界宇宙觀究竟產生于何時,不過,將岡底斯山作為三界宇宙觀的中心的看法可能產生相對較晚。但不管怎么樣,在岡底斯山周邊民族的古代文化里,這二者是早就融為一體的。在這個基礎上,加上本教鼻祖辛繞米保以前在岡底斯山周邊地區的各種原始的“本”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一個以三界宇宙觀為載體、以岡底斯山為崇拜對象、以各種原始“本”文化為具體內容的強烈的地域文化氛圍,筆者稱之為“岡底斯文化”。至今猶存的藏族本教文化中的三界宇宙觀就是岡底斯文化中三界宇宙觀的繼續,甚至佛教中的三界宇宙觀也極有可能是岡底斯文化影響的結果。這個文化所覆蓋的古代象雄、吐蕃、孫波、天竺、泥婆羅、迦濕彌羅等地區就是岡底斯文化圈。按照常人的理解甚至目前藏學界普遍的看法,都認為三界宇宙觀屬于本教文化,但是一般意義上的本教文化主要指以敦巴辛繞創立的的雍仲本教為主線發展起來的文化。因此,將以岡底斯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辛繞以前的本教文化稱為原始本教文化更為確切。雖然辛繞前后的“本”這個詞的含義均起源于同一個內容即念誦和重復念誦,但辛繞以前的“本”是所有的各種各樣的原始宗教儀軌的總稱,而辛繞以后僅指辛繞開創的雍仲本教,這是二者間實質性的區別。

從現有資料看來,在產生“國家”這個概念之前,岡底斯文化是作為岡底斯周邊地區先民的主要文化而存在和傳播的,甚至在產生國家之后,地緣政治的發展并未能完全割斷這一文化圈聘任各族先民之間的文化聯系,至今猶存的岡底斯神山崇拜就是這個古老的地域文化的深層沉淀的表現。新晨

大自在神崇拜作為岡底斯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其南部地區即后來的印度得到發展。高度發達的古印度文明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它的內容,歸根結蒂,它起源于岡底斯山,它是古代吐蕃先民的聰明才智孕育的結果。耆那教和其它一些古印度的宗教也與岡底斯山有過重要聯系,可以肯定地說,至少他們受到過岡底斯文化的強烈影響。

至于藏傳佛教噶舉派在岡底斯山的修行和發展,在表面上是以戰勝那若本瓊派遣大量的苦行僧上山修行為標志的,表現了對本教文化的一種否定,但是,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是對岡底斯文化的一種延續,而不是背叛。眾所周知,在藏民族的傳統意識中,藏區幾乎所有的山都居住著神靈,這個被大山環繞著的民族同樣被神靈環繞著,不僅是現實生活還是精神世界都與山有著永遠也無法割斷的聯系,這個大山民族對山有著永恒的信仰。在眾多的山和山神中,對岡底斯山的信仰和崇拜則是亙古及今的,岡底斯山不僅是古代文化中三界宇宙觀的中心,而且同樣聳立在這個大山民族心理宇宙的中心。雖然在藏族文化史上,岡底斯山的信民們的宗教幾經變化,人們甚至為教派之爭大動干戈,但他們對岡底斯山的信仰是永恒的、平和的,教派之爭中的敵手們唯獨可以在岡底斯山神面前和睦相處,成為有共同信仰的信民。這里有彼岸世界的誘示,但更多的是宇宙大自然的永恒性,返樸歸真的文化回歸心理完全超越了宗教或教派之間紛爭的功利關系。不管是本教、印度宗教還是藏傳佛教,都以不同的方式將岡底斯山崇拜歸到自己的氛圍之中,在岡底斯山周邊民族文化的整體記憶中,岡底斯山從來沒有被遺忘過。如今,不僅岡底斯山周圍的民族,而且世界各國的印度教信徒、本教信徒、藏傳佛教信徒均前往朝拜。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宗教信仰,并沒有阻絕他們對岡底斯山的崇拜,他們用早斯的禮頂、晚期的轉山、貫串始終的苦修等方式,表達著他們的敬仰之情。岡底斯山——這府古老的神山,仍以他博大的情懷擁抱著蕓蕓眾生,俯視著那些善男信女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亚州一级| 和日本免费不卡在线v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久久网 |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 在线看一区 | 精品手机在线视频 | 最新的国产成人精品2022 | 色综合成人丁香 | 日韩视频久久 | 亚洲国产午夜电影在线入口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老狼 | 曰本不卡视频 | 亚洲视频在线网 | a级亚洲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六月丁香深爱六月综合激情 |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五月七月丁香缴情 | cjod-261波多野结衣 | 羞羞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 色激情综合|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 | 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亚洲精品免费日日日夜夜夜夜 |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 一个色综合网 | 自拍偷拍亚洲第一页 | 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 | 五月激情丁香婷婷综合第九 |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 亚洲国产第一 |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网 |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 日韩欧美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