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媒體在古代文學教課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古代文學史不僅具有文學學科的特點,還具有歷史學科的特點,教師教學一般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講授。古代文學史按照歷史發展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的文學,即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元文學、明清文學以及近代文學。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文學特點、造就了不同的文學流派和文學人物。多媒體利用時間軸圖、圖表、聲畫并茂與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展示所講具體內容,學生會條理清晰地確定對文學的認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文學史的內容。利用時間軸圖附加文本框梳理古代文學史知識。古代文學史的教學內容包括每個時代的主要文學潮流、文學流派、文學家及代表作品、作品主題、藝術特色等內容,十分龐雜。要使上述內容在有限的課時中面面俱到是做不到的,即使能夠介紹和交代,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如采用PPT多媒體課件的豐富表現形式可有效解決一些問題。例如:李白的一生大致分為五個時期,每個時期的重要活動及其代表作品,內容較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十分枯燥且不易掌握。采用多媒體的具體做法是在PPT多媒體課件中畫出5個時期的時間軸,對應5個時期在時間軸的上下部位分別用圖框標出每個時期的重要活動及其代表作品,并對每個時期配以不同顏色。采用這種形式可以給學生展示5個時期全貌,有相應的對應內容,畫面直觀生動,教師根據圖示可選擇性講解,講解時省時、省力,而且課件可留給學生作為復習和進一步學習的參考。
采用對比圖表形式闡述有爭議的觀點和內容。因時間久遠、文獻不足等問題,古代文學史中一些問題和事件在學界存有爭議的內容較多,如對于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學界至今存有爭議,學者觀點頗多。類似這樣的問題,可以采用PPT多媒體對比圖表形式進行闡述。如對于李白出生地,李白自述說:“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攻略蓋天地,名費青云上。”(《贈張相鎬二首》)李陽冰《草堂集序》和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新唐書》本傳,都說他是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李白與唐皇室同一世系。但這一說法存在許多矛盾。《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沒有李白這一支家族的名字。唐玄宗曾下詔甄序皇室族屬,李白也未曾入籍。
于是學界遂產生種種異說。陳寅恪提出李白為胡人(《李白氏族之疑問》,《清華學報》第10卷第1期,1935年1月),詹锳、日本的松浦友久證成其說。胡懷琛提出李白是“突厥化的中國人”(《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他》,《逸經》第11期,1936年8月)。周勛初從李白家人的名字寓意、夷夏觀念、喪葬習俗、異端思想諸方面,也對李白的文化背景提出了種種質問(《詩仙李白之謎》,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此外,尚有李白是隋末涼王李軌之后、隴西李氏丹陽房始祖李倫之后、李陵之后、李建成之后、李抗之后、太祖李虎侄子達摩之后、太宗曾侄孫諸說(參見郁賢皓、倪培翔《建國以來李白研究概述》,《李白學刊》第2輯,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版;周勛初上引著作第12-25頁)[1]228。對于李白的出生地同樣有不同之說,有條支說、中亞碎葉說、焉耆碎葉說、長安說、蜀說等,參見上述所引郁賢皓、倪培翔、周勛初等人的文章。
而郭沫若經過研究說,李白出生于中亞的碎葉城,即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托克馬克城,此說在學界曾得到一定的認可。但李白究竟出生于何地,同樣也有待進一步考證。對于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問題,如果講師只是進行口述,勢必造成語言枯燥無味、表情與肢體語言不夠豐富,學生將會昏昏欲睡。如果以多媒體課件的圖表形式將上述提到的學者、著作、文章、主要觀點以圖表形式展示給學生,可以做到清晰、直觀、條理清楚,學生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記筆記,以備課后查找材料重點學習或研究。穿插高雅古樂豐富和補充教學內容。古代文學史強調的是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相對于文學作品而言,“人文性”相對弱化,“藝術性”相對荒疏,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將其他藝術形式的豐富資源,用來圖解、具象、拓展、發揮文學史的內容,使學生通過多元的藝術熏陶,培養其“純正的文學趣味”。
如教學內容會涉及蔡邕《琴操》中對廣陵散曲的介紹、嵇康在行刑前演奏最后的《廣陵散》等,這些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僅用語言難以描繪其中的蘊意。教學中講到此部分的內容時,在課上先播放古琴曲《廣陵散》,讓學生傾聽錚錚琴聲,神秘曲調,感受激昂慷慨的旋律;之后再配合教師的講解,也會使學生感受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噴發,感受嵇康臨刑前的瀟灑、從容;最終師生共同體會曲中具有戈矛殺伐的戰斗氣氛和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斗爭精神。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課前、課上、課后穿插給學生播放一些唐詩、宋詞、元曲、詩文朗誦藝術片,播放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等,對學生進行藝術陶冶,并以此作為“享受文學”教學理念的實施環節。如果學生長期處于文學藝術的熏陶濡染之中,必然會對古代文學課產生發自內心的親近感,這就為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提供了可能。
二、多媒體在古代文學作品教學中的應用
高校古代文學教學還包括古代文學作品選講。隨著文化消費快餐時代和影像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們已經越來越遠離文本閱讀。可是失去了文本閱讀,古代文學學習與研究便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師應該在文學作品選講課堂教學中利用演示稿、音像資源、劇曲片段等多媒體手段豐富古代文學作品教學內容,讓學生們感受到古代文學作品的文字之美、內涵之美,從而激發他們自覺去閱讀文本的欲望。充分利用演示稿視覺優勢進行文章對比講授。在講授作家的文學作品時并不是孤立地學習和研究某一篇作品,通常會涉及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與此作品相關內容的作品,不妨把教材中沒有的作品顯示在演示文稿中,兩相對照講解。如學習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一文,在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選有全文,是一篇針對性十分強的文章,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指責,逐條給予司馬光所謂的謬論毫不留情、斬釘截鐵的駁斥,僅以三百余言簡練的文字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并揭露出新政反對派保守、腐朽的本質,表示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而司馬光在《與王介甫書》一文中究竟怎樣以三千三百言對王安石新政加以抨擊,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沒有選錄全文甚或是節選此文。我們可以將司馬光的《與王介甫書》一文以課件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可以彌補原文不在場之不足,并將以圖表演示對比王安石與司馬光所謂“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五處不同觀點,教師同樣有針對性地進行講授與討論研究。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兩篇文章的內容印象,而且也了解了王安石寫文章為何有如此明確的針對性,了解二人為何寫這樣文章的歷史背景,也明確了這兩篇散文的社會功用。
利用音像資源加強詩詞賦吟誦。傳統的古代文學教育,注重對經典性作品的誦讀、分析和闡釋。古代文學主流是詩文,這類文學體式講究文采、韻律、意味,審美感受、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等,必須通過誦讀才能有所感悟和提升。明人胡侍說:“《魏略》董遇,人有從學者,不教,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蘇軾《送安驚落第》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朱晦庵云:‘書貴熟讀,讀多自然曉。’《元史》侯均云:‘人讀書不至千遍,終于己無益。’古人論讀書之法,不過如此。”
由此可見,對原典的誦讀是學習古代詩文的主要方法。現在已有部分詩詞配樂吟誦制作成光盤,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有選擇地播放名家吟誦詩詞的視頻。名家吟誦詩詞的過程,融入了吟誦者自己對詩詞的理解、體會和感受。吟誦中抑揚頓挫的語言、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讓學生自覺感受詩詞、散文、雜劇等音樂美、韻律美。同一首詩或詞,因對語句詞義不同理解而產生不同的吟誦停頓,因此吟誦效果也不同。如蘇軾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也無人惜從教墜”一句,有的斷句為“也無人惜,從教墜”,有的斷句為“也無人,惜從教墜”。教師講解斷句不同意義之后,讓學生跟讀吟誦作者原意的詩詞。學生吟詠誦讀可以直接感悟文章的美妙之處,使學生的情感與理念和古人相融合,與作品的意境、作者的體驗產生共鳴,最后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清•唐彪《讀書作文譜》)。這種教學方式一定會增加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
利用多媒體劇曲片段配合教學內容展開。中國古代文學中許多作品都已被排成經典曲目,如昆曲有《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黃梅戲有《西廂記》,京劇中的《紅娘》等。此外還有許多作品已被拍成電視劇或電影,如《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這些篇目都是古代文學授課中必講的內容。在授課過程中通過適當地使用這些多媒體音像資料,直觀地呈現原作的內容,會使學生盡快地進入作品的情境之中,避免閱讀初期遭遇的文字閱讀心理障礙。此外,這些曲或劇的編排會體現不同的導演、編劇對于原作的理解,可以在授課時適當截取一些有爭議的片段加以講解,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增強他們閱讀原著的興趣。
三、結語
古代文學教學內容十分繁復,涉及歷史、哲學、政治等方面的內容,而且不同時期的文學承傳、文學思潮、文學特點、文體的興衰都會關乎各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社會文化與思想的演變、社會風俗習慣的變化、文人生活風貌和心理狀態的遷移,并由此發現文學的嬗變軌跡、新的文學現象。在內容多、課時量少的情況下,講授古代文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手段,不僅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文學“史”的線索更加清晰,同時,可使學生的知識積累、文學素養、能力訓練得到提高,教學質量也可得到提升。
作者:何永波單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