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語文學典故的特性及英譯辦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漢語典故蘊涵鮮明的文學形象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被認為是語言中的奇葩,亦被視為語言文學殿堂里一顆耀眼的明珠。在孔孟語錄里,我們能找到大量典故。《全唐詩》里出現過的典故達上千條;《新選宋詞三百首》里有200多首詞使用了典故;《宋詩三百首詳注》里的300首宋詩幾乎每首都使用了典故。典故不僅出現在漢語經典文學著作里,也出現在普通文學作品中。作者使用這些典故有特定的目的,如果原作中的典故不能被正確地翻譯成目的語,原作的本意、實質和風格就不能準確地在目的語里體現出來。即使大意差不多,原作的語言感染力也會降低。這將有悖于翻譯的“信”、“達”、“雅”三原則,影響到不同語言文化間的交流。
二、漢語典故的特征
什么是典故?《辭海》中“典故”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現代漢語詞典》將“典故”釋義為“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典故是“故事”和“詞語或詞句”,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故事和詞語或詞句,有其自身的特征。
1.漢語典故來源廣泛
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成為典故的來源,但其主要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它們都有著非常重大的社會意義、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對將來的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后人使用簡單的說法來表示它們的含義,這些簡單說法就變成了后世常用的典故。比如“飛將軍”,“草木皆兵”,“圍魏救趙”,“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等等。
(2)神話故事。神話故事大多是古代英雄故事。在這些故事里,主人公往往是神仙或者被認為是有魔力或法力的人。它們表達了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簡單的、天真的設想,也表達了古人對幸福和自由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等均來源于神話故事。
(3)寓言。寓言是含有諷喻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其表達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過具體淺顯的故事,寄寓深奧的道理。這些寓言流傳至今,也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典故。如“黔驢技窮”、“守株待兔”、“李代桃僵”,等等。
(4)民間傳說。民間傳說主要講述人類或者動物的經歷,這些經歷也許發生過,也許沒有發生過。它們表達了某個民族的傳統信仰,通過口頭的方式流傳下來。例如,“世外桃源”、“畫龍點睛”、“鵲橋相會”,等等。
(5)文學作品。許多典故來自文學作品。有些未做任何變動,有些為了表述簡單而做了簡化。比如“巴山夜雨”出自《夜雨寄北》;“百發百中”出自《戰國策•周策》;“不郎不秀”出自《詩經•小雅•大田》;“管窺蠡測”出自《漢書•東方朔傳》;“巫山云雨”出自《高唐賦》;“紅娘”出自《西廂記》,等等。此外,還有許多漢語典故來源于諺語、民間習俗、動植物名稱、人名地名,等等,這里不再列舉。
2.典故的精髓在于隱含的意義
漢語中的典故是漢語語言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高水平文化的具體表現。它們由一個或幾個單字組成,字數不多,卻包含了深刻的意義、鮮明的文學形象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時用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清楚。請看李商隱的《安定城樓》中的兩句詩: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在這兩句詩里,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兩個典故“江湖”和“扁舟”。春秋時期,范蠡一直輔佐越王勾踐,最終幫助其成就了霸業。在載有范蠡與勾踐相關事跡的史書中,有這么一句:“(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于江湖。”通過引用這兩個典故,李商隱表達了他想挽救危難局勢并對當前社會進行重大變革的雄心壯志,凸顯了自己對功名利祿毫無興趣的志向,表明了自己想避開塵世、歸隱山林的愿望。看見“大刀頭”時,讀者一般會認為它是指某件兵器的某個部位,實則不然。此典故的源流是:西漢大臣李陵出使匈奴,兵敗投降。后來漢昭帝即位,派李陵的老朋友任立政出使匈奴,召李陵回國。匈奴單于宴請漢使者,任立政一面摸著自己的大刀頭,一面用眼睛暗示李陵。因為刀頭上有環,“環”與“還”同音,意即勸李陵返回漢朝。后以“大刀頭”為“還”的隱語,至此我們明白“大刀頭”隱含的意思是“還”,即返回的意思。
3.典故的意義主要在于比喻意義和聯想意義
典故的比喻意義不同于字面含義。典故的內在含義暗示的是一種比喻關系,而不是單純的字面意義的組合。如果僅僅從構成某個典故的字或詞的意義來推測典故的意義,我們不一定能夠推斷出這個典故的準確含義。當看見漢語典故“刻舟求劍”和“中山狼”時,我們很難知道這些典故的真正含義。因為“刻舟求劍”和“某人不愿意采取靈活的措施來處理某緊急事件”沒有直接的關系;“中山狼”和“一個忘恩負義殘忍的人”之間也沒有直接的聯系。本體和喻義之間只是一種比喻關系。幾乎每則典故都包含豐富的、流傳久遠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些背景知識有具體的來源,可以引起讀者廣闊的聯想和想象。讀到“鳳求凰”時,我們肯定會聯想到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浪漫、曲折的愛情故事;讀到“高山流水”時,我們會聯想到鐘子期與俞伯牙的高貴友誼,會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簡言之,典故能使人產生一系列聯想,這是其一大特色。
三、漢語典故的英譯方法
將漢語典故翻譯成英語,就是向英語讀者傳達包含在這些典故中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文化信息,使他們以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來接受另一種文化里的信息。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分屬兩個不同的語言系統。尤金•奈達認為“語言與語言之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不同的語言具有同等的表現力。也就是說,不同語言之間存在著同構現象(isomorphs),某一概念或意義在這一語言中用形式A來表達,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則會用形式B來表達”。奈達為我們翻譯典故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理論依據。
1.套譯
套譯指在目標語里找到接近原語典故喻義的對應典故。MonoBaker在他所著的《InOtherWork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里提出兩條套譯翻譯技巧。其一是用不同形式但相近含義的習語典故;其二是用形式、含義相近的習語典故。我們可借用這種方法把漢語里的典故翻譯成英語。比如“管鮑之交”。如果直譯,再加上一個很長的注釋,原語中的聯想意義及隱含意義喪失殆盡。有人將此譯成“DamonandPythias”。“Damon”和“Pythias”是古希臘民間傳說中的一對生死之交。Pythias得罪了國王狄奧尼休斯,被判死刑,數日后執行,他想在臨死前見母親。Damon知道后愿為Pythias在監獄里代刑,國王答應了他的請求。Pythias回家處理完事后,急忙踏上回獄歸程,路上卻遇到重重障礙。當國王在刑場準備處決代刑的Damon之際,Pythi-as趕到了,避免了Damon一死。國王深受感動,將二人釋放。用西方文學典故成語來翻譯漢語成語典故,用詞簡練,還能達到“對等”的聯想效應。有人將“焦不離孟”譯成“DavidandJonathan”。據《舊約•撒母耳記》記載:Jonathan在他父王要殺害David之際,幫助David脫險而躲進深山老林。他的父王威脅他這樣做將失去王位的繼承資格,還用槍來刺他,但他全然不顧。英語讀者一看到“DavidandJon-athan”就會產生“真誠、無私和忠心的同生共死的朋友”之聯想。
2.意譯/直譯/音譯加注
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翻譯來源于具有濃厚民族文化內涵的歷史事件、歷史故事之類的典故及來源于傳統文化術語之類的典故。傳統文化的精華就包含在這些特殊的術語和典故之中。為了向目的語讀者傳達這些傳統文化,翻譯時這些文化內容絕對不能省略。比如:“一飯千金”(tore-paythegiftofamealwithonethousandtalesofgold,加注:HanXin,thePrinceofQiinHanDynastyrememberedthegiftofamealtillhisdyingdayandbestowedonthewasherwomanwhohadfedhimathousandtalesofgold);“因念都城放夜(周邦彥《解語花》)”中的“放夜”(opennights,加注:TheLanternFestivalfallsonthefifteenthdayofthefirstlunarmonth.IntheSongDynastythecelebrationlastedthreedays,fromthefourteenthtosixteenth,withoutanycurfewimposedsoastoletallindulgeinaspree);“清明”(Chingming,加注:atraditionalChineseholidaytocommemoratethedeadinlastspring)。
3.保留形象加注直譯
許多漢語典故包含鮮明的文學形象。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省略或改換包含在原語中的這些文學形象,必須在目的語里把這些形象所含的意義準確地表述出來。因為目的語讀者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他們不一定能理解這些文學形象。我們可以采用保留形象加注的方法來翻譯這類典故。如:“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是更是可厭。”(曹雪芹《紅樓夢》第30回)譯文:"CanthisbeanotherabsurdmaidcometoburyflowerslikeTaiyu?"hewonderedinsomeamusement."ifso,she′s′TungShihimi-tatingHisShih,′whichisn′toriginalbutrathertiresome(注:His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s.)"一般的目的語讀者可能不知道TungShih和HisShih是誰,他們看見“TungShihimitatingHisShih”會感到茫然。首先譯者使用音譯和直譯相結合的方法把“東施效顰”翻譯成了“TungShihimitatingHisShih”。“東施”和“西施”是兩個人,她們是鮮明的文學形象,不能被其他形象所代替。譯者保留了形象把“東施”音譯成TungShih,把“西施”音譯成HisShih,符合英語的發音和表達。漢語里的“效”即“仿效、模仿”。譯者將其直譯為“imitating”。然后譯者給整條典故加注:“His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s.”目的語讀者看見這條注解就會明白這個典故的含義。
4.省略或改換形象意譯
中華民族和西方民族有不同的民族心理特征、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即使面對相同的概念、相同的準則和事實,人們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喻體來表達各自的看法。為使目的語文本更加通順或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我們可以省略或改換喻體形象。如: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譯文:Meanhutsandemptyhalls,Whereemblemsofnobilityoncehung.“笏”,《辭海》解釋為“即‘朝笏’。古時大臣朝見時手中所持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為指畫、記事之用,也叫‘手板’。《禮記•玉藻》:‘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由此我們得知“笏”在古代中國是身份高貴的象征。擁有“笏”一般是權貴或家境富裕之人,并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譯者把“笏”譯成“emblemsofnobility”(高貴的象征)。顯然,譯者是為了文句通順和便于理解而使用了省略形象意譯的手段。再如:這位女臨時演員站在電影攝影機前面,呆若木雞。譯文:Standinginfrontofthecinecamera,thetemporarymovieac-tresswasrootedtothespotasifturnedtostatue.“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紀省子為大王養斗雞。十天后大王問:“斗雞訓練好了嗎?”紀省子回答說“還沒好,雞正驕悍好斗。”過了十天,大王又問,紀省子說:“還沒好,雞還反應靈敏。”又過了十天,大王再問,紀省子說:“還沒好,雞還目光敏銳,神氣橫蠻。”再過了十天,紀省子說:“差不多了。斗雞聽見其他雞鳴叫已不動不驚,看上去像木雞一樣了。其他雞不敢上前,遇見斗雞就往回走了。”對于這類有復雜背景的典故,翻譯時可采用改換原典形象意譯的手段,使用目的語讀者熟悉的具有相應詞義的形象短語表達原典的寓意。譯句中“rootedtothespotasifturnedtostatue”與“呆若木雞”語義相當。
四、結語
漢語典故為漢語文學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異彩。把這些典故隱含的文化復制到西方文學作品中并融入西方文化里,有助于推動世界文化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將漢語典故翻譯成英語不是一件易事,翻譯過程中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在所難免。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應該根據特殊的情形、具體的語言環境和讀者的需要采取靈活的翻譯方法,力爭在保留原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同時,向目的語讀者準確傳達原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