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文化交際的刻板印象及成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摘金奇緣》作為2018年在北美市場大熱的一部電影進入中國市場卻遭到冷遇,其背后所表現的跨文化交際中的刻板印象是重要的原因。通過對《摘金奇緣》中刻板印象的分析,發現大眾傳媒的傳播反而加深了刻板印象,大眾傳媒的傳播雖然是加深刻板印象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究其根本這其中仍然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他者視角進行文化評價與種族優越感和思維定式在起著根本的作用。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刻板印象;大眾傳媒
一、《摘金奇緣》簡述
《摘金奇緣》是2018年由美國華納兄弟出品的一部全亞裔演員主演的描述富豪男主與平民女主相戀的一部愛情喜劇電影,該部電影在上映之初被大眾所不看好的情況下爆冷逆襲成為2018年北美電影市場中的一匹黑馬,總票房達到了1.73億多美元。本文研究《摘金奇緣》在美大火卻在國內市場爆冷的兩極票房差異中所蘊含的西方對東方的刻板印象以及其原因。
二、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1]。
三、《摘金奇緣》刻板印象分析
《摘金奇緣》作為繼《喜福會》后又一部在北美電影市場取得成功的全亞裔影片,內地影迷對其所表現的中國文化在國外市場受到廣泛的歡迎而感到自豪,但當其在北美走紅進入國內市場時,其票房卻與北美的火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通過對票房差異和口碑的兩極化分析,可以從中探討《摘金奇緣》作為全亞裔參演、表現亞裔文化的電影卻在國內市場水土不服的原因。本文試著從《摘金奇緣》中探討跨文化交際中的刻板印象及其成因。
(一)人物形象上的刻板印象。在電影中有一段劇情是女主和男主的母親一起包餃子,通過瑞秋和尼克的母親埃莉諾的談話得知,埃莉諾同瑞秋一樣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但在其嫁給尼克的父親后便選擇退學幫助丈夫打理生意,照顧整個家庭,并且埃莉諾稱“這是一種特權”,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北美的中國富人印象中,女性成家后往往還是一個女主內的形象,其對中國婦女的形象還是傳統中,婦女不需要工作的形象,并在其眼中認為中國婦女以此為榮并稱“這是一種特權”,這就是典型的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眾所周知,中國的女性在當前的時代其意志選擇都是會以工作為主,工作已經成為了中國女性的常態,但西方對中國女性形象的固化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說到父親的形象,瑞秋的母親在解釋關于她父親的事情時,說“他不是一個好人,他傷害了我”,此后瑞秋的母親便獨自在美國將瑞秋撫養長大。從電影中可以發現,不管是尼克的父親還是瑞秋的父親在電影中都更加類似于一種“背景板”的存在,父親一角對電影僅僅起到一部分的補充作用。石嵩和李夢雨認為這體現了傳統西方視角中對東方家庭中父親作用的失位常態認識,在文化層面,華人族裔“父親”遭遇西方表達中的固有失位已成為西方觀眾熟識并習以為常而接受的既有表達[2]。基于傳統社會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影響,西方固有的東方家庭父位作用的缺失印象仍然延續至今,甚至成為了能夠表現出來的藝術手法。在男性角色的刻畫上無論男主或者其他亞洲男性皆表現出了西方對于東方人物形象的刻板印象,一是男主角尼克自小家庭條件優渥,體型健美、陽光開朗,其形象構造無論是身材還是內在皆符合且迎合了西方審美,但從中國人看來男主更像是典型的ABC而并非真正的中國形象,片中迎合西方審美的男主角形象其本身就是對東方形象的一種刻板印象;二是除主角之外的其他亞洲本土的男性形象可以基本概括為“土豪”、女生們的“男閨蜜”、舉止怪異的怪人,雖然類型各有不同但是都表現出大腹便便、勢力詭異,從這些土豪、男閨蜜、怪胎的刻畫中就能看到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傳統的刻板印象依然在跨文化交際中廣泛存在,而且隨著信息全球化的發展,反而加深了西方對華裔男性的刻板印象。
(二)東方元素使用的刻板印象。好萊塢對于運用東方元素轉化為票房的能力向來都是毋庸置疑的,多數時候人們對于好萊塢運用不同文化的元素形成產業的能力持肯定態度,《功夫熊貓》《花木蘭》等影片的成功也證實了這一點。在《摘金奇緣》中,東方元素的運用同樣處于西方對東方文化的“他者”視角之下。在《摘金奇緣》中老套的、生硬的中國元素堆砌,對于中國元素的運用成了影片中中國文化符號的串聯呈現:豪門富豪們聚在一起避不過包餃子、賞曇花、打麻將,紅色的隨處運用代表中國元素;作為背景音樂的《何日君再來》《夜來香》《甜蜜蜜》等中國經典老歌無處不在,無老歌不中國。這些在亞裔和西方人眼中最能代表東方的符號,在現在看來已經成了陳舊的中國元素,放在2018年的電影中顯得不合時宜也無法使我們找到文化認同。這就是刻板印象帶來的跨文化交際中的負面影響。在跨文化交際中,在跨文化交流雙方處于本身對“他者”認知過程中“刻板印象”是必然存在的。人們將自我對于他者文化及社會現狀的籠統以及片面的認知歸結為“刻板印象”,但其消極影響的本身卻被“刻板印象”所掩飾。究其根本,出于自身認識的片面性、單一性才是造成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思維障礙,加深雙方負面認知的原因。正如同張曉昀所說,好萊塢的影視制造產業版圖中,東方元素占著一席之地,在好萊塢電影中例如利用功夫明星如成龍,典型西方中的東方元素唐人街,花木蘭與功夫熊貓。然而,雖然好萊塢電影中的東方元素不斷地增加、豐富,但其運用仍然立足于西方對東方文化的“他者”視角之下。這種運用手法使其電音仍然處于以西方為中心的觀念秩序的想象和認同。
四、刻板印象成因分析
《摘金奇緣》出品于2018年,其火爆是亞裔刻板印象在西方的文化產業消費中的又一次勝利,不難看出,即使是在信息大爆炸全球交流深入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際中的刻板印象也沒有削弱,反而隨著多媒體對于某個國家形象的片面化報道及人在面對跨文化交際時的思維定式、種族優越感更加固定成為一種普遍認同的認識。正如同,人們在日常中所討論到的BBC日常黑中國的笑話是一樣的,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同的媒體會選取不同的文化點作為傳播的主題進行報道,但是由于其商業性,為了收視率、點擊量,有些媒體會夸大、渲染其不同的地方用于博人眼球,而在不斷地宣傳中人們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文化理解。正如同高雅在《刻板印象與媒體傳播》一文中所說,許多群眾在對于不同民族風情的了解過程,首先是來源于媒體傳播,而傳播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是出于自身區域特色的考量,因此,這就容易讓受眾群體產生一種固象,即所說的刻板印象[3]。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中同樣需要應對刻板印象。筆者也被意大利的朋友問過是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吃狗肉,筆者的非洲同學也以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功夫。思維定式不光存在于跨文化交流,思維定式更像是人的潛意識中對于自我經歷認知的固化,人腦的記憶儲存是有限的,大腦記憶會最大化的歸納對某一事物的印象,減少記憶該事物的記憶量,但同時也過度地概括或簡化對于其他群體的認識。思維定式將這種對于某一群體的固化、碎片式記憶認知表現為當人們將自己了解到的對某一群體的認知當做這一群體的整體特點。如同“所有的中國人都是皮膚發黃的人”“所有的德國人都嚴謹木訥”,盡管以上所說的現象都是普遍存在的卻不是完全正確的,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際中思維定式的結果是某一群體的個體多樣性被忽視了。這些都是跨文化交際中實實在在存在著的刻板印象。從這一樁樁的跨文化交際事件的背后究其原因是跨文化交際中的各種因素在起作用,當然媒體的傳播使得跨文化交際中的刻板印象得到了反復的強化和鞏固。多數媒體處于盈利原因選擇迎合受眾的報道,即使有正向傳播的媒體,但也起不到足夠的作用。但正如之前所說,大部分的人在跨文化交際中會存在種族優越感和思維定式交替作用,在進行信息選擇時會從自身的文化出發,選擇自己所想要的選擇信息,而大數據會根據每個人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推送,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的正常傳播作用反而減弱,刻板印象的深度加深,使得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影響加劇。
五、結語
通過上述的研究分析可以發現,刻板印象并沒有由于信息的便利而減少,媒體始終是一種交流的手段,最終是減少刻板印象還是加深刻板印象是由多媒體的使用者來決定的。而在國際形勢復雜的今天,很難去定義在背后的人是想要加深刻板印象還是增進彼此的了解,減少刻板印象。《摘金奇緣》在北美的成功與在國內市場的遇冷反而證實了刻板印象在真實的跨文化交流中的存在。而受媒體與跨文化交際中本身存在的障礙因素交替影響,跨文化交際中的刻板印象更為牢固。探索刻板印象的成因與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實例不難發現,刻板印象的影響無可避免,只有對此類刻板印象做到有所準備才能夠在面臨跨文化交際時能夠從容地面對、解決由于刻板印象引起的交流障礙。
【參考文獻】
[1]佐斌.刻板印象研究叢書刻板印象內容與形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石嵩,李夢雨.電影《摘金奇緣》中外市場表現差異探究[J].中國電影市場,2019,5:44~46
[3]高雅.刻板印象與媒體傳播[J].智庫時代,2018,48:220~221
作者: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