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瑞金簡介
瑞金市位于江西省東南邊陲,地處贛、閩、粵的結合部,素為贛閩粵三省通衢之地。“瑞金”之名始于唐,一直沿用至今,因“掘地得金,金為瑞”命名。瑞金自古以來便是中原由贛入閩通粵的主要通道,現如今仍然保留大路崠、黃竹嶺、大隘嶺、雞公寨等數條贛閩邊際的鹽糧古道。境內主要河流——綿江,為贛江的主要源頭,經贛州、南昌、九江,流入長江。瑞金是舉世聞名的紅色故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瑞金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曾一度改名為“瑞京”,是全國蘇區政治、文化、經濟、軍事中心。當時,、、、鄧小平等一大批近代中國先進文化的開創者長期生活戰斗在瑞金,他們創造傳播的先進文化與瑞金本土文化相互激蕩,互相濡養,孕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蘇區文化。至今,瑞金保存了極其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是全國革命歷史文化遺產保存最豐富的城市之一。
歷史上,瑞金是贛粵閩邊際地區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和集散地。漢、晉、唐、宋時期,中原漢人大舉南遷,聚集瑞金及其周邊成為贛閩粵邊的客家先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原漢人帶來的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相互揉合,相互同化,孕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瑞金也因此成為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瑞金傳統客家文化底蘊豐厚,以客家語言、民俗等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客家傳統文化融合在瑞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簡而言之,瑞金既是一座千年古邑,又是中國革命史上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民主政權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其歷史文化價值可以概括為:紅色故都,遺址眾多;共和之根,卷帙浩繁;長征之源,彪炳史冊;蘇區精神,光照千秋;客家古邑,溢彩流金。瑞金城市發展雖歷經變化,但城市文化記憶的主要載體—歷史城區,基本保留了臨江筑城,一江兩岸的傳統格局。歷史文化街區較好的保存了晚清、民國時期的歷史風貌特征。1991年,瑞金市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15年8月11日,瑞金市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2歷史文化街區保存狀況、價值及特色
瑞金市歷史文化悠久,不僅保存有豐富的文物古跡,還留存有歷史建筑集中成片的歷史文化街區3處,即:廖屋坪--上湖洞巷、糶米巷、沙洲壩。這3處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依舊,保存有完好的古街古巷和形式各異的民居院落。
2.1廖屋坪上湖洞巷歷史文化街區
2.1.1街區保存狀況及現狀主要問題該街區位于瑞金古城西門,歷史城區綿江以北。街區現存的民居院落、宗族祠堂、古街商鋪等古建筑和傳統歷史建筑中結構良好、特征鮮明、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筑約占63%。街區內保存有歷史建筑15處,傳統風貌建筑2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5棟),祠堂7處,牌坊1處,古井3處,門樓7處、古樹名木26棵。街區內的傳統風貌街巷有10條:廟前巷、下湖洞巷、上湖洞巷、上陽巷、老牧場一巷、廖屋坪巷、煙葉巷、橫煙葉巷、通蕩巷、橫通蕩巷。該街區內的部分歷史遺存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對建筑周圍歷史環境保護不足,部分傳統建筑的外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特別是現代材料的運用對建筑風貌有較大的損害。
2.1.2街區的形成廖屋坪巷因清初廖氏在此坪上建居而得名,后逐漸發展成商業街巷;上湖洞巷為清初胡氏從胡嶺背遷此而建,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傳統居住街坊。
2.1.3價值及特色街區內保存有歷史街巷、歷史建筑、革命舊址等多處歷史遺跡。歷史街巷主要有廖屋坪巷、上湖洞巷;歷史建筑主要分布在歷史街巷兩側;革命舊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該街區在歷史上主要為楊姓和廖姓的的聚居地,楊姓為瑞金大姓,人口眾多,有“楊半縣”之稱。街區中有7座楊氏宗祠,是瑞金楊姓的公認祖地。這七座楊氏宗祠,在中央蘇區時期是工農紅軍學校校址和中央工農劇社社址,、曾先后任校長,共和國一大批開國將領曾在此接受過政治和軍事教育;瑞金歷史文化名人楊以任、楊枝遠和瑞金籍開國將軍楊力、楊家華也在此居住。廖屋坪巷體現瑞金市傳統商業街巷的風貌特色;上湖洞巷體現瑞金市客家傳統居住街坊的風貌特色。同時,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體現了瑞金市革命歷史文化特色。
2.2糶米巷歷史文化街區
2.2.1街區保存狀況及現狀主要問題該街區位于瑞金歷史城區綿江以南,沿綿江河南岸延展。街區現存的古街商鋪、民居院落、寺廟宮觀等古建筑和傳統歷史建筑結構良好、特征鮮明、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筑約占74%。街區內保存有歷史建筑12處,傳統風貌建筑18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古橋2處,古寺廟3處,古井2處,古碼頭2處,古樹名木32棵。街區內的傳統風貌街巷有8條:下半團巷、橋下巷、橫枝塘巷、橋頭巷、溪子下巷、橫街巷、吊橋巷、上吊橋巷。該街區內有大量的歷史遺存,但部分歷史建筑保存質量較差,歷史環境保護不足,均有不同程度的毀損;近現代的一些建筑的現代材料的運用對歷史文化街區整體建筑風貌有較大的損害。
2.2.2街區的形成早在明代,此街巷便是繁忙的糶米交易場所和農產品集市,商業氛圍濃厚,街巷也因此得名“糶米巷”;街巷兩側店鋪毗鄰,一直保存至今。
2.2.3價值及特色該街區是一條以歷史建筑為主的傳統商業、居住區。街區具有豐富的歷史遺存(如云龍橋、古樹及水塘等)、歷史街巷以及保存完好的傳統街坊。歷史街巷主要有下半團巷、糶米巷等,其中糶米巷是一條明代形成的古商業街。該街區是瑞金古城多元文化的聚集地。街區中的東門觀早在宋朝時,蘇軾曾游觀于此,并寫下《題東門觀》的詩作;街區中的天后宮,在中部地區非常少見,專家學者推測可能歷史上有很多福建商人來此行商而建。糶米巷是瑞金古城現存最古老的一處歷史文化街區,其個體商業與傳統居住融為一體的社會生活方式,是瑞金古城原住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2.3沙洲壩歷史文化街區
2.3.1街區保存狀況及現狀主要問題沙洲壩歷史文化街區包含了村莊、農田和革命舊址群。街區現存的民居院落、革命舊址、宗族祠堂等古建筑和傳統歷史建筑結構良好、特征鮮明、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筑約占62%。街區內保存有歷史建筑13處,傳統風貌建筑14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古樹名木12棵。由于缺乏規劃引導,村莊內新建了不少與傳統建筑風貌不協調的建筑,周邊的農田逐年減少,沙洲壩的整體歷史風貌受到了破壞。
2.3.2街區的形成1933年4月,中央機關因所在地暴露,由葉坪遷往沙洲壩。當時,國民黨一面對蘇區紅軍進行圍剿,一面對蘇區進行嚴密的封鎖,妄圖使蘇區“無粒米勺水之接濟,無蚍蜉蚊蟻之通報”。蘇維埃中央政府一面組織反圍剿,一面同當地群眾發展魚水關系,組織群眾搞生產。在這期間,領導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經濟、文化和政權建設,推動了根據地的發展,支持了反圍剿斗爭,使紅色政權得到鞏固。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在沙洲壩中央政府大禮堂召開了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這次大會使中國紅色政權的建設日臻完善。
2.3.3價值及特色該街區包含了村莊、農田和革命舊址群,所承載的歷史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歷史;街區的文化內涵是反映蘇區政府同蘇區人民魚水情深、共同生產、鞏固政權的精神;街區延續了村莊、農田、革命舊址融為一體的特色風貌,具有村民生活、生產與革命紀念地相結合的功能。目前,沙洲壩共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舊址、紅井、中央糧食人民委員部舊址、中央土地人民委員部舊址、中央財政人民委員部舊址、中央審計人民委員部舊址、中央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舊址。
3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內容與保護模式
3.1街區保護內容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內容主要包括:1、保護和延續街區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2、具有傳統風貌的歷史街巷;3、文物保護單位、已登記但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4、歷史建筑,包括建議歷史建筑;5、傳統風貌建筑;6、歷史環境要素,包括反映歷史風貌的古井、圍墻、石階、鋪地、駁岸、古樹名木等;7、保護特色鮮明與空間相互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
3.2街區保護模式為保護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格局風貌并協調周圍環境,除文物保護單位按文物部門劃定的保護界線外,對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保護采用劃定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二個層次的保護模式。二個層次所劃定的界線,由內至外保護強度漸次遞減。
4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保護要求與措施
4.1廖屋坪--上湖洞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4.1.1保護界線1、核心保護范圍東北至上湖洞巷東30-150M,東南至通湯巷;北至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北50-100M;西北至上湖洞巷西30-100M,西南至向陽路;南至綿江北岸。面積為9.53公頃。2、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八一南路,南至綿江北岸,北至紅都大道南100-200M,西至向陽路。面積為18.51公頃。
4.1.2保護要求與措施1、核心保護范圍的保護要求(1)在核心保護范圍內各種修建需在規劃、文物等有關部門嚴格審批下進行,建設活動應以環境整治、建筑修繕及內部更新為主;建設內容應服從對文物古跡的保護要求,外觀造型、體量、色彩、高度都應與保護對象相適應,較大的建筑活動和環境變化應由專家評審。(2)核心保護范圍內應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和原有的街道、建筑傳統特色。該范圍內的所有建筑應為坡屋頂,色彩以白、土黃、灰為主色調,建筑高度控制為8M,功能以居住及公共建筑為主,門、窗、墻體、屋頂等形式應符合風貌要求。古井、樹木及反映居民生活的特色庭院、特色空間應予以保留,不符合風貌要求的建筑應予以改造或拆除。(3)廖屋坪巷為傳統商業街,要求繼續保留其商業街巷的功能,進行交通管制或定性為步行商業街。沿街建筑以2層為主,對于新建或超高建筑采取立面改造、減少層數等多種辦法,恢復原有街巷空間尺度。需要改造的建筑采用傳統建筑材料,建筑立面造型延續傳統商業建筑風格,堅持保護性復原原則,使街巷保持厚重的歷史感。(4)上湖洞巷為傳統居住街坊,要求保護其歷史風貌。對于破壞地段整體景觀風貌的建筑,予以改造或拆除,并將拆除后的空地改為綠地,用以改善街坊的居住環境。(5)整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的周邊環境,拆除亂搭亂建房屋,改造與其建筑風貌不協調的建筑,清理旁邊的池塘及池塘周邊環境,進行綠化,創造一個可供居民休憩、交流的場所;綠化布局與植物配置應符合歷史文化街區風貌的要求。2、建設控制地帶的控制要求在建設控制地帶內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文物等有關部門指導并同意下進行,以取得與保護對象之間合理的空間景觀過渡。建筑形式以坡屋頂為主,體量宜符合當地建筑傳統尺度,色彩為以白、土黃、灰為主色調,建筑高度控制為15米,功能應以居住和公共建筑為主。對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舊建筑,除必須搬遷及拆除的之外,近期都應改造其外觀形式和建筑色彩,以達到環境的統一。
4.2糶米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4.2.1保護界線1、核心保護范圍東至紅都大橋連接公路;北靠近綿江河南岸;西靠近上半團巷,南靠近橫枝塘巷,面積為4.11公頃。2、建設控制地帶東至溪子巷;北至綿江河南岸;西至上半團巷,南至橫枝塘巷,面積為12.34公頃。
4.2.2保護要求與措施1、核心保護范圍的保護要求(1)、(2)保護要求同“廖屋坪--上湖洞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3)核心保護范圍內所有歷史建筑保持或者恢復原高;核心保護范圍內改造建筑的建筑控制高度為8M。(4)核心保護范圍內,需要改造的建筑采用傳統建筑材料,建筑立面造型體現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風貌,堅持保護性復原原則,使街巷具有厚重的歷史感。(5)糶米巷為傳統的商業街巷,街道的尺度空間都保存良好,要求保護和恢復其歷史風貌。對于破壞地段整體景觀風貌的建筑,予以改造或拆除,并將拆除后的空地改為居民休憩小場所。(6)整治天后宮遺存的周邊環境,拆除亂搭亂建房屋,改造與其建筑風貌不協調的建筑,遮擋天后宮正殿的兩棟3層建筑必須拆除,空出的用地作為天后宮的疏散場地使用。2、建設控制地帶的控制要求建筑高度控制為不高于10M,功能應以居住和公共建筑為主。其他控制要求同“廖屋坪--上湖洞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4.3沙洲壩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4.3.1保護界線1、核心保護范圍北至中央財政人民委員部舊址北側200-210M;南至紅井南側50M;西至中央財政人民委員部舊址、中央人民委員會舊址東側50-60M;東至中華蘇維埃政法委員會池塘。面積約為17.55公頃。2、建設控制地帶核心保護外圍70-250米的范圍,面積約為37.24公頃。
4.3.2保護要求與措施1、核心保護范圍的保護要求(1)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進行保護,不得破壞其歷史原貌。非文保單位的歷史建筑保護重點在于繼續保持原傳統建筑風貌。(2)對于核心保護范圍內與革命舊址風貌不協調的一般建筑進行整治、改造或拆除;將拆除后空地恢復為田園或進行綠化,綠化樹種均采用當地鄉土樹種,還原傳統村莊風貌;禁止在核心保護范圍內建設新建筑。(3)將核心保護范圍內現狀城市化的園林綠化恢復為自然鄉村綠化或田園,將城市園林綠化樹種、草地草種全部改用當地鄉土樹種;將池塘規整式垂直水泥駁岸改為自然式駁岸;將水泥路面游步道改為卵石鋪砌的傳統步道形式。(4)核心保護范圍內建筑限高1層,建筑高度小于7M。2、建設控制地帶的控制要求(1)整治沙洲壩入口處,在公路旁設置停車場,將現狀直通核心保護范圍內的機動車道改為步行道,限制機動車在核心保護范圍內通行。(2)整治沙洲壩入口處道路兩邊的商住建筑,恢復傳統街巷風貌,使其與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舊址群協調。(3)建設控制地帶內建筑的形式以傳統民居為主,與傳統建筑風貌不協調的建筑規劃要求進行整治、改造或拆除。拆除后的空地恢復為田園或進行綠地改造,種植鄉土樹種,禁止大面積的硬地、草地;小面積的硬地和區內的街巷均采用傳統材料。(4)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村莊整治重點是將與歷史建筑風貌不協調的建筑通過改造、拆除等方式進行整治,使整個村莊與革命舊址保持整體協調統一。(5)建設控制地帶內建筑限高2層,建筑高度小于10米;
5建筑分類保護與整治方式
街區內的歷史建筑群雖然保存較好,但仍有一部分歷史建筑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而一些新建、改建的住宅因建筑風格與傳統建筑不協調,破壞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風貌。因此,需對現狀建筑進行綜合調查,并對保護范圍內的每一棟建筑提出不同的保護與整治方式。建筑的保護與整治方式有下列6種:1、保護——對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和已登記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建圖6糶米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圖圖7沙洲壩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圖筑,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進行嚴格保護。2、修繕——對歷史建筑,應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關于歷史建筑的保護要求進行修繕。3、改善——對于傳統風貌建筑,應保持和修繕外觀風貌特征,特別是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細部構件或裝飾物,其內部允許進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使用條件,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4、保留——對于與傳統風貌協調的其他建筑,其建筑質量評定為“好”的,可以作為保留類建筑。5、整治改造——對于那些與傳統風貌不協調或質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其符合古村歷史風貌要求。6、拆除——對于違章搭建、增建、危房或改變用地性質的占地建筑,以及嚴重破壞古村風貌、景觀及周邊環境的建(構)筑物,應予拆除。
6結語
瑞金市這座以“紅色故都”著稱于世的歷史文化名城,其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卻鮮為人知。可是,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一個城市的魂與脈,是區別于其它城市的特色所在。歷史文化街區的形成經歷了千百年的漫長過程,留下了祖輩們不可磨滅的印記;歷史文化街區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凝結著他們的汗水,最終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作為后人理應倍加珍惜和敬重。本文闡述了瑞金市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概況,分析了各個街區的價值及特色,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與建議;旨在讓人們更多地了解瑞金市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從而更加重視和加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傳承,避免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造成建設性破壞。
作者:朱瓊 艾其斌 王益東 單位: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