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衡山文化遺產(chǎn)特點與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南岳衡山自古以來就有“文明奧區(qū)”之稱,這是與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分不開的。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南岳衡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從宗教角度來看,從南岳衡山走出去的南派禪宗則是中國佛教的典型代表;從中國古代書院的角度來看,南岳的書院不僅在中國是首屈一指,更重要的是肇始了湖湘文化;從建筑藝術的角度來看,南岳古廟則是江南古代建筑的杰出典范;從碑刻的歷史價值與摩崖石刻藝術的角度來看。南岳的禹碑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的“貝希斯敦銘文”。
關鍵詞:南岳衡山;文化遺產(chǎn):特點;價值
一、南岳衡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
“岳”,可能是中國人對山的特有稱呼。古人解釋說:“岳者何謂也?岳者為言掬也,掬功德也。”…意為古代天子巡狩四方,考察諸侯功德。行使進退升降之權。于是,“岳”被當作一種權力的象征,巡狩四方(四岳)是為了顯示和行使天子的權力。在古代。“獄者,確也,從犬犬,從言,二犬所以守也?!北O(jiān)獄是權力的高度表現(xiàn)?!蔼z”則表現(xiàn)在山上行使權力了。這與古希臘人崇拜奧林波斯山似乎有著相似之處。因此。古代天子每隔一定時間就要到東南西北四岳去巡狩,并選擇其中一岳作為天子會見諸侯的巡狩之地。中國在眾多的高山之中只選擇了五座山來以“岳”相稱。實際上是中國人傳統(tǒng)文化中的山岳崇拜和信仰的一種濃縮。也是中國悠久文明的一種象征。也誠如英國著名地理學家威廉·埃德加·蓋洛所言:“在諸多圣山中必然會有五座最為出名?!蹦显篮馍骄褪亲钣忻摹拔遄ド健敝弧?/p>
關于五岳的來由。則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盤古開天地之后。為了人類的繁衍而犧牲了自己。他的死所引導的是一連串新的生命的誕生:眼睛成為太陽和月亮。血液成為江河湖海,毛發(fā)成為樹木花草,呼吸成了風,聲音成了雷;他的身軀則變成了五岳:頭為東岳泰山、腹為中岳嵩山、左臂為南岳衡山、右臂為北岳恒山、腳為西岳華山。
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大山的崇拜,在我國古代的典籍中很早就有記載。卜辭中說:“丁丑卜,又于五山?!?鄴三40,10)“葵未卜,口十山、好山、雨?!?庫1107)在古代傳說中,舜帝五年一次巡視岱宗(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而且有了“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考古發(fā)掘和研究表明。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人們就有了對山神崇拜的概念,創(chuàng)造了近似楓葉形的“山”字。這是對山岳的最早描繪。到了夏代。人們對于山岳的崇拜則有了一定的定制:“禹與伯益名山川,定其秩祀?!?/p>
南岳衡山素有“文明奧區(qū)”之稱。為什么會有此一說?因為它有著遠古而悠久的文明。在世界文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史上,最早使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地區(qū)一般都是在北緯30度左右的地區(qū)。如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兩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都是如此。中華文明是以農(nóng)耕文明為基礎的。南方的稻作農(nóng)業(yè)是人們長期探索文明起源的源頭之一。關于稻作農(nóng)業(yè)的起源,學術界以前曾有過印度起源說、華南起源說、長江中下游起源說等。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才把目光延伸到了湖南。先是益陽彭頭山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距今8000多年前的稻谷遺存,接著是道縣玉蟾巖遺址發(fā)現(xiàn)了距今12000年前的世界上迄今為止最早的稻谷,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史向前推進了幾千年。更為重要的是,彭頭山高廟遺址的古城墻。是目前為止在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城市遺址,距今為8000年之久。比傳說中的夏代要早3000多年。比古代埃及的“州”要早1000多年。如果我們以南岳衡山為圓心,這兩處重要的考古遺址都在200公里的半徑之內(nèi),說明南岳衡山在遠古時期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南岳及其附近地區(qū)開始了考古發(fā)掘工作。發(fā)掘了上千座古墓葬。出土了一大批先秦的古代歷史文物。在南岳及其附近地區(qū)已被考古界確認為屬于殷商和周代的文化遺址有:南岳彭家?guī)X遺址、衡陽金甲嶺遺址和周詩頭遺址等共74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南岳彭家?guī)X遺址的發(fā)現(xiàn)。該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遺址。于1965年開始發(fā)掘。該遺址文化遺存分為兩層:上層以印紋硬灰陶,下層以夾砂軟紅陶為主。紋飾以回紋、菱形紋、人字紋、波浪紋、繩紋、籃紋、方格紋、弦紋為主。以方格紋居多。
中國農(nóng)耕文明的杰出代表是炎帝神農(nóng)氏。炎帝與南岳衡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耒陽發(fā)明了耕種工具——耒耜。在嘉禾教人改良稻種,死后則葬在酃縣。這三地均距離南岳衡山不遠。在衡陽地區(qū)建有許多祭祀炎帝神農(nóng)氏的祠廟,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南岳衡山的南岳廟。它是全國最早祭祀炎帝的祠廟。至于南岳廟的主神化身是誰,歷來有所爭議。其中一說就是炎帝。因為炎帝是南方之神。又名“赤帝”。故程潛先生游南岳。就直接將南岳廟稱為“炎帝廟”。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不能不提到火神祝融。在古史中。祝融是火神。是光明的象征,也是南方三苗部落的祖先。死后就葬在南岳衡山。衡山上有祝融冢之說流傳很廣。東漢張衡就寫有“流目頰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墳。痛火正之無懷兮。托山陂以孤魂”的詩句。講的就是衡山祝融冢的故事。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中也記載了這個傳說。故南岳衡山72峰的最高峰就以祝融來命名。實際上。在中國古史神話傳說中,有許多在南岳衡山留下了印記:如南岳72峰中有赤帝(炎帝)峰、祝融峰、嫘祖峰(黃帝妃子。相傳是她發(fā)明了養(yǎng)蠶和紡織,峰上有嫘祖墓,又稱“先蠶?!?、金簡峰(大禹治水在此獲金簡玉書)、白馬峰(大禹在此殺白馬祭天)……,南岳山上還有黃帝巖、舜月館、舜廟、舜溪、舜洞、舜樟、禹城、清冷官(大禹的行宮)、禹廟、禹碑、禹柏……。等等。
二、南派禪宗——中國佛教的代表
佛教與伊斯蘭教、基督教同被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但現(xiàn)在佛教的真正傳播地和信徒卻是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與東南亞地區(qū)。公元七世紀前后。這三大宗教都在發(fā)生著重大變化:基督教在西歐隨著日耳曼人諸王國的建立逐漸在中世紀社會成為壟斷一切的力量: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和擴張而逐漸向北非和中亞傳播:而在中國,西來的佛教在盛唐時期也正在進行一次重大的改革運動。佛教自西漢末年傳人中國后。經(jīng)過幾百年的改造,逐漸變成了能適應中國封建社會主流發(fā)展的中國化了的宗教。其主要功績應歸功于禪宗的興起。在中國佛教中,禪宗是后來興起的宗派,但是它卻是在中國佛教史上力量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個宗派?!岸U”即是佛教的代稱。
佛教傳人中國之初,國人是把佛教視為神仙方術之類來接受的。所以佛教在中國人的眼中乃是方外之神仙,起初影響并不是很大。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開始隆興。隋唐時期臻于高潮。出現(xiàn)了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在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禪宗是后來興起的。但卻是中國佛教史上力量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大宗派。禪宗的出現(xiàn)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禪宗因其主張用禪定來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是一個完完全全由中國獨立創(chuàng)立起來的佛教宗派。在禪宗中。對后來真正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是南派禪宗。禪宗最重“法嗣”。雖然禪宗是由“一葦渡江”的達摩所創(chuàng),達摩傳慧可?;劭梢来芜f傳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當五祖慧能時。禪宗又分為南北兩宗。以六祖慧能為首的一派稱為南派禪宗,以弘忍另一著名弟子神秀為首的一派稱為北派禪宗。北宗主張坐禪修行。逐漸成佛,稱為“漸悟說”。南宗不主張坐禪,認為只要心誠,一經(jīng)頓悟,即可成佛。稱為“頓悟說”。由于南宗采取了“即心是佛。見心成佛”的通俗理論和簡易的修行方法,很快就成為了中國禪宗的主流。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六祖慧能才是禪宗的真正開創(chuàng)者。南岳衡山的禪宗。不僅幾乎全部是南派禪宗,更重要的是南岳衡山是南派禪宗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南派禪宗在六祖慧能門下,有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系。南岳懷讓被尊為禪宗七祖,石頭希遷接受了青原行思的衣缽而被尊為禪宗八祖。兩人都是以南岳衡山為中心,先后在福嚴寺、南臺寺住持,弘揚佛法。不僅使南派禪宗迅速發(fā)展,自南向北,其傳承遍及全國,并且遠至朝鮮和日本。
禪宗南岳一系由懷讓所創(chuàng),懷讓在南岳衡山以“磨磚成鏡”來點化馬祖道一。馬道一傳百丈懷海,百丈懷海創(chuàng)禪林和農(nóng)禪制度。立叢林法規(guī)(百丈清規(guī)),成為禪宗祖師殿中與達摩祖師、六祖慧能并列在一起受人供奉的顯赫人物。百丈懷海傳溈山靈祐,溈山靈韋占傳仰山慧寂,師徒唱和。形成了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溈仰宗;懷海的另一弟子黃檗希運傳臨濟義玄,創(chuàng)立了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臨濟宗數(shù)傳至石霜楚圓,石霜楚圓傳黃龍慧南。創(chuàng)立了臨濟宗中的黃龍派;石霜楚圓的另一弟子楊歧方會則創(chuàng)立了臨濟宗中的楊歧派。
南派禪宗中的青原一系,由青原行思所創(chuàng)。行思傳石頭希遷,由于石頭希遷先被六祖慧能落發(fā)。后為青原行思的直接弟子,故被尊稱為禪宗八祖。希遷在懷讓圓寂后來南岳衡山南臺寺弘法傳道。石頭希遷傳藥山惟儼,藥山惟儼傳云巖曇晟。再傳洞山良價,又傳曹山本寂,形成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石頭希遷的另一弟子天皇道悟傳龍?zhí)冻缧?。再傳德山宣鑒,又傳雪峰義存。雪峰義存門下分為兩支。一支是云門文偃。創(chuàng)立了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云門宗:另一支經(jīng)玄沙師備、地藏桂深至清涼文益,創(chuàng)立了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
中國佛教南派禪宗青原一系的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和南岳懷讓一系的臨濟宗、溈仰宗被合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五家”。在中國佛教其他各個宗派大都凋零之時,從南岳衡山走出去的禪宗卻五宗并起。流布全國。現(xiàn)今南岳福嚴寺古剎佛殿上的“五葉流芳”匾額,即是指這五個起源于南岳衡山的五個禪宗宗派而言。如果再加上臨濟宗的黃龍、楊歧兩派,合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五家七宗”。自唐至宋,南禪弟子布滿天下。故南岳福嚴寺寺門日“天下法院(源)”,南臺寺稱“曹洞祖庭”。從南岳衡山走出去的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不僅遍布全國各地,而且向海外發(fā)展,傳播到了朝鮮和日本。
日本著名僧人榮西(1141-1215)曾兩次到中國留學,學習佛法。宋光宗趙悖紹熙二年(1191),榮西回國,在日本廣泛傳播禪法。創(chuàng)立了日本的臨濟宗。榮西和尚在日本還有著“茶祖”的稱號。他在將中國佛教禪宗之臨濟宗傳到日本的同時。也在日本傳授茶葉栽種和制作技術,并著有《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是為日本最早的茶葉專著。日本另一著名僧人道元(1200-1253)于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十六年(1223)來華留學習禪。宋理宗趙昀寶慶三年(1227),道元歸國,在日本越前(今福井縣)建立永平寺,傳播曹洞宗禪法。自此。永平寺成為日本曹洞宗總部,視南岳南臺寺為其祖庭,其傳承和影響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偟膩碚f,日本曹洞宗的信徒大多為下層人士。而臨濟宗的信徒則多為武士。所以在日本流傳著“曹洞土民。臨濟將軍”的說法。
在日本僧人來中國學習中國佛教禪宗。把禪宗帶回日本傳播外,中國的南派禪宗僧人也主動地把禪宗傳到了海外。南宋臨濟宗僧人道隆(1213-1278)于宋理宗趙昀淳祐六年(1246)前往日本傳法,是日本臨濟宗建長寺派的開創(chuàng)者。在日本佛學界有很高的威望;元代僧人一寧(1247-1317)于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出使日本未歸,在日本歷任建長寺、圓覺寺和南禪寺長老,受到日本后宇多天皇的敬重。圓寂后被追贈為“國師”,其塔祠在今日本京都的南禪寺。由一寧禪師一脈傳承下來的一支法脈成為日本臨濟宗中的“一山派”:明末清初臨濟宗之楊歧派僧人隱元(1592-1673)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從廈門到日本。在京都建萬福寺,開辟了日本的黃檘宗。在萬福寺的歷代住持中。先后有13位中國僧人,寺院的建筑和佛教儀式,直到現(xiàn)在還仍然保存著明代的風格。隱元禪師生前曾被日本天皇授以“大光普照國師”稱號。
三、南岳書院——湖湘文化的肇始
南岳之所以稱為“文明奧區(qū)”。也與書院文化的發(fā)達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書院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有代表之一,而南岳衡山的書院文化又是中國書院文化的一大奇觀。在南岳衡山,不僅有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書院——鄴侯書院。也有名揚天下的“四大書院”之一的石鼓書院。還有開啟近代人文之光的船山書院。故曾國藩說:“天下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此話不是沒有道理的。明代嘉靖年間。全國共有書院900多所。其中湖南有124所。衡州府即有31所。又以南岳衡山為例。其書院的數(shù)量??梢晕涣兄腥A之冠。清光緒年間。南岳先后建有書院27所,而同時湖南每縣平均只有4所書院。全國平均每縣只有1.8所書院。因此。以南岳為代表的衡州書院是自唐以來即盛名于天下。書院作為一種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特殊的文化傳播和教育形式,為中國以儒家學說為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承繼與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鄴侯書院是中國書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書院,為唐代宰相李泌(722-789)隱居南岳的讀書之所。原名“端居室”。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先賢而改名為“鄴侯書院”。鄴侯書院也是中國最早的私人藏書館。其藏書之多。數(shù)以萬計。韓愈游歷南岳,參觀鄴侯書院時,就寫下了“鄴侯家書多,架插三萬軸”詩句。
南岳書院之所以出名,在于它肇始了湖湘文化。南岳衡山是湖湘學派的發(fā)源地。宋代是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儒學發(fā)展到了宋代,終于迎來了一場真正的復興——理學的誕生。湖湘學派就學術本質(zhì)而言是宋明理學的一大學派。理學在北宋發(fā)軔之初,有周敦頤的“濂學”、二程兄弟的“洛學”、張載的“關學”。到了南宋。則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的“江西之學”、呂祖謙的“金華之學”和胡氏父子的“湖湘學”,其中又以“閩學”與“湖湘學”最為出名。兩支均是北宋二程之“洛學”南傳的結(jié)果。二程之學由“程門立雪”的楊時而南傳。楊時傳羅從彥,羅從彥傳李侗,李侗傳朱熹,是為“閩學”;二程之學南傳的另一派是由號稱“程門四先生”之一的謝良佐開啟,謝良佐傳胡安國,胡安國傳其子胡宏。胡宏傳張軾。是為“湖湘學”。
“湖湘學派”一名,是由朱熹提出。后經(jīng)黃宗羲、全祖望的學案梳理而加以確定的。南宋初年,胡安國(1074"1138)來南岳衡山定居,在紫云峰下文定書院講授《春秋》之學,湖湘學派由此而發(fā)端。胡安國去世后。其子胡宏(1106-1162)承繼了“春秋大義”家法,以南岳衡山為中心,以書院為基地,主持了湖湘學派的發(fā)展。此后。南岳衡山不僅是培養(yǎng)湖湘學派的搖籃,也是發(fā)展和傳播湖湘學派學術思想湖湘文化的中心。
湖湘學派的興起,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意義。它后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學術流派的范疇,而是形成了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為湖南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大批如王船山、魏源、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譚嗣同、黃興、蔡鍔、宋教仁、熊希齡、楊度……等歷史名人,也造就了一大批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袖人物,造就了具有湖湘文化精神和特點的各路“湘軍”。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和發(fā)展。
四、南岳古廟——江南古代建筑的典范
南岳廟。俗稱“南岳大廟”。是祭祀南岳衡山之神的主廟。是中國南方現(xiàn)存的最大的古廟之一,是一座集民間祠廟、佛教寺院、道教官觀三者于一體。儒、佛、道于一身的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既體現(xiàn)了我國高超的建筑藝術。也體現(xiàn)了南岳衡山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南岳廟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岳廟究竟起于何時?現(xiàn)在無從確考。大概自遠古時代起,在祝融峰頂即有了原始的祭壇,后來才逐步演變成現(xiàn)代意義上的祠廟。現(xiàn)在的南岳廟是隋代初年建于此地的。距今大約有1500年的歷史。到了宋代。創(chuàng)建了南岳廟廟制(仿帝居),以后歷朝歷代都是在宋代的基礎上加以擴建與增修的。自宋代以來。南岳廟屢修屢毀。前后共經(jīng)歷了10余次大規(guī)模的修復。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
建筑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類文化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固的音樂旋律。南岳廟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1935萬平方米。其中古建筑面積1.2492萬平方米。中軸線上有九進、四重庭院。亭臺樓閣均是紅墻黃瓦。東有八座道觀,西有八座佛寺,一色青瓦灰墻,四周角樓墻垣相連,墻內(nèi)蒼松翠柏掩映。是我國南方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從審美的角度加以審視,南岳廟應該視作是完美藝術的組合:以科學的態(tài)度加以認識,它又是中國古代建筑技術的成就: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它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綜合體與沉淀物。在南岳廟中,我們既可以看到有形的視覺藝術——中國寺廟的造型、布局、工藝、繪畫、雕塑:也可以領略到無形的精神文化——佛道的教義、佛道的清規(guī)、游客的頂禮膜拜和使人感到壓抑的心靈上的震撼。我們可以在南岳古廟中尋索歷代建筑的腳步和歷代工藝的演變,可以領悟出中國古代建筑的布局與格式,更可以感受到歷代無數(shù)能工巧匠門為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
南岳廟揚北方宮殿之雄偉。存南方園林之秀美。布局嚴謹。如帝王之居。雖經(jīng)千百年之滄桑。仍然是“崇制如初”。廟宇層次分明。抑揚開合。高低錯峙。其平面和空間布局,有序曲、重主題、留尾聲,宛如一曲凝固的華彩樂章,顯示出古代匠師們高超的建筑藝術水平。紅墻黃瓦、重檐翹角、雕梁畫棟、碑刻雕塑等,無一不是歷史留下的烙印。呈現(xiàn)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積淀。因此,我們可以說。南岳廟集古代建筑之大成,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別是反映中國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泥塑、木雕、石刻數(shù)量之多、品種之齊全、技藝之精湛,無不令人驚嘆不已。早在明清時期,南岳廟就以它那出色的泥塑、木雕、石刻而被人們譽為“江南三絕”。
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南岳古廟的部分建筑材料的碳-14測定表明,南岳古廟的大部分建筑屬于明清時期,如鐘亭、鼓亭、長廊、寢宮、御碑亭、御書樓、正殿等;嘉應門為元代;最早的是西角門,為后梁時期的建筑。又據(jù)南岳區(qū)文物管理處的統(tǒng)計,南岳古廟有后梁時期建筑1處、元代建筑1處、明清建筑4處、清代建筑4處、民國時期建筑6處。我們講南岳古廟為“明清時期的建筑”,是指南岳古廟主要建筑的年代屬性,而不是全部建筑年代的屬性。
五、南岳禹碑——中國的“貝希斯敦銘文”
貝希斯敦銘文是古代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的記功石刻,也是被西方學者稱為亞洲最有歷史價值的石刻古文獻。公元前522年9月,大流士一世在鎮(zhèn)壓了高墨達的政變和平定各地的暴動之后,在貝希斯敦大崖石上銘刻了這一重大事件的前后經(jīng)過。銘文是用波斯、埃蘭、巴比倫三種楔形文字刻成,在文字的上面還并列有大流士等貴族及所俘虜?shù)木艂€暴動首領的浮雕。1835年,英國學者羅林遜發(fā)現(xiàn)了貝希斯敦銘文并制成拓本。1847年。他成功地解讀了貝希斯敦銘文上的三種楔形文字。從而導致了“亞述學”的誕生。
南岳衡山的碑刻,最早者當首推禹碑。南岳之有禹碑。從西晉起。即不斷有所記載。后于宋代被四川人何致發(fā)現(xiàn)。摹刻于長沙岳麓書院后巨石之上。至明嘉靖年問,長沙太守潘鎰重修岳麓書院,發(fā)現(xiàn)禹碑于荒草灌木之中,于是輾轉(zhuǎn)翻刻。幾遍全國。經(jīng)過學者們的考證和釋讀,禹碑當屬于春秋戰(zhàn)國時的作品。產(chǎn)生于公元前5世紀。其內(nèi)容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而立。因此,無論是從它產(chǎn)生的年代。還是該碑的古文字價值和歷史價值。都應當毫不遜色于同時代的古埃及著名的羅塞達碑和古波斯的“貝希斯敦銘文”。
所謂“摩崖石刻”,是指鐫于巖石之上的造像題記、石刻經(jīng)典等書法作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南岳衡山的摩崖石刻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距今有著1500多年的歷史。據(jù)最新統(tǒng)計,南岳衡山風景區(qū)內(nèi)共有歷代摩崖石刻298處。其中唐代以前3處、宋代35處、元代6處、明代45處、清代41處、民國34處、現(xiàn)代57處、無款識77處。
南岳衡山摩崖石刻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石刻數(shù)量大,各種書法齊全。在眾多的石刻中,楷、行、隸、草、篆等各種書法體一應俱全。其所刻之字。大到400厘米見方,小到10平方厘米,橫刻豎刻不等。完全可以組成一個石刻博物館。二是這些石刻大都與佛教和道教有關?;蛟伔鹪伒?。或祀神祈禱,充滿著對佛道的膜拜以及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希冀。三是摩崖石刻比較集中,如水簾洞一地即有石刻30余處。四是石刻題撰者來源廣泛。既有朝廷要員,也有普通百姓;既有文人墨客。也有僧尼道眾。書石題刻者來自全國各地。遍及各個階層。五是南岳衡山摩崖石刻的書法藝術品位極高。如唐代李泌,宋代張孝祥。明代湛若水、顧嶙、王棕沐,清代王夫之、李元度、彭玉膦。民國何鍵、鄒魯、、宋哲元、薛岳,建國后周谷城、趙樸初、王朝聞、王學仲等人的書法。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