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民間文學研究困難以及走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大體上是與五四新文學運動同步進行的,以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的成立為開端,民間文學研究進人—個全新的階段。1950年,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學術團體。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義,它表明民間文學研究受到國家重視。盡管在以后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民間文學研究像其他學科一樣也受到政治運動的沖擊,但總體上保持了在文學研究中的顯要地位。“”結束后的近十年間,民間文學研究達到一個新的高點,研究隊伍壯大,學術期刊增多,學術活動頻繁,學術成果豐富,學科建設成效明顯,成為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史上的黃金時期。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間文學研究一方面擺脫了傳統意識形態影響下所形成的虛熱態勢,變得更加學理化,并在某些領域向縱深穩步拓進。例如,劉守華對比較故事學和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學的研究,呂微對神話的新闡釋,劉亞虎對史詩的研究,戶曉輝對民間文學現代性的追尋,陳建憲對民間文學理論的思考,朝戈金、尹虎彬對口頭程式理論的譯介和研究,高有鵬、陳勇超對中國現代作家民間文學觀的梳理等,標志了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在這一時期所達到的新高度。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陸續出版,《格薩爾王傳》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則是一些重要的標志性成果;另一方面,與本學科歷史上曾有的輝煌和其他學科的發展相比,民間文學研究走人了低谷。
一是發表民間文學作品和研究論文的專業期刊或停刊,或轉向,一般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發表的民間文學論文極少,民間文學和民間文學研究的生存空間迅速縮小,出版界印行的民間文學出版物也大為減少。
二是研究隊伍萎縮。老一輩研究者的辭世或逐漸淡出研究領域本屬正常現象,但耐人尋味的是,原來從事民間文學研究并在該領域占有一定地位的學者卻轉向了其他學術領域。這表明,民間文學研究喪失了其應有的吸引力。有志于從事民間文學研究并具有深厚功底和優良資質的后繼者驟然減少,是這一學科遭遇危機的突出表現。
三是學科地位尷尬。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民間文學作為獨立的二級碩士專業,與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并列,設置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之下。1998年,專業調整取消其獨立性,把它作為民俗學的一部分放置在社會學之下。這種處理方式兼顧了兩個方面:
四是與國際接軌,按照通行方式,民間文學是民俗學的一部分,于是把民間文學并人民俗學;二是民間文學在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是作為中文專業的獨立課程設置的,已經成為一種歷史和傳統。為了照顧到這種情況,設計者沒有斷然否認民間文學的學科合法性。這反映了專業設計者的謹慎,更反映了民間文學在當前學科體系中的模糊身份和尷尬地位。但是,它客觀上削弱了民間文學的獨立性,導致民間文學研究主體從文學專業向社會學或其他社會科學的轉移。這種轉移又會產生兩種負面影響:一是民間文學研究被淡化;二是不能充分探尋民間文學的精神價值。按照國際上公認的學科分類,文學屬于人文科學,社會學屬于社會科學,其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人文科學是關于精神或者說是關于心靈和情感的科學,社會科學關注的重點顯然有所不同。目前,民問文學研究的沉寂與學科歸屬的改變不無關系。
二、民間文學價值觀的越位與錯位
民間文學研究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大環境發生變化。在商品化、市場化、物質化的社會,人文科學因為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政治、經濟效用往往會被忽視。所以,邊緣化一度成為人文科學的共同命運,民間文學研究也不免要受到重創。這除了社會環境這一外部原因外,還有學科建設的內部原因。有學者指出民間文學研究遭遇危機的原因之一是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含混不清,導致了自我消解。如陳建憲就談到了“民間文藝學因研究對象與目的泛化而導致學科特性消解”的問題。
在民間文學價值的認定上也存在錯位和越位現象。現行的民間文學概論教材往往把民間文學的價值歸納為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關于民間文學的“科學價值”的說法,最早來自段寶林。他在1964年曾撰文說:“由于民間文學最真實、最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狀況,最直接、最深刻地表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己載著人民自己的歷史,總結了勞動斗爭的豐富經驗,是人民自己的‘百科全書’,因此它為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這段文字,所界定“科學價值”是“提供珍貴資料”,其蘊涵實際上是一般文學理論所說的“認識功能”或“認識價值”。
這篇文章在民間文學研究界廣有影響,后來的教材大都沿用了他的這一提法和論證思路。例如,劉守華和陳建憲的界定是:“民間文學給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都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黃濤則從歷史資料、科學知識、思想感情和風俗習慣,語言資料等方面說明了民間文學的“科學價值”。這樣的界定、論證和現在通行的“科學價值”的內涵有很大不同,如果硬要作這樣的描述,則應該用“學科價值”而不是“科學價值”的概念。“科學”當然包含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但“科學價值”的含義只限于人們在認識自然、探尋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的價值,即自然科學的價值。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所具有的價值一般不用“科學價值”來表述,這是現代科學的一個基本觀念。在中國現代科學經歷一百多年的發展,建立起精密規范的體系以后,如果還用民間一些經驗性的知識來認識自然,那顯然不具備起碼的科學精神。因此,現在還來強調民間文學的“科學價值”,實在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而且,由于對民間文學的“科學價值”界定不科學,卻要以此來區分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的價值,于是便出現了越位而貶低其他學科價值的問題。史詩、神話、民間傳說等確實包含著一些歷史信息,在涉及歷史事實時天然地具有主觀隨意性,這與以“探尋真實”為第一原則的歷史學顯然具有巨大區別。忽視乃至抹煞這種區別,用史詩、神話、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等來構擬、證明或者改寫歷史,這樣的歷史肯定是“戲說”的歷史。
中國古代歷史敘述確有許多偏頗之處,但畢竟是世界史學中—個最為系統、豐富、嚴密的學科體系,有其不可置疑的價值。但民間文學教材的編者喜歡引用郭沫若的一篇講話來證明民間文學的歷史學價值比正宗的歷史學著作還要高。郭沫若說:“民間文藝給歷史學家提供了最正確的社會史料。過去的讀書人只讀一部二十四史,只讀一些官家、準官家的史料。但我們知道,民間文藝才是研究歷史的最真實、最可貴的第一手資料。因此,要站在研究社會發展史、研究歷史的立場來加以好好利用。”郭沫若用了三個“最”來強調民間文藝的歷史價值,這顯然是文學語言而非學術語言。但民間文學研究者一直把它奉為圭臬,并作為基本的理論支點,顯然是不明智的。
黃濤在論證民問文學的藝術價值時,也引用了郭沫若的這篇講話:“如果回想一下中國文學的歷史,就可以發現中國文學遺產中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就是民間文藝或是經過加工的民間文藝的作品。”這里又是三個“最”。雖然黃濤已清醒地看到“他這些話是在特定的場合和社會環境中講的”,但依然認為“他列舉的現象確為文學史上的事實”。郭沫若的這篇講話對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的陳述顯然不完全符合中國文學史的事實,是情感化的而非理性的,因而是不科學的。如果把那些歷史上代表中國文學最高成就的文學大師的作品排斥在“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作品”之外,顯然讓人無法接受。由此而言,作為學術著作,對這樣一些片面性觀點實在不宜作為正面論據來使用。
對于民間文學學科建設而言,形成錯位和越位的結果是自身的價值難以得到充分挖掘。民間文學的價值在于提供了與作家文學、外國文學不同的知識系統或精神資源,從不同的側面豐富、完善了人類的精神文化世界。由此來看,民間文學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無須越過邊界去借助其他學科來抬高自己的身價。作為“一個民族特殊的知識總匯”、“各民族早期生活的百科全書”,民間文學當然具有其他如歷史、文化、政治、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價值,對此進行研究和闡釋是必要的,但不應喧賓奪主,更不能越俎代庖。
三、文化學研究的效用和限度
在20世紀30年代,民族民間文學研究突破了單純的文學研究視角,采用多種方法,從多學科、多角度、多側面挖掘民族民間文學的豐富內涵,極大地拓展了研究空間,并使研究水平得到一定提升。其中,成效最為顯著的是文化學研究。由于少數民族的文明程度相對較低,各種思想、文化觀念都依托世代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學得到反映,特別是創世史詩往往會成為一個民族的百科全書。這就要求研究工作把民族民間文學作為民族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來進行解剖,揭示其蘊涵的文化信息。
因此,民間文學的文化學研究是一條重要的學術進路,但同時必須警惕由此產生的泛文化傾向。所有問題都由大而化之的文化來說明,結果可能是什么也說明不了。同樣,文學研究能說明所有文化問題卻不能說明文學自身,這種研究方式走到極端,可能會否定民間文學學科,并使其存在價值消減、學術獨立性喪失。泛文化傾向在2o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的民間文學研究中十分突出,民間文學自身價值反而被嚴重忽視。為了民間文學學科的健康發展,如何在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間確定一個合理的界限,是研究者在從事民間文學的文化學及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時必須思考的問題。
其實,這一問題在現代民間文學研究學科建立之初也曾遇到并得到了妥善處理。1936年,胡適在《歌謠周刊》上撰文指出:“我以為歌謠的搜集與保存,最大的目的是要替中國文學擴大范圍,增添范本。我當然不看輕歌謠在民俗學和方言研究上的重要,但我總覺得這個文學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我們從胡適的這篇文章中可以抽繹出“民間文學跨學科研究中的文學本位論”。胡適的這一理論包含兩個要點:第一,對民間文學可以進行跨學科研究,包括文化學的研究。第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文學自身的研究。或者說,民間文學有其他學科的價值和功能,但最根本的價值是文學價值,最大的功能是文學功能。令人欣慰的是,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努力,20世紀搜集整理的大量中國民間文學作品特別是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擴大了中國文學的范圍,增添了中國文學的“范本”,豐富了民族精神資源,并真正建立起一個足以與精英文學相媲美并互補的文學系統。
“民間文學跨學科研究中的文學本位論”,對我們今天思考民間文學的文化學研究及人類學、民俗學研究依然具有啟示作用。第一,文化學、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語言學乃至自然科學等領域的學者盡可以把民間文學作為研究材料,按照學術規范的要求從民間文學中挖掘對自身學科有用的東西,就像上述學者可以到作家文學中尋找相關素材一樣。第二,作為專業的民間文學工作者,必須用文學的觀念、文學的方法研究民間文學,重點挖掘其人學意蘊和美學價值。文學是人學,所以要發掘民間文學作品中的人性內容,包括人的命運,人的思想性格,人的責任與權利、快樂與痛苦、崇高和卑劣、善良和丑惡、欲望和恐懼、理想和現實等。文學是藝術,所以要分析民間文學的形象系統、結構形式、語言特點、創作手段、接受方式、審美功能等從這些方面人手,確立自身的一套話語體系和研究規范,民間文學才有自己的面貌和存在價值。否則,其身份易模糊,存在合法性易隨之喪失。第三,民間文學工作者也可以借鑒文化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方法解剖民間文學,但其目的不是要說明這些學科的問題而是要說明文學本身的問題。后兩點就是文學本位的內涵。認識到這個道理并處理好文學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的關系,民間文學研究才不會錯位、越位,并在強化學科自覺中找準位置,發揮應有作用。四、未來發展民間文學研究的思路
(一)從精神資源的高度認識民間文學的價值
正確認識民間文學的價值是關系民間文學學科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過分強調民間文學的實用價值、科學價值,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從民間文學是一種精神資源,研究民間文學有助于傳播和發揮這種資源的作用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精神生態平衡的高度看問題,才能進一步提升民間文學研究的價值和品位。
文學是一種獨特的精神資源,它以自身的方式對世界和人生進行解釋,找到生存的根據和意義,使人的情感得到豐富和提升,精神世界得到滋養和美化,心靈得到安頓,有助于人們發現、享用和珍惜世界之美。民間文學的根本特點就在于它是一種集體創造、集體承傳、集體消費的文學樣式。在這一過程中,它最大限度地吸納了底層民眾的思想觀念、倫理意識、情感好惡、生存智慧和審美趣味。它與官方文學、精英文學存在著顯著差別。這是其存在合法性和開展相關研究的必要所在。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民間文學的特征作了新的闡釋。1994年,陳思和在《上海文學》第1期發表《民間的沉浮:從抗戰到文學史的一個解釋》,在《文藝爭鳴》第1期發表《民間的還原:后文學史某種走向的解釋》,從現當代文學的角度闡釋了“民間”的內涵,并指出民間文化的三個特征:一是它是在國家政權控制相對薄弱的地方產生的,保存了相對活潑自由的形式,能比較真實地表達出民間社會的面貌和下層民眾的情緒世界;二是它意味著人類原始的生命力緊緊擁抱生活的過程,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審美風格;三是它擁有民間的文化、藝術、宗教等背景,在體現一定民主性精華的同時又與封建性糟粕糾結在一起,具有藏污納垢的特征。陳思和精辟地揭示了民間文學的根本特點,凸顯了民間文學的精神價值。所以,民間文學研究者要以這樣的高度來看待民間文學的重要性,唯此才抓住了根本。
當下正在進行的所謂全球化,實質是西方文化、西方價值觀的世界化。但在精神領域,西方文化并不具有天然的優越陛和普世l生。如果全世界真的被一種文化所統治,決不是人類之福。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過程應是世界各個文化整合、創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應該實現自身的文化自覺。民間文學因為來自草根階層,吸納了民眾的精神元氣,往往能夠保持鮮明的獨特性和頑強的生命力,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力量。因此,從維護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精神生態平衡的高度,我們必須加強民間文學研究。這也是文化自覺的內在要求。
(二)加強民間文學學科建設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一門學科只要具有體制性依托,就有了存在和發展的保證。而最重要的體制依托就是在學科和課程體系中保有自己的位置。在現行碩士、博士專業目錄中,民間文學被涵納在民俗學中,其學科合法性雖存在但未凸顯重要性。1998年頒布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民間文學被列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要課程,它在中文學科或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沒有被動搖。
教育是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平臺,某些學科即使受到沖擊和疏遠,但只要在講臺上得到傳授,它的生命就是長存的。所以,教育必須明確自己的文化傳承和創新責任,不能以是否具有實用功效來衡量課程的價值,而且許多人文科學知識主要是通過教育向人們傳授并發揮其作用的。因此,即使對一般學科教育也必須兼重并取,以保持整個精神和文化生態的平衡。高校加強民間文學學科建設,要從延續人類精神資源和精神血脈的高度,從文化自覺的高度出發,把民間文學作為重點學科來建設,以形成特色和優勢學科。這不僅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全面發展,而且形成一定的民間文學研究中心,可為全國性民間文學研究提供有力的支點。同時,各高校有關學科之間要加強橫向聯系和互動,推進民間文學學科穩定和健康發展。
(三)積極關注信息時代的民間文學創作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當代中國社會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與此相—致,民間文學的發生、傳播和消費呈現出嶄新面貌。比如,最近幾年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短信廣泛傳播的政治笑話和“色情笑話(黃段子)”就是一種值得注意的新的民間文學形態。這種文學形態以亞文化形式存在,在社會生活中廣有影響,形成了與主流文化判然有別的政治觀和是非觀。因此,民間文學有必要把它作為新的研究對象,分析其產生的社會根源,揭示其反映的民眾心態,挖掘其積極意義,分析其片面化、極端化之弊。收集、整理、研究這些民間文本,也應像此前收集民間歌謠一樣,當能起到“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漢書·藝文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