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德伯家的苔絲》中的生態女性主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詩人哈代的代表作。作家哈代在英國文壇中享有盛譽,一生中有很多作品。除了小說,他在其他文學領域也有很大貢獻。《德伯家的苔絲》講述了一個農村女孩為自己的幸福不懈努力的故事。苔絲在著作中是一個悲劇角色,哈代對她一生的描寫也是當時真實社會的射影。作家哈代除了熱愛自然、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外,更關注工業革命環境下女性在社會中的生存地位。本文將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探討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作家托馬斯哈代超越時代的生態女性主義意識的應用。
關鍵詞:《德伯家的苔絲》;生態女性主義;解讀
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被譽為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德伯家的苔絲》作為哈代的經典代表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部作品中,女性和自然兩大元素是作者關注的焦點,作者認為女性和自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這與后來的生態女性主義觀點高度吻合。生態女性主義是女權運動和生態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相信女性和自然之間有著親密的關系[1],呼吁按照生態學原則和女性主義原則重建人類社會,不僅使大自然擺脫被剝削的命運,也使女性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放。本文從生態女性主義視角來分析哈代的自然觀[2],借此來深入了解作家托馬斯哈代超前的生態女權主義意識。
一、生態女性主義的概念
生態女性主義的概念是1974年法國女性主義者弗朗西絲娃•德•奧波妮在《女性主義•毀滅》一文中最先提出的[3]。經過漫長發展,已經衍化成生態哲學和女權主義研究的重要流派。它從女性視角切入,對生態問題進行研究,并對根植于家長制邏輯上的男權統治和人對自然的統治進行了深入批判。《德伯家的苔絲》成書于1890年前后,彼時英國在工業改革之后憑借著經濟實力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工業強國,在經濟和工業發展的同時也給傳統農業生活習俗與環境造成了巨大沖擊和干擾,傳統的農業社會秩序和農民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和習俗被打破。相應的,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在發生著微妙改變。從最初對大自然的依賴、眷戀,到工業革命時期對自然無休止地破壞和采伐,再到工業革命時期人們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要去征服自然,其開采和索取自然資源,所有的這些都在自然環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德伯家的苔絲》以女性視角為切入點,以善良、單純的女性形象在工業文明下的悲劇命運,折射出男權制度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二、《德伯家的苔絲》中哈代的自然觀和女性觀
(一)哈代的自然觀
在哈代的小說中,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神奇的自然世界,這和作者的生長環境是分不開的。哈代長期生活在多塞特郡,這里牛羊成群、鳥語花香,作者自小便對大自然產生了濃厚情感,也因此將這種對大自然的濃烈情感付諸筆端。因此,人們在哈代的作品中能夠看到河流、山川、草原等自然風景,到處洋溢著鮮活的生命力,就好像大自然的一切也都和人類一般擁有著喜怒哀樂。值得注意的是,身為作家的哈代雖然對大自然情有獨鐘,但在其作品中卻經常可以看到一股大自然作為主宰人類命運的神秘力量,對人類的遭遇保持一種冷淡的態度。例如,在《德伯家的苔絲》中,在苔絲被引誘而失去貞操的描寫中,大自然在此時并非人們所想的那樣同情、憐憫或者憤慨,反而是一副冷漠的態度,似乎只是一個與自己毫無瓜葛的旁觀者在冷眼瞧著這一切。
(二)哈代的女性觀
哈代作為一名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在作品中對女性群體生存狀態自始至終都是一副同情和理解的姿態,他積極提倡的是女性應當具備反抗精神和自我覺醒意識。在《德伯家的苔絲》中,哈代深切同情苔絲的悲劇命運,作者筆下的苔絲在精神本質上始終是一個純潔無瑕的形象,并且對世俗觀點中不能接納苔絲的這一做法進行了批判。哈代筆下的苔絲為了替家庭分擔責任而去辛勤工作,被人引誘失身,后嫁為人妻卻又慘遭遺棄,親朋好友乃至父母都對其冷淡、疏遠,農夫惡棍趁78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年第01期總第230期No.01.2022Sum230JOURNALOFJIAMUSIVOCATIONALINSTITUTE機對其進行剝削。這些都是作者對苔絲悲劇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同情。哈代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男權主義根深蒂固,男性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觀念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哈代身處于這樣一個大時代背景下,自己又是一名男性,因此思維觀念中難免會受到男權主義的影響,導致其作品中的女性價值觀念也或多或少地帶有男權文化意識。例如,當苔絲向克萊訴說了自己過去的經歷,并企圖獲得對方的諒解時,苔絲用感激的口吻說:“那我一定像你一個卑微可憐的奴隸一樣,絕對地服從你,就是你叫我倒地不起,舍身送命,我也不違背你。”從這句苔絲發自肺腑的真情流露中我們可以看到[2],哈代雖然對女性的命運從內心深處表示關懷和同情,并且贊揚女性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但作者在潛意識中還是會按照傳統的男權主義意識去規范和塑造女性形象。所以人們就看到了一個相對矛盾和分裂的苔絲的形象。一方面苔絲堅強獨立,具有反抗精神,敢于追求愛情和自由;另一方面卻又從內心里甘愿屈服男性,和其他傳統女性一樣甘愿做男性的奴隸。
三、《德伯家的苔絲》中的生態女性主義意識
(一)從生態女性主義角度評析苔絲和大自然的關系
第一,女性和自然的親密關系。生態女性主義是從女性視角著眼,認為相比男性來講女性和大自然之間有著更為緊密的關系。這一緊密聯系從原始社會開始便始終存在,女性有著大自然般良好的生理條件,能夠孕育生命,并且具有善良、同情、人文關懷等方面的特質。在《德伯家的苔絲》中,經常可以看到女性和自然環境的這種親近關系,而作者也會有意無意地將女性和自然環境融合起來描寫。例如,苔絲在受到亞力克的侵犯后,擔心受到指責,不敢在白天出門,只能等到晚上獨自跑到荒蕪一人的叢林里。此時,大自然成了她最親密的朋友,值得信賴的避風港。她獨自漫步在叢林中,與樹木和夜色為伴,并不感到孤獨,在大自然的安慰中汲取精神力量,修復著內心的創傷。后來,苔絲到達牧場時,首先也是感受到自然的力量。牧場上潺潺的流水、光滑的鵝卵石、清新的空氣,都令她感受到欣喜和寧靜。另外,哈代筆下的大自然是神奇的,它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同時又對人們的種種困境和遭遇表現得漠不關心。苔絲向克萊爾訴說自己過去的不幸經歷時,作者描寫道“夜色充滿了室內,冷落無情,統治著一切。那片夜色,已經把他的幸福吞食了。現在正懶洋洋地在那兒慢慢消化,并且還正要把另外千千萬萬人的幸福,也絲毫不動聲色地照樣吞食[2]。”在這里,許多人會有奇怪的感覺,哈代無疑是熱愛自然的,但同時又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歸咎于自然環境。但筆者認為,這是作者對大自然神秘莫測魅力的表述,自然統治著一切,有獨特的運轉規律,面對個人命運的悲劇時,自然也能表現出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冷漠和漠不關心。
第二,苔絲的命運和自然四季更迭保持一致。在小說中,苔絲的命途多舛和大自然四季的發展變化是緊密相連的。作者有意無意地將苔絲生命中幾次重要的轉折與自然四季的更迭暗合,也更加形象地喻示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例如,苔絲最初來到德伯家認親時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她肩負著一家人未來的生計,此時的苔絲和自然季節一樣明快歡樂,無憂無慮,雖然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卻保持著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像春天一般生機盎然,充滿了青春活力。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在進入萬物蕭瑟的秋季時,苔絲被亞力克侮辱,其命運如秋葉般凋零枯萎,也因此告別了純真無邪的少女時代,如同一朵在秋季中枯萎的花朵,瞬間失去了鮮艷的色澤。到了冬季時,苔絲由于受到侮辱而留在家中,自己的孩子也遭遇夭折,這時的苔絲就如同冬眠的動物一樣將自己嚴密地包裹起來[2],躲在家中慢慢療傷,鮮少出來活動。苔絲就這樣靜靜地躲在家中[2],其生命進程也暫時處于了一種緩慢甚至停滯的狀態。到了第二年五月份,同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苔絲再次背井離鄉,過著艱苦卻開心的生活,直到遇見了同在牛奶廠工作的克萊,兩人的感情也如同炎熱的夏季一樣迅速升溫,熱情似火。苔絲與克萊最終在寒冷的冬季結婚。新婚之夜,苔絲勇敢地像克萊坦白了自己過去的經歷,不料克萊卻無法從內心原諒她而離家出家,實際上也就是拋棄了新婚燕爾中的苔絲[2]。苔絲關于美好愛情與婚姻的幻想破滅之后,其命運也如嚴寒的冬季一樣再次跌落谷底,她失去了摯愛的克萊,忍受著被拋棄后的痛苦和凄涼,苦苦地掙扎在身心兩方面的煎熬中,艱難地維持自己的生計[2]。
(二)苔絲如大自然一般勇于奉獻的精神
在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先后兩次委曲求全,委身于亞力克,其背后都有著為維持家庭生計而甘于獻身的精神意識。苔絲自小就肩負著家庭的重任,在關鍵時刻能夠放下自尊,甘于自我犧牲,這是一種既偉大又悲壯的奉獻精神的體現。作者在小說開頭就暗示了苔絲的這種勇于為家庭擔當的意識:“當大人都不在的時候,苔絲就成為所有弟弟妹妹們的媽媽,她義不容辭地負責照顧起這個家;弟弟妹妹們這些小家伙就像德比家這艘船上的乘客,如果父母出現了意外,他們幾個可憐蟲也要跟隨這艘船傾覆。”苔絲第一次答應到外地尋親,是因為她的疏忽而導致家里唯一的老馬被撞死,家里無法拉貨到集市上去賣貨賺錢[4],家庭生計沒有了著落。因此,苔絲身負重任去認親,將全家人的前途命運寄托在了一家素昧平生的遠房親戚上。認親不久,苔絲遭遇亞力克誘騙而失身,并且產下一子,但孩子沒過多久便不幸夭折。苔絲幾經磨難終于重新振作,并且結識了克萊,與之步入婚姻殿堂之際,卻因為自己的坦誠而慘遭拋棄。與此同時,恰逢身為一家之主的苔絲父親病逝,家庭徹底斷了經濟來源。迫于整個家庭的經濟壓力,苔絲在亞力克的不斷誘惑和恩惠之下,再次選擇委身于亞力克。顯然,苔絲的這一舉動同樣是出于對整個家庭中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弟弟妹妹的考慮,而甘心于自我犧牲,這種女性的奉獻精神著實讓人動容。
(三)工業文明的對抗者和殘害者——女性
在《德伯家的苔絲》一書中,男性代表的是工業社會和工業技術,他們頑固、堅硬,且盲目自信,白人男性的那種思想上的霸權主義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相應的女性則顯得柔弱,代表的是生態文明。所以用生態女性觀點進行解析的話,體現的是當時社會主流意識中男權主義和工業社會的本質,實際上是建立在壓迫女性基礎之上的。在作品中,哈代也利用了這兩種社會形態的對比來突出生態女性觀念的內涵與價值[5]。作品開頭的情節,哈代以個體經濟為主題,將故事背景放在一個虛構的被資本主義工業化侵蝕的偏遠小鎮上,從而刻畫出一個個典型的小農經濟農民形象。在故事中,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傳統農業經濟地位逐步降低,以傳統農業和畜牧業為生的農民,社會地位也自然下降。同時,英國男人天性中遺傳下的自尊心又不允許他們遭受這樣的屈辱,于是在扭曲的心態下,男人便開始通過各種方式來壓榨女人。苔絲的身世就是很好的證明。苔絲的祖先是貴族出身,到了父母這一代卻淪為普通農民夫婦,縱使有著優于一般農民的身份和地位優勢,然而也不過是“房地產的持有者”,和真正的貴族階層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作者在小說開頭也提到,苔絲家中正面臨著因馬匹瀕臨死亡而導致經濟來源緊缺的困境,苔絲迫不得已要到貴族親戚家尋求幫助,她的父母也希望通過這種走動關系的方式攀上高枝。但苔絲真正到達目的地之后才發現,她的親戚并非如外界傳言的那樣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貴族,更像是一個發了橫財的暴發戶,勉強擠進“貴族”行列。作者筆下的司陶和亞雷,都是這樣一類不具貴族氣質的劣質鄉紳形象。苔絲初次到牛奶廠,由于自己被拋棄的經歷而遭受世俗的唾棄,社會地位更低,加上父親的去世又一次深深打擊了苔絲對生活的自信。為了生存,她不得不重返施暴者亞雷的家中,通過做他的情婦來委曲求全。在工業社會體系中,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對自然生態的種種污染和迫害,在這里得到了形象化隱喻。哈代在作品中將男人比作工業社會,將女人比作自然生態的這一手法,更能突顯出作者超前的生態女性主義意識。
(四)以苔絲為代表的女性反抗意識
苔絲一出場就具有強烈的女性意識和反抗精神,并且貫穿全文始末。作品發生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男權制度盛行,禁錮著人們的思想。男性,尤其是有權有勢的男性代表著權利和力量。作品中的亞雷正是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是工業革命下的畸形產物。他經濟富有,生活放蕩,不尊重婦女。苔絲在一開始便態度鮮明地宣布:“我一點也不喜歡你!我討厭你,我恨你!”在苔絲遭受玷污時,面對周圍人的指責和嘲諷,她保持著高度的獨立思考精神,跳出禁錮人們思想的意識,對社會普遍認同的貞操觀提出了質疑和抗議。后來,當苔絲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丈夫時,深受男權主義影響的克萊爾感到幻想破滅,對苔絲進行了嚴厲指責。苔絲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安慰,對此自然很傷心。但她深知丈夫是受囿于固有的社會觀念而與自己產生隔閡,并且對此進行了反抗。她對克萊爾說:“因為我原諒了你的錯誤,寬恕了你的過失,我希望你也能夠寬恕我”。在這里,苔絲更希望得到的是丈夫能夠放下被禁錮已久的男權主義意識,達到精神、性別方面的平等、真誠和互愛,這顯然又是對當時社會制度的堅定抗爭。在小說的最后,克萊爾歸來,苔絲發現自己又上了亞雷的當,于是不顧社會法律、道德,在極度憤怒的情緒之下殺死了亞雷,同時也將對工業社會男權制度的反抗推向了最高潮。
四、結語
《德伯家的苔絲》作為托馬斯哈代眾多作品中的經典代表,同時也是作者描寫悲劇小說階段中的終結作品,作者在小說中以現代派文學形式為主,通過深刻的探索和描繪刻畫出了人類社會中所存在的苦痛和不公[5]。哈代本人十分喜歡田園風光與悠閑地田園生活,在《德伯家的苔絲》以及其他作品中,隨處可見大段旖旎自然風光的描述,這大概也是許多人將哈代歸類于自然主義作家的重要因素。哈代在女權和自然生態方面的意識無疑是超前的,他反對用先進的工業革命生產方式取代傳統的田園生產方式,也眷戀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生活習俗。他用藝術的手法敘述了這一歷史時期的轉變,并對這一轉變造成的悲劇進行了不一樣的詮釋。
作者:耿菀悅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