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企業文化生成的三元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道義性
“居高聲自遠,豈是藉秋風”。人類社會在發展進程中,始終伴隨著善惡的鏖戰,而能夠存在至今,不能不說是“善有善報”的結果。之所以會“善有善報”,是因為人類的良知、趨利避害的本性和理性的共同作用使然。這是文化能夠穿越時空,傳承發展的道義性所在。道義性是指,文化必須符合人類整體生存發展和追求幸福的需求,才能與人類向善的本性產生價值共鳴,才能被擁護而獲得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同樣,企業在生存、競爭、發展、勝出或消亡的全過程中,也是正向文化與負向文化相抗衡、相制約的此消彼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正向文化因為符合人類根本利益,適應社會發展趨勢,代表全體員工利益,為社會公眾所認可,所以能夠推動企業發展,而被自覺地傳承。這其實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一時一地或有負向文化主導企業的現象,但是這種負向文化阻礙企業的發展,必然或隨著企業的消亡而消亡,或隨著企業的改革而滅亡或以一種亞文化的形態存在。“風物長宜放眼量”,從長遠來看,唯有符合道義性的文化才能成為企業文化。中國一汽歷經60年風雨滄桑,歷史上的很多事情已經被遺忘了,很多事情已經淪為茶余飯后的談資。但是,伴隨奠基所升華的報國情懷和民族情感,伴隨報國情懷所迸發的不倦的學習創造和忘我的犧牲奉獻,伴隨第一輛汽車誕生所形成的不甘后人的執著追求,已成為企業的信念和精神,代代相傳至今。
2經濟性
“天乃道、道乃久”。經濟性,是指企業文化必須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符合企業經營管理規律。這既是企業科學發展的需要,又是企業文化生根落地的基礎。企業作為經濟組織,其使命與追求、生存與發展等經營行為,必須緊緊圍繞整合資源、創造價值來實現,否則,企業就不是企業了。企業文化也必須依附于服務于企業經營,才能夠存在與發展,否則,企業文化就不是企業文化了。荷蘭學者吉爾特•郝夫斯特(GeertHofstede)指出,文化會影響人們關注什么、如何行動以及如何判斷人和事物。歐洲商業管理學院教授強皮納斯(Trompenaars)在《文化踏浪》中指出,文化是某一群體解決問題和緩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徑和方法,而非僅僅是一套價值觀念系統。正因為企業文化中包含有規律性的內容,“而非僅僅是一套價值觀念系統”,所以企業文化才能夠指導企業經營。馬克思主義是中國一汽企業文化的理論基礎之一,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中國一汽才能夠在“”后快速完成“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才能夠在“”期間做到“抓革命、促生產”。而進入市場經濟后,隨著宏觀環境與市場環境中,西方經濟學和經營管理理論的逐漸推廣和應用,企業文化必須對此進行合理地吸納,并根據企業內外環境變化,不斷豐富和完善。道義性與經濟性是企業文化內容的兩大核心元素,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在于二者必須互生互進,經濟性缺少道義性,就會失于約束、失之粗野、失去終極意義與追求;道義性缺少經濟性,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空花幻月。區別在于二者所蘊涵的具體規律是不同的,有時需要做出清晰地劃分,依循各自不同的特性,加以表述和采取不同的轉化落地措施,例如,對于企業文化的經濟性內容,就必須遵循經濟規律來貫徹,光靠道德說教和喊口號是難以奏效的。
3實踐性
“文化”一詞,最早見于《易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南齊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禮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此皆道出了文化的第三項特質,實踐性。實踐性是指文化要遵循人的思想認識規律,具有群體性和普適性。道義性、經濟性只是構成文化的必要條件,文化還必須發展成為廣大民眾所接受的意識形態,能夠影響廣大民眾的思想行為,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的文化。否則,只能稱之為學說、道理、理念,文化包涵學說、道理、理念,但是學說、道理、理念卻不是文化。馬克思講,人是人類歷史的前提和產物,既是劇中人,也是劇作者。員工是企業的主體,員工的精神價值和行為方式,決定著企業的興衰。企業文化一定要為員工所接受,成為企業的集體人格,其功能與力量才能夠真正地顯現出來。縱觀人類文化的發展歷史,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必須經歷從自發到自覺、從小到大、從隱到顯的發展過程,最終才能夠成為群體的心理和行為。萌芽階段的文化,往往是某個人在認識和把握規律基礎上提出的理論假設。這個人在中國被稱為“圣人”,比如孔子,在西方被稱為“智者”,比如蘇格拉底。在此階段,文化提出者通常需要大力宣講辯論,以贏得信徒,比如,高僧的設壇說法,孟子的“余豈好辯哉,余不得已也”等。企業文化在萌芽階段,通常也是某個人或某些人在規律基礎上提出的奮斗目標和行為準則。這個人或這些人通常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當然,在企業文化提出的規律中,必須蘊含著企業多數員工的共識或具有共識的基礎。此時,企業文化還是一種若隱若現、載沉載浮的存在,不被更多的人感知與應用,必須由企業的主要經營管理者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和言傳身教。發展階段的文化,通過圣人或智者的辯論與豐富,理論體系逐漸完善,并贏得了一部分信徒,比如孔子的弟子。此時,信徒開始主動傳播導師的文化,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企業文化在發展階段,由經營管理者提出后,通過宣傳思想工作和制度規范,逐漸完善化和體系化,并被一部分人接受。這部分人通常會被企業樹立為典型,成為企業的骨干、精英,以帶動影響其他人。成熟階段的文化,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的標準,甚至生活習慣。當人數占社會人口的大多數時,這種文化就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比如中國的儒家傳統文化。企業文化在成熟階段,成為企業大多數員工自覺遵守的職業道德和工作行為,成為企業的集體人格。由此亦可見出,社會文化成為群體性實踐,需要國家和圣賢等的引導,此即所謂的移風易俗。企業文化成為集體人格,需要企業的引導,此即所說的企業文化建設。引導與灌輸、堵塞、強制等的不同之處,在于引導乃是因材施教、因勢而為,因此企業文化建設要尊重和滿足員工的需求。當需求被滿足或預期可以被滿足后,會形成強烈的行為動機和行為結果。孔子曾經慨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企業文化建設必須接受和尊重人性的局限性,必須承認圣人、勞模永遠都是少數。所以,企業文化建設既要發揮勞模先進的帶動作用,又不能用勞模先進的標準來苛責每一個人。企業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培養成勞模和先進,更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培養成圣人。既然占全體員工大多數的永遠是普通人,是“要食人間煙火”的凡人,企業文化建設就必須充分考慮多數人的道德水準,尊重多數人各種層次的需求,才能獲得強大的群眾基礎,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奠定了現代管理學激勵理論的基礎,雖然該理論在需求層次的高低、先后和周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所劃分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結構,時至今日,對企業管理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是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
4結語
中國一汽尊重員工的生理需求,在企業經濟效益提高和滿足擴大再生產的同時,將提高員工收入水平納入企業的戰略規劃目標,持續合理地提高員工收入,并通過工會救濟和職工互助等形式,保證員工衣食住行和醫療等生理需求得以滿足。中國一汽尊重員工的安全需求,通過工會建設和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努力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滿足員工生活穩定的安全需求,通過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范工作,保障員工生命健康的安全需求。中國一汽尊重員工的社交需求,努力構建和諧團結的職場關系,鼓勵和支持各種文體協會的建設和發展,舉辦“家屬開放日”、單身員工聯誼等活動,滿足員工渴望得到關懷愛護理解以及對親情、友情、愛情的需求。中國一汽尊重員工的自尊需求,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企業氛圍,領導干部身體力行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干群關系,對員工的勞動付出及時給予肯定和表彰,讓每一名員工都感到被尊重、受尊重。中國一汽尊重員工的自我實現需求,為員工創造干事創業和發揮特長的平臺,開辟了行政和專家兩條職位晉升通道,讓想干事情的員工有舞臺,干成事情的員工有回報,使員工的自我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和發展。
作者:齊艷民王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