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益性文化對群眾文化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蕾單位:重慶市江北區文化館重慶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需求也逐步由日常的物質保障需求漸擴延伸至深層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而衍生的文化生活形態、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等一系列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也就成為我們今天所說的“群眾文化”。它是一種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文化藝術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按照美的規律,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如何更快更好地發展繁榮群眾文化,則成為廣大群文工作者們責無旁貸的重任與使命。
一、群眾文化服務是一項民生民心工程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突顯,如何解決滿足人民群眾這一迫切需求被逐步提上日程,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已成為改善民生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努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更進一步把群眾文化服務納入了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局。
(一)群眾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群眾文化服務是以政府為主導,以群眾文化服務機構為骨干,社會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個大的系統,涵蓋了政府文化工作的眾多方面,包括群眾文化服務系統、公共圖書館服務系統、博物館服務系統、廣播電視村村通服務系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化服務系統等。群眾文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源地之一,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史,滲透于各個時代世界各地民族的生活、生產活動之中。在我國,群眾文化如今已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具有相對獨立文化價值的服務系統,從而成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
(二)遵循公益性原則是群眾文化未來發展主方向
群眾文化需求是群眾文化本原的集中表現,是群眾文化的第一要素,是群眾文化的動力與前提,也同樣決定了群眾文化未來的發展方向。群眾文化的客觀需求是廣泛的、多樣的、不斷發展的,而當這種需求處于自在狀態時,會產生盲目性和從眾性。現階段,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如何對群眾文化需求進行正確、積極、進步的誘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群文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公益性,是群眾文化的基本屬性。在我國,群眾文化是一種群眾的社會文化公益事業,它是政府為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而設立的,無償服務或低廉收費是它的主要提供方式。在群眾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曾出現過是走事業化發展道路,還是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或是走產業與事業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的討論,群眾文化曾出現過“有償服務”的服務模式。如今,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前提下,群眾文化必須迅速轉變“有償服務”的發展模式,走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道路,在“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四位一體中把握群眾文化的發展方向。基于此,遵循公益性原則,推行“免費服務”的發展模式將是群眾文化未來發展的主方向。
公益性文化品牌是弘揚先進文化,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城鄉文化品位,提高公眾思想文化素質的重要載體。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創建與完善,對加快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優化人文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全國各地已陸續創建一批知名的公益性文化品牌,成為展示先進文化的平臺,代表地方形象的名片,推動群眾文化服務的重要抓手。重慶市江北區打造的“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以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時代主旋律為主旨,以文化廣場為載體,組織舉辦各種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氣氛熱烈的群眾性文化藝術展演和比賽,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群眾文化的繁榮發展。
二、品牌意識引導江北區廣場文化“蝶變”
品牌意識,引導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商業領域里,推出著名的商業品牌,將直接作用于物質財富的量變;同樣,在文化領域里,打造優秀的文化品牌,將作用人們思想情感潛移默化的質變。在重慶市江北區,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完全引導了江北區廣場文化的“蝶變”。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江北區區委、區政府順應民心,在觀音橋步行街開辟了文化廣場,為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搭建起一個平臺,二十多年來,廣場上的文化活動,日益成為市民最活躍的娛樂休閑方式。多姿多彩的先進文化傳播和商業文化、體育文化、民俗文化活動的開展,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彰顯了獨特的都市文化。
隨著對品牌意識的認識不斷加深,江北區委、區政府積極打造獨具江北特色的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廣場文化活動的素質和品位,確保廣場活動長盛不衰,以滿足人民群眾求新求變的文化需求。自2009年6月,“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正式命名以來,已持續開展170場,“風雨無阻,不見不散”,上萬人次登臺演出,觀眾達200萬人次,引起國家文化部及中央電視臺的深切關注。在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評選中,該活動榮獲文化部頒發的中國文化藝術政府最高獎——“群星獎”。
(一)堅持群眾參與和良性互動相結合
自2009年6月,江北區對“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活動進行正式命名,這一“政府埋單,人民受益,文化館實施”的民心工程開始啟動,“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成為了市民群眾的活動陣地。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始終堅持表演主體和接受主體的群眾性,并注重表演主體與接受主體的互動,尤其采取多種方式引導群眾自發參與。如近幾年舉辦的江北區首屆“我愛我家”家庭才藝大賽、兩屆江北區“陽光寶貝”少兒才藝大賽、2012年江北區廣場舞蹈大賽等主題賽事,群眾參與表演或觀看者,上千上萬人次,場場爆滿,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同時,也展示出和諧社會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堅持健康向上和弘揚主旋律相結合
“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活動以宣傳先進文化、弘揚傳統美德、歌頌祖國進步、鞏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目的,成為區域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成就的展示平臺。活動遵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情感向上的格調,有利于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娛樂休閑的品位等,倡導觀音橋文化廣場的內容和形式,營造歡樂、喜慶、祥和的熱烈氛圍,突出亮點,彰顯特色,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認同和新聞媒體的廣泛好評,真正成為了江北區最貼近群眾、最深入社會、最生動直接的展示江北區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和平臺。
(三)堅持人才培育和創造精品相結合
“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活動,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時也推出了不少優秀作品和專業人才。版畫《歲月》、舞蹈《望夫石》《三峽兒女情》《猴趣》等多件作品,喜獲國家級“群星獎”和省市級大獎;一些參與觀音橋廣場文化活動的文藝骨干,走進了專業文藝團體;一些在廣場演出中深受觀眾喜愛的以江北文化、重慶特色打造的原創舞蹈節目《舞動江北》《絢麗江北》等,還走上了上海世博會重慶展廳的舞臺;一些在重慶市乃至全國頗有知名度的藝術家,也參與到活動中來,有的登臺表演,有的揮毫書畫,“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再度成為知名藝術家們與人民群眾共娛共樂的平臺。
三、“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實現了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有機融合
創新是發展之本。對于一個彰顯特色的文化品牌來說,“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的發展實現了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有機融合,以創新的理論拓寬思路,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可行性與可持續性,把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一)以機制創新增強廣場文化的凝聚力
“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上規模、上檔次的群眾性參與活動,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急需完善廣場文化活動的組織管理體系,建立廣場文化活動發展的長效機制。宣傳、文化、公安等部門按照江北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加強對廣場文化活動的統籌、組織、協調。區委常委、分管副區長和宣傳部長親自參與組織策劃,加強領導。各有關部門、單位加強協調和溝通,按職責共同開展工作,形成統一力量,確保了廣場文化活動的長盛不衰。
(二)以形式創新擴大廣場文化的影響力
文化活動形式,是文化活動內容的載體,是思想情感的表達方式,直接作用于群眾的審美認知。二十多年來,江北區文化館一直力求文化活動形式的創新,對于“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這一文化品牌,通過開展歌詠比賽、舞蹈大賽、故事演講、美術書法攝影展、戲劇專場、科普環保圖片、民間文藝游行、專題文藝晚會等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形式,多方面多層次滿足群眾的審美需求,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三)以內容創新提高廣場文化的創造力
廣場文化活動的內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潛移默化人的心靈,提升人們的文化素質。只有在活動內容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才能使廣場文化產生影響力、親和力、兼容性及參與性,才能發揮出群眾文化服務的社會功能。在廣場文化活動內容的創新上,江北區文化館的群文工作者們意識到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同社會的歷史進程與時俱進,主要體現在文藝展演、娛樂休閑、藝術傳授和參與游戲等方面。“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的活動主題,充分考慮季節轉換及傳統節假日的特點,每年策劃幾個大主題,每月策劃幾個小主題,推陳出新,賦予新意,做到月月主題多樣,周周節目精彩。
四、以公益性文化品牌推動群眾文化發展
在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創建、維護和完善過程中,除了選取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立足點外,還應堅持鮮明性、創新性、先進性等三個原則。
(一)以特色鮮明的公益性文化品牌彰顯地域文化
做大做響公益性文化品牌,應不斷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并進行推廣,使之具有鮮明的特色特點,獨樹一幟。“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注重江北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貼近江北群眾的生活,描摹江北日新月異的變化,展示江北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所取得的喜人成績,打造一張彰顯獨特魅力的江北文化名片。
(二)以與時俱進的公益性文化品牌展現時代文化
群眾的文化需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公益性文化品牌也要與之相應,不斷創新。“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牢牢把握時代脈搏,從多元化發展的文化需求中做好定位,把握時勢,貼近群眾,做好江北文化的資源整合,推動江北文化不斷創新。
(三)以思想先進的公益性文化品牌推進社會文化
公益性文化品牌,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牢牢把握文化建設的先進方向。作為社會主義的文化品牌,它應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服務,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根本,弘揚主旋律,讓人民群眾在文化活動中受到教育與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認同。
綜上,公益性文化品牌,為彰顯本土區域文化特色,展示新時代文化建設成就,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群眾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載體。用飽含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內涵的先進文化,引導人民群眾自娛自育;用時代的、新穎的、進步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先進文化活動形式,吸引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使廣大人民群眾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心智得到啟迪,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振奮,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得到提高,對我國推動群眾文化繁榮發展,加快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