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國文學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指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協調得當的關系或融洽和睦的關系”。[1]和諧人際關系的建構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著引導作用。本文旨在論述外國文學教學對建構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影響,特別是對大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誠實守信的品德和團結互助的品質的培養。
一、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含意
“和諧不是個別事物的本質,而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間由無序到有序,由紛亂到和諧的關系或聯系”。[2]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能夠通力合作、取長補短和求同存異能夠體現出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工作、學習中,能夠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施展人的能力和才華,并且能夠保持心情愉快。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大學生在團結友愛、誠實互信的原則下,能夠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既體現出個人身心的和諧,也要表現和同學、群體的和諧。
二、外國文學教學對建構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影響
建構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大學專業課程,外國文學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包含廣博歷史文化和世界文明,在教學中,為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文學有教育功能,在解讀文學作品時,學生不僅要學習作家的創作手法,也要研讀文學作品的內涵,把文學作品中的哲學觀點和內涵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傳授文學知識,幫助學生積累和延續審美經驗,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審美情趣,為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構奠定基礎。
(一)有助于建構大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缺乏人際交往的技能是影響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因素之一。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較多,很多學生從小生活在嬌慣、遷就、縱容的教育環境中,缺少與同齡人交流的經驗。進入大學后,人際關系開始變得復雜,使許多學生感到不適應和緊張,與人交往時缺乏勇氣和信心,以至語無倫次,從而影響交往的效果。有些學生在與別人交往時,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隱藏起來,他們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封閉自我,無法與他人溝通。他們有強烈的交友意愿,卻不知從何做起,使自己的人際關系陷入危機。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引導學生細讀文學經典,領悟蘊涵其中的人本精神,陶冶情感,通過提高學生的情感素質,幫助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唯一作品《飄》,刻畫了許多典型形象,其中斯嘉麗和梅勒妮的關系能夠引發學生對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思考。她們是情敵,但也是生死與共的朋友。斯嘉麗從不對梅勒妮隱藏她對其丈夫艾希禮的感情,梅勒妮的溫柔善良、寬厚待人、對生活的追求讓勇敢果斷的斯嘉麗認識到,在那個戰爭年代,只有通過讓自己強大起來,才不會被生活擊敗。正是因為她們一起經歷了種種困難,她們相互鼓勵,她們的真誠交流溝通,才會讓這對處于弱勢和敵對地位的女性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中,自尊心極強的伊麗莎白拒絕了遠親柯林斯的求婚,柏林斯卻馬上與她的好友夏洛特結婚,讓伊麗莎白大為震驚和失望,但是經過與夏洛特的促膝長談和細心交流,讓伊麗莎白理解了柏林斯的行為,并誠摯地為他們送上祝福并主動拜訪柯林斯夫婦。外國文學作品中蘊涵著普世價值觀,教師在教學中,應認識到傳遞給學生的不只是文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學習領悟,最終內化為他們自己的人格。同時,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應該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說話做事要因場合而異,總結自己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和挫折,從而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有助于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品德儒家經典《禮記•中庸》中說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人際交往中,誠實守信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更是大學生必備的品質。一個言而無信的人,不可能和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大學生人際關系和諧的前提條件就是誠實守信。誠實是基本品質;守信是根本道德。然而,隨著大學生人際交往功利性劇增,他們認為自己有必要通過一些有悖于道德的方法來實現自我保護,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考慮是否會對他人或集體帶來危害。同時,在互聯網高速發達的21世紀,他們寧愿在網絡上向陌生人傾訴自己的苦惱,分享自己的秘密,他們放棄了相信他們本該相信的周圍的人。在大學生中,存在許多不誠信的現象:有的同學逃課缺課、考試作弊、不請假離校;有的同學無故拖欠學費;有的同學利用網絡散布流言、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等等。因此,通過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和熏陶,可以從無形中幫助大學生形成誠實守信的品德。狄更斯的作品以19世紀英國的社會現實為背景,把中、小資產階級人物作為描寫對象,揭示了小人物的悲劇命運、司法制度的腐敗和慈善機構的虛偽。他的晚年教育小說《遠大前程》中,皮普在故事的開始具有誠實、正直、無私的品質,隨著他一波三折的經歷,這些品質逐漸丟失,還學會了勢利,與老朋友隔絕等不誠實的言行,他為此受到了嚴重的懲罰,負傷累累。但是在馬格威契身亡后,皮普再一次體現出狄更斯倡導的高尚、誠實、仁愛的道德品質,皮普也得到了相應的報償,重新獲得了心靈的平靜。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公開地向維多利亞時代虛偽的社會道德挑戰。思想開明的安吉爾和純潔勤勞的苔絲在新婚的夜晚,苔絲誠實地向安吉爾坦白了過去所受的凌辱,安吉爾冷酷無情地拋棄了她。在巴西,安吉爾歷經磨難之后,才真正懂得人生,認識到自己堅持的傳統道德觀念是何等的迂腐,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苔絲。于是帶著悔恨和思念,他重新回到了苔絲的身邊,陪她度過了她一生最美好的五天。外國文學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的修養。通過對外國文學中沉淀的文化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文學的深刻蘊意,拓展學生的精神空間,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從而幫助大學生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有助于形成大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目前的大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較多的關愛,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由于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于中心地位,自我意識比較容易得以膨脹,因此缺乏與他人主動團結協作的習慣。在學校,部分學生的集體意識淡薄,班級榮譽感較差,漠視班級活動;與老師主動交流的意識較薄弱,認為教師很難接近,往往在遇到困難時都是自己默默承受。同時,由于各種社會問題造成的不公平競爭使他們對人際關系心存芥蒂,也阻礙了他們與別人的正常交往。荀子說,“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意思是說,人之所以能驅使動物,是因為人懂得相互幫助,相互依靠。因此,團結互助是人類能夠生存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必備條件之一。同時,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是促進大學生成長的重要舉措。在合作中,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角色,只有通過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和溝通才會使團隊目標得以實現,從而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長期的團隊合作,還會有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文學作品中不乏團結協作的精神品質。小說《飄》中斯嘉麗的父母由于對莊園所有人的尊重,不僅受到白人莊園主的尊敬,也得到了黑人奴隸的愛戴。在戰爭年代,整個莊園才會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繼續得以維持;《雙城記》中,起義人民為了攻擊巴士底獄,通力合作,展示出人民的偉大力量;《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了化解家族的仇恨,雙雙殉情;英國現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講述了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被困在了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島上,他們起初按照文明社會的秩序來運轉他們的集體,他們分成小組進行食物采集和房屋建造,他們還點燃煙花發出求救信號,他們過著一種從未體驗過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長,因為分配給他們的任務限制了他們的自由,孩子們分成了以拉爾夫和杰克為首的兩個幫派,他們開始了明爭暗斗,有序的集體變成了無序,原來的文明世界失去了理性和規則,沒有了互助合作,孩子們墮落成一群嗜血的“野獸”。原來的世外桃源全部燒毀,像一塊爛木頭。讀了這些故事,學生自然而然地從正面、反面開始思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經過自己的選擇和領悟,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因此,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樹立學生在現代生活中相互協作的人本精神,使學生認識到團結互助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了他人,個人才會得以尊重,個人的社會價值才會實現。此外,文學課也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良好資源,通過小組學習,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運用多種方法對問題進行多樣化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建構者。
三、結語
外國文學教學不是一條直線性的教學,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從多方面感受文學的能力,不僅要通過文化習俗來理解文學作品,還要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其思想,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外國文學課程不僅提供了無窮的知識,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她就像一盞燈,一點一點地驅散了內心的陰暗,帶領大學生體會到人性的高貴,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領悟和踐行人類普世價值觀,培養完美的人格,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走向美好的未來。
作者:晏麗 廖新麗 單位:普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