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與企業員工管理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研究通過對當代中國人際關系與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進行文獻綜述,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研究當代青年員工管理面臨的問題。同時應參考與自媒體相關的文獻,嘗試從其他領域尋找管理問題的解決方案。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企業的青年員工管理提出新的方法,以新的方法激發當代青年員工的潛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揚長避短。
【關鍵詞】差序格局;人際關系;青年員工管理;自媒體;培訓;激勵
一、國內研究現狀
1.差序格局理論差序格局理論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以行動者為中心的,有“差”有“序”的社會關系基本結構;二是附著于這個基本結構上的內容,即互動邏輯,解決的是該結構依據何種行動邏輯而有差序的問題;三是這個架構及其邏輯的實踐形態,即在實踐中它又表現出什么動態特征。前兩方面關注該理論的靜態面向,第三方面關注動態面向。(1)倫常邏輯倫常邏輯的本質就是親朋好友及尊卑上下關系所賴以維持的社會倫理。倫常邏輯的作用范圍在上個世紀前葉還是“一表三千里”,而今隨著社會發展、文化變遷就主要收縮在這幾個圈子內了。許多倫常關系是天賦的,類似行動者的社會關系“自留地”,是行動者的最后一張社會支持網。(2)面子邏輯面子邏輯因其具體內涵不同而分為兩類。一類是倫常邏輯的延伸,即互動依循“應然”,維持社會文化明確規定需要保持的關系,不帶明顯的回報期望。另一類是向技術邏輯靠攏、帶有明顯回報預期的互動,比如人情交換,互動雙方心里各有本賬,關系以“欠人情”和“還人情”為表征。(3)公義邏輯公義行動類似韋伯的價值行動,關系雙方行動依據正義、公平、和平、人權、環保等人文價值,借助這些價值實踐而發生的關系。公義邏輯的本質是人有超越自身利益的更高的價值需求。這種關系滿足人的高尚動機。
2.中國人際關系現狀費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論指出在中國幾千年的社會變遷過程中,個體在社會關系的差序格局中的行動邏輯已經從單一的道德要素演變成了多種邏輯,包括情感邏輯、倫常邏輯、面子邏輯、技術邏輯、制度邏輯和公義邏輯,且各種邏輯在差序格局中有各自適用的邊界,對應形成不同類型的人際互動關系。由于中國社會基本的社會架構與西方社會的不同,即使中國社會經歷著現代化和全球化,差序格局概念所提供的這個差序架構在今日中國仍然適用,這是積淀了幾千年的社會文化傳承的結果。這一點在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時也能發現,即使中國和一些亞洲國家已經是非常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甚至是發達國家了,其一直以來積淀的文化卻不會輕易改變,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有著一個非常注重人情、倫常和關系的社會。中國人人際交往的基本模型是差序格局,每個人與他人的交往都是以自己為圓心,然后次第向外一圈圈拓展的圖景。
二、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
1.大學生人際情感2016年由王俊山等人對全國范圍內的3類地區14個大城市100所高校的11982名大學生首次進行大規模人際情感調查,并編制了《中國大學生人際情感問卷》。通過該問卷量化了大學生人際情感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大學生人際情感由親密感、合作感、寬恕感、戀愛感、感恩感、關愛感等組成。從結果上看,大學生人際情感總體處于中上水平,其中感恩感、關愛感最高,寬恕感最低;女生的親密感和戀愛感高于男生;自我要求、家庭氛圍、輿論關注、價值認同對大學生人際情感的影響最大。在有關人際的研究中,寬恕是研究得較多的一個主題它是影響個體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Moorhead,Gill,Minton&Myers,2012)。過去研究對于寬恕的關注也與該量表調查結果相符。大學生人際情感中寬恕感低在實際情況中并不少見,直接可以調查到的便是大學生人際交往情況,與同學、老師和家人之間的關系。目前大學生中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的越來越多,影響了其個人身心健康和社會性的發展,有調查發現,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心理、戀愛觀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一項研究對北京18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本科生進行了分層抽樣調查,結果發現,31.3%的學生對自己的宿舍關系不滿意,46.0%的學生希望室友間的關系更親密些,這表明相互之間的親密與寬恕還要增強。另一項調查發現,大學生群體有著較高水平的感戴傾向,非獨生子女的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的得分。
2.社交網絡與大學生人際關系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還與互聯網聯系緊密,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年輕人傾向于通過社交軟件進行人際交往。在網絡社會,人際交往不僅僅局限于熟人之間,更多延伸至陌生人。青年是使用微信的主要群體,隨著微信中添加陌生人功能的推出,青年極易與陌生人建立微信人際關系。在中國,微信與QQ是最多人使用的社交,而其中用戶很大一部分就是由青年組成的。根據2015年7月騰訊公司公布的微信使用情況的最新數據,微信用戶平均年齡只有26歲,97.7%的用戶在50歲以下,8.2%的用戶在18-36歲之間,這些年輕用戶常以照片或文字記錄的形式在微信朋友圈內展示自己的生活。社交網絡的普及對于大學生獲得和維系親密感既能起到積極作用也能起到消極作用。一項就社交網絡對害羞大學生親密感的影響發現,社交網絡在害羞大學生獲得及維系親密感中起到了促進作用。社交網絡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2011年,Facebook和米蘭大學合作,針對七億多Facebook用戶之間的好友關系網絡做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兩個用戶之間的平均距離僅為4.74度。而且,從近年的演化趨勢看,隨著網絡規模的不斷增大和連接的增多,平均距離呈現減小趨勢。
三、研究背景
1.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現狀與青年員工管理由于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基本模型是差序格局,所以中國人的行為邏輯就會有多種不同邏輯,從而形成不同的人際關系。這些不同的人際關系并不是完全獨立的,有可能個人與個人之間存在多種行為邏輯,例如在公司中,上下級之間具有制度邏輯、技術邏輯,同時也具有情感邏輯、面子邏輯,甚至可能有倫常邏輯。且中國特色的倫常邏輯使得中國社會重人情與倫常,中國的企業上下級之間更多地會有一層人情關系在,雖然任何國家的企業都難以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感性的行為邏輯,但在中國某些企業中,時常會有人情超越了制度的情況存在。這對于富有個性的,特立獨行,追求價值認同的當代青年員工來說有可能是個問題,如果在薪酬、福利和晉升方面存在不依照制度而以一種不成文的人情規定而行事,將有可能引起青年員工的反感。
2.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性格特點與青年員工管理由《中國大學生人際情感問卷》量化結果顯示大學生人際情感中寬恕度較低,且這一代獨生子女居多,并且人際關系與互聯網和自媒體聯系緊密,在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更加特立獨行,會表現出更多的獨立或更多的依賴。并且被稱為90后甚至00后的一代由于接觸更多新思想和高科技,在創造力上比上一代有了很大提高,這使他們求新求異,有明確的偏好,他們之中優秀的人更加具有對自我的要求和對價值認同的追求。隨著年輕一代大學生進入職場,公司都要面臨對這一群特立獨行的員工的管理方式的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在他們看來可能是無趣的,死板的,傳統的激勵方式可能對于他們作用不大。同時,這一代青年員工對社交軟件的依賴,可能使他們中一部分人不太擅長公司中的人際交往,不會溝通,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被約束等特點也給公司管理帶來了困難。
四、研究問題
在對中國人際關系現狀與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的分析基礎上,該論論研究了目前企業青年員工管理面臨的問題,旨在尋找企業在管理青年員工過程中改進的措施和方法的創新,來激發青年員工的潛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揚長避短。
五、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法和跨學科研究法,通過閱讀大量與大學生人際關系和中國社會人際關系有關的文獻,進行文獻綜述,找出與現存企業中青年員工管理問題相聯系之處。同時,閱讀與自媒體相關的傳媒學文獻,試圖從其他領域發現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法。
六、研究結果
1.針對大學生人際關系和性格特點進行在崗培訓總結發現,當代大學生性格特點普遍有創造力高,有自己的主見與偏好,不喜歡死板的工作環境,不喜歡被約束。在人際情感上,寬恕度較低,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且成長于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所以在人際交往上傾向于運用社交軟件交往,少數人會因為對社交軟件的依賴而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交際障礙。針對這些特點,企業中的有經驗的管理者需要對初入職場的青年員工進行培訓,這是除了基本的入職培訓和企業文化培訓以外的有針對的培訓。第一種方式是進行轉崗培訓,在提升青年員工各項綜合能力的同時,使青年員工保持對工作的新鮮感和熱情,定期的崗位輪換使他們不斷暴露在新的工作環境中,就能不斷維持他們的積極性;第二種方式是利用脫產培訓中的角色扮演法,讓員工在設計的工作環境中交換角色,以此來提升人際交往技能,提升寬恕感;第三種是敏感訓練法,組織青年員工進行集體住宿訓練,并開展小組討論,讓他們盡可能的坦誠交流,拉近距離,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提升他們的歸屬感、寬恕感和親密感。如果企業有技術能力和財務支持的話,可以嘗試將敏感訓練和角色扮演訓練與VR技術結合,提升培訓體驗感,也能符合當代青年員工的偏好。
2.針對中國人際關系與當代大學生性格存在的矛盾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員工培訓和激勵面對當前的問題,企業應逐漸調整內部的組織架構,變革企業制度,調整企業文化,因為企業管理層未來將會由現在的青年員工組成,如果一直保持以前的企業文化和制度,就會跟不上社會和科技前進的腳步。中國企業也應學習西方企業的企業文化中優秀的地方,使其與中國社會文化相結合,更加強調制度為先,盡量避免由于主觀因素,例如人情關系,導致的任用和決策失誤。企業也應將企業的制度進行完善,減少漏洞,在未來的決策和人員調動上服從制度,給青年員工發揮自己實力的機會,而不是鼓勵他們注重關系,不注重技能提升。
3.利用互聯網與自媒體激勵青年員工,激發潛能自媒體的發展給了每個人作為信息者的機會,現在越來越多企業、政府、個人都在利用社交軟件如QQ、微信、微博、facebook、instagram、twitter信息,傳達思想,或者宣傳產品和服務,進行營銷等等。企業應利用自媒體的優勢,安排青年員工為企業打造一個專屬的自媒體,而中國最熱門的就是微信中的公眾號和微博,這兩個渠道受眾最多,傳播量最大,產生的影響也最大。由于青年員工富有創造力和工作熱情,他們就能發現社交網絡中的興趣走向,發現機會,再結合一些數據收集處理的技術軟件,就能提取出社交網絡中人們的偏好與關注點,這些青年員工只要被給予機會,就能打造出有活力的自媒體,這些自媒體能給企業打造一個很好地品牌形象,最終吸引到自己的客戶和合作者。此外,自媒體也是一個很好地學習渠道,每個人都是知識的輸出者和輸入者,企業管理者可以組織有經驗的管理者和青年員工創辦自己的自媒體,對于管理者,他們主要是知識傳遞者,新員工可以在碎片時間閱讀這些來自自媒體的知識,日積月累學到東西;對于青年員工,他們可以在吸收知識的同時進行再一次的輸出,以此來促進更好的獲得知識,也能為他們樹立個人品牌,打造個人影響力,在獲得正向反饋之后,也能激發他們創造的積極性和工作的激情。值得注意的是,企業也應努力控制青年員工使用互聯網的時間,以更加巧妙的方式去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而不是像嘮叨的父母一樣去約束他們,在鼓勵他們利用互聯網的同時,還可以為員工在公司打造更舒適的環境,增加一些關心他們的設施,如更好的休息室,閱讀室,健身場所等,鼓勵他們關愛自己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李慶華,胡志偉.網絡社會青年與陌生人的微信人際關系芻議[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6(35):26-31.
[2]周曉虹.自媒體時代:從傳播到互博的轉變[J].新聞界,2011,4:20-22.
[3]代玉梅.自媒體的傳媒學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5:4-11.
[4]任敏.現代社會的人際關系類型及其互動邏輯———試談“差序格局”模型的擴展[J].華中技大學學報,2009,23(2),50-56.
[5]王俊山,盧家楣,解登峰等.中國當代大學生人際情感現狀調查研究[J].心理科,2016,39(6):1310-1317.
作者:鐘藝紓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