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在初中思政課中凸顯人文精神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眾多,每個科目都在不同程度上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新時代的“五育并舉”目的是使素質教育得到全面發展,其中德育是靈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也就是我們通常叫作“思政課”的課程,它的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對學生樹立更加科學實用的學習觀與生活觀等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正確的教學手段,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一、發展初中生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也就是“精神文化”,它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自我關懷,表現為人類對尊嚴的維護、對生存價值的追求以及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它重視人類生存以來所有的精神文化,肯定并追求理想人格的全面發展。人文精神影響著人類物質文明的建設,它是國家、民族的核心文化內容,同時也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價值手段。人文精神促進人類不斷進行自我完善、拓展自我能力、提升自我修養,強調人的價值追求,使人的文化世界得到開拓,使人的文化生命得到弘揚,從而使人得到全面發展。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就是初中,因此教師要重視初中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精神對養成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格修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養初中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他們健康、平穩、愉悅、輕松地度過青春期。它能夠使學生在思想上養成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使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習慣得到鞏固與開發,并且對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發展初中生人文精神的措施
教師應立足學生,培養學生正確的人文精神發展意識。新課標倡導要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擴充學生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涵,鼓勵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教學實踐,把課堂所學到的教學知識應用于學生個人的生活實踐,從而使學生個人的人文精神得到相應的發展。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二節“少年有夢”的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細讀課文,使學生認識到夢想的概念是什么,認識到只有在當下做出一些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認識到只有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進行自我完善才能更快地實現夢想。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夢想的展望”,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地努力追求夢想,能使其立志為社會主義更好更快地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從而能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師應立足自身,樹立正確人文精神培養理念。保證學生人文精神得到培養與提升,首先需要確保教師具備一定的綜合素養。眾所周知,學生具有十分明顯的“向師性”,教師在課堂上下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內外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嚴格要求自己。每位教師在成為教師以前也是要經過許多考驗的,需要學習與教學有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等,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技能;而在入職以后,也要經常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培訓與考核活動,以保證教師專業性,不斷更新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水平。教師可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啟發學生學會發掘生命的力量,培養學生發展自己面對困難的勇氣與堅強的意志,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學校應立足自身,創設良好人文精神學習環境。學生的學習生活離不開學校這個小社會,因此,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學校應該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下更好地進行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的學習,更好地使自身的人文精神得到一定的發展與提高。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友誼的天空”、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青春的心弦”、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等章節都講述了學生之間的交往,對此,學校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通過學校宣傳欄、校園標語等形式間接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和諧發展,使學生正確認識同伴交往之間出現的矛盾問題等,從而使學生的人文素養發展得到更好的提高與進步。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德育。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愈發貼近人們的生活,是緊密聯系社會發展的科目,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體會到使初中生思想政治意識與法治意識得到發展的重要意義。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培養更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做準備,為學生進一步的政治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秦慧越 單位:甘肅省華亭市皇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