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經典誦讀活動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活動的必要性
(一)社會現狀
1.現代人傳統文化根基的缺失。也許是近些年知識爆炸的原因,也許是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圍剿的結果,幾千年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日漸式微。《詩經》、《大學》、《論語》等曾在中國盛行2000多年的經典讀物淡出了各類課堂,“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等傳統的“私塾”啟蒙教材逐漸消失,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許多人甚至缺乏對傳統文化尊重的情感和企圖了解的態度,現代人的整體語言表達水平日益下降,傳媒及文化人的語言表達失去典雅與古風,變得淺白與粗俗,基本無國學素養可言,這已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素質教育的號角已然吹響,而大多數地方的基礎教育依然還在被功利化的應試教育裹脅著一路狂奔。
2.中學生對學習文言文大都不感興趣。傳統文化教育的斷層與人文教育的缺失,使得在幼兒教育這個關鍵階段,家長們就讓孩子苦學外國語言而丟棄國學經典,以至于很多中學生能熟練閱讀泊來的英文書籍,卻看不懂本土的文言文章;滿嘴的西方格言警句,對東方的古老智慧卻知之甚少。前不久曾有一套由中國計劃出版社推出的《現代語文》讀本公開與現行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和教材叫板,認為文言文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與鮮活的生命脫離,現代語文才是我們的生命;網絡上,許多中學生論壇也在激烈而盲目地討論著“中學生該不該學習文言文”的悲涼話題。
與此相反,那些堅守教育一線的語文老師卻在大聲疾呼:孩子們文言基礎太差,中學文言教學不堪重負。專家指出,在小學階段,選擇一些經典文言增強孩子們的感性認知,培養最基本的潛能和對文言的語感必不可少。
3.新一代思想道德素質令人堪憂。80年代后,大多數孩子為獨生子女,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孩子們受到電視、網絡中暴力、色情等低級快餐文化的污染相當嚴重,而來自傳統經典文化的熏習卻異常匱乏。由于當代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日趨下降,沒有遠大理想,缺乏道德修養,貪圖眼前利益,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等種種表象,幾乎成為新一代學生的共同特性。《大學》中講到:“德者,本也”,“本固則枝榮,根深則葉茂”。故許多中國問題專家認為,中國青少年道德缺失問題是否定傳統價值教育的必然結果。
(二)時代要求
1.《語文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實施建議第二部分又提出:語文老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
2.《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出:引導學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弘揚民族精神,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無論從思想品德教育,還是從文化根基的奠定,新課標都對學校教育賦予了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幾點,我們認為有必要在學校開展以經典誦讀為主要形式的“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思想品德教育活動。
二、活動的意義
(一)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我們中華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忠恕之道;有“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有“自強不息”,“厚得載物”的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互動之道,還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創業尊生、與時俱進之道。這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社會實踐證明,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對品德教育起到深遠意義的,就是傳統價值教育。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諧”等傳統價值觀遠播歐美,發揚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還編進了100多個中國儒家和東方傳統價值觀的故事和典故。因此,無論從歷史的責任感還是從時代的需要出發,通過倡導小學生誦讀千古美文,引領孩子們爭做少年君子,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成了我們必然的選擇。
(二)啟迪心智,用傳統文化充實孩子們記憶的黃金時代
熟讀并且背誦經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學生的原始積累。比較建國以來出臺的多份《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新課標》是最為重視積累的一份。心理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13歲前后,人的記憶力即可達到頂點。一旦錯過了,就不能形成知識、情感與經驗的豐厚積累,那將會給他的一生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積累多了,將來理解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許多原來理解不深的東西自然能做到“無師自通”。對此,小學語文教育專家張慶同志曾講過這樣一個比喻。他說:小時候讀書、背書,猶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積厚了,自然就會落雨。
(三)為中學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文言與白話,是母子關系,根葉關系,源流關系。白話絕大部分來源于文言,大部分雙音節詞是文言的附綴、演繹而來;絕大部分鮮活的成語,源自文言典故。
不少中學老師認為許多老一輩的人之所以能夠對文言等有一種駕輕就熟的感覺,是得益于他們小時候讀私塾的那幾年。培養語感,小學是關鍵;誦讀經典,當從娃娃抓起。
三、活動的內容及實施方法
(一)確保師資力量:培訓一批以激活傳統,人文為本為己任的活動組織者
1.專家引領:為使活動更具科學性,也為了避免我們在活動中出現觀念性及知識性的錯誤,可以聘請有關專家為專業指導,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為老師們學習經典,提高自身修養起引領作用。
2.自我培訓:活動的過程,也是老師們提高自身修養、探索教學方法的過程。可通過要求老師們撰寫相關論文、案例及隨筆等形式,激發其對經典自修和對誦讀方法探索的積極性。
(二)確保家長支持:在學生家長中,建立一個積極支持、共同參與的活動后盾
1.觀看講座:如臺灣王財貴博士在《經典導讀》中,講到教育的新觀念、經典誦讀的意義,可令家長們受到極大的震撼。
2.發起倡議:在活動之初,可以撰寫、發放倡議書給每一位家長,并收回回執。回執中要求家長提出可行性建議。以此激發家長們對孩子的關心、對學校的期望。
(三)確保學生關注:在校園中,唱響“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活動口號
“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是活動的口號,也是活動的目標。可以利用晨會,在輕柔的伴樂聲中播放經典。可以想象,當整個校園充滿著諸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人而無信,其何以行之哉。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不知其可也”的經典語句時,學生必然會受到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確保選準讀本:在浩瀚書海中,精選一套拼音注音,版本從簡的經典原文、歷代名篇系列讀本
細讀經典一部,勝看雜書萬本。選擇性地誦讀《論語》、《老子》、《唐詩三百首》、《三字經》等經典書目,并且由有關專家選擇、圈畫出其中更加經典的章節、篇目。
(五)確保誦讀時間:如制定一份早上十分鐘、課前五分鐘、晚上一刻鐘的簡易時間表
1.早讀十分鐘:聽經典朗誦,感受聲音之美。如可將每天7:50—8:00設定為學校經典誦讀的專題廣播時間,播放語言大師們標準的經典誦讀,如《滕王閣序》的蕩氣回腸,《老子》的舉重若輕,《三字經》的瑯瑯上口……,讓師生們感受到聲音的美麗、感受到語言藝術的美麗。
2.課前五分鐘:可讓誦讀五分鐘成為課堂的一支永恒的序曲。如一打預備鈴,同學們可在班長帶領下,一面誦讀,一面等其他小朋友進教室,這不僅挖掘了誦讀時間,也可以幫助教室的氣氛安靜下來。
3.晚上一刻鐘:情感可以維系興趣,可以號召家長努力營造家庭誦讀的氛圍,如要求學生每天“大聲誦讀一刻鐘”經典及背誦有關詩文,并要求家長簽字,這既是一項極好的親子活動,也是維持孩子們誦讀興趣的好方法,更是聯系學校和家庭的紐帶。
(六)確保實際效果
1.落實一個“直面經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終生受益”的誦讀理念
2.堅持一條賞識為主、受益優先的評價原則
3.開展一系列激發興趣,保持熱情,豐富多彩的活動
4.調查與反饋
為了更好地取得活動效果,可以設計并發放學生及家長調查問卷,并做出各班及總體的精確統計表。問卷可以反映活動過程中的成功與欠缺,為今后更好地開展工作積累寶貴的資料。
“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經典誦讀活動,是一項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活動。這一活動的有效開展,除了老師的收獲之外,孩子們的收獲將更大:可豐富背誦內容,增大識字量,增強自信心,提升道德素質水平等。我們相信,及早讓兒童接受傳統優良文化的熏陶,可在他幼小的心靈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可作為他一生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摘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美德教育,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遵循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原則。基于此,開展“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經典誦讀活動,及早讓兒童接受傳統優良文化熏習的教育,可在他幼小的心靈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可作為他一生去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關鍵詞】青少年經典誦讀活動
參考文獻:
[1]古詩文頌讀(小學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王財貴.兒童經典誦讀基本理論[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
[3]張軍.論“經典誦讀”[J].語文學刊(高教版),2006,(11).
[4]池秀珍.如何有效引領“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J].科學教育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