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教學中文化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有一些同學課堂上表現很優秀,但是到了和老外交流的時候,卻“quiteataloss(不知所措)”。論文百事通他們所說的英語使得老外感到很困惑、尷尬,甚至惱火。為什么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巧妙而適當地表達自己呢?舉個例子來說吧,在美國用來打招呼的一個常見來源是問:“嗨,你好嗎?”這個問題表示友好地受對方,并不要示具體回答什么,往往一說而過,如果真跟人家講自己感覺怎么反而會讓大家覺得尷尬。在韓國,人們經常問的話是“Odi-ga-seyo?”意思是“你去哪兒?”這就類似于英語中“你好嗎?”和中文中的“你吃了嗎?”只需回答“去那邊”。然后繼續辦你的事。
二、在教學中注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教育的內容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與文化關系非常密切,不同的語言反映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差異,而這些文化的差異又主要體現在歷史傳統、社會制度、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信仰等多方面。我們在英語教學中的所要講授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就包括這些方面,并且教師應更多地注重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習俗和文化。
1.從日常對話的入手,讓學生熟悉英語國家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習俗、禮儀和禮節等文化。英語中的口語從稱呼、問候與告別、介紹、稱贊與應答、打電話、致謝到應答、道歉與應答、邀請與應答、請求、請客送禮、表達禁忌等到談論各種話題與中文表達是有很大不同的。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如何表達,而且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表達,而這樣表達所反映的文化。如一位女兒對其父親說:“Dad,brokeupwithTomlastmonth?!备赣H說:“Mydaughter,heisnotyourkindofboy,youwillfindyourMr。Right,andI’llwalkyoudowntheaislesomeday。”walkdowntheaisle是什么意思呢?這就與西方的婚禮習俗有關,西洋教堂的婚禮儀式中,父親要挽著女兒的手走過紅地毯,再把女兒交給新郎,這樣的過程就叫“walkdowntheaislewalkyoudowntheaisle”這句話通常是父親對女兒說的,總有一天我會把你給嫁出去。再有一個例子。一個中國人有一次機會登上一艘豪華游輪觀光,在酒吧臺拿了兩杯雞尾酒回房間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外國女士,她看看他后笑著說:“Youhavematches?”中國人一楞,回答說:“I’msorry,Iquittedsmoking15yearsago,soIhavenomatches?!彼⒖虝獾街袊苏`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點抱歉的說:“It’sajoke?!比缓螅麄兙拖嗷擂蔚男α诵Γ唛_了。其實youhavematches?是個美國人非常普通的玩笑,這是外國女士看中國人兩手都占著,就故意開玩笑跟他要火柴,非但沒有惡意,反而是想問他需不需要幫忙。所以由于文化思維方式的不同,東方人難以領悟西方人的幽默,而了解它們對我們進行有效的交流是有必要和有幫助的。除了中西方語言的顯著差異外,不同的英語國家之間的英語也是或多或少有所不同。經過兩百年的分離,以及與多國移民的交互影響,美語自會發展出許多不同于英語的用法。并且由于兩國文化風俗的不同,所以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在發音,拼寫,詞語的用法,俚語和習語的用法上的這些差異是說不完、道不盡的。
2.在對于詞匯,句子的語義講授中,注重引導學生從文化的角度來掌握它們的其它涵義,并使學生掌握英語中常用的習語、成語、俚語及典故的用法。
一些詞匯具有最基本和明顯的字面意義,然而許多的英語詞匯除了本身的含義,還有聯想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詞匯與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等。特別是一些顏色詞、動物詞、植物花草名、數字、姓名和地名具有聯想意義。在英語中一些句子和詞匯不能逐字翻譯。它們的真正含義與其文化及背景緊密相關。比如說,在英語中當我們說一個人在“talkhorse”是什么意思呢?中國文化是一種農業文化,而牛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們說一個人說大話、夸口的時候說他“吹?!?。那么“吹牛”翻譯成英語應該怎么說呢?應該是“talkhorse”(吹馬)。英國文化是一種“馬”的文化,我們說“吹?!保麄儏s說“吹馬”?!皌alkhorse”就是英語中的口語習語。英語正如漢語一樣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成語及典故等,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再如,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大量地出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asoldasAdam”直譯是“與亞當一樣老”,因為亞當是最早的人類,這一習語譯為”很久以前的、極古老的”;aspooraschurchmouse”由于教堂的清貧廉潔,所以人們通常用這個習語來形容一個人很窮,其他還有“Go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tohell(下地獄去)”等。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從文化的角度入手來講解這些習語,成語,俚語,及口語形式的習語,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語言在異質文化中的真實使用,從而能真正掌握這門語言。
3.嘗試從文化的角度,講解英文實用文體的寫作。在教學中對一些實用寫作文體的講解也是很有必要的。除了依照范文對英語應用文的文體式樣、表現手法、寫作思路,行文規范,進行分析,總結,講解必要的技巧外,我覺得基于英美文化背景角度,
來解釋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格式寫,為什么用這樣的思路和語氣等,適當地與中文文體進行比較,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將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和學習寫作。例如,東方人看了西方人的求職信,會覺得難以接受或覺得其人狂妄自大。就是因為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行為方式。西方人在求職信中力求命中要害突出優勢,近乎咄咄逼人的程度,同時,西方人毫不諱言以前的不足,以此烘托出一種不斷挑戰自我的能力。西方人求職之中比較善于逆向思維,用老板/經理的立場去看待該職位,虛擬語氣的——IfIwere……而東方人寫求職信時,禮貌先行,必然含有很大的謙讓成分,東方人善于暗示自己過往的成就,以此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東方人求職的時候,著眼于自己能夠勝任該職位。通常是屬于主動語氣的——Ican/coulddo……東方人的語言和思維結構里面,沒有虛擬語氣。再比如,寫作中英文和中文的標點符號的使用也是不同的。漢語是一種“意合”語言。各個概念之間是靠意義連接起來的;而英語是一種”形合”語言,每一句話都強調語言形式的標志和標記。比方中文句子說:“他經常不打招呼就用我的東西,這是非常不禮貌的。”這兩個句子是用逗號連接的,把它翻譯成英語的時候就要寫成了“Shealwaysborrowsmythingswithoutaskingme。Itisveryimpolite?!庇镁涮栠B接兩個英文句子或也可以把后半部分改為定語從句。所以說中西方在寫作文體的不同與文化間的差異是有必然聯系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要有跨文化教育這根弦,把它貫穿于長期的教學各個環節中。
三、如何進行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修養,培養其文化意識,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和方法來達到其目地。
1.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文化教學方法的選擇。在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交際法、結構主義教學法等教學策略,既注重語言形式和語言結構的等知識文化的傳授,又重視語言的使用技巧等語用文化的傳授,并且對融入教學各環節中的文化因素(包括西方社會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內容)多加以歸納整理,注重加強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幫助學生超越本土文化,從異質文化的角度來觀察事物,并善于啟發引導學生去自己探索思考,總結異同。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其用英語思維語言的能力。在練習口語時設計出有意義的和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交際場景讓學生練習口語;在單詞、詞組、語言點的教授中多提提其與其相關的常用的口語習語、諺語、成語、名言名句、典故這些內容不僅不會給課堂增加負擔,而且會使英語課生動有趣;在講解精讀課文時,多介紹相關文化,知識背景,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文化和歷史,我們可以因勢利導給予著重介紹,讓學生加以了解。新晨
2.充分利用各種方式,渠道,手段讓學生體驗吸收異國文化。除了利用課堂和教材外,教師還可用的更為多樣的有效的方式、渠道、手段,讓學生體驗吸收異國文化。教師可以在平時教學中多收集有關英語文化的素材,故事、圖片、照片、實物等,其至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些英語國家圖片、實物,讓學生了解這些國家的藝術、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其次,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來獲得文化知識,就是一條可行的途徑。歌曲常常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心聲,與人們的喜怒哀樂,能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風格。而且可以用更有效的手段如英文原聲電影、電視節目、錄像、多媒體等給學生一個更為真切的語言環境來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民情習俗,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如各階層人們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樣的房子,如何與朋友交往,進行什么娛樂活動,什么節日對他們最重要,在節日里如何慶祝,甚至說話的表情、手勢等等,讓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有所了解。
總之,英語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一樣,只要我們充分重視,并認真研究如何把相應的文化知識同步貫穿在課堂語言教學之中,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王振亞.實用英語語言文化[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3]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胡壯麟.語言學教程(修訂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