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當代藝術教育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藝術教育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專業化教育由于其人才素質、教學方法.思考方式的多方面的特殊性,無論是美術學院還是音樂學院往往都是以獨立的專門化的學院機構來授業施教。學院中的許多專業也存在著各自的獨特性,既使是同一專業.也往往因了藝術追求和價值觀念的差異而形成判然有別的要求。這些專業的特殊性甚至通過附中、附小的方式.把專門化的教育提前到少年兒童時代。這樣一種教學機制符合并強化著藝術教育的特殊性質.在歷史的各個時期都培養了不少優秀的人才。
與此同時.藝術學院的獨立機制也掩蔽著一些問題,尤其是學院的專業化教育與大學通才教育之間對于人才‘’培養價值觀念上的問題。半個多世紀以前時任清華大學校務主席的馮友蘭先生在《論大學教育》的演講中指出:“所謂‘人‘,就是對于世界社會有他自己的認識、看法對已往及現在的所有有價值的東西—文學、美術、音樂等都能欣賞具備這些條件者就是一個‘人‘。“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指出.大學教育除了給人專業知識以外,還應該讓學生養成一個清楚的頭腦一顆熱烈的心。比馮友蘭更早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曾提出:人格可以分為’‘知、情、志”三個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卻只是注重知‘’的灌輸.不重視“情‘’與“志‘’的培養,這就導致“習藝愈勤去修養愈遠“的狀況。進而他還提出大學教育“應在通而不在專“,應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這幾年.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目錄的調整、高等院校的合并、高等教育的改革的基本思想也是強調通識人才的培養,強調“寬口徑、厚基礎‘’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這一教育改革的指向.不僅對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的偏重和狹化,而是對藝術學院的專業化教學提出新的挑戰。
如何面對這一新的挑戰,是當代藝術教育深刻思考的問題。中國美術學院在建院之初就有著一批學貫中西、會通藝理的教授集群他們以自己的精神和不懈的學術努力.鑄造了我院重歷史使命感、重人文思想研究的詩意的傳統這是我們思考的一個基本點。從這一歷史基本點出發.我們一方面應當重視藝術學院教學中人文學科的基礎教學,重視文化研究和美術史論研究力量的建設,重視學院理論話語空間的開拓從整體上加強學院作為人文思想傳播和研究之所的學術氛圍和精神鑄造。另一方面重視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梳理和構建藝術學各專業學科結構,在人文精神內涵的高度上來認識中國畫的傳承和拓新、繪畫專業中各畫種的純化和融合、書法學學科建設和類書法的藝術創造、空間和平面的融通和拓展、各設計專業方面與傳統的溝聯、與技術的關系、新媒體藝術創作和學科建設精英藝術與大眾文化、娛樂產業之間的聯系等課題.在人文精神品質的特征上鍛造多元藝術追求的內在形象。我們提倡由上述的兩個方面來構建學院人文精神的搖床.強調對受教育者學養、才情、志向的綜合培養。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單純的“繪畫機器‘’和“設計機器’‘而是培養掌握了藝術技能、會通藝理的創作者和思想者,培養一個個兼備寬厚專業基礎、寬闊知識視野和創新意識.兼備求知激情和反省精神.兼備遠大理想和奮斗意志的完整的“藝人“。
新領域的開創
隨著全球性的信息時代的迫近,隨著全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建設一批社會急需、科技含量高的緊缺學科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中國美術學院在“十五”規劃中就明確提出發展新媒體藝術創作學科的構想.并聯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成立新媒體藝術創作研究機構,對這一領域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探索。今年六月,由我院策劃發起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園區管委會、中央美院、上海美院共同舉辦“數字影像在中國‘’研討會,來自海內外的有關數字影像生產和研究的各方面專家聚集一堂,帶著一代創業者的激情和責任圍繞數字影像動畫的創作現狀和市場前景、數字影像技術的發展研究和教學、數字影像在藝術創作與藝術設計中的運用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在這一新的學科領域的拓展中,有幾個關鍵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新媒體藝術的開發和發展,必然會給傳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學科帶來沖擊所以.一定要理清現有的藝術學科和新學科之間的關系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把握它們之間關涉到文化形成的最基本的東西理清兩者間互補互動的脈絡尤其應警惕簡單照搬進化論觀點以新舊說來判定彼此優長的認識。讓現在的藝術學科和新媒體藝術學科形成了一個良性互動的關系,使傳統的架上繪畫語言、藝術語言在挑戰的契機來臨之時.沉著應戰.豐富自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第二.新媒體藝術從一開始就觸及著現代主義的那種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二位一體的深刻命題,既受益于技術的進步和開發,又對技術特以清醒的批判和警覺。數字影像的創作者正是在這個兩重性的格局之中確定自己的職責,這一職責就是要站在社會和技術的前沿,強調人與世界同在的根源狀態中把握技術命題.積極應用技術開拓技術.同時又善干在技術無限拓展的變化中.從其成就史的表征中抽身而出.重建冷峻的批評語境。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基本格局之下新媒體藝術將廣泛地涉入文化藝術的民族根性的課題;涉入個人的藝術創作與大眾的文化境域之間的融合創作的課題;涉入藝術的深度的人文關懷與娛樂游戲產業的互動和融通的課題,涉入教學科研與市場前沿的課題。
第三,應迅速地建立起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作平臺盡可能地取得與數字技術研究和發展之間的直接聯系,培養一批兼具科技能力和藝術創作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隊伍站在思想和技術的前沿來打造這支新軍。
完整的工作室的教學機制現代社會科學技術、人文思想研究的迅疾發展人類知識的長期積累和持續銳增的態勢.正在悄然改變教育的含義。現代教育正在反省單一的知識傳授的方式和功能.思考著如何培養受教育者的領悟知識、研究問題的自我整合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創新精神。這一精神指向也深刻地影響著現代藝術和設計教育現代藝術和設計教育所要接觸和涉入的課題越來越多不同的觀念和風格主張亦呈紛繁之勢。如何讓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時期里掌握知識要領.既能夠獲得寬廣的造型基礎能力和向各專業轉化的基本的可塑性又能夠在藝術追求多元發展的結構中選擇自己的深入學習的方向如何使不斷豐滿的學科家族’‘中各專業枝繁葉茂同時又在整體上形成互動互進的態勢是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應當梳理現在的學科和專業.改革學科結構和教學機制.在保證傳統基礎學科發展的前提下.綜合相關畫種學科群組建新的有利于基礎共通、多元發展的基礎部與工作室相結合的教學結構.逐步實行完全的學分制從而建構既有利于中西藝術互相砒礪、大眾文化頻頻挑戰的情境中各種藝術追求、各畫種特色的多元發展又有利于學生自我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系統。
舉目全國實行工作室制的學校很多。工作室教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幾個需要思考之處首先工作室的建立應站在一個高的基點上.可以強調畫種特色也可以超越畫種界限可以堅持中國傳統繪畫從藝術性到精神性上的固守.也可以提倡中西繪畫之間、各畫種之間打通的格局.但最為重要的應是從學理上廓清工作室的藝術追求,從人文關懷的路徑特色上梳理各自的學術形象.組建自己的隊伍。學院應為工作室的劃分提供更廣闊的結構平臺.從真正意義上為藝術教育的多元發展提供結構性的保證。其次.處理好基礎和工作室的銜接關系。基礎部不應有畫種之分.應根據現在生源大部分是應屆高中畢業生的實際情況構建符合造型和設計發展需要的基本課程結構使學生能在掌握造型或設計基礎的同時.對各專業方向、各工作室的特點有所了解從而有可能進入有序而有效的工作室選擇。在工作室的層面上也應警防教授專制主義.處理好工作室的特點,教授的責任和學生個性發展、學生自我整合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建立可能的學生轉換工作室的制度。第三.各工作室應圍繞著自己的藝術追求.建立富有特色的課程結構.這個結構應突出工作室特點如中國畫工作室是否應增加古漢語、古詩詞的課程,綜合藝術工作室如何跨越畫種安排課程結構等等。第四.學院應重視安排富有特點的選修課程從學分比例上保證這些課程的實施,使同學們善于在工作室之外的學習空間汲取養料.養成自我拼盤的整合意識。
手藝的觀念和實驗車間
中國的設計藝術教育脫胎于中國的純藝術教育受著造型藝術教育的深刻影響。因此.造型藝術的“手繪‘’的觀念,長期以來深深地潛入設計藝術的基本觀念之中,并在設計者和勞動之間拉起了一道網,似乎設計者是提供’‘藍圖“的.勞動者是根據圖去做“的。久而久之就在設計者與自己設計之“物“的“做的手藝“之間也形成了一道隔膜。我們以往培養的設計者都只是略知工藝而已.在改變傳統手工藝者的知識結構和造型能力的同時離“手藝”相去越來越遠.這不能不說是設計藝術教育的一個失策。事實上.以包豪斯為代表的現代設計藝術教育非常強調’‘手藝”的重要性。他們不僅把手藝作為一種技藝來傳授.而且視之為一種人與造物之間的上手的因緣關系,一種依據‘’做”來呈現感情和思想的特定方式。現代藝術如纖維藝術、陶瓷藝術、染織藝術等等的重大突破都是由特定手工藝在富于開拓性的藝術觀念引導下超越傳統形態而促成的現代西方設計藝術教學中也十分強調工藝課程,尤其重視實驗車間的建設,學生有大量的時間是在實驗車間完成自己的學習和作業的。在那里實驗車間不僅是一個練手藝的場所而且是一個在上手的技藝磨練中不斷與物“照面“之所.一個在造物的過程中遭遇真實的生命體驗之所。因此.一方面我們應重視工藝課程的安排.認真樹立起‘’手藝的觀念”(借用杭間先生著作《手藝的思想》一詞)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加大投入加強實驗車間的建設.確立實驗車間在設計教學中的意義,建立起充分發揮實驗車間作用、真正符合設計藝術性質需要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