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世界文化遺產狀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論文從社會環境、政府政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華僑影響和青少年自身等方面多維度地探討開平市青少年對于當地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的認知狀況,進而提出幾點加強青少年認知和保護文化遺產意識的建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鄭孝燮曾說:“我國世界遺產事業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認識問題。把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的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從現在開始就下大力氣加強對青少年進行世界遺產保護教育,也是一個認識問題。”至2007年底,開平市總共有青少年[1]62000多人,約占全市人口的9%〔1〕。通過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結合相關研究成果,以開平青少年為案例,論文擬就當代青少年認識世界文化遺產的狀況進行多維度解析。
一、開平青少年的認識及思想狀況
當地青少年對碉樓的認識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從電視新聞媒體中獲知,如開平臺定期播放的開平碉樓節目、報紙和新聞節目等;二是從學校派發的有關碉樓的書籍中了解(其中有進行碉樓知識考試的學生對碉樓基本知識認識較深);三是從碉樓申遺時的各種宣傳標志中認知;四是從祖輩的口述中得知(此種情況較少)。
多數青少年對碉樓認識較偏重于感觀形態方面,對多數碉樓的名字沒有特別留意,一般是認為碉樓較舊較黑,是中西建筑特色結合的產物,并設有槍口,具有軍事防御的作用。身在開平、長在開平的他們對這些碉樓熟視無睹,因此對于碉樓的認識普遍停留在表面的層次,而對碉樓的來源、歷史、意義以及碉樓文化中所包含的嶺南文化、稻耕文化等基本上沒有深入的認識。
對碉樓了解較深的青少年或認為碉樓具有欣賞價值,很美,像城堡;或認為碉樓很堅固、結實、有特色、作用多、功能強,體現了華僑對家鄉的愛和建筑師的睿智。總的來說,感性認識的成分較多,而文化藝術、賞識認知和結構特色等層面則相對缺乏。“開平碉樓與村落”作為精神文化符號層面上的認識還有待廣泛宣傳。
多數青少年認為碉樓可以代表開平文化,心中對碉樓存有感情,但缺乏進一步了解碉樓的興趣。由于目前當地經濟發展有限,本地人們收入偏低,多數留守家鄉的青年忙于家務活或學習,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少年偏重于娛樂方面的愛好,認為歷史文化較枯燥,因此對碉樓文化興趣不大。
二、影響青少年認識碉樓的因素
(一)社會環境
從對外聯系來看,水陸交通方便,開陽高速公路與325國道橫貫全境地,三埠港每天有2艘豪華客輪往返香港〔2〕,但市內交通和旅游指南方面,尤其是景區之間的來往存在較大問題,景點班車的設置沒能把分散的碉樓群與游客的時間安排統一起來,大部分的景點缺乏關于碉樓的全面細致的交通指引和正規的出租車服務,給游客,尤其是自助型旅游的游客,帶來不便。
交通不便跟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有關。由于碉樓大多位于開平的鄉鎮,而這些地區難以有經濟實力提供完善的旅游交通系統。
申遺時,電視廣播、報紙媒體對大眾獲取碉樓知識發揮著重要的宣傳作用;然而,申遺過后,這種作用便大打折扣。現有的相關電視節目缺乏趣味性,內容重復,對碉樓的介紹方式單一,難以引起青少年的興趣。而更注重時事的報紙媒體較少刊載關于碉樓或其他世界文化遺產的信息。通過網絡資源了解碉樓更具有自主性,但目前官方碉樓網一般只有簡單的介紹和相關的旅游信息。可以說,各種媒體對于碉樓與村落的宣傳和教育明顯不足,更談不上對青少年世界文化遺產的意識的培養和文物保護知識的普及。
除了這些,由于民間沒有自發性地舉行以碉樓與村落為主題的團體活動,使得碉樓文化對當地風俗的影響漸趨減弱。而青少年本身對碉樓的認識較少,所以在他們的日常交流中很少涉及這一方面的話題。另外,公共圖書館發展水平有限,相關館藏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均不如人意,未能起到很好的文化宣傳作用。
(二)政府政策
當地政府先后頒布了保護碉樓的相關規章,如《開平市碉樓與村落保護管理規定》和《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文化遺產地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碉樓與旅游業的結合是當地政府的重點政策之一,政府希望通過這一傳統文化優勢,使碉樓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進而創造一個適宜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然而,目前政府在旅游開發與遺產保護二者的協調上所做的工作比較欠缺。在保護和開發方面,關鍵在于政府決策者的工作重點和開發的度之間是如何控制。由旅游部門和保護部門單獨做規劃都不利于地方遺產保護的發展,必須由政府控制開發。搞保護的人要懂經濟,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搞旅游的人要懂得遺產保護,世界遺產宣傳教育的廣泛性是通過旅游的發展而實現的。
就官方宣傳方面來說,對碉樓的宣傳與教育基本上出現在申遺時期,當時的社會氣氛極為濃厚,但申遺成功后卻變淡甚至沒有。雖然每隔一段時間,市區里都有關于碉樓的文化展覽會,但是影響力不大,沒能深入其它鄉鎮。宣傳的不足,一方面,主要是因為市政府在宣傳時只注重市區而忽視了其它較偏遠的地方;另一方面,其它地方的鎮政府過于依賴上級市政府的指示,沒能在宣傳工作上有足夠的主動性。
(三)學校教育
當地各所學校多曾組織過碉樓參觀游覽等活動。學生亦以畫畫、寫作、手抄報或黑板報等形式加深對碉樓的認識。然而在學校教育這一塊,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沒有鄉土教學系統,缺乏明確的教學指標、計劃等。目前中國教育還是以追求升學率為主,在應試教育上下的功夫較多,尤其是高中,所以會出現學校只在班會課講授碉樓知識,而高中甚至連課堂講授也沒有了;其次,初、高中的外地老師占有一半之多。這些老師對碉樓沒有天然的感情基礎,較少重視碉樓知識的講授。同時,由于客觀原因的限制,外地老師對碉樓基本知識的理解容易產生偏差;第三,碉樓專業研究人員不多,教材的編寫人員缺乏,嚴重影響教材的內容質量;第四,碉樓教材、宣傳手冊種類缺乏,在開平僅有兩本碉樓的鄉土教材,而其它宣傳手冊多為旅游所用,為旅游而編寫的手冊并不能給予當地青少年進一步了解碉樓較大的幫助。
(四)家庭教育
父輩的生活已離土匪猖獗的時代久遠,加上文化水平不高,與祖輩相比,他們對碉樓的認識很少,因此,當代開平青少年很難從家庭教育中得到這方面的信息。文化的隔代流失實在令人揪心。一方面,父輩對碉樓的感情已不如祖輩,代際承傳問題令人擔憂;另一方面,代溝使青少年一代不愿經常與父輩聊天,父輩忙于工作,也沒有跟孩子們過多講碉樓的事。家庭教育方面能否發揮作用,還取決于另外兩方面的因素:第一,所居住的村落有沒有碉樓;第二,有沒有親戚是在碉樓里面居住過或從事相關工作。雖然開平有一句話:無碉樓不成村,但是隨著人口的遷移,很多新村都沒有碉樓。因此這部分的家庭教育是相當缺乏的。
(五)華僑影響
作為僑鄉的開平,旅居海外和港、澳、臺的開平籍同胞有75萬人〔3〕,華僑對當地的影響舉足輕重。當華僑回鄉時,他們對碉樓的深情自然能感染當地的青少年。然而,當時建造碉樓的一輩華僑多已歸西,新一代的華裔對碉樓的感情也沒有祖父輩深厚。再加上現在的華裔也很少回鄉,華僑的影響力漸漸減弱。
(六)青少年自身
由于時代的不斷發展,新事物大量涌現,加之受國外文化的影響,網絡游戲、英超、NBA、卡通動漫……充斥著青少年的世界,絕大部分青少年對于古老的建筑并沒有多大興趣。如何培養青少年對碉樓的興趣是社會的共同責任。此外,文化程度對青少年理解碉樓的價值也有著重要影響。當地雖不發達但安逸的生活條件導致部分青少年形成安于現狀的性情,讀書不努力,故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學歷普遍在大專以下。
三、加強青少年遺產認知與保護意識的建議
“遺產保護是第一性的,有了遺產才有遺產地的旅游,而遺產地保護的重要意義在于它不同于其它的旅游對象與產品,只有在不妨礙遺產保護的前提下,才可以發展旅游。”〔4〕因此,開平要積極推動公眾教育事業,形成“明瞭的共識,積極的參與,真誠的歸屬感”,達到一種官民互動、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環。
要大力普及、加強青少年、市民對開平歷史,尤其是“開平碉樓與村落”的認識,可以嘗試與廣州市、佛山市、中山市和潮州市等城市文化局或文物局建立區域合作文化交流平臺;制定具有鄉土特色的教育方針并有效長期實施貫徹,形成一個具有開平特色的鄉土教育體系;社會宣傳教育應該采取多元化、有針對性、有計劃性的措施,包括電視媒體、廣播媒體、街道宣傳欄及互聯網等硬件設施、旅游專線及交通指引的完善等等。
其次,普遍提高青少年、市民的文物遺產保護意識和相關知識。要加大學校教育,制定開平鄉土教材與開放性課題相結合的方式。在推廣方面,有計劃、富針對性地出版開平文物書籍,并邀請專家、學者舉辦業界與學界研討會,就特定項目撰寫兼具知識性和專業性的專題書籍;孕育“開平文化大使培訓計劃”,培養具有專業文物導游知識與技能的青年學生,以此普及開平文物常識,加強社會民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
開展圖書館流動車計劃,宣傳普及“開平碉樓與村落”的相關書籍。圖書館流動車分為大眾型和學校型兩類形式。圖書館流動車以村落為單位,可以節約財政負擔,也可以提高普及率。其次,對于學校型方面,流動車可以走進校園,讓學生借閱圖書,流動周期可設置為兩周。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新鮮感而且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的緊迫感。
當然,還要充分利用僑鄉優勢,與民間團體、高等院校和個人互相合作支持。在地區合作交流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與珠三角的藝文合作。除了進行信息交流、文物考古合作之外,還可以進一步發展圖書館方面的合作,希望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專業水平、提高文物管理水平和修復技術。
四、結語
以青少年為主的廣大市民推廣歷史文化遺產的做法的好處在于運用了一種雙向、互動的模式使傳統意義上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范疇由政府官員、專業人員擴大到普通公眾,并且由于將對象定位于社會上最具有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廣大青少年,從而保證了“世界遺產教育”成為世界遺產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和重要動力。一方面,從教育趨勢來看,青少年較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觀念,也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盡早接受正確的文物保護意識將有助于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交廣泛,文物保護知識的宣傳與教育經過他們的傳播,會很容易產生類似“觸媒效應”的由點到面的積極影響。總之,機制、法律、科技、資金等,都是保障世界遺產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條件,而對于青少年的教育則是貫穿于其中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中國城市年鑒2007[M].2007,(23):125.
〔2〕開平碉樓網.[2008-08-28]./tip_guid/3.htm.
〔3〕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中國城市年鑒2007[M].2007,(23):689.
〔4〕新華社.“圓明園事件”警示盡快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機制.[2008-12-7]./tabid/301/InfoID/4444/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