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地方廟會留傳審美文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洛陽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廟會所在地也是河洛民間文化的聚集地;洛陽廟會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到當代的歷史變遷,從美學角度考察洛陽廟會的發展,可挖掘不同時代廟會的審美內涵;傳承廟會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更是當代人應肩負的歷史使命。
廟會是我國民間節日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源于我國古代隆重的祭祀活動,其實質在于信仰,它的形成與我國遠古時代的宗廟社郊制度密切相關。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廟會不僅是一種民俗和文化現象,而且又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且流行于我國廣大地區。數千年來,廟會在人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河南地處中原,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華民族的搖籃。隨著文化交流的發展,外來文化與廟會的結合,其形式和內容更加多樣化的同時,在中原各個地區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其中素有“九朝古都”之稱的洛陽,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淵源久長的文化歷史,不僅分布有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隋唐遺址等多處構成古都風貌的古代建筑和名勝古跡,而且還有規模宏大的古廟會群。洛陽廟會作為古都洛陽非物質形態的人文資源之一,與物質形態的古建筑、古跡相比,更顯示其頑強的生命力。自產生后,它經歷發展、變化、復興等階段,不僅實現了從傳統到當代的變遷,也使其具有了豐富的審美內涵。
1洛陽廟會的審美考察
(1)文化互融的傳統廟會
洛陽廟會群在中原地區廟會群中頗具特色,堪稱豫西地區民俗文化的博覽會。不僅有二郎廟等各類小型廟會,還有關林、龍門、白馬寺三處大型廟會。廟會群大多以佛事為主,它們共同促進著佛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至此,也形成了洛陽廟會群獨特的祭祀內容。其中三大廟會各具特點且支配著整個洛陽廟會群,它們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將整個洛陽的文化藝術、經濟發展連成一個整體。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三大廟會上香客和游客的融雜,不僅使廟會的文化內容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而且廟會的傳統特點更加突出,其美學風格也更為復雜。從時間上看,白馬寺和尚會形成最早,主要分為兩大類習俗,二是佛門弟子的佛事活動,二是民間百姓求子、還愿等把佛作為神靈崇拜的跑經調等活動。其中佛事活動最大特點是雖將佛事與民事相溶,但仍帶有應用于民的色彩。其習俗的種類繁多,各代表不同含義,既是人們敬祀神靈、祈求庇佑的真實寫照,又是人們求和諧、保平安的生活心態的充分表達。與白馬寺和尚會一樣,龍門會的主要活動也是拜佛,但不同的是這里多為較自由的民間自發性質的拜佛,且敬禹拜佛聯為一體。從一定程度上講,龍門會的佛事活動,就是敬祀禮拜大禹,其中包含著人民群眾一種樸素的創造美學,既是對勞動創造的謳歌、對民族先驅的深切懷念,更是佛教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相對立的體現。在龍門會中還有一種叫跑經調的活動,由人們將龍門主要的佛建筑編成歌謠。其基本內容是勸人和善,多做對他人有利的事,尊敬父母、愛護子女等,旨在從道德方面講述做人的道理。這些經調既表現出對佛的向往和崇敬,又體現出歡樂祥和的氣氛。跑經調在整個豫西地區普遍流行,歌調和歌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體現出洛陽境域內社會、經濟、文化、倫理、道德等獨有的特色。因此,龍門會也成為豫西地區經歌的集中地。與白馬寺和尚會和龍門會相比,關林廟則更突出對以關羽為象征的忠義傳統道德的歌頌,由于深受洛陽各廟會的影響,關林廟會也出現了佛化想象。關羽作為傳統道德的化身,人們組織關爺社火,意在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友愛,人們把對英雄的崇拜轉化為對幸福的向往。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日常祀神用品和生產、生活用品也成為廟會上進行交易的一部分??梢哉f,廟會既是人們敬祀神靈、偷悅身心的產物,又是人與自然、與社會相溝通的一條渠道和聯系人與人之間感情的一條紐帶。三大廟會作為洛陽傳統廟會的代表,將佛、道文化與民間民俗文化融合并發揚的同時,也對后來的美學研究具有史料參考的價值。
(2)求變創新的當代廟會
在不同歷史時期,廟會的存在都有其不同的原因,但最根本原因則是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廟會作為一種以廟宇為依托,在特定日期舉行的集會,集祭祀神靈、交易貨物、娛樂身心為一體,涉及百姓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民眾的生活發揮著特有的功能。隨著當代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洛陽作為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廟會也經歷了由盛到衰再到復興的階段,不僅經受住了時代的考驗,將傳統廟會的精髓吸納其中,而且在與當代大眾的審美訴求和民間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更具有時代人文氣息。洛陽廟會在發展中求進步,在絕境中求生存,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當代審美文化的發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并且洛陽當代廟會所呈現出的蓬勃發展、積極向上的特點也為其提供了美學研究的價值。
與傳統廟會相比,洛陽當代廟會最大的特色在于突出了洛陽政府部門的組織作用,由政府部門參與統籌,旨在弘揚民族文化、活躍商品經濟。此外,還調動一切力量,邀請各類民間藝術團體參加,在洛陽地域范圍內形成多方面、多層次的大文化交流的氛圍。且采用先進的燈光、聲控等現代技術來裝點、美化整個會場,將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相結合,使其重新“登臺亮相”,既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又能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梢哉f,洛陽當代廟會的興起和社會發展是緊密聯系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文化、娛樂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因而傳統廟會禮佛、祭祀的宗教功能日趨淡化,更凸顯商業、大眾娛樂等性質。由于廟會這種形式適應了社會交往方式的變革,它從自發的民俗形式變成有組織的節慶文化活動之后,逐漸得到了市民的認可。洛陽市政府為了活躍市民春節文化生活,弘揚河洛文化,促進和諧洛陽建設,從2007年到2009年,連續三屆在西苑公園、國花園、牡丹公園舉辦春節文化廟會,濃郁的民俗風味和突出的傳統特色不僅為百姓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歡迎,而且為適應不同層次的觀眾的不同觀賞需求,還推出了各類文娛活動。此外,公園內懸掛的千余盞紅燈籠也為文化廟會增添了幾分濃濃的喜慶氣氛。
自尼采以來,西方哲學一再強調審美不但是一種藝術活動,也是一種生存的方式。廟會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本身就是一種審美的生存方式,從美學的角度去分析這種生存方式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長的文化意味,是十分必要的。
如今,逛廟會已成為洛陽人歡度春節的習俗,尤其是每年春節,全市都會有百萬市民歡聚在廟會上。其中不乏海外華人和外國的游客,專程來趕洛陽廟會。廟會適應了廣大群眾娛樂和審美的需要,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娛樂身心、宣泄感情的好機會。其中,很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紛紛登臺亮相,充分展現了悠久的河洛民俗文化,如:河洛大鼓、二鬼摔跤、抖空竹、大里王獅舞、篙縣背裝、宮廷宴樂、捏面人、鑼鼓書等民間藝術,它們代表著河洛地區民間傳統文化的特色。在廟會這個共享的空間里,人們可以觀賞到民間戲曲、民俗文化、文娛體育活動和種類繁多的商品匯展,還可以感受淳樸的民風,品嘗到帶有童年氣息的小吃—棉花糖、桂花糕、吹糖人等,通過瞬間回憶質樸的幸福,偷悅身心。春節廟會的舉辦目的雖然是要宣傳河洛傳統文化,但隨著人們審美品位的提高,開始出現將傳統與時代相結合的活動,帶有時尚氣息,以期迎合人們的審美情趣。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感性需求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大眾的審美觀念從過去的審美到現在的美丑并審,審美方式越來越趨向感性化。廟會就如同一幅活生生的“風俗畫”,使人們認識社會的客觀存在,會上無數新鮮的事物吸引著人們去理解和探索,只要廣泛接觸便可充實頭腦,獲得有價值的文化知識。從傳承關系來說,洛陽當代廟會不僅是對洛陽傳統廟會的延續和復興,而且從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出發,在繼承了傳統節日廟會特色的同時,又借鑒了節日游園活動注重文化的特點,努力挖掘民間各種文化活動的娛樂性特點?,F在,洛陽廟會已成為對外展示洛陽當代民俗文化的一個窗口,不僅體現出洛陽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當代洛陽發展的新風貌。新晨
2洛陽廟會文化的傳承意義
廟會文化在我國不僅是一種古老而又新鮮的社會文化現象,而且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產物,廟會文化更是一筆社會財富。隨著社會文化生活發生了“質”和“量”的變化,洛陽人已逐漸把廟會作為節日納人春節的日程當中。在人們看來,廟會就如同一個百姓參與的大舞臺,不僅聚集了洛陽當地各類民間傳統項目,一些雜耍和絕活讓人們過足了癮,而且還是洛陽傳統文化傳承的展臺,將其精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人們感受到洛陽傳統文化的深邃。洛陽廟會從傳統發展到當代,以其極強的生命力綻放了自身的文化魅力,并且隨著廟會與神的關系逐步淡漠,廟會文化已逐步由“神文化”向“人文化”復歸。尤其在當代文化正猛烈沖擊著人們價值觀念的時候,洛陽傳統文化更具有深厚的內涵,它能論釋出生活和生命藝術的真諦。廟會上那些傳統節目可以強烈刺激人們的感官神經、吸引百姓的眼球。這種由民間傳統文化帶來的深刻文化韻味,既提高了百姓的審美品位,又讓人們在審美中受到教育,愉悅心態貫穿整個游廟會的過程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洛陽廟會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在于聚集了眾多體現洛陽文化特色和獨特風貌的傳統活動項目。這些項目好似一幅幅年畫,展現了洛陽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也見證了當代洛陽的快速發展。洛陽人通過逛廟會既看到了洛陽民間文化的豐富內容,又能在欣賞過程中了解到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作為中原文化的代表,洛陽廟會文化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價值與影響絕不能忽視。從群眾文化方面講,它推進群眾文化活動,延綿民族文化的功績是不言而喻的。從經濟方面講,它對于促進商業發展,繁榮區域經濟也是有史可鑒的。從政治方面講,廟會文化是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生活的一面鏡子,也是勞動人民反抗封建統治進行聯絡的場所和積聚力量的有效方式。隨著大眾傳播手段的發達,洛陽廟會文化讓人們獲得了高層次的審美和精神享受。因此,挖掘、整理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不僅為當代社會的發展增光添彩,也是當代人應肩負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