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審美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審美藝術
“藝術”一詞來源于英文“art”,英文“art”又來源于拉丁語的“ars”。技巧、技術、非天然的、人造的就是制作出來的藝術。《2l世紀大英漢詞典》對“art”一詞做如下解釋:(1)(與自然相對而言的)人工,人為,人的創造力;(2)(工匠的)技術,技能,技藝,技巧;(3)(需要技術、工藝的)行業,職業,手工藝;(4)藝術,文藝(包括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5)美術(尤指繪畫、繪圖、版畫、雕塑等);(6)L稱]藝術(作)品;美術(作)品;畫,油畫,水彩畫;雕像,塑像,鑄像等;(7)(一門)人文科學;(8)(特殊)本領,方法,訣竅,手腕,手段;(9)廣占語]學問,知識。可見,藝術是個涵蓋面很廣的詞語。藝術中的文化因素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和歷史、地域、政治、道德、宗教等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帶有民族的差異性。例如在藝術上,中國藝術重主觀,西洋藝術重客觀;中國人追求“意”,而西方人講究“形”;中國藝術體現了“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哲學思想,西方更崇拜人的力量,相信人可以征服一切,在藝術上注重的是人性。
二、差異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藝術差異的文化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哲學思想的不同。中國古代哲學主張“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主張“以人合天”,一切應順其自然,強調張揚自然與人的天性,不可人為強制,反對“以人滅天”。孔孟之道講究“仁”、“禮”,主要在自身修養,通過知天、事天,即天人合一。故中國古代生存意識異常發達,形象思維非常突出,注重直觀感覺,不注重對外在世界真理的認識,而注重人生的感悟和修養。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視自然宇宙及贏物皆為有情,即所謂“天地含情,萬物化生”,因此,中國藝術,無論詩詞賦畫,都強調物我一律的“自然觀照”,即以自然為表現主體,將人的感情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以達到主客交融,達到“物我合一”。西方哲學則以“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為前提,其根本出發點不同于中國。西方哲學以本體論和認識論為基本內容,以邏輯分析為主要方法,帶有科學精神和宗教幻想,充滿理性色彩,以求真、求知為主旨。西方哲學側重于認識世界,告訴人們世界“是什么”,核心是認識世界的自然本質和規律。因此,在藝術和審美文化方面就必然注重摹仿自然,把藝術的本質看成是對自然的摹仿。西方把外在世界作為人的對象,主體站在自然之外去冷靜、客觀地觀察、研究、思考、分析它。
2.隋唐時期,佛教傳人,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其“輪回報應”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盛極一時,影響波及各個階層,中國文化漸漸吸收了佛教文化成分。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太極”、“道”等,其精神也可見于日常語言當中,如“尊天命”、“行孝道”、“聽天由命”等,產生了大量與佛教有關的藝術形式。歐洲人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幾乎都信仰基督教,他們視那些不信基督教的人為異端,對待這些人他們從不心慈手軟,雖然耶穌基督告誡人們要寬容,可好像在這些人身上卻不適用。他們的那種宗教狂熱讓我假不能理解,他們可以為了一個遠在天邊的圣城,舉行無數次的遠征;他們可以用烈火燒死那些不信教的異端。在西方,由于價值的源泉最終來自上帝,所以基督教在藝術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3.地理位置和環境的差異性,導致中西藝術的差異。中國溫帶的農業文明及其長期穩定的自然耕作使得中國以土地為生,強化了熱愛自然的心態,而中囝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復雜多變,為藝術提供了無限的背景,梅、蘭、竹、菊、高山、流水等均以“自然”為題材,以物為點景。“明月照積雪”、“大江日月流”、“池塘生春草”、“秋菊有佳色”等,尤其在山水中,在溪畔或橋上繪一人物,這只是點綴而已,其目的在于描寫廣大無限的自然風景,中國的象征性意境山水及現代繪畫則是中庸、簡潔、含蓄地表達意蘊與精神。英國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島國,四面環海,屬于溫帶海洋氣候。由于是島國和受來自大西洋暖濕氣候的影響,藝術上也就有了與大海和西風相關的特定性。在孤島環境中,當外來人侵者登陸海岸時,島內民族決無逃跑退路和自然庇護場所,搶先登上制高點,主動出擊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歐洲文化定型地域在地中海北側的希臘與土耳其之間的“愛琴海”島嶼上。長期的海島生態經驗使歐洲民族對付外來入侵者,只能搶先占領制高點,只能“主動出擊”、“先發制人”。
4.審美觀的不同,在西方,西方的審美觀念是隨著自然科學的產生而發展的,其存在的基礎是西方的哲學體系。西方人的藝術觀念是簡單、明晰而富于理性的,崇尚克服自然美的缺陷以達到藝術的形式美,認為只有將自然美以特征化、理性化、抽象化,才可能提升至藝術美的高度。西方哲學家以究其所以然的科學態度,先在天文學、物理學中對世界物質做出了精確的度量,后又從數學的立場得出物質存在的形態觀念,確立了審美觀。其主導思想認為:萬物有數而生,一定的數量關系造就了宇宙的秩序,形成自然的和諧;宇宙、自然、人、藝術都統一于由數和由一定的數量關系構成;數是和諧的模式,派生出完美、比例、尺度、均衡、秩序、對比、統一等原則,將對和諧的追求具體化視為視覺的審美觀念。中國的審美文化,從一開始就以“天人合一”的精神為根本,強調藝術源于主體本心,反對簡單地基仿外物。
三、結語
由于不同的地域和歷史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中西方藝術形式也不同,構成了人類藝術審美的歷史形態。中西方藝術差異是基于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土壤,這種差異也必將隨著各自的文化發展、社會變遷而產生變化。了解不同藝術的差異及其文化根源,對于審美觀的塑造有著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