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典舞的審美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舞蹈主題的表現方式———“立象以盡意”
在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古典舞通過外部表現形態,即通過物質的、現象的、有限的、實在的動作形態,去表達隱性的、含蓄的、無限的意境。同時,讓氣韻攜領的外在動作形態,引發動作的變化,顯示表演者內心情感活動的變化。這一審美內涵共同指向中國傳統藝術的美學特征———“立象以盡意”。立象,是事物的外部形態,是舞蹈作品的外部表現形式,是語言的構成方式,包括語言的風格及個性;“意”則是指通過“象”而傳遞的精神內涵及隱喻意蘊,這種意蘊就是蘊藏在舞蹈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是舞蹈形象的無限外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喻表達方式,是由此及彼,由物到人,引發聯想,意蘊無窮。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王羲之,他善于在書法上進行改革創新,主要集中在意趣內涵(即所謂“意”)層面,“王羲之的書法具有明確的尚‘意’意識”他說:“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5]這里的“點畫之間”和“言說不盡”指的就是蘊含于點畫之間、又超越點畫之外的某種情懷、神意,是對“意”的崇尚與追求。中國古典舞是舞動的書法,其動作的流動形態、運化的節奏變化與中國書法藝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特別是在對“意”的追求上。袁禾在談到中國舞蹈與中國書法的特征時強調:“中國的藝術是線的藝術。舞蹈的線與書法的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在運動中產生‘意味’。”
這里的“意味”就是指作品的內涵意蘊。中國古典舞的這種對“意”的崇尚,體現著東方古老哲學天人合一觀念,隱藏著含蓄沖和、剛柔相濟的審美理想。中國古典舞《扇舞丹青》是“立象以盡意”的最好實例。編導將古典的舞、樂、書、畫融為一體,運用寫意手法,將扇子隱喻為筆墨,在流暢輾轉、酣暢淋漓的表達下,展現出情景交融,言雖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營造了一個恬靜、舒雅、深遠的意境。這里所追求的不是真實,而是空靈,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這種變化莫測、飄然靈妙的藝術境界,正是精煉含蓄的藝術表達。《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即是隱藏的情感,它沒有被直接抒發,而是體現在實際的形象之中。又如,在八大山人的畫作《魚》,畫面上雖只有簡單幾筆勾畫的一條小魚,其余部分均為空白處理,但你可以感受到畫中好似一湖碧水,煙波無限。這種含蓄的表達,內在的意蘊引發我們進入無限的想象空間。“無字處皆其意也”,這些正是中國傳統藝術對意境追求的美學旨趣的體現。“意境的創造,從藝術家的創作邏輯來看,是藝術家睹物生情,而生心象……感悟把握到物象整體上的氣氛、氣勢、色調、力感,最后由人的情感熔鑄提升到心靈氣象。”而藝術家適度與簡約的表達方式和情感抒發,折射出中國古典舞含蓄深沉、意味雋永的表達風格。
二、動作形態的審美追求———“貴和尚中”
追求和諧、崇尚中道是中國古典舞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謂“和”是指把不同動作連結在一起,使之相互配合而達到平衡,產生和諧之美。這種“和”是由動作的兩極構成的,即正與反、虛與實、動與靜、剛與柔等。如中國古典舞中的“晃手”動作,向上晃手,必須先向下,反之,要先經向上的呼吸動作引領才能向下晃手。諸如此類,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開先合、欲曲先直、欲抑先揚、欲快先慢、欲柔先剛等。若只是把相同的動作放在一起,就只是量的增加,而不會發生質的變化,這種動作形態及辯證關系反映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追求。以“和”為美是中國美學起始階段的普遍信念。
在中國歷史上,有“和同之辯”,早在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就對和諧理論進行了探討,史伯認識到事物是由不同元素相結合而成的,這樣才能使矛盾均衡統一,達到和諧的效果。史伯對“和”與“同”的區分,體現了古人對事物的矛盾性的認識。在中國古典舞中,動作是由不同元素、或相反元素構成的,這體現出對“和”的追求。例如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舞姿“托掌”,從準備動作到舞姿形成要經過四個步驟,即“起”、“行”、“沉”、“止”。“起”是起始動作,是指從叉腰位置由手腕帶領的提腕動作,這個動作要有“脆勁”,就是要帶有力道;“行”是指在手腕的帶領下手臂經由身體側面再到頭上方位置,這個運行過程是柔和的,舒緩的;“沉”是指手臂到達位置后,在形成舞姿前的緩沖動作,沉氣,松腕,為最后形成舞姿作準備;“止”是指由手掌帶領下的提氣、推掌,加上腰部、腿部、頭部動作的配合最后形成托掌舞姿。托掌舞姿的形成過程既包含了剛勁的一面,也有柔和的一面。若沒有剛勁、脆勁,從始至終都是“柔和”的動作,最后的亮相就缺乏英健之美;若沒有柔和的手臂運行動作,就會顯得動作僵硬拙劣,也就失去了美感。由此看出,托掌的動作運行過程是剛與柔的結合,是舒緩與剛勁相互作用的過程,是由“柔”彰顯“剛”、由“剛”表現“柔”的過程,是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創造的和諧美。又如,在中國古典舞中,極其強調動與靜的對比與動與靜的和諧。中國古典舞《秦俑魂》,動作的構成極有特色,主要表現在動靜的對比上。舞蹈以塑造“俑”的形象為開篇,由“提襟”的靜止造型,逐漸加以僵硬的擺動,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塑造出活化的“俑”的形象。以俑的原地的、不斷重復的擺動為基礎,從而生發出一系列主題動作,看似簡單,卻有著極強的表現力。這種靜的處理為其后的高潮部分作了較好的鋪墊,雖為獨舞,卻勾勒出千軍萬馬馳騁戰斗的場面。同時,舞蹈中大量使用高難的技術技巧,營造出舞蹈情感的高潮,使整個作品張弛有度,快慢皆宜。尤其是在高潮后出現了“朝天蹬”的高難度動作,慢慢放緩的動作與快節奏的擊鼓聲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在停滯中緩緩流入,與舞蹈形成了“快慢對比”的藝術效果,以靜顯動、以動襯靜,成為整個舞蹈的點睛之筆。整個作品在動與靜、強與弱的處理中顯現出和諧的動律之美。
道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最高范疇。張載講的“太和”就是指道,“是最佳的和諧狀態,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它是包含著浮沉、升降、動靜等對立關系的相互作用、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的和諧,而這種和諧是美的多樣性的統一,強調和之美。這種調和是有一定的秩序與規律的調和,只有達到了平衡,才能體現“美”。正如中國古典舞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是變化中求和諧,是和諧中有變化。而這種特有的動作處理,又恰恰適應著純厚頓挫的情感表達。中國古典舞《春江花月夜》表現了一位少女在美麗的月色下的思慕之情,這里既有羞怯的向往,輾轉反側的思忖,又有少女在想象中獲得的滿足與愉悅,苦中思樂、苦中有甜、苦盡甜來。純潔沖動的情感激流化作憂郁纏綿的感情漣漪,好似一曲深情優美的吟唱。這都有賴于動作形態的矛盾統一和情感表達的高低錯落。
中國的“和”與“中”是聯系在一起的。所謂“中”是指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則來組織多樣的或相反的因素,并使之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中’在藝術上表現為對中心的追求。音樂須有主音,最好是宮調,因為在五行體系里,宮是中。”中國古典舞的“中”體現在對“圓”的追求上,從靜態的舞姿造型到動態的流動線形都呈圓形的動作形態,如“山膀”就體現了求圓的動作規律。“山膀”從手的運動路線,到最后的舞姿造型,始終圍繞著圓。山膀的動作要求是:藏肘、壓腕、肩部放松。藏肘是指肘部不要凸顯,大臂與小臂應呈圓形形態;壓腕是指手掌應向外撐開,腕部呈圓形,另外,在拉山膀時手臂的運行路線也呈圓形。先是向下的弧線,再由手指帶領向上的弧線,最后形成山膀舞姿。再如射燕舞姿,由上肢手臂的順風旗造型、下肢的射燕姿態和旁腰共同向內構成了“圓”的形態,又如擰身探海舞姿、圓場步伐的路線等都成圓形的姿態。“中”,指事物的“度”,不偏不倚,既不過度,也不要不及。從這個意義上講,“中”既是“和”,而“和”也包含著“中”,持“中”就能“和”,強調和諧之感的中國古典舞,與對“中”的追求是分不開的,是在整體性中有中心,即“圓”的確立,才顯得和諧生動。
三、結語
中國古典舞的美學意蘊是根植于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文化的土壤之中,它分別體現在身體的運行方式(對“氣”的運用)、舞蹈主題風格(立象以盡意)、舞蹈動作形態(“貴和尚中”)的三個方面,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舞的美學追求。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屬于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精神的歸旨必將被保存在中國傳統藝術形態中。同時,中國古典舞的藝術之路,只有不斷保持其內在的傳統性與文化感,才能保證其藝術最為純粹的生命力。
作者:周宏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