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特色生態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國特色生態文化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制度、道路總要求的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生態文化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求:社會主義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而“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創新文化,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運用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推動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永續發展。而中國特色生態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引領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根本價值向度;中國特色生態文化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引導和規范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新型文化,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實現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前提和思想基礎;中國夢的實現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為支撐,中國特色生態文化的興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生態文化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要求。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要求保障人權和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改善民生,不僅要解決溫飽問題,而且使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人居環境更加優美、人與自然關系更加和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全面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走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道路;社會主義文化體制,要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體制,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要求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而中國特色生態文化倡導包括人類在內的生態價值觀,要求在發展過程中統籌兼顧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的關系,創造山青、水秀、地美的人居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反對走“為增長而增長”“為發展而發展”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道路,主張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它是引領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的先進文化,是增強我國國際生態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符合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要求;它是反映并服務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文化,是建成生態文明社會的精神基礎,符合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永續發展的要求。中國特色生態文化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走向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生態文明、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人自由全面發展之路。生態文明是把中國5000年燦爛文明和工業文明成果有機結合進行創造性轉換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縱觀人類歷史,社會文明形態的轉換決定著社會制度道路的更替:漁獵文明形成了奴隸制度,農耕文明造就了封建社會,機器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主義的興盛。18世紀中葉興起的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社會的繁榮,同時帶來了生態環境危機,克服生態危機理應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動力。然而,生態文明并沒有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率先興起,其主要原因是:它們運用長期積累的強大資金和技術優勢,建設環保產業,凈化廢棄物,使環境得以改善,緩解了生態環境壓力,因而缺少建設生態文明的緊迫性;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生產生活方式,成了強大的歷史慣性和發展定勢,一時很難發生根本性改變,因而實現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受到了眾多因素的掣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極力推行生態殖民主義,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產業,轉移生態成本,轉嫁生態危機,因而緩解了其國內的生態危機[4]。當前世界文明的發展正處在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階段,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只有緊緊抓住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期,用中國特色生態文化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才能夠率先實現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現代生態文明的轉型,為中國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文明基石,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巨大優越性和旺盛生命力。
二、中國特色生態文化是以生態科學、環境科學和系統科學為理論基礎的科學文化
近現代自然科學以機械自然觀為基礎,它將認識對象設想為孤立的靜止的非生命的存在,具有簡單性、還原性、因果決定性、袪魅性和非有機性等特征,由此導致自然生態系統內在有機聯系的人為割裂,雖然它所獲得的認識具有深刻性和精確性,但卻只是反映了認識對象的機械性的方面,而沒有反映它們非機械性的方面,帶有簡單化和片面性。主客二分,天人對立,將自然看作人類認識、改造、利用、征服的對象,是近現代自然科學所持的自然價值觀,由此形成了無視自然的內在價值、工具主義地看待自然、人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的態度,把自然看作可以隨心所欲、任人宰制的對象,導致對自然采取非自然、反自然的行為方式。還原論是近現代自然科學所遵循的方法論原則,認為只要認識了構成事物整體的組成部分或單元,就能徹底認識事物,導致了重分析輕綜合的傾向,即過分重視對特定對象的分析解剖,而不重視綜合事物與其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谏鲜鲎匀挥^、價值觀、方法論基礎的近現代自然科學所獲得的認識,只是對自然事物的簡單性、確定性、還原性、因果性等方面的認識或是對自然的簡單化了的、還原了的、因果規制了的認識,將這種認識作為知識基礎轉化為技術應用于工業生產時,就使得工業生產具有簡明性、線性、因果關聯性、確定性等特點,呈現出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等特征。當具有這種認識特征的技術和工業生產應用于改造具有復雜性、隨機性、有機整體性、非因果決定性、返魅性特征的自然時,就可能與自然生態系統規律相違背,從而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所追求的是對自然界無限的控制力、征服力,表現出極強的擴張性、統治性,人類運用現代科技這一空前強大的“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推動經濟迅速增長、物質財富不斷增加的同時,自身卻被置于面臨生態系統崩潰的巨大生存危機之中。因此,追求控制力、征服力的現代科技必須實現向理解性、調適性、環境友好的生態科技轉變,否則人類會在生態危機中越陷越深,直至走向毀滅。
20世紀發展起來的具有高度綜合性的生態科學、環境科學和系統科學等,無論其自然觀基礎,還是價值觀、方法論都與傳統自然科學迥然不同。它們以系統自然觀為基礎,整體性原則是其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則,它們把研究對象看成由各個構成部分相互聯系組成的動態系統,在研究自然事物時總是把它與其他事物聯系起來并放到一定的環境之中,具有復雜性、非線性、隨機性、自組織性、不確定性等特征。比如,生態科學研究的是由生物(包括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組成的生態系統,而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和環境系統共同組成的,以生命的維持、生長、發育和演替為主要內容的生命系統,是自組織的、動態平衡的、開放的有機整體;環境科學把人與自然環境作為一個整體,探索自然環境的演化規律,揭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的統一關系,研究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協調發展的規律;系統科學則從多個方面深刻揭示自然事物的相互作用、普遍聯系和系統演化,強調相互作用的非線性特征,強調生命是在一定的條件和環境中的自組織發展,系統的演化是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耦合關系造成的。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永遠都只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有限存在者,而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的統治者或超然于自然之外的神仙;人不是僅有的主體,非人自然物也具有主體性;不僅人具有內在價值,非人自然物也有內在價值;自然界是生生不息的,它不是一架機器,自然萬物是處于普遍的有機聯系之中的。這就是生態、環境和系統科學所持的價值觀。依此,自然界并非是可以隨心所欲、任人宰割的對象,試圖控制和征服自然都是不切實際、妄自尊大的幻想,人類應當樹立敬畏、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理念。整體論是生態、環境和系統科學所遵循的方法論原則,認為研究認識事物應當著眼于整體,把它與其他事物聯系在一起并放到系統之中,不能只專注于認識事物的構成成分,還必須注重研究事物與其環境的各種關系,重視系統分析,更重視系統綜合,它們所追求的不是各個構成要素最優,而是系統整體功能最佳。例如,在研究人體某一系統時不可忘記它是人體系統的一部分,在研究人類經濟系統時不要忘記它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如果能這樣認識研究事物,我們就不容易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毛病,就不會認為謀求經濟的無限增長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相反,我們很容易理解,經濟系統不能凌駕于生態系統之上,人類的經濟活動不能只遵循市場規律,還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人類不能只一味順從自己的貪欲,無限地謀求經濟增長,人類還必須謀求與其他物種的共生共存。生態、環境和系統科學的理論及其所蘊含的自然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等,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遵循的思維原則和行動規范,是中國特色生態文化的科學理論基礎。
三、中國特色生態文化是體現中國傳統生態理想和人類生態智慧的優秀文化
中國特色生態文化是在中華文明土壤中發育成長起來的,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生態文化、體現中國傳統生態理想的文化。中國特色生態文化并非拋棄傳統的全新“創造”,而是在承繼傳統基礎上的“開新”,是對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繼承、創新與發展或曰社會主義化。因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國許多優秀傳統生態思想與中國特色生態文化的基本內涵具有一致性,對于當代我國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普適性價值,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文化資源。比如,“天人合一”的整體論思想,強調“天地與我并生”“人與天地一物也”,主張“民胞物與”“無以人滅天”,要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把人與自然作為一個統一整體來思考,這與主客二分、天人對立的觀念截然不同,其價值指向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如,“仁民愛物”的生態倫理思想,強調“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萬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養而成”,“天地之大德曰生”,主張對自然萬物施以道德關懷:“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要求愛護自然、保護資源:“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升網罟,以成魚鱉之長……是以魚鱉歸其淵,鳥獸歸其林,孤寡辛苦,咸賴其生?!边@種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的理念,與控制和征服自然的觀念恰恰相反,體現出對自然濃厚的倫理關懷。再如,“取用有節”的生態保護思想,強調“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生物之豐敗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量入以為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主張“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要求“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池”“斧斤以時入林”,反對“竭澤而漁”“焚藪而田”。這種倡導尊重自然節律、取之有節、用之有度、節制欲望的思想,與當今日益泛濫的消費主義或物質主義迥然有別,體現了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堅持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思想。
中國特色生態文化是在改革開放新時代形成發展起來的,是汲取世界各國進步的生態文化、反映人類優秀生態智慧的文化。中國特色生態文化并非僅僅局限于中國地域的文化繼承與創造,而是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中的創新,是對人類優秀生態文化的學習借鑒、批判吸收或曰中國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著資本主義及其工業文明的發展,出現了日益惡化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在西方,形成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批判反思資本主義及其工業文明、工業文化的生態文化思潮,出現了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等流派,形成了生態倫理學、生態政治學、生態經濟學、生態社會學、生態哲學、生態美學、生態文學、生態神學等理論學說。生態文化思潮探究的是人類的思想、文化、科技、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模式如何影響甚至決定了人類對自然的惡劣態度和竭澤而漁的行為方式,如何導致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的。其目的是通過思想文化的變革,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模式的變革,建立一種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西方生態文化思潮中涌現的流派、理論和學說,其中蘊涵許多深刻的生態思想觀念和富有價值的成果,反映了人類的優秀生態智慧,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比如,生態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致力于當今生態危機根源的揭露和對人類擺脫生態危機出路的探討,它們透過人與自然間的矛盾揭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認為資本主義是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制度不可能從根本上為解決生態危機找到出路。為此,它們要求從根本上改造資本主義,徹底否定資本主義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固有邏輯,建立一個綠色的、生態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實現社會公正和生態正義的社會主義社會。它們通過對資本主義釀成生態危機的揭露與批判,以及從醞釀社會主義變革的高度去思考和設計種種替代方案,為人類克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弊端,形成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道路進行了富有價值的理論探索,對于我們思考如何通過協調人與人的關系、完善社會制度而服務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具有重要的啟示。再如,生態哲學以包括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為對象,對生態環境危機之前提、基礎和根源進行反思。在自然觀上,它強調人、社會與自然的生命關聯,認為人、社會從屬于自然生態系統整體,要求人及其社會活動必須遵從自然規律,承擔維護生態系統整體穩定和發展的責任和義務,并以此為基礎確立生態倫理原則;在認識論方面,它肯定人與自然萬物的區別,肯定人為滿足自身生存需要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創造性的發揮,認為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危機,當前發揮人的主體性應著重強調發揮主體的協調能力,以修復、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在價值觀方面,它不僅承認自然界對于人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精神價值等外在價值,而且強調自然界自身存在和發展以及創造人和自然萬物的內在價值,認為自然的價值是其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統一。又如,生態倫理學主張打破人際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將道德關懷從人類社會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環境,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為一種道德關系,要求人類放棄算計、榨取和掠奪自然的傳統價值觀,形成與自然共生共榮、協同進化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把自然看作人類的朋友,把人與自然看成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對于我們正確處理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自然價值觀和生態道德觀,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借鑒意義。
作者:談新敏單位: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