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生態文化是一種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價值取向的新文化,是人們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應該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地宣傳生態文化,培育生態文化,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大學生生態文化教育內容應該包括世界生態環境形勢教育、國家生態發展戰略和政策教育、生態科學的基本常識和基本規律教育、生態文明觀教育、生態道德和法治教育、生態實踐,等等。而這一系列的內容,在高職院校當中,將由思政理論課這一主渠道和主陣地來實現。
(一)響應生態文明建設號召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新一輪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供理論指導和頂層設計。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國家未來建設者,他們接受生態教育的程度會影響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未來。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至關重要。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教育的主要渠道,理應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將生態文化教育納入到教學范疇當中,為國家培養合格、合適的人才。
(二)豐富思政教學內容體系思政課教學應該創新理念,改革內容,力求使其能夠把握住時展的脈搏,既能夠反映時代所呈現的新理論、新思想、新成果,又能夠時刻關注社會時事熱點、理論知識前沿,也能夠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用新的內容去充實教學。挖掘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和資源,將其融入課堂;開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和全國節能宣傳周等主題教育活動,豐富思政社會實踐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樹立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展綠色生活行動,將生態文化融入到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等等。概括來講,開展生態文明觀教育、生態科普教育、生態道德教育、生態法制教育、生態審美教育等等,都是在生態文化視域下對思政教學內容體系的豐富和延伸,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三)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相對于本科生來說,高職院校學生更偏重于職業技能培養,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學生政治理論素養教育和思想道德觀念教育等方面的課程少之又少。學生更是迫于升本、就業、創業等的巨大壓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當前利益,有用則學,沒用則棄,于是社會所要求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要求則難免失衡。將生態文化融入思政教學當中,通過對生態環境的感受、生態知識的傳授、生態技能的鍛煉等等,讓大學生充分認識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樹立“知行合一”實踐精神,然后立足自身的專業優勢,不斷地改革人與人之間的一切不完善之處,從人與社會關系的層面認識并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成為一個真正的生態人,實現當今時代所要求的自我全面發展的要求。
二、生態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目標
(一)保持政治性,增強學生認同度高職院校開設思政課,其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等,幫助大學生解決其在學生、生活、實踐、工作等過程中所面臨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問題,使大學生能夠成為一個熱愛黨和國家、熱愛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具備與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等相對應的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品質。將生態文化融入到思政課教學當中,通過思政課教師對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文件精神、方針政策等的解讀和宣傳,幫助學生了解、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使其與黨和國家保持高度一致,實現將大學生培養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的支持者、傳播者和踐行者的目標。同時,將生態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與中國夢、愛國主義等教育結合起來,在大學生中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認同度。
(二)增加趣味性,提高教學活躍度教學內容的豐富也會帶動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變化,教學效果將得到增強。將生態文化融入思政課堂和實踐當中,可以實現增強思政課堂的活躍度和參與度的目標。比如開展贛州“東江源”生態環境的社會調查、調查贛南地域生態文化、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熱點案例分析、生態環境的模擬活動等,多種方式進行生態知識教學,大學生既樂于參加,又使課堂更加活躍而有針對性。
(三)強化知識性,增強高職生競爭力當今社會,企業需要的是高素質技能型、復合型人才,畢業生具備較強的生態文明素養更容易得到企業的關注和社會的認可。在全社會提倡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等的氛圍下,培養大學生全面而深刻地思考生態環境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觀念和意識,確立建設生態環境的理性主義思想,是提高高職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就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來講,通過多年來的生態文化教育,通過打造以生態文明校園為主線的特色活動,成功地幫助高職生轉變了心態。在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影響下,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的學生入學時的不自信乃至自卑的心理得到徹底改變,自尊和信心被喚醒,激情、潛能和創造力得到激發,學生們在學習、創業以及創新技能大賽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畢業生深受企業和社會的歡迎,就業率多年來一直位列江西高校前茅。
三、生態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
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優勢,突出辦學特色,創新培養模式,把生態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進一步突出生態文明教育。地處江西省贛州市的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是一所以林業為基礎、生態環境為特色的全日制公辦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江西省唯一一所林業類高職院校,承擔著弘揚和傳播生態文明,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將生態文化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開展了一定的探索和實踐。
(一)營造生態氛圍自然生態是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的物質載體,也是發揮環境育人功效的物質載體。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貫徹“校園即樹木園”的建設原則,綠化規劃校園,突出體現生物多樣性的森林生態特色,致力于把校園建設成為花草樹木豐富多樣、植物群落層次鮮明的景區化的低碳校園。同時,不斷增強校園的教學及育人功能,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樹木樹人同步”的目標。在每年新生入學后,該院新生班級第一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便是利用優美的校園環境,對學生開展生態美學教育。或采用室外教學,或組織參觀學校生態科教館、生態長廊等,或用PPT圖片、視頻情景教學等方式,增強學生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見識、態度和直觀感受,達到使其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目的,使其在現實的生態環境中養成對待生態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全校范圍內開展集中式生態文化教育,積極營造感受生態自然、學習生態知識的良好氛圍。
(二)挖掘生態知識在思政課教學中,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構建了以普通生態常識為基礎、專業生態知識為核心、前沿生態知識為補充的知識教學模式,以專題教育的形式貫穿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的教學中。該院思政教研組將黨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方針政策、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生態多樣性與樹木文化、林業與生態安全、生態經濟與旅游、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各類生態保護案例等內容進行整理,梳理出多個符合學生需求特點的專題,開展生態文化教育。
(三)編制生態教材在統一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外,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圖文信息中心、林業與環境學院等單位的專家編制了《生態文明知與行》等生態文化書籍,思政課教師將校本教材帶進思政課堂。該教材通過設置“生態文明與當代大學生”、“生態因子與環境”、“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環境問題及其保護”、“現代林業及其生態文明”、“樹木文化”、“贛南地域生態文化”、“大學生生態素養養成”等八個章節,系統地、專業地對規定教材、對《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第八章第五節《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等內容進行補充,在課程中滲透綠色教育,把環境保護、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等知識融入進去,拓展素質教育。
(四)強化生態實踐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通過引導大學生組織開展和參與如“地球日”、“環保日”、“母親節”、“感恩節”等節日,在校內和贛州公園等校外場所舉辦“綠色?親情”、“讓生活多一點綠,保護地球母親”等系列主題活動,向社會宣傳環保知識、倡導低碳生活,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宣傳弘揚生態文化。通過組織舉辦生態道德主題論壇、舉辦“愛鳥周”、“電子廢品回收與利用”、“我讓花開得更燦爛”花卉展、大型消防避震演練等活動等,幫助師生樹立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觀念,形成生態文明的道德理念和標準。另外,根據學院的專業特色,學院還組織專業類社會實踐,培養生態保護技能。組織林業與環境學院的師生完成了12個縣的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工作,完成了遂川、崇義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技術工作,完成了龍南等4縣的森林城鄉規劃工作。隨著贛南新農村建設的快速推進,廣大農村將越來越需要大量的林業生產技術、經濟林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以指導和培訓農民發展農村多種經營,使廣大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近幾年來,學校先后派出教師和學生完成8個縣(市)30多個鄉(鎮)新農村建設規劃任務;參與贛州市新農村建設,完成33個鄉(鎮)的新產業發展規劃。
(五)創新教育載體新媒體是以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為基礎,以電腦和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及相關服務的傳播媒體,其表現形式包括QQ、微博、微信、飛信、博客、手機報、數字雜志等等。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以其易上手、傳播快、主動性強等特點,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高職院校的思政課要把握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將生態文化融入到新媒體的宣傳當中,推動思政課的新發展。目前,學院開設了官方微博、建立了官方微信平臺,思政部建立了“江西環職院思政微課堂”微信公眾平臺,并要求全體新生關注。學院宣傳部、思政部將定期或不定期有關生態文化的知識。
作者:沈林 鐘莉華 吉登星 單位: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