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建設助力綠色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十三五”規劃中,“綠色發展”首次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被納入并且系統化。綠色發展是古今融合、東西交匯的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綠色發展的基本抓手,是當前理論界研究綠色發展道路的熱點問題之一。文章通過介紹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及提出的現實意義,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探析,這對深入領會和貫徹關于綠色發展的重要論述,及進一步推進五大發展理念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五大發展理念
1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
十八大政治報告科學地概括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首次將生態文明系統化、完整化,并且升華到了理論層面。將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中,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報告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社會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2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現實意義
2.1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我國資源約束和環境破壞問題的客觀需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以石油為例,我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已經從21世紀初的32%上升到2012年的56.7%,2011年以55.2%超過了美國這一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當時美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為53.5%。與此同時,環境污染現象十分嚴重,我國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經超過了我國環境容量的81%.酸雨污染區的面積已經占到我國國土面積的1/3。廢水的排放總量也已經超過我國環境容量的82%。同時,七大水系遭到嚴重污染,近2800公里河段魚類已滅絕。并且,生態系統退化。我國水土流失嚴重,近幾年,全國水土流失的面積高達300多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國土總面積的37%左右。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問題也很嚴重,荒漠化土地已經占到了國土陸地面積的27.3%,天然草場退化面積達到50%~60%。
2.2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商品作為市場經濟的載體,它來源于自然資源的轉化和再生。一方面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益追求是無盡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人們樹立新理念,正確處理“有限的”與“無盡的”,自覺保護生態平衡,適當地去改造、利用和保護自然,在開發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利用,將之前多年運用的資源開發占主導的經濟戰略轉變為以建設生態經濟區為主導的經濟戰略,走生態發展的道路,以轉變全國生態狀況及其整體惡化的趨勢,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繁榮發展。
2.3生態文明建設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形成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從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文明”建設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再到現在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趨于完善的過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領域和整個過程。這就表明: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是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并列形成五大建設;另一方面,生態文明理念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整個過程。所以說,在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中,基礎是經濟建設、根本是政治建設、靈魂是文化建設、樞紐是社會建設,而生態建設是最重要的保障。
3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探析
3.1加強意識形態的引導作用
新世紀人類面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全球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失衡等關系到生存與發展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樹立牢固的尊重自然的價值觀,然后進一步規范和約束自身的行為和活動,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在中國,通過生態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態意識。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倡導生態的生產、消費和生活方式;倡導熱愛環境、尊重環境、保護環境的觀念;倡導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努力保護現有資源;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珍惜與善待生命;倡導珍惜和愛護自然資源,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通過多種途徑,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增強大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保護緊迫感,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同時,更應該讓人們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與每個人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關涉人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生活幸福。只有每一個人都從自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我們才能有一個和諧的自然環境,我們的孩子才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3.2轉變經濟系統的發展方式
首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啟綠色生產模式。綠色生產,生產過程要求使用綠色的原材料和能源,研發過程要求使用綠色的科學技術,產品要求實行綠色的包裝、綠色的營銷、綠色的物流、綠色的服務和綠色的消費,使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健康的不利影響降到最小、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到最高,生產者的利益、消費者的利益和生態環境的利益達到最優。巴彥淖爾市浩彤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內蒙古首個綜合創新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園區包括現代農產品物流園、設施農業種植采摘區、農業高新技術展示廳、多層住宅區、主題生態公園旅游區五大板塊,是集生活、購物、休閑娛樂、農業示范、農產品交易為一體的綜合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項目為中國農科院巴彥淖爾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基地,是集公益性與市場性于一身的雙重價值體,更是我市綠色生產模式的典范。其次要選擇健康的消費模式。和生產一樣,社會消費也必定要依賴自然資源,并對生態和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提倡生態消費,又稱生態文明消費或綠色消費,是指既符合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又符合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既能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一種消費行為。它是一種以適度節制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等為特征的新型消費模式。消費模式的轉變是生態文明建設由被動應對到主動選擇的關鍵轉變。我們應當摒棄過去那種高消費、高享受的消費觀念,大力提倡勤儉節約、健康適度的消費行為,實現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3增加自然系統的生態保護功能
工業文明雖然取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但也不斷地沖擊著地球的承載能力。要想改變這種高消耗的掠奪性的開發方式,就必須合理利用、謹慎開發自然資源,避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干擾。于是我們大力開發風能、水能、地熱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資源,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和開采,把藍天和白云留給自己和子孫后代。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應當重點解決。首要工作是要做好“四整治”:整治空氣還百姓藍天;整治污水還百姓青山綠水;整治土壤保護土地資源;整治垃圾清潔環境。
3.4加強政治系統的保障作用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加以約束和規范,需要環境保護非政府組織的積極參與。只有使生態文明得到普遍共識,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才能形成全國性自上而下的環境保護意識,生態文明建設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趙民勝,李梅麗.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民族夢想[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2]宋剛.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發展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5(2).
作者:楊慧 單位:中共巴彥淖爾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