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互通背景下的文化產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文章將結合文化產業特點,探討在互聯互通背景下文化產業新業態發展策略,希望為我國文化產業持續性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互聯互通文化產業新業態
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成為提升全民族綜合實力的關鍵。全面感知、互聯互通已經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必然趨勢。而文化產業仍然堅持傳統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自身健康發展。如何創新文化產業新常態受到了廣泛關注。
1、創新全新產業鏈
21世紀,文化產業呈現現代化、信息化發展趨勢,主要是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知識、創意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生產力的提升,都需要具備以下三個基本要素,即資源高度整合、創意隊伍及開放環境。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面對多元文化社會的挑戰,我們需要兼顧文化保護及傳承重要責任。現如今,互聯網正處于普及階段,多元文化交融在跨時空等方面實現難度較大。文化與科技、金融之間的結合,形成了很多新型門類。因此全面感知、智慧節點的文化生產力模式應運而生。就文化產業領域來看,智能連接型新型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傳統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開發、經營的組織,如科研中心、網站等,這些獨立個體的高度合作,在信息、創意等方面的交流和溝通日漸增強,并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一條文化資源供應、價值等鏈條,進而為文化生產力的有效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2、搭建全新服務平臺
基于互聯互通背景下,文化產業領域正在朝著新的方向發展,成為文化生產力孵化、主要推動力。所謂平臺經濟,主要是指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之間,憑借著現有的服務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易、增值服務質量。隨著智慧服務不斷推廣,賦予了平臺更加豐富的功能,如資源集聚、交易配對功能等。在實踐應用中,可以從橫向、縱向兩個方向發展。針對前者來說,可以由設計研發、加工制作向衍生產品過渡。而對于后者而言,集聚了商業、信息及資金等元素,形成立體化新業態發展格局。如滬江網、東方財富等,已經成為具有較高成長價值的企業主體。
3、創新科技研發鏈
面對新形勢,文化產業發展正以迭代特點形成全新的文化科技研發鏈。尤其是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科技在社會各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普及。因此文化產業應保持現有優勢,樹立創新意識,采取自主研發、整合資源等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以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隨著人類物質產能過剩,人們不得不強調對產品知覺、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創新。在此基礎上,能夠滿足后工業時代中,人類對體驗經濟的需求,且表現出強大的市場潛能。因此在實踐中,促進文化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要結合軟硬兩種創新手段,才能夠進一步拓展企業發展空間,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詳細來說,可以進行三個方面的突破:一是開展移動分布,借助互聯網技術,為用戶隨機使用、大量流動等提供支持,形成網絡化結構[1]。二是降低邊際成本,在智能終端基礎上,廣泛收集用戶相關信息,以此來壓縮中間環節,降低成本,為企業創造更多經濟效益。三是高度集聚,在數字平臺上,將大量內容服務集聚到一起,從網頁、數據至視頻,以此來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培養用戶忠誠度。
4、加強跨界融合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其與工業、城市建設等方面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從世界范圍來看,制造業、服務業向創新方面發展,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如果按照傳統模式,制造業強調產品的核心,其實不然,周邊產品價值要遠遠高于核心產品價值[2]。如iPhone為手機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革新,如果僅僅迎合消費者需求,那么喬布斯將會專注于通訊技術開發,但iPhone則不同,其開創出巨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從iPod、iPad至Pixar,衍生出很多新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類文化娛樂空間范圍,正因如此,iPhone才能夠成為手機行業的領頭羊。值得我們給予更多關注的是,在互聯互通時代下,我國城市產業空間布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很多工業集聚區開始開展文化創意產業,為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等深入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2013年,在視察廣東工業設計城時,表達了對工業設計的高度重視。不僅如此,深圳、上海及北京憑借自身優勢,迅速成為全國的文化創意先驅,在短時間范圍內形成了多個具有代表性的產業集群,為其他城市發展做出了榜樣[3]。隨著文化產業不斷發展,我們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不斷創新和探索新方法、新道路,促進文化產業不斷發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由“中國制造”朝著“中國創造”轉變。
5、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互聯互通已經成為當今文化產業新業態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探索一條持續發展道路成為我國文化產業亟待思考的問題。因此在實踐中,我們要樹立現展理念,充分認識當前發展現狀,并堅持科學、合理原則,并加強與其他領域的結合,不斷提升產業綜合實力,從而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充分發揮經濟、社會等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魏大威,李春明,溫泉,薛堯予.萬物互聯背景下我國公共圖書館新業態發展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06):22-32.
[2]花建.互聯互通背景下的文化產業新業態[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2):24-30.
[3]劉向東,徐占忱,張煥波,王天龍.創新引領行動,推進亞歐互聯互通——首屆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對話會綜述[J].全球化,2015,(10):105-115+135.
作者:林術 單位:泉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