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校園文化傳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以學校官網為中心與大學校園文化的分享與互動
隨著校園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各高校大力建設綜合性的學校官網。學校官網就是學校的形象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學校,不僅可以窺見學校的校容校貌、辦學實力、師生風采,還可以從中感受學校的辦學理念、文化精神。縱觀省內各高校的官網主頁,各顯風采,各有特色,都借助特定的名稱、標志、圖案、字體、色彩、文案等視覺要素,建立網頁欄目,將學校豐富的信息資源呈現在不同位置的欄目里,這些欄目展示了校園文化的各個層面,用以向社會公眾準確、清晰地表達學校辦學理念和行為特征。校訓和校標是一所學校的文化名片。校訓是一所學校教育理念、治學風格的體現,是大學精神的凝煉和校園文化的靈魂,也是師生立身處世、從教求學的行為準則。校標則是學校性質和特征的外在表征,蘊含著這所學校的辦學歷史,也是校風、校園精神的綜合反映,是學校特色與個性的濃縮,映射了大學的品質。在各高校的官網上,校訓、校標都占據顯要位置。福建師大的主頁,學校新老兩個校區的標志性建筑交相輝映,寓意著師大的文脈在新校區的傳承,校訓“知明行篤,啟誠致廣”呈現在主頁最醒目位置。泉州師范學院前身為創辦于1958年的泉州大學師范學院,在它的主頁,校訓“善學如泉,正心至大”體現了全院師生復辦泉州大學的共同愿景。除此之外,學校簡介、校情片、校史記憶、校史年鑒、歷史沿革、校友風采等欄目都記錄學校的歷史,反映了學校的發展,展望美好的愿景,以史育人,形成以“校風”為中心的校園文化傳統熏陶、教育、激勵學生追求廣博知識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對學校的精神內涵進行了詮釋。廈門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還將校歌譜寫在官網上,濃縮了學校悠久的歷史,唱出了學校光榮的使命,激勵了師生昂揚的斗志,是優秀校園文化的彰顯。環境是大學彰顯學校實力的基點,是大學得以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大學環境建設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多的是負載著文化的砝碼,成為大學文化孕育的載體,營造厚重的文化氛圍,體現學校的文化品位。各高校旖旎的校園都展現在校園風光的欄目上。廈門大學校園依山傍水,以紅屋頂為特色的“嘉庚風格”的建筑散映在湖光山色之中,被譽為“中國最美校園”之一,在官網上以二維、三維、衛星定位等多種形式一一展現。福建農林大學綠樹成蔭,郁郁蔥蔥,以它的繁枝綠葉蔭庇莘莘學子,彰顯校園厚重的積淀,它的彩色平面圖將校園的主要樓群、道路、廣場逐一示意,航拍圖更是將校園美景如福建師范大學的圖書館,福州大學的科技樓,福建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集美大學的學生宿舍一覽無遺。這些大樓是校園文化的物質根基,學校的傳統、文化氣質、精神風貌都融合在這些大樓的設計風格之中。在網絡上我們能感受到優越的校園環境,盡顯求知的寧靜。針對高校師生的欄目更是異彩紛呈,校園信息、科學研究、學生在線、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機構設置、學科設置、招生就業等林林總總搭建了高校的制度構架。“院士風采”“名師錄”等系列欄目一一展示了各個專業領域名師們卓爾不群的風采,體現高校雄厚的師資力量。“網上團校”、“青春廈大”、“紅色之旅”、“校園視線”等欄目傳遞著正能量,顯示著朝氣蓬勃、充滿生機的校園景象。更多的校園討論驛站,如廈門大學的“鼓浪聽濤”、福州大學的“庭芳苑”、福建農林大學的“沃土”、福建師范大學的“溪源”、閩江學院的“旗山晨馨”等BBS論壇,為大學生了解和關注社會熱點、發表意見、相互討論提供了平臺,構建了校園新型溝通方式,成為師生的心靈氧吧。2013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的官網主頁一改往日的嚴肅風格,刊登了一張單人美女畢業生圖片,占了大幅頁面,網友將該女生稱作“人大女神”,在網上引發強烈關注,好評如潮。人民大學主頁的美女畢業生圖片,讓很多人自然想到了招生季的宣傳,由此引發了不少調侃。許多同學表示,主頁用這一張圖片非常恰當地反映了當下畢業季的氣氛,女主角也很漂亮,這樣的學校主頁才算得上高端霸氣;也有同學表示,用畢業生的照片作為官方網站的首頁圖片,取代了以往單純的學校景觀和領導老師為主題的圖片,是一種大膽的突破和創新。人大的校園官網曾一度因為點擊率過高而癱瘓。緊隨著人大的步伐,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閩南師范大學流傳出的校園照片同樣在網上火了。廈門大學主頁推出了一組小清新的動漫畫,福建師范大學的一組“我在福建師大等你”的照片受到大批網友熱捧,閩南師范大學一名長相甜美的女生更是舉著“一起來閩南師大游泳吧”作為廣告語,吸引人們的眼球。雖然這只是高校為招生所做的宣傳,但是通過新媒體,吸引了人們的強烈關注,達到了良好的效果。各高校正是通過校園網頁的展示,將校園文化通過網絡走向社會,將靜態的校園構建成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數字化校園。形成“以校園門戶網站為主體,以紅色網站為旗幟,以學術、新聞、服務類網站為補充”的校園文化的分層次格局,用最外顯的形式對外廣為宣傳。借助網絡的魅力,校外網民可以方便地瀏覽校園網,了解學校,獲得各類信息。同時也通過這種舉措鞭策師生修身養德,激勵學生熱愛學校,刻苦學習,報效祖國,服務社會,讓大學精神深入人心,成為凝聚師生的精神力量。
(二)以手機媒體為平臺對大學校園文化的交融與滲透
手機,最初只是滿足人們進行便捷語音通訊的工具,現在不僅成為可以承載各種信息的接收終端,而且在日益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支撐下,成為一種可以進行信息傳播、名副其實的媒體。“作為一種可以將移動中的人群聯系起來的新興媒體,手機正以空前的速度發展著。手機媒體以其便攜性、隱私性與貼身性,及高度的個性化讓擁有手機的人都成為電子人,無時無刻不通過手機與外界保持聯系,完成人際交流、移動信息和無線娛樂等一切功能,手機媒體給人類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2]。利用手機媒體與校園文化互動,許多高校進行了大膽嘗試,構建了“掌上校園”。福州大學開辦了“福州大學手機報”,借助傳統媒介的內容,通過“要聞”、“綜合新聞”、“學生廣場”、“副刊”等版塊,結合手機媒介新形式,整合出新型的信息模式,不僅向師生發送新聞,還通過“讀者調查”、“讀者評報”等多渠道地宣傳校園文化建設。廈門大學引進了易班網絡互動平臺,為開展各種學生活動提供便捷途徑,目前已有42個學院22453多人次注冊使用。手機媒體的信息內容多以簡介的短標題形式出現,容易讓師生快速獲得最新消息,廈門大學推出“i廈大”手機客服端,用于最新的廈大資訊,如今已成為廈大學生愛用愛看,常用常看的綜合性手機門戶,成為熱門講座、各類演出的搶票活動、先進評選以及信息傳達、輿論溝通的重要陣地。手機媒體的信息多帶有針對性、實用性、互動性和服務性,利用這一特點,福建師范大學創新打造校園“微”文化,構建校園“微”體系、落實校園“微”服務、做好校園“微”引領,讓校園文化在潤物細無聲中落地生根,進入手機“微時代”。在2012年福建師范大學的迎新活動中,校學生會的微博引發新、老生互動,通過各級團組織微博線上線下聯動服務,快捷高效地解決了新生問路、咨詢、貧困生資助、宿舍報修等問題,在24小時內轉發、評論數達到了16322條,甚至還登上了當天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除了微博互動外,校學生會還“潛入”各個學院的新生群,在群共享里發放電子雜志《新生指南》。這份指南由該校學生會新聞中心的成員向身邊同學征集素材編寫而成,內容涉及福建師大的歷史和校園介紹等[3]。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閩江學院、福建醫科大學等高校都注冊校園官方微博,各二級學院、班級、社團也建設了數百個組織微博,各微博之間相互關注,共享信息,粉絲群不計其數,基本囊括了使用手機上網的所有手機用戶,開拓了校生溝通的新途徑,提升了高校形象。各高校構建的“掌上校園”推進了學校各項管理,將不同專業的師生緊密聯系起來,搭建工作、學習、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平臺,及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對學校的工作要求和有關情況隨時隨地最新、最權威的信息,牢牢把握屬于學校的話語權,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宣傳和先進文化傳播的強勢。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創新校園文化建設,促進校園文化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轉換,顯現特有的文化意義,促進了社會民眾傳播意識的自覺,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社會的文明和社會成員的整體素質。
(三)以樓宇電視為支點對大學校園文化的充實與拓展
除校園官網、手機媒體外,還有一些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傳播中也承擔著重要角色,較為突出的是樓宇電視和LED顯示屏。樓宇電視是采用數字技術,從傳統電視媒體延伸出來并依托傳統電視媒體資源,選擇樓、堂、館、所等公共場所作為播出空間的新媒體。LED電子顯示屏,則是以滾動播放的形式,傳遞校園信息,宣傳先進經驗、典型事跡,打造“電子文化墻”,搭建校園文化宣傳符號系統,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教育人。福州幾所高校,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公共區域,如學生廣場、學術報告廳、會客廳、學生活動中心、食堂等配備了樓宇電視及LED,即時傳播新聞資訊、學術通知、人文體育、時尚娛樂等公共信息,打造廊室文化,對校內最新信息的傳遞發揮著重要作用。我走訪了幾所高校,并對一些同學(以下A—R均為訪談學生)進行了隨機訪談。福州大學子興樓前,樓宇電視傳播的內容經常成為很多同學津津樂道的話題。在隨機訪談中,A說:“我經常在那聽音樂演唱會,五月天的演唱會曾讓我心潮澎湃,激動了好幾天……”B說:“我喜歡體育,常在這看球賽,又叫又吼的過癮!”C說:“我喜歡樓前的那塊草坪,自由!我可以坐著,躺著,遇到我喜歡的內容就看看,不喜歡拔腿就走。”D說:“這里承載很多我的喜怒哀樂,常常在這看著人來人往,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很多事就想開了……”。在福建師大,E說“我每天經過大會堂,都會留意顯示屏,看看今天有什么講座……”F說:“只要時間不沖突,這里的每場講座幾乎都聽了,音樂的、歷史的、文學的,多聽講座,能夠得到專業知識以外的很多見識,對我個人成長很有幫助。”G同學說:“講座最直接體現一所大學的學術氛圍,是提高學生興趣的活生生的教材。”H同學說:“這個顯示屏傳遞的信息很重要,哪位大師來開講座,我們一目了然。”
圖書館是營造馥郁書香和傳播人文思想的理想場所,每所大學的圖書館建設都有其獨有的特色,彰顯大學的文化底蘊。如今高校的圖書館不僅館藏門類齊全,還大力推進數字圖書館的建設,配備了LED,傳播著最新文化資訊。在福州大學的隨機訪談中,R說“每次到圖書館,我都會不由自主的抬頭看看顯示屏,先了解下今天的資訊”,其他一些同學也覺得這個LED傳遞了許多圖書館的信息、學術報告廳的信息……近年來,各高校在公共區域設立了許多電子閱讀屏,以滾動的方式刊登各類最新資訊,既快捷又方便,同時也讓閱讀更環保。在閩江學院學生食堂前矗立著多塊電子閱讀屏,來來往往的學生都會駐足瀏覽,“每天吃飯的時候我和同學們都會在這看看電子報紙,評論一番,再進食堂,它是精神食糧”,閩江學院的同學這么說。在當今,學校官網、手機媒體、樓宇電視等新興媒體重構了既有的文化形態,在廣度、深度上制約和影響每個個體乃至每一種社會活動。我們要不斷探索、創新大學校園文化傳播的路徑,合理利用新媒體,發揮文化教育的功效,承載和傳遞優良的校園文化。
作者:姜琪單位: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