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電視劇文化傳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萌發期(1972年—1990年)契機:1972年中日建交中國的電視劇開始于1958年6月15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90年代我國電視劇走出國門,開始通日之旅。1972年中日建交為中國電視劇走向日本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同年,我國在北京建立了地面衛星站,改革開放也為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大背景。在這一時期,主要通過中日合拍的方式進行中日電視劇的交流傳播。當時走入日本同時也是走出國門的第一部電視劇便是中日合拍的《望鄉之星》,這部劇在中日兩國取景,同時采用中日兩國的演員作為主演。由于政治上的推進,很多電視劇都是由政府組織合作拍攝,其中包括很多介紹兩國文化的紀錄片,如1979年中央電視臺和日本廣播電視協會合作拍攝《絲綢之路》,1980年聯合拍攝的《再說長江》(日本播放名為《長江》),1985年中日兩國政府合拍大型電視系列片《黃河》(日本播放名為《大黃河》)。這一系列的紀錄片在日本的播放可以說是中國文化走向日本同時也是走向世界的開始。1986年,中央電視臺和日本廣播放送協會聯合拍攝了電視劇《不知其名》,1987年,中日合拍《親屬》(日本播放名為《家族的肖像》),其創作人員都來自中日兩國。1979年8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召開首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號召全國有條件的電視臺大辦電視劇。[1]中國電視劇又擁有了一個有力的發展條件,中國電視劇的對外傳播漸漸受到重視,而且由于中日兩國文化相近,日本民眾能夠很好地接受中國電視劇蘊含的文化,在這樣的政策背景和文化地緣相近的大環境下,一系列優秀的代表中國優秀文化的經典電視劇也登陸日本主流媒體。1989年1月,《西游記》在日本全國電視網播出,[2]其后,日本也翻拍過《西游記》。
(二)發展期(1991年-2007年)契機:衛星技術的大發展、2001年廣播電視“走出去”戰略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衛星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國在這一大環境下大力提倡電視外銷。1994年,中國官方開始通過舉辦“中國電視周”將中國電視劇推銷到全世界。于1984年成立的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在1997年進行資產重組和機構調整,一直保持穩速發展,為中外電視劇交流提供服務,也開始了電視劇海外商業銷售的探索。這一時期,中國創作的許多歷史題材電視劇如《三國演義》、《水滸》銷往日本市場,現實題材的《北京人在紐約》也銷售給日本電視臺。由于地緣近,關于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的電視劇在日本容易被接受,而《北京人在紐約》這類現實題材對于同樣具有東方文明背景的日本人民來說,在面對異文化中的愛情、事業、家庭、婚姻的選擇問題時,中日兩國人民的感情是有共鳴的。進入21世紀,中央開始在我國各個方面提出“走出去”戰略,作為傳播文化的擁有廣泛受眾基礎的電視劇必然也得順應此趨勢。2001年國家廣電總局正式提出了廣播電視“走出去”工程。在此背景下,各種劇作題材豐富,為對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005年,臺版《流星花園》在日本播出后反響熱烈。日本在這之后也拍了《流星花園》(日本播放名為《花より男子》)。同年,張紀中版的一系列中國古裝武俠劇《神雕俠侶》等在日本播出。在日本一大批中國武俠迷就這樣應運而生。[3]日本的各大論壇都開始對中國武俠劇展開討論,中國武俠電視劇往往場面恢弘,制作投資大,而日本的電視劇往往都是小成本,多進行室內拍攝,在這一點上成為中國電視劇吸引日本受眾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觀眾將武俠劇稱為“華流”,在日本的電視網絡宣傳時,往往為中國這類武俠劇打上“華流”的標簽,借此吸引觀眾。以《神雕俠侶》、《碧血劍》、《天龍八部》為代表的金庸系列,以及古龍系列、梁羽生系列等作品紛紛進入日本市場。[4]“華流”一詞逐漸在日本流行起來,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中華文化代表之詞,這也對兩國人民的交流理解帶來積極影響。據統計,近年來,每年都有4萬多名日本高中生去中國“修學旅行”,比去美國的將近多了一半。其中原因除中國離日本較近外,更重要的是對中國文化的越來越強烈的向往。[5]2007年,日本NHK電視臺收購了電視劇《新上海灘》(日本播放名為《新•上海グランド》)在日本的播放權,中國電視劇第一次在日本的主流電視臺成功落地,并且獲得了1.8%的高收視率。[6]但是,在這一時期,由于韓劇的強勢來襲,中國電視劇在日本的發展并不是那么順利。“韓流”和“華流”在日本此消彼長。
(三)現狀(2008年—今)2008年,國家廣電總局組織了“影視文化產品海外營銷研討會”,邀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與國內業界進行交流。[7]中國在不斷地積極對外開展對話,對海外的影響也逐漸擴大。我國的電視劇的銷路也更加順暢,價格也是水漲船高,2009年,《新三國》在日本賣到9萬美元一集。[8]中國電視劇曾經一度因為低質量畫面而無法在日本電視臺播放,而近幾年中國高清數字電視普及,中國電視劇的制作水平也越來越高。這也為中國電視劇走向日本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優良的電視制作始終是中國電視走向日本的重中之重。這一時期,中國繼續和日本進行合作拍攝,利用中國元素和世界元素的融合,力求得到兩國人民的共同喜愛。非常引人矚目的便是中日合拍劇《蒼穹之昴》,不僅是日本NHK高清頻道的開年大戲還是收視大戲,其收視率遠遠超過同年日本著名演員主演的歷史劇。近幾年在中國廣受歡迎的電視劇例如《宮》、《陸貞傳奇》、《蘭陵王》、《步步驚心》、《甄嬛傳》等也銷往日本,BSJAPAN電視臺從2012年10月8日開始,每周一到周四10:00播放一集《步步驚心》(日本播放名為《宮廷女官若曦》),這部在中日兩國人氣都極高的電視劇一經播放,就立刻在網絡上掀起了討論的浪潮。開始播放不久就立刻成為該電視臺訪問量最多的節目(這電視臺放的基本都是韓劇),力壓第二名。[9]包括很多現代題材的電視劇例如《就想賴著你》(日本播放名為《君に絕對戀してない》)、《泡沫之夏》、《我可能不會愛你》(日本播放名為《イタズラな戀愛白書》)等也不斷登陸日本主流媒體。近前,中國很多電視劇的播放模式也開始實行一周一播或者是一周更新兩次這樣的模式。例如2014年湖南衛視的《古劍奇譚》、《風中奇緣》,周三、周四晚上十點開始播放,一周更新四集。這些電視劇的熱播事實證明,在中國,30多集的電視連續劇即使周播也仍然能夠獲得市場,這和日本的電視劇周播模式很接近。而日本電視劇往往都是10集左右,一周播放一集。之前曾因為播放模式問題而無法有效獲得日本市場,中國電視劇動輒30多集如果一周更新一集的話將無法獲得受眾。而播放模式的變革也為中國電視劇今后走進日本市場提供良好的條件。
二、啟示
要讓中國劇更好地銷往日本,就得從遇到的問題著手,2009年,國家廣電總局對海外銷售難度進行調研,以下為調研結果。由此表可以看出,中國電視劇要更好地走出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政府的推廣及鼓勵政策,改善傳播環境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國電視劇銷往日本的最大困難在于電視劇制作上缺少政府的相應扶持。其實有很多國家政策已經出臺,但因為出臺時間短而未具體細化也沒有開設有關機構進行政策的落實。這需要政府從國家文化戰略高度做好政策上的引導和推廣工作,需要設立專門的機構組織。[10]電視劇是最有人氣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形式之一,也是中日民間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時更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加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手段,應當受到重視。反觀日本、韓國這兩個國家,他們的文化傳播的優秀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韓國成立文化產業振興院,在各個國家設立辦事處,不僅對出口電視劇免稅,還有完善的鼓勵文化產業出口機制以及優秀的后期運作團隊;日本也是積極推進動漫、電視劇的對外發展。中國的電視劇對日傳播雖然在近幾年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比起日劇、韓劇的影響力還是遠遠不夠,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鑒日韓的優秀經驗。中國要做到“文化立國”,要充分發揚中華文化的優勢,應當形成從制作到推廣的鏈條機制。各企業的品牌、廣告都需要通過電視媒體來獲得消費者。[11]目前中國電視劇市場,推廣效果并不佳,這需要政府積極促進,完善鼓勵對日傳播機制,大力向日本市場推廣優秀的中國電視劇作品,減少對日傳播阻力。
(二)提高電視劇自身質量提高電視劇質量始終是中國電視劇走向日本的首要關鍵環節,只有自身的質量提高,在題材內容上吸引觀眾,在電視后期制作上多下功夫,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市場。而電視劇自身質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內容題材,中國電視劇在日本的整體情況是古裝劇熱而時裝劇冷。中日兩國有著同樣的東方文明背景,在很多問題上既有文化共鳴又有文化差異,應當好好利用文化共鳴,減少“文化折扣”。扶持那些兩國人民共同關注的話題,例如中日兩國都有高考升學壓力大、房價高、職場壓力大、加班多、年輕人晚婚、空巢老人等問題,可以從這些共同話題著手,開闊題材,多將能夠引起日本文化共鳴的電視劇推廣。傳播電視劇不應只限制在歷史題材和武俠題材上,還應當多多開發近現代題材和當代題材電視劇,讓日本看到一個全面的當代中國。其二在于電視劇后期制作,中國電視劇早期一度因為無法提供無字幕或者有字幕的錄像帶、畫面質量差而失去銷往海外的機會。這提醒我們,今后在制作電視劇上,一定要不斷加強技術。只有生產出優秀高質的作品,才能夠更好地融入商業化運作中,才能夠收獲日本市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需要我們借鑒國外的優秀生產理念、技術,讓中華文化迎頭趕上“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從電視劇數量大國變成質量大國需要有效的方法和不斷的努力。其三是電視劇的外文譯制,大家知道的《甄嬛傳》中有很多經典犀利的但是又極其帶有文化底蘊的臺詞,例如“真真是極好的,倒也不負恩澤”這樣的句子,一般的直譯雖然意思達到,但是卻失了韻味,希望中國電視劇在外文譯制上能夠多下功夫,大力培養翻譯人才,在翻譯時考慮文化背景差異。在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對日傳播時,電視的制作要做適當的改變。日本電視臺通常采用周播方式,中國動輒40多集的連續劇恐怕難以吸引人,在制作的時候要適當精簡,使劇情凝練緊湊,迎合日本的收視習慣。
(三)開闊海外營銷渠道,大力扶持合拍片事實證明,中日的合拍片例如《望鄉之星》、《上海人在東京》、《蒼穹之昴》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合拍也成為中國電視劇“走出去”的直接途徑。隨著電視的全球化傳播,制作的全球化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趨勢,既然不能避免,那么中國的電視劇也要迎頭趕上。采用中日兩國的人氣演員以及進行中日兩地取景拍攝,有益于取得更多的受眾市場。合拍片不僅能夠結合兩國優良的制作技術還能夠將兩國的文化元素帶入到電視劇作品當中,具有文化吸引點,是吸引受眾的重要元素。近年,很多電視劇采用兩國演員兩國取景的方式進行合作,例如《遠嫁日本》、《大地之子》、《OL日本》、《月之戀人》、《上海潮》等,其中《月之戀人》由中國人氣明星林志玲和日本人氣偶像木村拓哉主演,非常吸引眼球尤其是在中日年輕人當中引起熱議。中國應當注意明星的號召力,重視明星的海外宣傳,這非常有利于提升中國電視對日本受眾的吸引力。這些合拍劇都大幅度促進了中日電視劇交流與合作,雖然在交流中也有碰撞沖突,但這都是必不可少的過程。這對于促進中日民間交流、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現都非常有意義。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必須積極加強文化軟實力的塑造,這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一步。提起日本,大家能想到動漫、日劇,希望借助中國電視劇的推廣,中華文化也能夠具有國際化,能夠讓大家一提到中國就想到中華文化。
作者:周慧蕓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