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文化傳播思想及現實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體育文化傳播的出發點是強身健體。早在1914年進入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就認識到體育對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1917年4月1日他發表在《新青年》雜志的《體育之研究》一文,更是全面深入地探討了“健身強國”體育思想。在此文中,明確指出:“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體不堅實,則見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遠?”[1]此外,對體育的作用還進行了歸納,認為體育能“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使人“身心并完”,體育的目的是保衛和建設祖國。可以說,是突出從健身強國的戰略地位出發,指出體育文化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加強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
(二)體育文化傳播的支撐點是人民群眾。在《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中,廣泛而深刻地論證了文化工作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要聯系群眾,就要按照群眾的需要和自愿。”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堅持群眾路線是題中應有之意,只有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才能凝聚力量,齊心協力辦好事。在實踐工作中,也是群眾路線的身體力行者,1952年在為西南區第一屆人民體育運動大會題詞中,寫道:“把體育運動普及到廣大群眾中去。”同年,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大會的題詞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些都是堅持將體育文化傳播的支撐點落到人民群眾的鮮明體現,從中我們也明確體悟到了中國社會主義體育必須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屬性。
(三)體育文化傳播的結合點是報刊宣傳。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的篇首,明確提出:“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群眾知道。有關政策問題,一般地應當在黨的報紙上或者刊物上進行宣傳。”可以說,非常重視報刊宣傳在普及推廣黨的方針政策中的重要作用,早在參加革命初期,就創辦了《湘平評論》等刊物,并在《湘江評論》上發表諸多文章,這在當時的革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媒介作用。體育文化傳播要落到實處,要為群眾所熟知,報刊媒介的宣傳功用自然是不可忽視的。“把墻報當著自己組織工作,教育群眾,發動群眾積極性的武器”。1915年,在擔任一師學友會總務時,主要倡導兩件事,即學術研究和體育鍛煉。他主持開展了很多體育活動,并重視改善學校衛生環境,在此期間,學校的課外體育活動也煥發蓬勃生機。
(四)體育文化傳播的著眼點是多樣形式。一生非常喜愛體育運動,特別是游泳。在平時的生活中,主張借助自然力鍛煉身體,如經常冷水浴以及參加各種體育活動。1960年在《關于衛生工作的指示》草稿中加了這樣一段文字:“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極拳及各種各色的體育活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既有利于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群眾體育運動的開展,也有助于體育文化的傳播。通過參與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可以使情志體能得到提升,并增強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五)體育文化傳播的關鍵點是青少年。青少年作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與希望,曾多次明確而具體地提出要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1950年,在給當時教育部長馬敘倫先生的信中,提出學生“健康第一,學習第二”。1953年,在接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時,說:“我給青年們講幾句話:一、祝賀他們身體好;二、祝賀他們學習好;三、祝賀他們工作好。”青少年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繼往開來的重要使命,也是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主體,只有造就一代體魄健壯的青少年,才能更好地為建設和諧社會作貢獻,為增強國力起到無法估量的作用。
二、體育文化傳播思想的現實啟示
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將1952年6月10日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的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仍然視為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方針和任務,可見體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遠影響。在21世紀的今天,體育文化傳播思想對于我們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著力制度建設,踐行體育強國的戰略思想。國運盛,體育興“,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體育方針,充分體現了體育的目的、目標和本質功能。中國體育發展近幾十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是我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重要標志,只有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體魄,踐行體育強國的戰略思想,從制度層面努力促進體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也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奮發圖強和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著眼人民群眾,強化體育的人民性和廣泛性。1938年,在《論新階段》中這樣說到:“廣泛發展民眾教育,組織各種補習學校……體育運動……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與民族覺悟。”1952年,他為西南區第一屆人民體育運動大會題詞“:把體育運動普及到廣大群眾中去。”人民群眾是黨和政府力量的源泉,通過深入開展群眾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體育活動,可以提高民眾身體素質,同時通過這種“體育惠民”活動,將體育與發展民眾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結合起來,可以不斷增強民眾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而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重要表現。
(三)著手學校教育,明確德智體三育并重的培育方向。非常關心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在20世紀20年代,就倡導學校“宜三育并重”,并強調“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1957年,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也曾明確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在學校教育中,如果忽視了學生身體健康與體育鍛煉,勢必對青少年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只有將體育納入學校的培育目標,在認真開展體育課堂教學和競賽的同時,積極倡導學生加強課外體育鍛煉,不斷提高體能素質及身體技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并從中磨練堅強意志、培養良好品德和團結協作、奮發向上精神。
(四)著意宣傳監督,構建政策與群眾監督體系。非常重視宣傳工作,1944年3月22日,提出報紙是“反映政治、軍事、經濟又指導政治、軍事、經濟的一個武器”。體育文化作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在制度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要想為群眾所熟知并參與其中,都離不開報刊媒介的宣傳監督。只有通過采取豐富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發動群眾,教育群眾,才能取得工作實效。同時,也只有不斷增強執行力,構建政策與群眾監督體系,才能爭取民心,凝聚力量。也才能使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為群眾所接受,為群眾謀福祉。
總之,體育文化傳播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體育文化傳播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文化傳播思想。當前我們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時期,的體育文化傳播思想對我們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指導作用。
作者:段紹斌 陳娟 單位:湖南工學院體育部 南華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