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文化傳播雙維度理論整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如何構建一個共同的意義空間非常重要,屬于跨文化傳播過程中達到適應與共贏的關鍵,雙維度理論當中整合策略屬于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對此,為了更好地推動文化之間傳播交流,本文簡要分析跨文化傳播雙維度理論中的整合策略,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雙維度理論;整合策略
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如何在一個不同的文化環境當中實現信息的溝通交流以及文化的共鳴,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同時也是一項非常困難的行為。構建一個共同的意義空間并以雙維度的理論當中作為主要策略,從而確保跨文化傳播的實效性。對于這一種整合策略,其關鍵在于以個體或群體的方式維持族群的文化認同度,同時以接觸和參與主體的交流,借助學習借鑒的方式實現文化的創新與融合,這也是達到跨文化傳播期間多主體共贏的關鍵。
一、文化模因的構建策略
在文學領域上,模因理論屬于生物學當中的一個基因相關性理論,在英國的新達爾文倡導者的研究中發現,生物學的遺傳現象和社會文化之間有著較高的相似性,在《自私的基因》這一著作中首次創建了“memes”(模因)這一理念,這也是探討基因的復制、傳承、演化以及解釋的一種規律行為,對于人們跨文化傳播與演化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1]。模因屬于文化當中的一種基礎性單元,其可以借助傳播、演化等途徑實現生命的傳播載體,在目前美國的迪斯尼、新聞集團以及貝塔斯曼等傳媒集團,英國的路透社、法國的法新社、日本的共同社以及我國的新華社等都在跨文化傳播當中扮演了模因生存器這角色,同時成為國際文化傳播潮流的中堅力量,這一些模因生存器在信息傳播以及娛樂信息供應等過程中必然會帶有一定的本土文化模因傾向[2]。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化模因會呈現出復制體,以西方的跨文化傳播為例,首先看到的是“普世價值”這一種平等、民主以及自由的文化模因,其中自由、平等以及民族屬于當代西方思想中的核心主題,同時也是西方一直認可的一種價值觀。因為模因可以借助復制和演化的方式不斷傳播變化,在國民之間置入民主化的價值觀與思想態度之后,必然會是型號層對其他模因的一種復合,這也就是保留“種姓制”的印度以及保留“天皇制”的日本,在文化產品方面,無論內容是否起源于自身或他方,傳出的內容必然會通過改變與利用,例如東方的“形”與西方的“神”。這些內容都是以西方文化精神當中的個性化張揚與價值觀表現為主,這些文化模因隨時隨地影響著任何人,其攻心效益顯著且不可不防。文化模因因為普遍是借助復合體的方式呈現給其他的生存器,所以復制傳遞并不是單向完成的,而是需要借助電影、網站、書籍、游戲、音樂等多種載體工具傳播,這些內容都是可以通過成批制作或復制的載體,是一種廣泛的傳播模式。以影視資源為例,制作成本較高同時考慮的成本相對低廉,制作技術先進的利潤也會更加突出,這也促使美國英雄、文化以及精神在全球內廣泛傳播。
二、二次編碼的落實策略
按照解釋學的基礎理論來看,任何的言辭必然是建立在一個特定的語境當中才可以保障含義的表達準確性[3]。只有借助構建概念解釋系統才可以真正做到語言的指向,從而實現語言的成功轉換。這一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語言轉換當中的宣傳、證明以及說服。宣傳普遍是以自我為主進行闡述,因為跨文化傳播翻譯過程中會帶有一定的政治要求,所以源語文化和目的語之間必然會存在意識性的較量與相互影響,服務源語的社會動機普遍更加突出,此時政治考慮的重要性也會更加明顯。也正是因為這一特征,部分翻譯內容并不能直接遷就國外媒體的翻譯。換而言之,宣傳理念本身包含了解釋的元素,這一種解釋本身帶有片面、缺少受眾意識以及直譯的方式為主,外國人與中國人的差異便會導致信息傳播的不平等。在證明理念強調平等尊重的信息交流同時,對于中外宣傳翻譯也有一定的指導性與啟發性作用。在跨文化的傳播期間,可能會呈現出一種社會傳承的意義話題,在不同社會中會帶有不同的含義表現。對此,在具體行為中需要做的不僅是語言表述方面的轉換,同時還需要涉及到思想層面上的傳遞,應當促使受眾更加了解我們。例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跨文化傳播行為中,翻譯過程中會采用到大量英語中頻繁使用的詞匯,這一現象具備一定的科學性,但是也很容易導致西方的“普世價值”混入其中,尤其是equality、freedom等帶有明顯西方價值觀的詞匯加入其中時便會呈現出“變味”的結果。對此,在翻譯期間,應當盡可能杜絕西方目前的詞匯體系,而是以本土的語言系統進行相應的解釋。目前已經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我國的文化符號當中“孝”可以翻譯成為“filialpiety”,有著尊重與善待父母的含義。在這一種翻譯過程中,需要舍棄部分過失的成分,并選用一些帶有時代特質與普適性的元素,這也是保障“原味”的關鍵。對此,可以基本證明理念必然會帶有雙向的互動,此時需要突出受眾意識,突出傳播價值與效果。
三、普適主題的應用策略
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化本身就存在一個共性的客觀關系,也就是中西文化當中,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等理念在西方資本主義當中的格盡職守有著較高的關聯性,在倫理道德方面也有許多的相似共通點。但是,世界上不同民族必然在語言體系、地理環境以及風俗習慣、思維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文化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對此,如何有效的彌補這一些差異,文化的折扣表現便會顯得更加突出。以電影這一角度來看,張藝謀的《英雄》以全新的內容以及形式在國內外均獲得了許多好評,另外,《泰囧》在中國的票房甚至超過了《阿凡達》,但是在國外票房非常少。對于這一種現象其關鍵在于文化方面的差異,《英雄》與《泰囧》的差異在于“水土不服”,從中國電影的文化層面上和世界上的隔閡、自身的相關問題等角度著手,其主要差異在于文化層面上的不同認知,個性化與共性問題比較突出。通過國多年的努力,我國電影在硬件水平上已經達到了先進水平,但是在軟件水平上,尤其是文化情感的焦慮共性等方面并沒有達到先進水平,這也是文化層面上的不同和不相容表現結果。普適主題的應用主要在于消除中、外文化之間的隔閡,促使兩者之間保持一個較好的契合點以及轉換模式,從電影層面上主要是體現在文化傳播是否和諧,在這一方面美國的成功案例較多,好萊塢電影雖然題材吩咐,但是內容始終是以英雄、愛、自由以及解放等為主,對于這一些熟悉的主題世界上都有一個共性的價值觀,都能夠認可,這也提示著我們在電影創作過程中應當有意識的考慮文化的個性以及國家文化方面的共性是否可以有效的結合,在主題定義過程中是否可以從民族文化資源以及人們的共同命題角度上尋找契合點,以現代化的方式和產業化的運行思路為受眾提供中國化、本土化的元素信息。
四、結語
總而言之,跨文化傳播雙維度理論中的整合策略非常重要,是保障跨文化傳播效益的有效方式。在今后,需要從不同層面上實現跨文化知識的積累,并從行為機制等多種主題中實現交流傳播技巧的改善,從而打破以往的習慣性思維,更好的創建一個多文化主體和價值的相關標準,從不同角度進行反思回顧,促使文化認知更加深刻,從而達到文化的交流溝通以及多向傳播。
參考文獻:
[1]王妍.跨文化傳播學研究的三個維度[J].傳媒,2018,(14):96-98.
[2]王婷.從“編碼/解碼”理論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J].當代電影,2017,21(07):160-163.
[3]戴茜,林一.媒介視角下的戲曲跨文化傳播策略[J].戲劇藝術,2018,13(04):93-101.
[4]王永亮.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海外出版之旅——聚焦讀者的文化意識及翻譯作品出版的營銷策略[J].出版發行研究,2018,(04):59-63.
[5]王永亮.中國“和諧”文化海外傳播的契機與價值——從西方“黑天鵝”事件談起[J].傳媒,2018,(12):73-74.
[6]王永亮.電子書傳播文化平臺探索——以亞馬遜Kindle營銷為例[J].出版廣角,2017,(21):60-62.
作者:朱霖涵 單位:河南大學歐亞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