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時代下紅色文化傳播路徑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得到大幅度地提升。紅色文化已成為現代人重要的精神食糧,其發展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在新時代背景下,應如何傳承紅色文化,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路徑
一、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
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一百周年。從近代至當代,中國共產黨一路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將這神州大地的面貌煥然一新。紅色文化是從革命斗爭歲月中傳承發展而來的,是黨領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出來的寶貴財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精神支柱??v觀古今中外,中國人對于紅色的喜愛深入骨子里,根植于民族基因當中。列寧()曾說過,無產階級文化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新中國的建立,是用無數革命者和人民群眾的鮮血換回來的。而“紅色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論文藝》中《接見烏蘭牧騎時的講話》一文中,文章中提到的“烏蘭牧騎”是蒙古語,轉換成漢語,也就是“紅色文化宣傳隊”,但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概念定義(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17)。直至21世紀,關于紅色文化的研究逐年增加,但是關于紅色文化這一概念至今學界未給出明確的定義。據知網文獻檢索結果顯示,部分研究者關于紅色革命文化定義大致有以下三種看法:其一,把紅色文化等同于中國革命歷史文化。持有這類觀念的研究者認為紅色文化形成于大革命戰爭時代,同中國革命斗爭史存在密切聯系;其二,把紅色文化理解為先進文化。這個概念出自同志(1)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從這種角度,紅色文化也應被稱之為先進文化,但仍然沒有詳盡闡述紅色文化的內涵;其三,認為紅色文化是隨著社會變遷,不斷發展演變而來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因此,紅色文化并非是簡單地將“紅色”與“文化”疊加,而是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實踐成果有機結合,從而進一步得到弘揚、豐富和發揚。
二、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發展現狀分析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會發展呈現出相互融合、資源共享的新局面,受眾能夠快速獲取信息。在信息時代,紅色文化在傳播方式已取得相應的成果。同樣,也存在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的現有成果
1.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以保護革命文物為主
近年來,各級政府注重紅色文化研究,深入開展紅色教育活動,著力建設“安陽市紅旗渠”“遵義會議會址”“抗美援朝紀念館”等品牌,積極引領廣大人民群眾認真學習社會主義革命精神,弘揚紅色基因,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截止1年,在我國建有10多個革命博物館和紀念館,共有3.6萬多處不可移動的革命文物,國家藏館有超過0萬件/套可移動的革命文物。同時,我國以保護紅色革命文物為主,統籌兼顧,重點對革命遺址遺跡展開搶救式修繕工作,以保障紅色博物館革命文物的真實性和生命力。除此以外,國家定期對革命文物進行了全面排查,建立文物數據系統,并且根據重大節點和紀念日舉辦一系列主題展覽。
2.將各地紅色文化資源整合為紅色旅游資源
1年江西省在國內首次提出了“紅色旅游”的概念,進一步了《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決定》,重新規劃紅色旅游資源整合工作,豐富紅色旅游資源內涵,開展新型的紅色主題旅游形式。4年12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共同了《4—2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整合紅色旅游資源戰略指導措施。1年3月11日,經我國“兩會”審查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旅游發展均提出了要求》著重強調進一步豐富優質的紅色旅游資源,以構成強大的物質基礎。其中,我國紅色旅游發展趨勢是以紅色文化遺址為場景,加入先進技術,寓教于樂,形成沉浸式劇本體驗形式。
(二)紅色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產品化形式濃厚
目前很多紅色博物館并沒有權衡好文化與商業兩者之間的關系。很多紅色博物館存在商業化氛圍濃厚的現象,博物館周邊紀念品的售賣定價偏高,紅色文化產品存在惡搞、娛樂化設計。在紅色革命遺址周圍,也會出現不少商業店鋪、酒店賓館,以及娛樂設施,吵吵嚷嚷,各種叫賣聲與嚴肅的紅色遺址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工業化”“商業化”“社會市場化”氛圍減弱了紅色文化主題和社會公益特性,背離了發展紅色旅游的“初心”。
2.同質化、泛紅色現象嚴重
目前紅色老區和歷史有關的內容僅存在于一些革命遺址和紅色博物館,對游客吸引力不足,形式陳舊,大同小異。不同地域、不同的紅色文化革命教育基地、歷史紀念館等都可看到商品類別、設計趨同的文創商品,比如印章、文化衫、雕像、碗筷、紀念幣、折扇等這些文化紀念館并不具備特殊文化意義或精神含義。紅色文化產品的研制并不能對紅色文化革命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景點進行深入分析,沒有將其獨特的紅色文化底蘊和不同地方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因此產生了“泛紅色”的文創產品。
3.合作體制亟待健全,競爭力不足
我國各地宣傳紅色文化與紅色基因的合作組織,多以聯席會議、聯盟、利益共同體等形式存在,其合作制度并不健全,也未從文化建設和品牌宣傳等方面進行深入協作,導致紅色場館利用率不足。同時,紅色文化場館所展示的展品競爭力較弱,出現重復建設的現象,這導致一部分游客會產生“游一當十”的心理。同時,紅色博物館人文體驗功能不強,除了黨政社團團體是參觀的主體,對其他游客的自主吸引力仍較弱。
三、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優化路徑分析
合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引導民眾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理念,是一項重要任務。針對上述問題,現提出措施,對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的方式進行優化。
(一)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線
各地方政府要大力發掘紅色人文旅游資源的最深層力量,形成新穎的紅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線,使紅色旅游資源路線在紅色文化傳播上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紅色文化旅游形象定位圍繞“紅色”二字,通過深入整理發掘全國各地的重大政治會議會址、革命舊址、杰出人物舊居、革命戰爭或重要事件的發源地、革命英烈紀念陵園、專項性紀念館、博物院、展廳等等有特殊歷史背景的代表性建筑,衍生出各種形式的紅色歌謠和紅色故事,從而進一步宣揚與傳承紅色歷史、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
(二)創作紅色文化影視和視頻作品
現階段應鼓勵積極創作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具體堅持以下三個創作要點:
1.經典影視作品的創作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演繹經典紅色影視作品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紅色經典影視及藝術作品的重映和翻拍都必須關注革命歷史背景,尤其重視革命史實,并在藝術創新和創作實踐方面融入最新科技;
3.堅持走群眾路線,以人民為中心。紅色經典影視作品的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導向,要折射人民的期待與情懷,將影視作品中的愛國主義思想持續地映射到人們心中,而不僅僅是流于形式的口號。
(三)運用網絡新技術宣揚紅色文化
互聯網已成為現代人交流溝通的主要渠道,因此借助網絡媒介,將其作為傳承新時代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第一,紅色場館應積極與時事熱點新聞相結合,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第二,建立更多“5G+AR”紅色文化場館。紅色博物館與紀念館可利用虛擬技術來傳播紅色文化,創新宣傳形式。在線上開展數字展覽,用戶利用電子設備便可隨時觀看學習,佩戴VR眼鏡便可身臨其境。因此,逐步地將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新型媒介融合,作為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宣傳活動的共同載體,充分調動社會公眾積極性,從而自覺接受和認同紅色文化。
作者:顧姍姍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