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高校校史文化發展與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多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辦學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就是要德育為先,融思想道德教育、知識技術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為一體,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一所高校的歷史,是開創者建校初心的記錄,是幾代人辛勤建設的汗水印記,是高校不同時期的發展足跡,是高校一代又一代建設者立德樹人的歷史凱歌。作為高校文化,高校校史是一本高校立德樹人的教科書,它承載著歷史,鞭策著今天,激勵著未來,在高校立德樹人過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現狀分析
為全面了解大學生群體對校史文化的認知現狀,筆者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了調研,共發放問卷1500份,收回有效問卷1228份。參與調查的大學生群體中,大一至大四學生分別為370人、368人、353人、137人,其中:文史類及藝術類專業學生占33.21%,理工類學生占66.69%。通過調查可知,大學生目前了解校史文化、接受校史教育主要通過校史文化活動、課堂老師講授、參觀校史館和校園新媒體傳播等途徑,大家對校史文化的涵蓋范圍有著清晰的認知,認為其應涵蓋學術氛圍、教風學風校風、校園建筑、管理制度、慶典儀式、校訓校歌、辦學宗旨等各個方面,并對校史文化在高校開展立德樹人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示高度認同。但是,當前學校校史文化對高校立德樹人的影響程度較為有限,10.59%的學生甚至認為并未產生任何影響。調查顯示,71.09%的學生認為當前高校的校史文化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史文化建設存在許多薄弱環節;89.0%的學生表示自己僅在入學時接受過校史教育;僅4.56%的學生表示經常參加校史文化活動,而從未參加過校史文化活動的占21.99%;63.44%的學生表示從未閱讀過校史文化有關的書籍;89.17%的學生沒有上過校史選修課;56.35%的學生表示僅去過校史館1~2次;不知道有校史館或知道但從未去過的學生占38.44%。雖然現狀堪憂,但調查中顯示:學生對校史文化的建設有諸多期待,如期盼能對校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希望學校能加強對學校發展歷程、大學精神、優秀校友、學術大家及校史實物展品等的研究和宣傳,成立校史文化社團,多舉辦校史文化專題講座,推進校史文化進課堂,加強校史館及數字校史館建設,增強校史景觀建筑,加強校史編研,等等。針對上述現象,筆者拜訪了相關領導、專家和工作人員,探索存在問題的原因,歸納如下:一是校方對校史文化建設不夠重視。戰略規劃不到位,甚至沒有規劃;建設觀念陳舊,缺乏創新;建設力量分散,尚未形成合力。二是缺乏對校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校史編研工作較為滯后;校史研究團隊力量較弱;校史文化產品缺乏深度開發。三是校史宣傳教育途徑狹窄。教育模式較為單一;校史文化活動流于形式;宣傳平臺缺乏創新。四是校史文化載體建設較弱。校史館建設落后;數字校史館建設進展緩慢;校史文化景觀同質化嚴重。
校史文化建設與發展對策
1.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夯實高校校史文化建設基礎一是加強頂層設計。高校應成立校史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將校史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堅持整體布局、重點推進的原則,結合高校發展方向、工作部署和優勢特色,制定校史文化階段性建設目標,加強對校史文化建設工作的全方位指導,健全人員、經費等保障機制,讓校史文化建設不再成為高校邊緣化的工作,以保證其立德樹人功能的實現。二是堅持創新建設理念。校史文化建設應尊重時代特性和新一代學生群體的個性特點,處理好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在建設傳統優良校史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為校史文化建設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重塑校史文化的靈魂。尤其是當下,應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的偉大理想,賦予校史文化新時代的內涵。三是形成多方建設合力。校史文化的形成,是高校建設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積累沉淀,它不僅僅是歷史的記載與展現,更是承載著立德樹人的偉大使命,因此,校史文化建設絕不是一個部門的工作,只有全員共同參與并形成共同的愿景,才能建設并發揮好其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
2.深度挖掘高校發展歷史,不斷豐富校史文化資源一是強化校史文化編研。相對于檔案的收集和整理,校史的編撰是一項繁雜而細致的工作,它不是對校史檔案的簡單堆砌和整合,更不是流水賬式的編年史記錄,而應該在大量的檔案資料中刪繁就簡,突出編研重點,選取有價值的檔案資料進行提煉和加工,分階段、分專題出版特色研究成果。同時,校史文化編撰還應注重對口述校史的編研。清華大學、華東師大等知名高校都已啟動了口述校史編撰計劃,并已產出了一些代表性成果。口述校史能將廣大師生、校友的聲音納入校史研究領域,通過挖掘辦學治校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故事,讓校史文化更豐富,更貼近學生,更具人情味,并成為高校校史編研的一個重要方面。二是建設專業化校史研究團隊。校史文化建設是一項極具知識含量的工作。高校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注重校史文化研究人才的選拔、培養以及團隊建設,為高質量的校史編研和課程研發奠定基礎。校史文化研究團隊可由退休的專家學者、在職教師、輔導員、管理人員以及學生組成,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校史文化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并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校史文化研究團隊是校史文化建設具有正確性、創新性、持續性的前提與基礎。三是開發校史文化產品。校史文化產品以物化形式傳遞學校的歷史,因此在產品的設計開發上應突出學校歷史特色,有故事、有寓意,容易被社會接受,而不是校園“LOGO+紀念品”的重復體現。如可制作知名校友的卡通故事畫冊,也可借鑒故宮游戲化實體書的推廣模式,開發校史文化互動游戲書,利用游戲的輕松體驗感消解學生對校史文化的排斥,讓校史文化成為學生伸手就能觸碰歷史脈絡的有溫度的文化。
3.不斷拓寬校史文化的傳播渠道一是轉型升級教育模式。改變灌輸式的課堂傳授形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設置一些校史文化主題,讓學生們上臺講,教師們臺下點評,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在思政課上,鼓勵教師積極傳授學校各類校史文化知識,將學生置身于校史文化氛圍中。同時,應盡快把校史讀本的研發和校史課程的設置擺上日程,在讀本研發中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融合。還可開發網絡課程,借助聲像資料等網絡資源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二是豐富校史文化活動的外延和內涵。校史文化通過積淀而存在、通過宣傳而傳播。高校應積極發揮大學生文化活動的教化功能,創新校史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可通過成立校史文化社團或舉辦話劇、音樂劇、微視頻、征文比賽等方式讓校史更生動有趣地融入學生生活;在內容選擇上,應側重通過活動讓學生對校史文化知識有詳細的了解,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真實的感知。三是豐富校史傳播的手段和媒介。全媒體深度融合,構建多管齊下的傳播格局,是新時代對宣傳工作的新要求。校史文化的宣傳可在紙媒、“兩微一端”等不斷完善的基礎上,通過當前最受學生歡迎的網絡直播軟件,建立官方抖音賬號,招募學生干部及志愿者開展直播講座、趣味校史小故事評述等,通過在線互動,讓校史文化躋身日常生活中,增強在校生、校友、社會大眾等對學校的文化認同。此外,可創立校史大數據平臺,通過數據收集、訪問量等了解受眾的興趣和需求;建立校史資源庫,集合校友、社會群體的力量豐富校史資源,為校史文化的繼承和創新貢獻力量。
4.持續推進校史文化載體建設一是優化校史館建設。校史館是愛校榮校教育的最直觀、最系統的文化基地,是學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建設成就的重要載體。應結合校史文化的特點和大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對校史館進行整體設計優化,明確校史館的定位和功能,讓校史館“既上檔次,又接地氣”,切實發揮其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如可將傳統紙質展陳與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相結合,讓參觀者的體驗多樣化;可利用校友返校、校慶日及重要節日節點舉辦專題展覽,讓參觀者獲得更加真切的記憶感知和歸屬感。同時,檔案館收藏的名人字畫、文物和珍貴文件資料等,大多由于價值貴重而終年塵封倉庫內,制約了其使用功能,可以借鑒博物館的工作方式,將它們分類分階段在校史館進行展示,讓校史館既亮點頻出,又能發揮珍貴檔案的歷史教育作用。二是推進數字校史館建設。利用數字校史館開展校史文化教育,擴大社會影響力,并使其成為高校校史文化建設的創新工作。數字校史館可以打破實地校史館場地、經費、展覽時間等限制,利用高科技手段動態地、完整地呈現校史文化內容,是實地校史館的延伸和校史文化建設的形勢所趨。要建設好數字校史館,檔案數字化建設是關鍵。應加大對校史檔案資源的收儲力度,建立完整的數碼、聲像檔案數字化體系,利用VR、大數據等虛擬技術增強受眾的互動體驗感。三是營造具有標志性特色的校史文化環境。環境對學生立德樹人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一所高校區別于其他高校的顯著不同就在于其特有的校史文化環境的營造。現在許多高校都地處新建的校區,更應該在新的環境建設中注重對校史文化的傳承,要緊緊結合學校歷史,挖掘有代表意義的文化元素,如大學精神、代表人物、文化標識等,還可通過建設校史長廊、文化宣傳欄、設計特色路名等方式構建起完善的校史文化識別系統,讓學生通過校園環境的熏陶增強對學校的了解和認同。
參考文獻:
1.張秋芝.中國文化概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
2.于鳳菊,崔保鋒,王娟.大學校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5).
作者:吳童 單位:福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