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鉆石模型下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深度轉型期,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貿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深度融合,對促進就業、助力經濟轉型、提升國家整體形象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鉆石模型為基礎構建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評價體系,并對我國31個省域行政單位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進行評估。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強省各具自身優勢,挖掘并發揮這些核心優勢是提升文化產業對外貿易實力的關鍵。
關鍵詞: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提升策略;鉆石模型
引言
文化產業在自身產生經濟效應的同時可以通過新知識的產生和轉移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結構的整體演化[1]。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國家和地區,通常會將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對外貿易作為國家戰略。喪失機器制造業國際主導地位以后的美國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高地,20世紀90年代以后,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也紛紛開始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強文化對外貿易交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近年文化產業及文化對外貿易有長足的發展,201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6%。但中國文化產業對外貿易長期存在嚴重逆差,文化產品出口以文化設備為主,文化內容出口很少[2]。而文化內容恰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所在,中國擁有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應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些文化內容資源的價值,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改變文化對外貿易逆差。在改革深化和經濟轉型的當下,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在國家利益的驅動下,呈現出與貿易深度融合的態勢,正在發展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3]。因此,通過量化評價把握我國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狀況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擬以鉆石模型為基礎構建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評價體系,評估我國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狀況。
1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1.1評價指標選擇
鉆石模型由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企業戰略及其結構和同業競爭四個基本要素以及機會、政府兩個變量構成[4]。四要素和兩變量構成文化產業對外貿易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對六個一級指標做簡要介紹并選擇合適的二級指標。生產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天然資源、人口、氣候、非技術人工、融資等因素構成的初級生產要素和以高級人才、科研院所、高等教育體系、現代通訊基礎設施等構成的高級生產要素,在現代社會,初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越來越小,高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凸顯。選擇文化事業費、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投資額、文化機構從業人員數、文化產業專著權和發明專利總數、專業技術人員這五個指標來表示文化產業生產要素條件。其中前三個指標是初級生產要素、后兩個指標是高級生產要素。鉆石模型中強調的需求條件主要指國內市場,只有能夠從容應對復雜國內市場的產業才能走出去。以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公共圖書館人流量、藝術表演團體國內演出觀眾數、藝術表演場館觀眾數這四個指標表示國內市場需求條件。波特認為,單獨的一個企業或產業,很難保持競爭優勢,形成有效的“產業集群”才能使產業競爭優勢長久保持并發展[4]。旅游與文化產業密切相關,故選擇文化產業資產總額、國際旅游收入等兩項指標表示相關與支持性產業。當然,對文化產業具有支持作用的產業并非只有旅游,但旅游業與文化產業關系最密,本文以旅游業為代表。在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態勢方面,企業戰略結構受政府、企業、個人發展目標、民族榮耀與使命感、國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4],較難于量化。因此在這個方面,僅以文化機構數、文化產業營業利潤率等指標予以表示。一般情況下,可能形成機會的情形有基礎科技的發明創新、傳統技術出現斷層、生產成本突然提高、全球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全球或區域市場的需求劇增、外國政府的重大決策、爆發戰爭等[4]。縱觀文化產業發達的歐美、日韓等國家,文化貿易的發展無一不是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和貿易活動的頻繁,故選擇地區生產總值、專利授權數、進出口總額、對外文化交流次數等指標描述文化產業對外貿易面臨的機會。當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推進,對促進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千載難逢的契機,本文將在對策部分加以論述。政府的工作是提供良好環境、加大教育投資和財政投入等,而非直接參與。選擇文化產業財政撥款、文化部門教育機構財政補貼等指標表示政府的作用。
1.2評價體系構建
基于上述分析,結合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設計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指標體系包括兩級,一級指標6個,即鉆石模型的六個方面,二級指標19個,是對一級指標的詳細描述與展開,也是在實證研究中可獲取數據資料的具體指標項。波特強調創新機制和創新能力對競爭力形成的作用,本文設計指標體系時,加入了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獲得著作權和發明專利總數以及一般專利授權數等指標,體現產業創新能力。
1.3競爭力評價方法
已有文獻中使用的定量評價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正態標準化法、層次分析法等[5]。因子分析法可以降低評價指標的維度,消除重疊信息,提取重要成分以評價各樣本之間的強弱關系,是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1]。正態標準化法要求樣本必須符合正態分布,且對指標體系的對稱性要求較高[6]。層次分析法的優勢在于處理存在不確定性和主觀信息的情況,權重設置依賴專家打分,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本文評價體系皆是客觀指標,故選擇因子分析法進行量化分析。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思路及本文計算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基本步驟如下:首先設原始數據矩陣為X=(xij)n´m,其中n表示評價指標的個數,m表示評價對象個數,xij表示第j個樣本的第i個評價指標;然后對各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矩陣仍記做X;計算標準化后數據的相關矩陣R=XXT,及其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根據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確定提取因子的個數,因子得分記做Fi。然后,根據公式(1)計算提取公因子的權重:式中Wi表示公因子i的權重,λi表示公因子i的貢獻率,n為提取因子的個數;最后,以因子得分Fi乘因子的權重加總計算綜合得分[7]。
2實證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全國31個省域行政單位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及形成綜合競爭力的六個一級指標方面進行評價,具體過程如下。
2.1因子分析適合性檢驗
首先檢測樣本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結果顯示,綜合競爭力評價體系的19個指標和31個省域行政單位樣本構成的矩陣為非正定矩陣。出現非正定矩陣的原因主要是樣本量過小或某些指標的相關性過強,本例中雖然樣本量不大,但仍多于指標個數,所以產生非正定矩陣的原因是某些指標相關性過強。參考指標相關系數矩陣,經逐步刪減指標發現X14(主要文化機構從業人員數)和X15(專業技術人員數)的相關性過強,任意刪除兩指標的一個即可解決非正定矩陣問題。考慮保留X14、刪除X15,原因有二:第一,X14包括所有主要文化機構的從業人員數,X15僅包括圖書館、群眾文化機構、藝術表演團體、文化部門教育機構等部分文化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數,X14的完備性較好;第二,相關系數矩陣顯示,X14相較于X15與其他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關系更適合于因子分析。刪除X15以后,繼續檢驗,相關系數矩陣顯示X23(藝術表演團體國內演出觀眾數)和X42(文化產業營業利潤率)與其他指標的相關系數較小(大部分系數均小于0.3),說明這兩個指標不適合與其他指標一起做因子分析,應刪除。X23與X24(藝術表演場館觀眾數)在統計上有重疊,故刪除X23對評價結果影響應該不大。但營業利潤率是反映行業競爭程度的重要指標,刪除X42以后,反映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方面的指標僅剩X41(主要文化機構數),所以考慮用營業利潤指標替代評價體系中的X42(文化產業利潤率)指標,雖然兩指標在含義上存在差異,但營業利潤絕對值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行業的競爭狀況,彌補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方面評價指標較弱的狀況。刪除X23并對X42做替代處理后,相關系數矩陣顯示所有指標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3,單側檢測值均小于0.05,指標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適合做公因子提取;巴特利球形檢驗統計量為1096,相應的概率為0.000,因此可認為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陣有顯著差異;同時,KMO值為0.848,適合作因子分析。同樣的方法分別對形成綜合競爭力的六個一級指標方面的各指標進行檢查,相關系數矩陣、KMO和Bartlett球形檢測結果顯示,基本符合做因子分析的要求,其中相關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政府三個方面的KMO值較小,勉強符合做因子分析的要求。本文以綜合競爭力評價為主,形成綜合競爭力的六個方面的評價結果僅起到輔助參考作用,故對分析結果影響不大。
2.2公因子個數提取及權重確定
綜合競爭力評價中指定提取的兩個因子解釋了原有變量總方差的83.972%,總體上反映了原有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效果非常理想。六個一級指標方面的評價中均提取了一個公因子,除生產要素方面提取公因子的方差累計貢獻率為64.967%以外,其他五個方面提取公因子的方差累計貢獻率均在80%以上,因子提取效果較理想。六個一級指標方面的因子分析中,僅提取了一個公因子,無需計算因子權重,直接以公因子得分進行排序。綜合競爭力評價的因子分析中,提取了兩個公因子,貢獻率分別為52.245%、31.727%,根據公式(1)計算出兩個公因子的權重分別是0.622、0.378。
2.3評價結果與啟示
以因子權重乘因子得分加總計算省域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綜合得分,其得分和排序見表2所示。六個一級指標方面的得分及排序也如表2所示。評價結果揭示了我國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的一些特征,并給予一些有益的啟示。
2.3.1文化對外貿易競爭力存在明顯的東中西階梯分布的空間特征占據綜合競爭力排名前7位的均是東部沿海省份,而中西部省份除四川排名第8位、湖南排名第9位、河南排名第10位,其他省份綜合競爭力得分均為負值。誠然,并非所有的沿海省份文化對外貿易競爭力都比較強,如海南排名28位,但省域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整體上呈現出明顯的東中西部階梯分布特征。因此,在我國發展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的過程中,要注意依托競爭力強的沿海省份打開文化對外貿易的窗口,并依我國國土遼闊、文化多樣的現實國情建立東中西部各有側重的文化對外貿易戰略。
2.3.2經濟總量大的外向型經濟省份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強經濟總量大的省份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排名靠前,但其排名與GDP排名并不完全一致,如下頁圖1所示,山東經濟總量排名第三,但其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不及GDP排名第4位的浙江省和排名第12位的上海市,而浙江和上海的進出口額均高于山東。GDP排名第5和第6位的河南、四川兩省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排名相對靠后也有類似的原因。可見,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排名與GDP相關,但并不完全一致,經濟總量大、進出口額高的外向型經濟大省競爭力強。可見,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是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先決條件,活躍的進出口貿易是文化對外貿易發展的平臺。
2.3.3文化對外貿易競爭力強省優勢分析一般地,綜合排名靠前的文化對外貿易強省六個一級指標方面的分項得分也相對較高,但也有個別例外,如表2所示,河南的政府作用分項得分排名第16、相關支持產業分項得分第14,四川的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分項得分第14。各文化對外貿易強省在構成綜合競爭力上各有優劣勢。排名第一的廣東在相關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機會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排名第二的江蘇在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等方面具有優勢、排名第三的浙江在政府作用方面更具優勢。在提升文化對外貿易的過程中,要深入分析自身的優劣勢,挖掘和開發自身優勢方面、改進劣勢方面。
3對外文化貿易競爭力提升策略
總體上看,江蘇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外貿環境,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高度重視,江蘇在31個省域行政單位中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排名第二,但仍存在著外向力不足和核心優勢未凸顯的問題。如何提升投資效率、提升營業收入與利潤、進一步擴大文化對外交流與合作、深挖文化對外貿易核心競爭力等問題是江蘇需要思考的。(1)打開日韓市場、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提升競爭力我國文化對外貿易要根據全球文化貿易的商情和輿情解決“走到哪里去”的問題,首先分析文化貿易壁壘,然后結合自身情況,確定最有利的目標市場[8]。文化距離和貿易優惠政策影響文化對外貿易競爭力[9],首先進入文化相通、貿易壁壘小的市場有利于文化對外貿易的發展。打開日韓市場是江蘇也是我國文化對外貿易“走出去”戰略的最優選擇。東亞文化圈有著相似的歷史文化傳統,日韓受漢文化影響深遠,江蘇文化具有“吳風漢韻、北雄南秀”的特色,與日韓文化互融度高。此外,應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有步驟的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沿著五條西進貿易主線逐步推進、打開沿線國家市場。依托目標市場,對核心文化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包裝,借“一帶一路”倡議的貿易優惠政策支持,將文化產品植入貿易對象市場并生根發芽,提升對外文化貿易競爭力。(2)挖掘優秀文化內容、培育核心競爭力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發展已成為共識,2010年,我國文化創意商品出口額全球排名第一,是美國(排名第二)的近3倍,具有明顯優勢[10];圖書對外貿易競爭力不斷提升,具有較大發展潛力[11];而在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化內容相關貿易領域劣勢明顯,急需提升競爭力,扭轉貿易逆差[12]。根據調查,海外觀眾熱衷于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題材文化的興趣比為66∶34,前者遠高于后者[10]。江蘇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聚集地,是大量傳統優秀文學作品描述故事的發生地,江蘇在傳統文化“內容”儲備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充分挖掘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開發成豐富的文化產品,通過品牌計劃工程包裝優秀文化故事,利用對外交流契機及文化節等平臺,傳播文化內容,把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內容作為提升對外文化貿易競爭力的核心抓手。(3)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和文化跨國公司、提升整體競爭力消除文化產業非市場因素進入壁壘,保障文化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充分競爭,支持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給予政策、稅收、平臺的支持,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文化跨國公司,是提升文化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關鍵。政府可牽頭開展漢文化藝術節,邀請日韓友好城市廣泛參與,本土企業和社會團體借助文化交流平臺充分展現自身優勢,營銷文化產品,抓住其他一切對外交流的契機,營銷文化品牌,提升文化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顧江,高莉莉.我國省際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提升——基于31省市數據的實證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8).
[2]李嘉珊.破解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出口瓶頸的三個關鍵問題[J].國際貿易,2010,(12).
[3]蔣多.構建新型對外文化貿易促進機制——美日韓文化貿易戰略動向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東岳論叢,2014,(2).
[4]波特,李明軒,邱如美.國家競爭優勢(上)[M].上海:中信出版社,2012.
[5]傅利平,宋俊生,鄧晶等.近年來文化產業競爭力及其評價研究綜述[J].學術論壇,2010,33(6).
[6]趙彥云,余毅,馬文濤.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和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4(8).
[7]顏姜慧,朱舜,高麗娜.長江流域經濟帶區域金融中心的構建[J].雞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3,13(7).
[8]花建.中國對外文化貿易體系構建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3,(7).
[9]陳曉清,詹正茂.國際文化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美國1996—2006年對外文化貿易雙邊數據樣本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08,(4).
[10]李懷亮.新政策環境下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路徑[J].國際貿易,2014,(10).
[11]付海燕,薛國珍.我國圖書進出口量化對比及結構演化分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1,(6).
[12]于文夫.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發展現狀及原因探析[J].社會科學輯刊,2014,(3).
作者:顏姜慧 尤莉娟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