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發展理性抉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政治、文化作為社會發展的有機整體,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和基本理論。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先進文化在經濟建設、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發展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的競爭,不僅是經濟競爭、政治競爭、軍事競爭,還包括文化競爭。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必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從發展戰略高度深入具體地研究中國文化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意義、戰略決策、戰略格局、戰略實施、戰略步驟、戰略保障等一系列問題。
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的難點在于,文化發展不像經濟發展那樣具有明確的物質形態性,可以物化量化具體化。文化是一個包容量大、涵蓋面廣、尚無定論的概念,有廣義文化、狹義文化之說。我認為,應把文化分為三個層面來界定,一是作為文化事業的文化,如圖書館、博物館、群眾文化館等,這是需要政府作為公益事業加以扶持的;二是作為文化產業的文化,如演出展覽業、文化旅游業、藝術娛樂業、影視廣播業、新聞出版業、文化信息業、創意策劃業、體育競技業、教育培訓業等,這是完全可以走向市場,根據公眾文化消費需要和引導提升文化審美水平而催生的文化產業;三是介于以上二者之間的中介性文化,既具有文化事業性質,又具有經營性特征,如文物鑒定、文學期刊、藝術發表、藝術評論等。
在對文化作如上三種劃分之后,我認為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戰略應遵循以下五項原則,實施六大戰略。
一、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戰略應遵循的原則
1.兩個效益原則。文化的歷史性、民族性及其意識形態性特質,決定了文化發展不能只講經濟利益,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放棄社會效益、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必須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因此,可對文化層面、文化行業、文化品種進行分類,實行分級管理,對意識形態性不強的娛樂產業放開,對思想文化內涵豐富的文化產品加以有效管理和引導。
2.可持續發展原則。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資源豐富,在對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地方及民族文化資源配置、文化與經濟整合過程中,都應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有序有利有節制地開發文化資源,樹立生態文化、生態哲學思想,不能搞“文化”,一哄而起,重文化形式、表層現象而輕文化內涵、輕文化品質、輕文化精神,如果使文化僅僅成為一種點綴和擺設,必將最終損害文化,成為空洞和虛假的偽文化。
3.突出特色原則。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文化發展戰略的根本命題。什么是中國特色文化?儒學、道學、佛學、多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革命文化等,都屬中國文化的范疇,但我以為根本的是在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戰略中不能平均用力、四平八穩地發展,而應在世界文化發展格局中尋找中國文化發展的比較優勢,包括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風情特色、旅游文化特色、歷史文化特色、體育競技特色等。只有突出特色,才能有所突破,在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市場導向原則。文化產業無疑要以市場需求和導向為原則,這里的市場不僅指國內文化市場,也包括世界文化市場。一方面,我們要研究現有文化市場需求,不斷推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更要研究文化消費心理趨勢,研究東西方文化碰撞融合所帶來的新的文化消費走勢,研究在文化產品中如何潛移默化地滲透民族文化精神,研發新的文化產品,培養、引導、提升文化消費者的審美意識、民族意識、思想道德意識。我強調市場導向是針對文化產業這一塊講的,對文化事業很難以市場導向來要求,這是需要加以區別的。
5.系統開發原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甚至滲透融合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文化內涵是異彩紛呈、多樣形態的,必須在宏觀視野、系統整合中研究文化形態、文化樣式、文化符號、文化意味、文化價值,研究文化精神的關聯性、互動性、整體性、系統性,絕不能孤立地狹隘地開發某一文化形態,造成文化短視和文化扁平化。各文化產業之間、文化事業之間、文化產業與信息業之間、加工業服務業等眾多產業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有整合聯動,才能形成文化強勢,而且也只有產業聯動、系統開發,才可能在交叉滲透、相互關聯中催生新的產業品種、新的產業鏈,使文化的創造力、知識力、想像力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幾個方面
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研究是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個體、戰略與戰術的辯證研究與謀略。我以為,在全球化的廣闊現實背景和數千年歷史文明的深厚傳統觀照下,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戰略目的就是推動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整體躍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戰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宏觀系統地探尋:
1.優先發展戰略。這是相對其他產業來說。我們對文化尤其是文化產業的認識曾比較模糊,一直覺得文化是虛的、軟的,經濟才是實的、硬的,沒有把文化及文化產業納入市場經濟思維視野,文化發展就相對滯后,文化產業近幾年才起步,而發達國家卻把文化產業作為國家重要支柱產業,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產業研發體系。因此,我們在國民經濟產業群中應確立優先發展文化產業戰略,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確保文化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2.躍升發展戰略。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雖然逐年增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要盡快縮短這種差距的根本途徑就是加速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國文化資源在世界各國最為豐富,中國人的智慧力、想像力、創造力與發達國家的人們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更為出色,如果我們加快發展中國文化產業,就能躍升飛騰,超越歷史發展的某些階段,一下走在世界經濟和綜合國力的前列,這一點是其他產業包括制造、加工、汽車、冶金、機械、礦業、食品等傳統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因此,超常規跨越式發展中國文化產業是追趕發達國家的必然戰略選擇。
3.優勢發展戰略。這是“突出特色原則”的戰略體現。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相比的優勢在什么地方,中國多民族文化多地域文化的比較優勢在什么地方,我們應列出一張分門別類的比較清單,作出理性的判斷。只有通過反復比較,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特點、自己的不同、自己的優勢所在,才能把功夫和精力用在優勢上。共性的、一般的、平庸的文化緩行發展,個性的、特殊的、優長的文化大力推進。同時,應考慮文化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尤其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中,文化的優劣勢在一定歷史條件和發展過程中是可以轉化的,一時的優勢可能會變成將來的劣勢,暫時的劣勢也可能變成明天的優勢。如何因勢利導,是文化發展戰略的哲學命題和實踐課題。
4.精品帶動戰略。文化精品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代表著文化發展、文化追求、文化價值的最高水準。因此,要通過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帶動國家整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中國文化發展要形成金字塔式的文化發展格局,文化精品、知識體系、理論基礎、科學研究、大眾文化、時尚文化、網絡文化等要分層次地針對不同受眾,沿著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的發展路徑,推進文化的整體協調發展。
5.互滲互動戰略。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絕不是文化自足自立的封閉式單一式發展,它與經濟、政治具有內在的相互聯系,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的統一是推動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內在動力。因此,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戰略一方面要研究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及其規律,另一方面要研究文化與眾多經濟產業產品的文化融入及互滲,研究文化與政治文明的相互關系,研究文化因素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的經濟性、經濟的文化性,經濟與文化的整合協調、互滲互動,是21世紀中國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趨勢。
6.人才培養戰略。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關鍵在于培養復合型、開拓型、創新型人才,尤其是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國家現行專業學科目錄,無“文化學”這一學科,各高校無文化學專業,無文化產業及管理碩士授權點,這種現狀極不利于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因此,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在專業學科設置上,要明確“文化學”的學科性質、學科范圍和培養目標,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門類,將原來分散在其他專業學科的有關文化學的專業學科集中在“文化學”的門下。各高等院校應開設文化學專業,增設文化產業及文化管理碩士博士點,各省應建立文化產業高等技術學院,國家應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成立國家級和省市級的文化產業研發中心,建立文化人才資源信息庫,通過各種渠道培養社會急需的文化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