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玉器中蘊涵共生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我國的玉器大體經歷了孕育、成長、嬗變、發展、繁榮、興盛等時期。中國古代的玉器兼具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功用,包含著豐富的文化符號意義,它不但是傳統道德文化的象征,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宗教意識和審美價值觀。在現代社會,玉器除具有史料價值與收藏價值外,還是饋贈佳品,而且對我國民族工藝品的設計與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玉器;文化符號;宗教意識
人類社會自有史以來就不斷地使用、認識和研發玉器,賦予其一定的人文意義,并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服飾、室內裝飾、禮品饋贈等方面,久而久之,玉器便具有了自己特有的象征意義,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玉文化。
一、玉器的產生發展歷程
我國的玉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最早萌芽于距今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其后經歷了孕育、成長、嬗變、發展、繁榮、興盛六個歷史時期。早在河姆渡文化時期,原始居民就已經開始用一些漂亮的石頭制成裝飾品來裝扮自己,美化生活。夏商西周是玉器的成長時期。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社會,中國開始進入等級社會,商、周時代的等級制度越來越明顯,玉器的等級之分、功能之分也隨之明顯,逐漸趨向于成為禮制化用品。
春秋戰國時期是玉器的嬗變時期。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層面,這個時期都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人們思想活躍,藝術和學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此時“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的禮制觀念發生變化,與統治者密切相關的禮玉飾品也隨之發生變化。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玉器與禮制緊密結合,出現了流傳至今的“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將君子比德于玉,將玉人性化并賦予五德、九德甚至十一德。這一時期,玉器所具有的國家禮器的功能已有衰退的傾向,并有向民間世俗方向發展的趨勢。
秦漢時期是玉器的發展時期,此時人們開始逐漸拋棄西周的禮制觀念。漢代玉器自由奔放,且造型、雕刻、琢磨技術高超,大量采用難度較高的高浮雕和圓雕技術,鏤空花紋和表面細刻線紋的手法也廣為應用,拋光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史上著名的“漢八刀”玉雕技術就是創造于此時。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玉雕處于低谷,出土的玉器甚少。
隋唐和宋元社會相對安定,玉雕也有了新的發展,玉器愈來愈世俗化,是玉器的繁榮時期。由于受佛教的影響,大量的佛像出現在這時期的玉雕作品中,且造型優美,尤其結合了繪畫、雕塑等技藝,形成了唐代獨有的玉器風格。宋元時期的玉器已廣泛走向民間,玉器更加世俗化和裝飾化。玉器仿古也始于宋代,以銷售獲取利潤為目的,促進了玉器的發展。
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鼎盛時期。玉器的玉質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豐、作品之多、使用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時期的玉器在繼承傳統的線刻浮雕、圓雕和鏤雕等技法的基礎上,結合當時先進的繪畫、雕塑方面的表現手法,將玉器的優點融會貫通,使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雕琢出了許多玉器珍品。
從石器時代的實用性到夏商周時期的國家禮器,再到漢代把玉器與人們的道德情操聯系起來,之后玉器逐漸步入民間,使賞玉、品玉、佩玉、藏玉成為一種風尚,并賦予其迎福納祥、祛災除邪的符號意義。總之,玉器的發展歷程可簡單概括為“物—神—人—物”的發展模式。
二、玉器的文化符號意義
從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表面的紋飾可以知道,中國古代玉器兼具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功用,一方面用于祭祀、裝飾等領域,另一方面也把它作為一種“氣如白虹”的精神象征。這種雙重作用是與自然、宗教的聯系分不開的。
古代玉器體現的是一種精神美,是傳統道德文化的象征。自然之美與玉的“共生”是玉器中存在著的客觀關系。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者也。”玉乃“上天之石”,因吸取天地間的靈氣而具有了神秘的意義。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是整體和諧的,“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玉雖是自然天生之物,但玉器是人工制品,人們有目的地將玉進行加工、轉換,雕琢成工藝品,從而把人工美與自然美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了“雖由人作,宛如天成”的境界。
玉器雖有其自然屬性,但人們根據自身需求而賦予其更多的寓意,故有“君子比德于玉”等說法。這是古人將玉人格化,并賦予其“美”和“德”兩重性格的結果。
中國的玉器藝術,每個時代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且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玉器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共同作用的完美結晶,它所具有的意境與自然融合的特性,足以讓我們心曠神怡,體會到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交融。
玉器還與中國人的宗教意識密切相關。在人類社會初期,生產力發展水平極其低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很有限,人們希望能有一種寄托物來和諧人與神的關系,并尋求由此帶來的恐懼和焦慮的解脫。從考古學的有關資料中可以看出,那些帶有宗教意義的玉琮(見圖1)便是原始人用以和諧人神關系的介質之一。
新石器時代玉器還抽象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某些宗教觀念和審美價值。在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人類社會初期,人類只能依仗大自然的恩賜與動物同宿同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原始居民逐漸把人類與自然界和動物分開,并抽象出一個或多個神來保佑與賜福人們,玉器便成為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種瑞物。這種瑞物有多種形狀,上面雕刻有各種吉語以驅邪避兇,至今仍有沿用。日常生活中,佩帶玉飾品有著某種意義上的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的特征。此外,以玉器制作擺件,還寄寓了人們招財進寶、富貴平安的美好愿望。
三、玉器的現代價值
玉器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歷史上一般用“西陶東玉”來表述我國玉器的分布。傳統玉文化認為,人養玉,玉養人,玉與人和諧“共生”,相得益彰。現代社會,玉器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除了作為一種古老文化的代表外,玉器還具有一定的現代價值和意義:
第一,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遠古玉器的出土以及對玉器演化過程的研究,為我們考察古代藝術和古代社會的政治、倫理思想、道德宗教觀念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第二,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如今,當國人向現代化邁進的時候,玉石原料越來越少,其市場價格越來越高,玉器已由先前的裝飾和特殊商品向價值財富轉移。
第三,玉器是饋贈佳品。玉器本身所固有的美麗、溫潤、堅貞、不朽、純潔的特質,被現代人當做愛情、身份、地位的象征,成為現代禮儀中一種高品位的饋贈佳品。
第四,對于我國現代民族工藝的設計與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玉器中所蘊涵的民族文化符號意義完全可以轉移到對其他民族工藝品的設計中去,一些玉器的雕刻技巧和琢磨手法也值得今天的設計者們學習和借鑒。北京2008年奧動會獎牌設計的掛鉤部分就是由我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的,獎牌的背面鑲玉設計的靈感則來自我國古代的佩玉。
今天,對于越來越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們來說,玉器的使用使他們在精神領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玉器作為一種和諧美的產物,已超越了其作為山岳精英的自然屬性,成為中國人所特有的傳統文化精神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