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民族文化藝術課程:兒童存在價值的精神依托
(一)關注兒童的人文精神需求人是物質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的共同體,物質性存在使人得以生存,而精神性的存在則使人得以有意義的生活。物質性存在對個體的成長固然重要,但人作為精神性存在的需求也必須得到滿足才能成長為完整人格的人,而這必須依賴于文化,離開了文化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因此,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不僅應該關注幼兒作為物質性存在的工具性需求,還必須滿足幼兒作為精神性存在的人文精神需求。具有深厚文化底蘊且內容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是本民族兒童珍貴的文化資本,節奏豐富的板凳舞、婉轉動聽的八音坐唱、朗朗上口的敬酒歌以及內容豐富的節日都是布依族、苗族兒童表現自我、增強自信心的重要途徑。而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豐富的民族藝術只有在民族節日一些特殊的場合兒童才能有所接觸和感受,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開展無疑給予了兒童一個展示自我、彰顯個性的絕佳機會。因此,在開展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過程中在注意到兒童藝術特長培養,給予兒童生存教育的同時必須凸顯民族文化藝術課程對兒童存在的價值,以實現其對兒童個性培養的重要價值。我們知道,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關注維度就是個性彰顯,強調人之存在的自由和個性的彰顯,因此在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中注重對幼兒進行存在教育就在于把兒童個性的自由發展作為目的,激勵兒童形成不同的情感體驗,啟發和鼓勵兒童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創造、自我超越,從而實現對兒童人文精神需求的關注。
(二)喚醒兒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訴求人是文化的人,人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必然把自我塑造成為“文化的人”。可以說這就是人的真正本質,人的唯一本性。由此,個體一旦離開文化,離開塑造自我的文化將會面臨著一種文化上的失語,沒有了自己的文化權,這樣的人將會是一個沒有精神存在的空殼軀體。少數民族地區的兒童對本民族文化的訴求是強烈的但較為深沉且內隱,從而導致人們對兒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訴求的忽視。甚至于身處其中的民族個體都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自我對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訴求,而這種精神訴求對個體自我精神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例如,很多人不得不承認自己對本民族的服飾有著一種特殊的、深刻的情感,而由于種種原因這種情感在現實生活中被人們忽略了,但我們不能否認在個體內心深處這樣一種情感的存在。而這就需要我們創造機會,喚醒兒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訴求,并使個體這樣的一種精神訴求在與民族文化不斷的接觸中得到滿足。人類學家蘭德曼告訴我們:“由于人有漫長的童年期,所以文化的掌握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在漫長的、必要的時間中,不僅必須及早接觸文化,而且需要不斷地接觸文化。單純認識文化制度和習慣本身是不夠的,可以說,不僅必須熟悉文化的詞匯,而且也必須熟悉文化的句法,要花大量努力去看透這個復雜的裝置,并且有意義地運用它。如果靠本能而沒有自己的貢獻,就不能實現文化的移入。因此,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中存在教育的開展是非常有必要且有價值的,它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工具層面上,更為重要的是它讓兒童及早地接觸了本民族文化,而且提供機會讓兒童不斷地接觸文化,從而時刻喚醒民族文化中個體的民族文化精神訴求,并給予滿足。
(三)塑造兒童完整的精神人格完整的精神人格是教育培養個體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更是具有高包容性、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等基本屬性的普惠性學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完整的精神人格包括兩個層次:一是作為一個人的存在所需的生理性需求和精神上的滿足;二是作為群體的存在所需的被理解、被需要等精神上的追求。普惠性學前教育追求的不僅是群體之間的高包容性與非排他性,其實也包括其培養對象即兒童個性人格中的高包容性與非排他性。而這樣完整的人格塑造不是強調工具性的課程所能培育出來的,必須依靠人文課程特別是藝術課程的逐步熏染,而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中的存在教育無疑能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個體的生命本身,只有在與外界他人的交流對話中,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同時,在個體生命的歷程中,各個人生階段的角色及其與之相連的價值擔當活動,能夠給個體更好地詮釋生命意義所在。因此,學前教育作為教育的起點更應該努力引導兒童在人生伊始就建構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人格。幼兒園的民族文化藝術課程把兒童從本民族文化這個自我封閉的世界中釋放出來,既滿足了兒童對自我民族文化的一個精神寄托,更促進兒童學會在與他人共同生活中超越自我的存在,從而避免因為片面的、孤獨的個體存在而感知不到生命存在的意義。
二、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兒童存在價值構建
正如石中英所言:“現代的教育歸根到底就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這種教育給予了人們賴以生存的意識和能力,卻沒有給予人們生存的理由和根據。其結果是,在現代教育的作用下,現代人擁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卻越來越對生存的必要性發生懷疑。這種懷疑使得現代人的生活充滿了無聊、空虛、寂寞和無意義感,從根本上威脅到人生的幸福與人類文明的進步。”因此,教育特別是作為人生基石的學前教育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就不能只考慮作為“工具的人”,而更應該關注作為“目的的人”,即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實施不僅要考慮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而更應該關注如何增加人的存在意義。
(一)重視“人類的兒童”兒童不僅是作為“兒童的兒童”,而且是作為“人類的兒童”,兒童既分享著人類的尊嚴,又遭遇著人作為人的存在問題。教育兒童不僅意味著要幫助他們提高生存能力,而且要幫助他們提高存在的智慧;教育者不能僅以功利的眼光來看待教育,還應該以存在的眼光來打量教育。在民族文化藝術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把兒童看成是作為“兒童的兒童”,設置課程必須時刻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兒童還是作為“人類的兒童”,即兒童遭遇著其作為人的存在問題,諸如死亡問題、孤獨的問題、自我認同的問題、自我歸屬問題以及自我價值問題等。民族文化對個體的內在價值是無限的,我們只有在一種生于斯長于斯的自我民族文化中得到滋養,實現自身文化建構和精神升華,人的心靈才會找到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人的自我存在感才會貯存在我們的生命血液里,伴隨著我們走出有意義的生命之路。幼兒園的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于兒童的價值也深刻地蘊含其中,而當我們把極具個體存在價值的民族文化僅僅作為一種工具滲透在幼兒園的藝術課程中時,這其實是一種撿其皮毛丟其內在的做法,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深刻價值沒有更好地體現出來。因此,我們必須改變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對象觀,不僅把兒童看成是“兒童的兒童”,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教與兒童認知方面的知識,我們更要把兒童當成“人類的兒童”,教予兒童關于自我存在的知識。
(二)重構“人類的教師”教師是教育的引領者,其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從來都是無可替代的。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如何發揮作用以及發生什么樣的作用,一方面取決于教師的學生觀,即上文提到的對象觀,另一方面取決于教師的自我意識。在現代教育中,整個社會,包括家長、學生以及教師本人在意識中都習慣地把教師進行“神圣化”、“功能化”,比如社會上盛行的一句話是:“為人師表,你應該怎么樣”。也就是說因為你是教師,你就必須給其他人做一個良好表率,你就必須是完美無缺的、純潔的、大公無私的等等。可人們卻忘了教師也是“人”,作為“人”而存在著,而人自然是人無完人,有著所有人所具有的自然需求和本真狀態。因此,教育要關注人的存在問題,教師本人必須要撕破“教師”這個“面具”,回到他本來的和豐富的人性狀態,樹立最為“人類的教師”的新意識。在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中的教師也應該如此,尊重自我與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情感需求,敢于承認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自信于本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勇于接受他族文化的優秀部分。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會意識到民族文化藝術課程對幼兒存在教育的重要價值,也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會塑造出具有強烈自我存在感的社會新一代。
(三)重塑“雙主體”的師幼關系師生關系是影響課程目標的一個重要因素,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最終要達成一個什么樣的目標,師生關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受“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堂的主導者,是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成為教育活動的客體和附庸。因此,在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始終持著這樣的一種師生關系觀,往往會直接導致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兒童存在價值的喪失。另外,在市場經濟社會的影響下,師生關系功利化傾向突出,部分缺乏責任心與義務心的教師往往會以經濟利益為傳授知識的標準,原本純潔的師生關系受到了侵害,師生之間交往的實用主義功利性和庸俗的商業化色彩越來越明顯。例如,幼兒園開設的藝術特長班是和教師的工作質量和經濟收入直接掛鉤的,為了提高幼兒的藝術技能以吸引更多的家長和幼兒,教師自然就會把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工具性價值抬高。因此,我們必須重塑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中的師幼關系,建立一種新型的師幼關系。這種新型的師幼關系首先要認識到教師和幼兒的關系是兩個主體、兩個自由人的關系,反對幼兒教師的專制和控制,提倡師幼間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我”和“你”平等的對話,確立師幼在自由選擇關系中的責任感,從而使得教育不會因為不良的師幼關系受到負面的影響。而要實現這樣的師幼關系,顯然要在幼兒園民族文化藝術課程中強調存在教育,因為只有存在教育才能高度重視人、人的存在,將主體的人作為一切的出發點,充分強調人的自由。
作者:梁小麗單位:興義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