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希望哲學研究的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哲學范疇的研究
通觀布洛赫的希望哲學體系,占據大半篇幅的絕不是像傳統哲學那種對范疇的界定與邏輯演繹。但這并不意味著范疇對于布洛赫哲學思想研究不重要,相反,只有理解了這些范疇的內在邏輯,才有可能真正領會布洛赫希望哲學的本質內涵。因此,對布洛赫哲學范式的研究,是一條重要熱門路徑。“希望”。布洛赫的理論被學界稱為希望哲學,首先因為“希望”(Hoffnung)是其哲學的核心范疇。從詞源學上考辨“希望”,它最早出現于希臘語和拉丁語,標志著某種期待情緒。布洛赫的“希望”概念是一個綜合性的語義體系,它包含了心理學上指向未來的某種強烈情緒;包含了歷史過程中的某種終極目標;包含了與上帝同性同德的“信、望、愛”;也包含了一種通過自身的創造性勞動,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馬克思主義價值律令??偟膩碚f,布洛赫哲學體系中的希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兩方面內涵:“一方面,希望是人的意識中的烏托邦功能;另一方面,希望是人的意識的客觀關聯功能,即尚未形成的事物的前假象”。“尚未存在的存在論”?!罢軐W家的性格是他的守護神,哲學家的風格是他的武器?!?/p>
布洛赫有其自身獨特的哲學風格,他以公式“S還不是P”(主詞還不是賓詞)來表達希望哲學的討論模式,揭示出“尚未”(還不是)這個范疇的中介性質。他首先在方法論上將主詞與賓詞分離開來,然后又在邏輯—價值層面通過“尚未”將二者關聯起來,不得不說實現了一種高超的總體性?!霸诖?,這一是的全部序列一下子濃縮為存在論的統一:否=零點,尚未=烏托邦,無或者全有=實質?!彼赋?,“尚未”不是絕對的無,它是一種目前沒有生成而未來正在生成的狀態。也正是源于這種對物質運動過程的追問,他得以構建起其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尚未存在的存在論”?!吧形创嬖诘拇嬖谡摗辈皇亲穯柆F實存在著什么,而是追問未來的存在,并將這種存在定格于社會、歷史的發展之中,讓“趨勢—潛勢”的自為發展去檢驗這種存在論的實際意義,從而讓這種存在論賦予世界以永恒的“實驗室”之美譽,大大跳脫了傳統形而上學存在論的機械研究范式。“饑餓”。這是人的希望的根本沖動力,推定“饑餓”為希望的終極來源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嚴密的邏輯推演過程。首先,布洛赫認為事實(Dass)的形成源于一種模糊的、無法確認的內驅力(Drag),這種內驅力起先表現為模糊的努力(Streben),而這種努力又是由特定的渴望(Sehnen)發展而來;這種渴望本源于感覺印象的感知,源于一種沖動力(Trieb)催促下的有計劃的參與尋求。而饑餓(Hun-ger)這種沖動力是比任何沖動力都強烈而可靠的自我沖動,從而也就當之無愧地成為刺激希望產生的沖動,它是人的內心世界的最根本沖動,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自我保存,是一種生命的需要。
“具體的烏托邦”。布洛赫所描摹的未來社會的藍圖基于他的“具體的烏托邦”思想?!盀跬邪睢痹谙M軐W的語境中很大程度上和“希望”是同義詞。他的“具體的烏托邦”意在指向一種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烏托邦形式。按照他的看法:“烏托邦是破壞和打碎現有社會或準備打碎它的那些集團的想法,并夢想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具體的烏托邦”絕不是妖魔化,“一個表面上的自相矛盾(這種矛盾很容易為人占為己有)乃是某種烏托邦事物的穩固基礎,而這種穩固基礎在于歷史物質,甚至在于自然物質本身的具體的開放性之中……具體的烏托邦在辯證唯物主義中,從而辯證唯物主義按照約定鎖住自身的目標視點:辯證的和烏托邦的唯物主義的新事物”。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并非不是烏托邦,而是一種具體的烏托邦的新事物”,目前,世界上的國家都“尚未”具備把烏托邦轉化為現實的能力。因此,唯有傳播烏托邦理念,導向烏托邦實踐,才能真正開創人類所希望的未來。
二、現實價值的反思
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處,我們走向何方?我們期待什么,什么東西在迎接我們?這是《希望的原理》開篇提出的幾個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構成了布洛赫希望哲學的主題。布洛赫始終秉持恩格斯“用世界本身來說明世界”的唯物論基本原則,并試圖構建這樣一種理論體系:以人類的需要為出發點,以饑餓沖動為推動力,將饑餓后的滿足歸為希望,又將希望上升為個人、社會的發展原則。如此一來,希望就成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歷史與社會也相應地成了永續發展的過程。哲學在傳統哲學家眼里是一種靜觀與反思,黑格爾將之稱為“密納發的貓頭鷹”,認為哲學總是出現于現實之后。馬克思批判哲學的這種后知后覺,認為過去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哲學不應該是一個封閉僵化的圈子,而應該是開放包容的體系。而布洛赫的希望哲學也順勢完成了這樣一種跨越,它并不等待“黃昏的起飛”,而是超越了現實的界限,開拓了未來的領域。他在《烏托邦的精神》中指出“哲學的任務不是描述現狀,而是喚醒生活,是促成一個還處在潛在狀態的、要是沒有人的首創精神就不可能誕生的世界的出現”。他向世人宣告希望的意義,也隆重地將“首創精神”推到世人的面前。面對理論界的陳詞濫調,希望哲學中蘊含的創新意識大大拓展了哲學的言說界限,為當代哲學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八季S就意味著超越”。布洛赫的希望哲學完成了對當代精神世界四重對立的超越,即超越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無神論與基督教、無產階級社會的社會烏托邦與世界公民共同體的天賦人權以及社會主義與民主的對立。對于當今世界而言,希望哲學的這種超越不容小覷,它就像馬良的神筆,勾劃掉了人們固守的思維觀念中不可逾越的鴻溝。金壽鐵認為,希望哲學的這種超越“對當代精神世界而言,意味著克服當今精神世界中各種陌生而敵對的世界觀乃至意識形態的對立;對于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來說,則意味著對迄今為止的全部哲學傳統和政治傳統進行新的解釋和歷史的獲取”。由此觀之,希望哲學“對于克服今日精神世界的各種意識形態對立,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對話和理解,維護世界和平和進步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20世紀中葉的西方世界面臨人性扭曲與道德衰退的困境,布洛赫基于這樣一種背景搭建起了希望哲學的理論架構。布洛赫的希望哲學是一個包羅萬象的體系,它蘊含著首創的因子,催人創造;它包含著超越的維度,引人深思;它更是一種具體的實在可能性,為我們描繪了未來社會的宏偉藍圖,讓我們為之拼搏與奮斗。這種現實需求,是學者們熱心于布洛赫哲學現實價值研究的根本原因。
三、理論性質的判定
布洛赫哲學是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學者們研究的又一重點。東西方哲學界在關于布洛赫希望哲學的理論性質判定上一直存在較大分歧,夏凡將這一分歧列為“布洛赫之謎”,即布洛赫的希望哲學到底算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筆者發現雖然對布洛赫希望哲學的分類大不相同,但是就希望哲學的馬克思主義屬性問題而言,中國學界的觀點卻是出奇的一致。即使是堅持認為布洛赫希望哲學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倒退的徐崇溫先生,最后也承認布洛赫“是一個烏托邦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因而希望哲學是屬于馬克思主義范疇的。而國外學界則不然,他們或如本•阿格爾和佩里•安德森那樣對布洛赫緘口不言,或如阿多諾那樣將布洛赫的思想歸為表現主義文學,或如莫爾特曼那樣將布洛赫的希望哲學歸為希望神學,只有極少數的外國學者堅持認為布洛赫的希望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那么,究竟如何判定希望哲學的理論性質就成為我們當下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毫無疑問,布洛赫的希望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至少他自己也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自居。而面對學界如此截然二分的對立,要厘清希望哲學的性質,筆者認為首先需辨明學界對布洛赫哲學存在的兩種誤讀。誤讀一:布洛赫曾用其希望哲學公開反對過馬克思主義體系。這種誤讀源于布洛赫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理論的批判。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斯大林主義似乎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人們的思維陷入這樣一種僵化:布洛赫對斯大林主義的質疑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反對,布洛赫提出的“熱愛自由的或民主的社會主義”是對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離經叛道。其實大不然。他在與帕爾米爾的談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不再是統一的體系,同樣人們再也無法談論某種惟一的社會主義體系?!?/p>
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他重估民主理念,將社會主義與被改造過的資本主義民主相融合;他繼承天賦人權概念,開拓社會主義人權視域,也在社會人倫道德上豐富馬克思主義。因此,將布洛赫稱作一位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客觀的。誤讀二:布洛赫哲學中某些范疇的傾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不符。阿爾弗雷德•施密特稱布洛赫為“最后一位馬克思主義形而上學家”,強調布洛赫希望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傾向。而有些學者則將這一傾向擴大化,認為布洛赫已將“唯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題發展到了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已經不可容忍的地步”。筆者認為,僅僅因為布洛赫的一些范疇的唯心主義傾向而將其從馬克思主義陣營中驅逐出去是不合理的。人們往往傾向于把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簡單化、標簽化,認為二者之間不可調和。而列寧曾經說過:“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聰明的唯物主義?!辈悸搴諏嵸|上是在用黑格爾的辯證法要素來實現這樣一種揚棄:不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純粹經濟的、歷史的唯物史觀,而是理解為一種主客交互作用的總體唯物論。為此,他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一個名叫唯心主義辯證法的高貴姑娘嫁給了一個名叫唯物主義的粗壯小伙子,這曾是一次絕妙的婚姻,在馬克思主義中,從一開始就包含了唯心主義,因此我們不必道歉”。這兩種誤讀產生的根源之一在于我們的判定沒有一個科學的標準。判定一種理論是否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鍵,在于這種理論是否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否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問題,是否能夠與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劃清界限,是否能夠指導無產階級實踐走向勝利。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布洛赫的思想是百科全書,他的著作有許多領域,從每個領域去深入探究,路徑并不一定相似。布洛赫說:“理性沒有希望就不能開花,希望沒有理性就不能說話?!盵18]1618當下,當我們面對人性的善惡之辨,道德的界限之明,未來的盛衰之惑時,我們應在布洛赫的希望哲學中學會用一種理性的眼光去審視每一種理論,我們也應學會滿懷一種充盈的希望去尋找每一條出路。我們應該做勇敢的追夢人,活在當下,腳踏實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希望哲學賦予現實的意義,也是屬于整個時代的精神!
作者:吳薇單位:南京政治學院研究生管理一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