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古鎮旅游文化發展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銅陵大通古鎮保存有大量古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打造古鎮文化品牌,對于推廣古鎮文化、帶動當地旅旅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通過實地調查研究、描述性統計分析等數據分析法,結合大通古鎮的歷史、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以下結論和建議:開發力度不夠,可游覽觀光景區較少,商家誠信經營成為其穩定發展的基石;政府應主導開發,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組織體系,利用多方資源,打造多樣化、多層次的特色古鎮。
關鍵詞:古鎮旅游文化;游客滿意度;描述性統計分析;經濟發展
引言
近年來,為了響應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安徽省銅陵市一直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文化強鎮。作為皖南古鎮之一的千年古鎮大通,位于長江中下游,隸屬銅陵市,保存著大量各類古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2016年10月13號,國家住建部公布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銅陵市大通古鎮入選,而安徽省僅有五個。2017年6月,由郊區文體局、市大通風景區管委會聯合出品的銅陵市首部以非遺為題材的紀錄片《拾遺》制作完成并播出,集中展示了大通木桿秤制作技藝、銅陵白姜制作技藝、鵲江龍舟賽等8項非遺項目。但是,隨著大通古鎮交通狀況不斷改善,游客的大量增多,目前大通古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正在逐漸消失,特有的民俗風情正在日益淡化,旅游商品同質性現象嚴重,極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也日益被工業化成批生產,失去了原有商品的價值。所以有必要針對目前大通古鎮文化傳承和旅游行業出現的問題,通過市場調查研究、數據分析等方法提出具體的建議來引導其健康發展。
1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
1.1調查方案設計
在本次調研之前,我們通過文案分析法獲取有關古鎮的各種信息,通過專家意見法獲得專家老師的意見,對問卷做了初步的設計。然后借助網絡進行調查有組織性、范圍廣、反饋及時、匿名性高的網絡問卷調查,并利用重點調查的方式與部分目標對象進行一對一訪談,聽取他們的意見并結合我們提問時的感受對問卷進行修改調整,并對調查方法進行整體設計。最終采取文獻調研法、深層次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實施調查。經效度分析(如表1所示)得出結論,KMO=0.701>0.5,且Bartlett球形度檢驗表明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顯著(伴隨率為0.000,在置信度水平為95%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原假設),說明問卷效度良好,結果有效。進而進行信度(如表2所示)分析,由于此問卷的題目及形式是參照信度較高的相關課題問卷設計的,所以在形式和內容上是可信的,各題間的一致性較好,樣本量足夠。
1.2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
通過實地市場調查,我們一收集了202份游客基本情況問卷和63份商家發展情況問卷,事后我們對數據進行整理、分類,通過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所得結果如下:(1)游客信息。被調查者的有效問卷中,來自銅陵的有126份,占比62%;來自非銅陵的有76份,占比38%(如圖1所示),其中來自非銅陵的還包括在銅陵上學的學生,由此可得,來往大通古鎮的游客,銅陵人偏多,非銅陵人較少,這反映出大通古鎮在外市外省的知名度和游客吸引力是比較小的,古鎮的名聲還未被打響,仍需發展、宣傳。(2)游客消費情況。為了深入了解大通古鎮風景區的整體消費水平,我們對隨機抽取的202位游客進行了消費情況的調查研究。如圖2所示,易得大通古鎮的消費水平整體偏低,大部分被調查游客在古鎮的消費為100元以下和100-500元,500元以上消費較少。由此可見古鎮的商業開發程度還不高。(3)游客流量高峰期。為了循序漸進、主次分明的對古鎮旅游業進行客觀有效的評估,我們利用二分法對游客高峰期進行了分析。鑒于古鎮商家見證了老街景區近百年的發展,我們以商家為調查對象進行分析,如表3所示,在被調查的63家老街店鋪中,有56家店鋪認為古鎮在周末的時候游客最多,54戶商鋪認為三五天小長假的時候游客最多,而僅有26家店鋪認為古鎮在寒暑假的時候是游客高峰期。由此可見,古鎮游大多為中短期游。(4)游客整體景觀評價。對整體景觀的評價分別賦予數字1-5,對非常差賦值“1”,比較差賦“2”,一般賦“3”,比較好賦“4”,非常好賦“5”,通過加權平均數計算公式得由此可得,游客對古鎮整體景觀的平均評價為3.86,接近4,由此可得,游客對古鎮整體景觀的平均評價為比較好。(5)商家對店鋪的宣傳情況。為了有方向性的了解商家對店鋪的宣傳,我們對商家的經營時間和宣傳意向進行了交叉列聯分析(如表4所示),其中49.2%的店鋪會宣傳,50.2%的店鋪從未想過宣傳,而這50.2%未想過宣傳的店鋪中,有65%的店鋪是經營超過五年以上的老店,在實地調查中,通過深層訪談,我們了解到,五年以上的店鋪較多的做的是老顧客生意,而隨著經營時間的縮短,商家則更注重自己店鋪的宣傳,他們會通過微信等網絡手段進行店鋪的宣傳。
2結論與建議
2.1結論
(1)開發力度不夠,可游覽觀光景區較少。近幾年來,雖然政府有加大力度的宣傳,但是景區開發力度仍然做得不夠到位,使得游客們聞聲而來,卻達不到他們想要的期望,經調查顯示,無論是銅陵人還是非銅陵人,在古鎮觀光、停留的時間都不超過一天,甚至有將近一半的游客停留半天就會離開,經過我們調查小組的親身體驗發現,古鎮上可觀光景點著實過少,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可以游覽完。絕大部分游客也反應景區購物店較少,不足以再次光臨,而在被調查者中,來過古鎮三次以上的也絕大部分都是銅陵本地人。(2)良心經營成為其穩定高速發展的基石。隨著現代化美麗新郊區建設章程的推進,古鎮發展成為必然趨勢,通過銅陵市政府的保護,使得瀾溪老街上許多具有文化氣息的老店得以生存,古鎮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另外,隨著政府宣傳力度的加大,古鎮的知名度也漸漸被打響,越來越多非銅陵市的游客來到老街進行觀光游玩,銅陵市的居民也越來越多的將大通作為周末休閑放松的寶地。近年來,隨著古鎮旅游業快速發展,當地的經濟發展也隨之被推動起來,古鎮人民的生活也漸漸優善。但是,盡管如此,老街上的商家仍然良心經營,并沒有因此而提高商品的價格或是降低商品的質量,他們砥礪前行,誠信經營,使游客可以低消費、高收獲,為此,他們也獲得了大批老顧客的經常光臨。(3)缺少宣傳意識,不善于利用媒體進行包裝,宣傳觀念淡薄。在對大通古鎮老街宣傳情況進行調查以及和商家深度訪談后發現:有一半以上的商家對自己店鋪的宣傳不夠重視,缺乏利用通訊媒體、網絡媒體進行產品包裝的意識,大多數十年以上的老店,尤其是餐飲業,主要靠老顧客光臨來維持生意,宣傳意識淡薄。
2.2建議
(1)政府主導,利用多方資源,打造多樣化、多層次的特色古鎮。古鎮的發展是帶動銅陵積極發展的重要機遇,宣傳力度、方式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成為制約古鎮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當今“互聯網+”大好時期,銅陵市政府應當抓住機遇,通過多媒體等網絡宣傳將古鎮品牌文化打響;此外大通老街的商家也應繼續砥礪前行,不忘初心、誠信經營,將古鎮文化遺產做大做強。政府和當地居民、商家應當共同努力,打造出多樣化、多層次、有內涵的特色古鎮。(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組織體系,提高景區服務管理的能力。基礎設施建設是古鎮得以發展的根基,服務組織體系的完善是拉近游客與古鎮之間距離的紐帶。沒有這兩項作為基礎,古鎮發展的再好也不過是華而不實的空殼,當地區政府應加強景區管理,培養專業的服務組織團隊,為古鎮之后的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后盾。(3)特色是古鎮發展的硬道理。想要成為硬核古鎮,特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經調查顯示,特色項目也是游客們迫切渴望得以改善的地方,大通古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其老街上有著百年歷史的木桿秤制作技藝、銅陵白姜制作技藝等文化遺產,但由于近多年經濟滯后給古鎮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及政府的忽視,導致一些專屬于大通的古鎮文化也漸漸落寞和消失。(4)擴大市場范圍,發展線上零售業。老街上的手工制造業應該拓寬其銷售方式,深入挖掘潛在消費群體,向城市進軍,宣傳古鎮傳統文化,使人們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到大通古鎮的存在,同時淘寶京東等網上購物品臺積極發展手工產品零售業。(5)改善鄉鎮創業環境,吸引新生力量加入。農村地區創業環境相對比較差,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當地政府應該在資金籌措、商鋪選址、部門審批以及稅收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同時利用網絡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進行宣傳報道,吸引青少年回家創新創業,向當地特色手工行業注入新活力,推動其向前發展,并將桿秤等非物質文化繼承發揚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田喜洲.古鎮旅游開發與保護探索[J].經濟問題探索,2003,(2).
[2]劉瓊英.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策略探討———以五通橋“小西湖”古鎮為例[J].旅游經濟,2010,(1).
[3]戴凡.旅游持續發展行動戰略[J].旅游學刊,1994,(04).
[4]田道勇.淺談旅游可持續發展[J].人文地理,1996,(02).
[5]吳書光.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評價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
[6]陳傳金.古村落資源分類與評價體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8:11.
[7]李麗,肖磊.古村落旅游資源特征及價值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
[8]阮儀三,邵甬,林林.江南水鄉城鎮的特色、價值及保護[J].城市規劃,2002,(1):1-4.
[9]劉源,李曉峰.旅游開發與傳統聚落保護的現狀與思考[J].新建筑旅游學刊,2003,18(2):73-76.
作者:謝宇 單位:銅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