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文化語境下思政教育的挑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深刻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他們的思想觀念。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網絡文化語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尋求面對網絡文化語境下的挑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從而更好地加強和改進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
網絡文化語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與對策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不斷深化,網絡信息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同時影響到高校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在網絡文化語境下,高校不僅需要充分結合網絡文化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面臨的一次挑戰。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充分考慮當前社會的發展動態,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新鮮元素注入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而更有深度的制定教學計劃、設置教學課程、革新教學內容,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網絡文化語境下的現狀
(一)不良網絡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地位受到威脅高校內的教育形式多半是教師為主體,教師在課堂起到主導作用對大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幾乎就是“填鴨式”教學。而現代網絡文化傳播速度飛快,學生接收網絡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接收信息速度也越來越快,這改變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傳統的師生關系模式,網絡使學生變為課堂上的主體,使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主動性增強。隨著現代網絡信息量日益增多,大學生知曉了解的信息內容隨之增加,只是網絡文化信息中傳播的不僅有實時新聞的報道,而且還有許多不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健康的內容。大學生接收這些不良網絡信息,會對其產生消極影響,這些不良信息與高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極大差異,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如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會有所動搖,導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權威性減弱。這樣的情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一種挑戰,其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同時其所教授的思想政治理念和內容效果大大減弱。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受到網絡文化影響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未來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政治思想的培養和傳輸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內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學生形成成熟的思想價值理念,因此,我國高等院校應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其形成社會主義價值觀念,認同我國的意識形態發展。由于高校大學生對社會乃至國際的發展動態極為關注、而且其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迅速,導致一些外國資本主義國家運用網絡文化的傳播侵蝕我國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形態,借此妄圖撼動我國大學生的政治思想觀念。資本主義國家借助網絡信息傳播不利于我國大學生政治思想形成的內容,這種手段已經使部分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發生改變。網絡文化下信息的傳播影響著大學生政治思想意識的形成,而不良的網絡信息傳播會使大學生的政治甄別能力減弱、政治敏感度下降。
(三)大學生對網絡文化產生依賴、網絡制約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高校是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地,在此時期,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未趨于成熟,缺乏自控能力和自我調節意識,因此,需要高校以及教師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其政治思想理念,規范其行為,進而使其成為真正的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網絡文化的普及對大學生的生活有巨大影響,大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都離不開網絡,通過網絡知曉千里以外的信息資源,同時其遇到難題和不解時通常會借助網絡發泄不良情緒,網絡成為了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學生利用網絡操作吃穿住行的每個部分,進而對網絡產生依賴感,并且隨著其使用網絡的時間增加,其對網絡的依賴越來越嚴重,導致學生被網絡文化所影響,網絡文化占據了主體地位,制約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網絡文化影響應采取的對策
(一)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內的傳播渠道1.將思想政治教育歸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內樹立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文化教育課程,應該被高校歸納到本校的文化建設中。高校內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被大學生高度關注,大學生可以通過關注學校的文化建設進程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探討,如果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傳播蘊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就可以使大學生充分關注思想政治,進而對思想政治的內在形式以及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使高校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引導和教育作用。2.利用心理輔導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滲透進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然而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大學生如果可以正確看待和利用互聯網,即可充分利用其優點,獲取更多社會的有效資源,如果大學生對互聯網產生過多依賴,就會使大學生越陷越深,網絡文化的變革將會牽引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當前大學生普遍利用網絡進行溝通交流、娛樂購物等活動,其中利用網絡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已成為大學生日常交際的一部分。過多的依賴網絡進行信息傳遞會導致現實世界中人與人的溝通交流減少、人與人間缺乏交流而關系淡漠。例如,社會針對大學生網絡聊天進行調查研究,80%以上的大學生會在與親人、朋友聚會時觀看手機,在聚會期間人與人的言談甚少,使聚會的意義變得可有可無。這樣的現象會使大學生對虛擬的網絡世界過分依賴,缺少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溝通交流,從而降低人與人的信任和關注。此時,高校內的心理輔導工作室應該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心理輔導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大學生心理疏導專題講座,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針對其心理情況進行疏導。在溝通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溝通技巧使學生容易接受,幫助學生擺正心理位置,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3.健全完善學校內校園網站建設利用大學生對網絡的關注,高校可以通過改善校園網絡建設來增加學生對校園網的關注,進而使學生充分關注思想政治教育,拓寬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進而接受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應該對建設綜合性高、具有教育意義的校園網站引起高度重視,要不斷完善校園網站和網頁的建設,使其具有帶動性。高校可以在校園網站上開展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借此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針對其不健康的政治思想進行深刻教育,同時豐富和充實學生的思想政治理念。高校應專設校園網絡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管理人員,在網絡上與學生及時互動,替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為其提供及時、有教育意義、有趣味的優質服務。與此同時,校園網站作為傳播積極能量的源頭,高校應該對其管理嚴格化、規范化,防止不良信息在校園網站傳播,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網絡有效傳播。
(二)加強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判斷能力,加強學校的管理制度網絡的雙面性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為高等院校需要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高校一方面需要不斷加強學生自身對網絡信息的篩選和鑒別能力,使其具有足夠的判斷能力甄別有內涵有意義的網絡信息,同時使其清晰意識到網絡在其學習生活中所占比重,網絡的不良信息會帶給其怎樣的危害,教會學生利用有助于其學習的網絡信息資源。另一方面,學校要關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要加強網絡信息的管理工作,篩選和排除不良信息,預防其進入高校的網絡傳播途徑,不斷改善和加強校內網絡管理制度,從根本上預防大學生接觸網絡不良信息。
三、將我國和我黨的政治思想方針、核心理念注入進網絡文化教育中
我國各高校應該結合我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發展體系,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
(一)網絡文化下將“中國夢”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席提出的“中國夢”是當前社會主義發展的理想目標,是我國最新的政治思想基礎。我國高校應該將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通過網絡文化傳播深入到大學生的思想中。作為中華民族未來的接班人,大學生應該根據我國未來發展的目標制定出屬于個人的“中國夢”,使其更加認同我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幫助其擁有正確的思想政治目標和理念,進而為建設社會主義奉獻出更多的力量。
(二)網絡文化下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內影響大學生最為廣泛的網站即為校園網站,校園網站信息可以對大學生的思想方向起導向作用,因此,高校應該不斷加強校園網站的建設,使校園網絡文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充分結合,將最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思想引進校園網站,以此提高大學生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進而使其形成對社會主義思想的共同信仰,對不良的社會思潮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抵制能力。
(三)網絡文化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我國和人們制定了辨別是非的規范標準,可以對學生在網絡文化中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規范。高校在網絡文化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該注意將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進,以此來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養和道德自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同時高校應該加強對學校網絡文化的監督管理,使大學生在和諧、積極的校園網絡語境中吸取思想政治知識,進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
(四)網絡文化下將“民族精神”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華民族的精神是中華兒女的動力源頭,也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助力所在。高校的校園網絡文化傳播需要建立在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大學生只有具有建設我國未來的責任感,認同我黨和我國的發展方針和理念才能正確看待網絡信息資源,進而判斷網絡文化傳播信息的好壞,吸取對其有利的信息資源。高校在完善校園網站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充分引入網站中并大力宣傳“紅色教育”,從根本上培養大學生的精神文化教育,使大學生對我國的建設發展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網絡文化深入大學生的生活,其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有利有弊,高校如何利用網絡文化興利除弊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需要我國教育部門、高等院校以及教師的共同研究和努力。要想充分利用網絡文化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師不斷創新改革,深入探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通過不斷革新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理念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進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網絡文化充分結合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名川,譚英雄.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27):70-71.
[2]吳立全,于興業.網絡文化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芻議[J].繼續教育研究,2014(7):90-91.
[3]黃愛國.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69-174.
[4]于泊,于婧,張麗芬等.論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青春歲月,2014(16):292.
[5]王宇亮,張井文,劉子奮等.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5(1):97-99,119.
作者:甘忠濤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