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舞臺藝術對于劇目的重要性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對舞臺藝術的深度剖析,從幻燈光學原理、幻燈景物、幻燈襯景等多個層面詳細分析了舞美的使用規律,闡述了無論是在話劇、歌劇、舞劇還是歌舞類節目,都離不開舞臺藝術的支撐,要合理掌握不同種類舞臺劇所需要的舞美設計,一定要有科學的方法。
【關鍵詞】光學結構;幻燈;襯景
在各種舞臺演出形式中,舞臺美術總是起著一定的作用。早在18世紀,歐洲人就已經認識到舞臺美術對于演出的重要性,不過那時的燈光布景是相當原始的。到了19世紀,對那種原始的燈光布景已感到不足,于是產生了舞臺美術的革命。隨著社會和科學的不斷發展,那些陳舊的表現景物的方法,已滿足不了觀眾的要求,舞臺美術需要繼續革命,要把有限的舞臺空間,變成無限遼闊深遠的舞臺空間,還須借助光的作用,使光與景揉合在一起,消除光與景的分界線,這就是今天我們采用幻燈投映景物的形式圓天的道損幻燈投映景物。
第一,幻燈的光學結構及其變形規律。舞臺演出使用的投景幻燈,在光學結構上,經過我國燈光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從燈箱到每個部件的研究和設計,使原有的投景幻燈,在提高亮度、擴大光區、縮小像差這三個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改進,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與幻燈繪景息息相關的主要是“色差”“球差”和“畸變”,尤其是“畸變”,對幻燈繪景影響甚大。幻燈存在著“畸變”,使畫面變形,給繪畫幻燈景片帶來了不少困難。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須從燈具的光學結構上進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對于繪畫幻燈景片來說,更重要的莫過于了解變形的原因,掌握它的變形規律。什么事物都有它的規律,幻燈繪景工作也一樣。當你未了解幻燈繪景的規律,往往感到茫然,特別是燈前勾稿,確實是手不從心。幻燈繪景則不然,它需要通過幻燈光源的透射,變形的處理,在天幕上還原成像,才能觀察到所畫景物的效果。
第二,幻燈景物的處理方法——以話劇為例。話劇襯景多用硬景片或畫幕,天幕的利用,主要是天空和云彩。1965年《東方紅》大歌舞演出,采用幻燈投映襯景之后,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話劇采用幻燈投映襯景的才漸漸多了起來。話劇這么遲才使用幻燈襯景,主要是幻燈景物的逼真問題,幻燈襯景與前景的銜接問題沒有解決好的緣故話劇多數是寫實的,話劇的布景又素以逼真見稱;然而繪畫幻燈襯景的透明顏料,一般都比較鮮艷,尤其是透明水色,十分奪目。用這些透明顏料畫出來的幻燈景物,往往出現不夠真實、與前景銜接不上等情況。要搞好話劇的幻燈繪景工作,必須從了解劇本的主題思想和導演意圖入手,然后在與前景的畫法相統一、相銜接上下一番功夫,這樣,話劇幻燈襯景存在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第三,襯景的風格和畫法——以歌舞節目為例。歌舞幻燈襯景大致可分為寫實、寫意、裝飾性三種。歌舞幻燈襯景,往往就是一個節目的全景。天幕上的景物,畫得好壞,對于節目效果的影響甚大。歌舞節目主要是靠天幕的幻燈襯景襯托,因此幻燈襯景是襯托歌舞節目的主要景物。歌舞幻燈襯景的用色,最好有鮮明的主調,色彩的搭配,應有主有從。就是說在多種色彩的配合上,要以一色為主,其余色彩是從屬的,被支配的色彩。
第四,幻燈襯景——以歌劇、舞劇為例。
(一)歌劇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導演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非常寫實,布景設計與話劇的差不多;有的非常夸張,布景設計趨于風格化和裝飾性。幻燈襯景是整個布景設計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像歌舞的幻燈襯景,可以獨立存在,它必須依附于前景,統一在前景的氣氛之中。因此畫法必須與前景的實片畫法一致,構成有機的整體。寫實的歌劇布景,幻燈襯景的繪畫方法,與話劇幻燈繪景相同,它要求景物逼真。但作為一種歌唱的表演形式,盡管是寫實的布景,也容許寫實的景物在畫法上和用色上作適當夸張,這點同話劇的幻燈襯景是有所區別寫實的幻燈襯景,盡管作了適當的夸張,但是畫法上與歌舞的幻燈襯景又完全不同。有些歌劇(特別是小歌劇),要求布景不要過實,有的采用了風格化的景物和繪景的裝飾性。
(二)舞劇從表演形式到每個動作,都是經過提煉加工,非常概括和帶有夸張性的,它給觀眾總的印象是美的享受。因此,布景設計必須符合這種表演形式。舞劇的布景不宜過多,需要十分簡練,偏重于意境的表達。幻燈襯景是整場景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畫法上也需要統一在意境之中。幻燈繪景也是這樣,抓大效果十分重要,可以事半功倍。在當今舞臺劇的舞美設計中,設計者們不斷引用高新舞美技術,以大量的多媒體影像與燈光特效博人眼球,雖獲得了技術性的突破,但也出現了大量形式雷同、喧賓奪主的舞美設計,這些設計在炫麗的背后留下的只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感嘆,而并非對舞臺藝術的回味。越來越多的舞美設計師大膽的運用和創新,讓我們的舞臺“活起來”“動起來”,使這個舞臺更像是一個有生命和靈魂的舞臺!
參考文獻:
[1]胡佐.舞臺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2]徐明.舞臺燈光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作者:趙莎莎 余宇 單位:廣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