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文學審美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網絡文學作為現代高科技信息傳輸和新時期大眾文學需求相結合的產物,以其獨特的優勢迅速崛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受眾群。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活躍因素,并且很大程度地影響著當代文學的發展。我國的網絡文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臺灣網絡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為代表的中文網絡文學,開始為人們所接受。有人認為這是中文網絡文學的發端和走入大眾視線的標志[1]。隨即不久,網絡文學快速在大陸走紅,數以千、萬計的網絡和數以億計的受眾,喻示著當代一個新的文學繁榮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有它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其審美價值取向也為廣大受眾所認可。
一、網絡文學審美價值的時代性取向
互聯網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也是時展的必然。作為審美對象的網絡文學,雖然與紙質的傳統文學不同,但是它與時代同樣息息相關的。中國的當代文學在經歷傷痕、反思、改革尋根等主題以后,一時出現了即時性。時代的變革使一大批年輕人不滿足于低質傳統文學的束縛和單一性,于是他們醉心于網絡,或泄渲情感如早期的言情小說;或為了逃避現實充分發揮想象空間的幻想小說;近年來又迎來了現實題材的創作時期。這些網絡文學的出現,雖然它開始并不為所謂正統文學史家、評論家、作家們的看重。但是它畢竟是時代的產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征服那些指三道四的人們。2010年4月6日,鳳凰衛視的《鏗鏘三人行》中,當德國漢學家顧彬(wolfgancubiu)先生認為“網絡文學質量低下”時,立即遭到了大陸許多網民的反對。有網友認為,顧彬自己說從來不上網[2]。既然從來不上網,怎可奢談網絡文學水平的高低呢?還有許子東先生認為,網絡時代的中國作家過于關注受眾。我們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受眾,任何一種文學都會走入死胡同。因為文學的發展,離不開受眾。作為有上億讀者的網絡文學發展至今天,雖然有過坎坷,但其輝煌也是有目共睹的。據新華網報道“網絡文學十年盤點”就評出了十佳優秀作品,并于2009年6月25日在北京落下帷幕。此外,來自晉江原創網小說《大江東去》,前不久還獲得了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網絡文學在的獲獎,說明網絡文學已經得到大家認可。如今網絡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形式,已為越來越多的受眾關注,當然,這與作協,各大文學網站與門戶網開設“文學”窗口的促進、扶持是分不開的。可以肯定地說,不久的將來,網絡文學成為主流文學的一部分并不是空談,而是指日可待的,而且現在已具雛形。因為時代的東西,它是有生命力的。作為具有時代特點的網絡文學,其創作目的,就有意或無意間記錄下了這一時代人的生存現狀與發展奮斗的歷程。這正如讀當代傳統紙質文學的《暴風驟雨》、《山鄉巨變》、《紅旗譜》、《紅日》、《紅巖》等作品一樣。即使網絡文學作者水平參差不齊,甚至過多地描繪日常生活,抑或過于關注生活的表面層次而難以達到一定的深度。不過,正因為如此,我筆寫我心,我筆寫我感。記錄一個人的遷徙,一座城市的變化,一個時代的動態,一場情愛的過程,一個企業的興衰……這些都深深地烙上時代的印記,它的審美價值就在網絡文學上清晰而完整地記錄下來。成為時代性的最好詮釋。
二、網絡文學審美價值的快樂性取向
在哲學美學中,有人將審美快樂與美的本質相提并論,認為美只不過是這種快樂的客觀化[3]。在今天這個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創作的機會和欣賞的機會,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間,它是一個不會因為種族,地域經濟實力,軍事力量,文化修養等的不同而產生任何特權和偏見的自由世界。人們能真正擁有創作的自由和與人分享的樂趣。我們知道,審美的樂趣,并不僅僅來自視覺和聽覺等感官的感受,而且還要從這種感受一直貫穿到心理結構的各個不同層次。諸如情感、想象、理解等。這種貫通性,會使人的整個意識活躍起來,多種因素發生自由的相互作用,產生一種既輕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樂體驗。網絡文學就是這么一種愉悅的體驗。網絡文學無論是創作者,還是作品與人共同享受者,都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因為,自由是產生快樂的基礎,欲望和意志在心靈上得到了擺脫。人們在網絡文學的創作和享受中,享受的是自由的世界,沒有物欲和意志的限制,有一種心理的平衡與滿足。并且,這種快樂是自己內心的一種心理創作欲望和欣賞欲望的刺激而喚起的,在自由的網絡空間或抒發和渲泄自己的情感,利用想象理解的心理行為閱讀作品,從而產生愉快。互聯網最大特點是給人們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尤其是言論自由。正因為如此,網絡文學的誘惑正是基個這種自由帶給人們的種種享受而產生快樂。網絡文學與傳統紙質文學相比,它沒有投稿、審稿、退稿這一繁雜而挫人銳氣的失敗感。它對熱愛文學繆斯的人來說,網絡文學的自由創作是一種快樂,對于那些追求快節奏,多元化的受眾來說自由的選擇,以及與情感與理智的交流,同樣在生活與藝術之間尋找到了一種可貴的平衡。況且受眾與之間的自由交往,以及無功利性,更易讓人對網絡文學產生一種審美愉悅。2007年12月1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國際經濟科技法律人才學會等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討峰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與會者一致認為,網絡文學具有“表達的高度自由”,強烈的“個性化”和非功利性;有自由、寬容、真實、平等原則;有寬闊無比的向別人學習,自我挑戰的空間;有無拘無束充分表達的民主權利[4]。這是對網絡文學特質的一個基本認定。就是因為網絡文學的自由、非功利性、真實、平等等特質,所以的快樂與受眾容易產生一種情感上快樂共鳴。
三、網絡文學審美價值的大眾化取向
作為一種無國籍限制,超意識形態的文化現象,網絡文學的誕生、成長始終棲息于網絡這個平臺,自然而然地走向大眾,表現大眾,服務大眾,并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據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2010年1月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人數達到了3.84億人,普及率達到28.9%。博客作者2.21億人。并且網民上網時間長,比上年人均增加了32.1小時,域名總數達到1682萬個。網絡娛樂和網絡文學用戶使用率排名第10位。據分析師解釋,隨著網絡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網絡表達和信息傳遞的渠道與形式更加豐富,傳播方式更具互動性、自主性、多樣性[5]。《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調查結果還顯示,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1.62億人,使用率達到42.3%,并且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龐大,這一方面由于網絡文學的開放性,使用戶能夠方便快捷地進行閱讀;另一方面,網絡文學傳播的廣泛性以及自由又刺激了的創作激情,實現了網絡文學作者與讀者的良性互動。并且讀者與作者群的結構比較合理,年輕化、高端化傾向得到證實,作為精神糧食的網絡文學已為年輕人,及有閱讀能力的人所喜愛。1994年,國際互聯網進入中國大陸,1995年“橄欖樹”文學網站成立,1997年我國最大的文學網站“榕樹下”使中國網絡文學走出了發展的第一步。此后,一些知名網站,諸如新浪、搜弧、網易、雅虎、天涯、樂趣園、網蟲等都開辟了“網絡文學”版塊,網絡文學成為了網絡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網絡文學網站的免費投稿、編審、閱讀、助推了網絡文學的迅速發展。至今為止有多少文學網站,已經沒有人統計,也難以統計,不過早在2005年,就有資料統計全球有中文文學網站3720臺,中國大陸以“文學”命名的綜合性文學網站約300個,以“網絡文學”命名的文學網站241個,發表網絡原創文學作品的網站268個,小說網站486個,詩歌網站249個,散文網站358個,發表劇本的75個,發表雜文的31個,發表影視作品的529個。其它各類非文學網站中設有文學平臺或欄目的網站3000個,特別是各門戶大型綜合性網站都開辟了文學視窗,登錄大量文學名著與原創文學作品,使網絡文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正因為有互聯網提供的平臺,網絡文學就有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局面,才被眾多網民熟悉與接受。網絡在拉近科技與人們距離的同時,也拉近了文學與人們之間的距離。不分性別與年齡,不分種族與民族,不分天南與地北,不分國內與國外,不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這就成就了網絡文學大眾化價值取向的最根本原因與發展和客觀存在的現狀。網絡文學的發展,使人們在網絡這個平臺上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讀者成為現實。人們真正擁有進行文學創作的自由和與人分享作品樂趣,并且隨著PC的普及和互聯網的發展,享有這種自由與樂趣的人越來越多。一般人認為文學高不可攀的時代已經結束,人人都成為文學藝術家的理想正成為現實。由此觀之,網絡文學無限的貼近大眾,反映大眾,服務大眾,已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這是當代社會意識和時代的一種反映,也是當代文學發展,繁榮的必然之路。
四、網絡文學審美價值的自由性取向
網絡文學的創作與欣賞是自由的。它的寫作、閱讀、交流的自由是文學在網絡空間得以迅猛發展的緣由。首先,網絡文學的傳播自由。網絡文學快速,它的傳播先天性就是在網上自由地傳輸,屬于整個網絡世界,它的創作與閱讀、交流是屬于全球的,自由的。如果沒有人為的干預,它可以一夜之間傳播世界,傳播到網上的每一個角落。它的率性而為的結果,大多不是功利目的,而是出于游戲、樂趣目的,所以它具有自由精神與非功利精神。其次,網絡文學寫作、閱讀自由。網絡文學的寫作,作者可以匿名。因為他的創作目的是“過癮”。所以,他表現的內容大可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用不著顧及別人意見與看法。作者可以寫自己、寫生活、寫感受、寫別人,可以寫現在、寫過去、寫未來,并且這種表現常常豐富多彩。可以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是很浪漫主義的。從我國網絡文學發展的幾個階段來看,先是言情,后是武俠魔幻,再就是轉入現實的幾個階段,雖與社會息息相關,但并沒有人倡導與干涉,而是自由的。至于閱讀,更體現了其自由性。由于網絡文學是以人們的休閑娛樂為目的的,因此哪怕是灌水,也是為滿足讀者與作者一種內心的渲泄和創作需要。它無意逢迎別人,考慮其個人感受,而是有選擇性地品味。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可以高山流水覓知音,也可以道不同不相為謀。第三,網絡文學的表現自由。網絡文學的表現是自由的。它體現在表現的內容、形式及體裁上都是如此。如藝術形式,人們便將其視之為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區別的標志。因為網絡寫作很自由,對形式常常持寬松態度,而傳統作家很嚴謹。余華先生就這樣認為“,網絡作家與傳統作家之間最大的沖突在于,網絡作家注重技巧與語言,但傳統作家更注重一種毛茸茸的生動的東西”[6]。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網絡文學注重的是滿足讀者的不同需求,而不必象傳統作家那樣“鐵肩擔道義”。網絡文學創作者和受眾是滿足主體與客體審美的需求,從而使其創作色彩紛呈。正因為網絡文學由于網絡本身所具有的自由性而呈現多元化,多樣化。所以,它的開放性在人與機之間,人與人之間,其自由性得到了無限的施展。第四,網絡文學的雙向交流自由。網絡文學的交流是雙向的、直接的、自由的。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1608年-1674年)就打出過“出版自由”的口號。現在,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憲法上都堂而皇之的寫著“出版自由”。可是事實上卻并不是這樣,它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真正的出版自由,今天在網絡上已經實現了。網絡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傾訴的枷鎖與禁錮。網絡成了人們表達和傳播的廣闊空間,過去少數人控制的傳播平臺得以突破,人們意識中的表達欲望得以實現。當然,這無疑是社會的一大進步。網絡作家邢育森曾說:“說實在的,在沒有上網之前,我生命中很多東西被壓抑在社會角色和日常生活中。是網絡,是在網絡上的交流,讓我感受到了自己本身的一些純粹的東西解脫釋放了出來,成為了我生命的文本。”這說出了許多網絡作家的和受眾的心聲。網絡的交流,使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本真,讓其自由的流露。這樣自由的表達得到了真正的體現,人們的話語權在網絡的載體上取得了真正的實現。網絡文學的發展,是時代的必然。雖然,它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或這或那的不足。但是擁有一支龐大創作隊伍和受眾隊伍的網絡文學,其生命力是不庸置否的。網絡文學發展到今天,有過教訓,但其輝煌是客觀存在的。正確地,實事求是地評價今天中國的網絡文學,有利于中國當代文學的創作,有利于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有利于中國當代文學的繁榮。網絡文學的審美價值取向是網絡文學走向成熟的一種表現,它將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寫下璀燦的一筆。今天的網絡文學,正如周洪立先生所說:“網絡文學成為主流文學的組成部分已是清晰可見的事情……我們有理由相信,經典的作品很可能在網絡文學中產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