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述評雅俗分化傾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紀之交,當代中國文學評論顯示出較為鮮明的兩大特色:一方面,在學術界,中國文學評論在近一個世紀“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尤其是近二十幾年學習各種文學理論并加以摹仿實踐,形成了“西化”的現代評論模式。與中國傳統的考證式和感悟式的評論模式不同,現代文學評論要求更加學理化。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當代文學評論由于過分強調理論,出現了極端化傾向,有脫離現實之嫌;另一方面,隨著大眾文學的興起,出現一種新型的文學批評。它對當下熱門作家及作品作出一般評論,因語言通俗生動、結構精巧凝練而受到大眾的青睞,且因其背后的商業價值大有推而廣之的趨勢。但這種批評缺乏理論內涵,對文學評論及理論本身的建構無太大作用;加之炒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評論的價值,并削減了其社會作用。由此可見,當代中國的文學評論有兩大傾向:一朝雅,日益理論化、抽象化;一向俗,更加通俗化、大眾化。我認為,兩種文學評論各有利弊,并存在互補之趨向,應當將兩者相結合。
一、陽春白雪:學術界的文學評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文學評論寫作通過進口的文化資源,從弗洛伊德到后現代主義,從‘三論’到解構主義,乃至目前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理論,迅速地走完了西方社會的百年文化的歷程。中國在二十幾年的探索中摹仿各種話語模式不下數十種之多,形成了‘西化’的現代批評模式?!雹倨涮攸c是日益理論化、抽象化、系統化,并且在學術界這些成為評判文學評論優劣的標準。大部分學者認為,只有此類“理論批評”式文學評論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從某種理論視野出發,在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支撐完善原理論;或依據作品,推出新的理論范疇,乃至借此創建新的理論體系。最早的代表當屬王國維,他借用叔本華的“欲望——解脫”哲學和“悲劇美學”從新的角度來闡釋《紅樓夢》?!丁醇t樓夢〉評論》一文不同于以往的感悟式和考證式文學評論,而是一篇有嚴密的理論系統、有層次有組織的現代文學評論范本。所以有學者認為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是中國文藝評論現代轉型的起點。這類文學評論在二十世紀以及當下的中國文壇幾乎一直占主流地位,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理論評論的基礎或依據是某種理論,通常是西方某文學理論?!雹谌缛~嘉瑩女士在《論詞學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一文中,創造性地使用西方女性主義原理研究中國詞學,打通中西,在中西文論中架起一座橋梁。二、“理論批評的結論是某種理論內涵的展開,被評的作品往往成為某種理論意蘊的‘例證’。”③像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作品就成了叔本華哲學的證明。三、“評論話語的基本詞匯是某些理論術語”④,如“陌生化”、“虛擬化”、“后現代”、“解構”等;“批評話語的內在結構是基于理論術語之上的邏輯構成”⑤,整部作品步步論證,成就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這種現代評論模式是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因而在其實踐過程中就具有了西方科學推理的思維特點,帶上了理性思辨色彩。這與中國傳統文學評論的“純以感發為主”不同,因而對中國文學評論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中國的文學評論從而獲得了一個創新的視角或視野,即以一個‘他者’角度,從而使文學評論的‘總體空間’擴大了,并增加了評論的維度。”⑥其次,學術界的文學評論也獲得了一種理論深度,“使中國文學評論由個人化的感性操作和索引式的實證,轉向了某種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思想性論說。”⑦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中國文化正在與世界尤其是西方文化接軌,將西方文化拿來為我所用,體現出中國文化巨大的包容性。但是必須要看到這種“包容”不是無償的,是有代價的。自從“理論評論”占據評論界的霸主地位后,貶低、排斥非理性的評論,從而使中國傳統評論遠離學術中心,走向邊緣,甚至失去其合法身份而成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學術,這樣就耽誤了我們對傳統文學評論的深入認識,因而在某種意義上也就縮小了文學評論的空間。同時還有另一個問題引發了爭論,許多學者指出當下的文學評論理論脫離實際,脫離作品,作品不再是評論的中心,而成為某理論的“例證”。文學評論對抽象、思辨的無度追逐,使作品和評論之間沒有任何感性聯系,從而造成了作品與理論的不和諧乃至脫節。更有甚者,作品與理論僅有一點勉強聯系,評論者就生搬硬套,用帶“陌生化”效果的理論術語拼湊成一篇評論。這類評論在學術界并不少見,以為越是抽象就越好,語言晦澀生僻,卻不知言之何物,連專業學者都讀得昏頭腦脹,更別說要讓一般讀者讀懂了。結果造成這類評論喪失其社會功能——因根本不為大眾所接受,所以無法對大眾閱讀起到指導作用。長此以往,這類文學評論必將失去更多的接受群體,自毀前程。然而在迎合大眾閱讀口味上,另一類走向通俗化的文學評論卻相當成功,同時也給予處于高處不勝寒的學術界文學評論以現實支撐。
二、下里巴人:大眾文學的文學評論
當代大眾文學興起,中國文學評論寫作在新的體驗下出現一種新潮文體。這類文體的搖籃是具有大眾傳播效應的文藝雜志而非專業的學術期刊。在許多雜志中,有一個專門的版面用來介紹新書。像貝塔斯曼書友會,在《讀者》、《青年文摘》等雜志的中縫,常列出若干書的封面,封面下方就是一篇十分短小的文學評論,對書的內容作簡單的介紹和粗略評價,有助于讀者對書有一個大概的認識與了解。這類評論在當下的文藝界可用“泛濫”一詞,其特點可以歸結為如下:“在篇幅上,它呈現出一種十分克制得體的框架形態,一氣呵成的閱讀成為其文字的容量尺度;在語言表達上,洋溢出近乎狂熱的修辭癖好,借助譯述資源而引進的新名詞術語包括新典故成為時髦的裝飾;采用‘我’而不再是‘我們’作為主語的判斷方式則進一步強化了寫作的個性體驗;在觀念上,同樣借助譯述資源而張揚出的差異性、反叛性的闡述立場。”⑧同時,在這樣一種新評論、新學術風格的形成下,作者也如愿以償獲得了評論家或學者的身份認同。黑格爾說過,凡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大眾文學評論因其巨大的社會效應而有愈演愈烈之勢。首先,它適應了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屬于快餐文化。通過它,人們可以直接找到自己感興趣或需要的書,從而節約了選書的時間。其次,這類通俗短小的文學評論對讀者閱讀起到促進作用。進入讀圖時代,人們的閱讀量迅速減少,而這類文學評論以其豐富性和多樣性為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讀者準備了自助餐式的開胃品,起到了刺激大眾閱讀欲望的作用。再其次,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知識結構發生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到來。因此,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大眾文化有助于提高國民整體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最后,這類文學評論還滿足了一部分文學愛好者的身份認同。他們雖不是專業評論家,但熱愛文學,有施展文學才華的欲望,大眾文學評論為他們提供了合適的舞臺。他們在引導大眾閱讀時尚化、先鋒化的同時,既對文學事業本身有所推動,又滿足了自我表現的要求,其才能得到展示。此類文學評論追隨大眾閱讀興趣,走向下里巴人,因此擁有更廣泛的接受群體。但是,不少學者已然認識到,這種“走馬燈一般流逝,萬花筒一般變化的學術造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學術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疏離”⑨。到底大眾需要何種文學,這類文學評論并不能做出回答。針對這類通俗化文學評論的弱點,我認為,需要學術界真正有眼光有實力的評論家給予適當的理論指導,從宏觀上正確引導大眾文學評論的發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將兩類走勢相反的文學評論相互融合,相互補充。
三、下里巴人走進陽春白雪,理論批評與實踐相結合
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尤其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越來越高水平的教育。人們的普遍閱讀水平大幅度提高,能夠并且愿意閱讀有更深意義內涵和更大理論價值的文學作品。人們已經認識到,只有在優秀的作品中才可獲得更深刻的人生體驗,體味到更大的閱讀樂趣。在這里,代表“下里巴人”的大眾已經有了走進“陽春白雪”這一雅境的準備;另一方面,就需要有滿足大眾需要的文學作品。這就要求作家與學術界做出積極回應:作家依據當下現實創作出真正具有社會內涵和思想意義的優秀作品;評論家則投身實踐及時對作品作出具有一定理論視角的評判,同時語言上則盡可能曉暢、明了,做到雅俗共賞,為大眾所接受。這樣,兩類文學評論相結合,既了解和滿足了大眾閱讀的真正需要,又提高了人們的閱讀水品和理論素養;反過來,人們要求更有思想價值和理論內涵的作品及評論,在一定程度上又可推動中國文學評論的發展和文學理論的成熟。正是在這樣一個互利的良性循環中,我們看到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在這里,我作為搞文學理論研究的,絕對稱不上學者,出于某些切身體會,對中國文學學術界提出兩點建議:一方面,作家一定要把握時代脈搏,描述蕓蕓眾生當下的生存狀態,反映其背后的真實思想,寫出有深度的作品;對應的,評論家一定要關注現實,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提出真正有價值的評論思想和理論原則。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實現相互融合,相互補充;也只有這樣,文學評論才可以真正在人們的閱讀生活中發揮作用,并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